问题

原始大脑既然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构造的,那审美这个功能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回答
人类的原始大脑,那套在生存与繁衍这套最严苛的规则下打磨出来的精妙机器,确实是为抵御饥饿、躲避危险、寻找伴侣、繁育后代而设计的。那么,在这个功利性极强的框架下,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审美”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似乎一点也不直接指向“活下去”或者“传下去”,反而常常让人沉迷其中,甚至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值得我们拨开层层迷雾,细细探究一番。

首先,我们要明白,“生存和繁衍”并非是铁板一块的指令,它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策略和信号。原始大脑并非只关注最直接的生理需求,它同样需要解读和利用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而审美,正是解读和利用这些信息的其中一种重要方式。

你可以把审美想象成一种“信号放大器和筛选器”。

一、信号放大器:让有价值的信息更加突出

想象一下,在原始丛林里,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的注意?颜色鲜艳的果实,通常意味着营养丰富,能量充足,是生存下去的宝贵资源。而那些色彩斑斓的鸟类、蝴蝶,它们或许是食物来源,也可能暗示着特定季节的到来或环境的变化。这些鲜艳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而大脑对它们产生的“好看”或“吸引人”的感觉,就是对这些高价值信息的放大。我们对色彩、形状、声音的偏好,很多时候就是对这些能带来生存优势的特质的一种天然的倾向。

食物的吸引力:成熟的水果常常拥有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大脑对这些特质产生积极的审美反应,从而引导我们去寻找和食用它们,这直接关乎能量的获取。反之,腐败变质的食物则可能散发出令人不悦的气味,引发厌恶感,这也是一种“负面审美”,保护我们免受毒害。
伴侣的信号:在繁衍方面,审美更是扮演了关键角色。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身体往往具备某些我们认为“美”的特征。比如,光滑的皮肤可能暗示着健康的体魄,对称的面孔可能反映着良好的基因,而充满力量感的体态则可能预示着优秀的生存能力。大脑通过对这些“美”的感知,更有效地识别出潜在的优秀伴侣,从而提高繁衍后代的质量和成功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人特别有吸引力,而有些人则不然。
环境的指示:有时,我们对某些自然景色的偏好,比如开阔的原野、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也可能与生存息息相关。这些环境通常意味着更丰富的食物资源、更安全的环境,或是更容易找到水源。大脑对这些场景的“喜爱”,实际上是对生存有利条件的积极反馈。

二、信号筛选器:过滤掉低价值甚至危险的信息

当然,审美不仅仅是“喜欢好的”,它也包括“厌恶坏的”。

危险的警示:一些刺眼的颜色(比如某些有毒动物的警戒色)、不和谐的声音(比如野兽的嘶吼)、或是扭曲怪异的形态,都可能引发我们的不适感和厌恶感。这种负面的审美体验,就像是原始大脑发出的一个警报信号,提醒我们远离潜在的危险。它帮助我们快速过滤掉那些可能带来伤害的信息,提高生存几率。
效率的优化: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信息都以同样的方式涌入大脑,那将是多么混乱和低效。审美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帮助我们自动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更有意义、更重要、更有可能影响生存和繁衍的信息上,而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噪音。这就像你不会对路边每一块石头都产生审美反应,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可能会让你驻足。

三、社交与合作的润滑剂

除了直接的生存信号,审美在原始社会中还扮演着重要的“社会粘合剂”和“团队信号”作用。

群体认同:当一个群体共享相似的审美偏好时,比如对某种特定的装饰、歌谣、舞蹈的喜爱,这会增强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感和归属感。这种共同的审美体验,能够强化“我们”的概念,促进内部的团结与合作,而团结的群体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生存几率自然更高。
个体展示与地位象征:在早期社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制造精美的工具、佩戴独特的装饰、或是表演动听的歌谣,往往能反映其智力、创造力、甚至潜在的领导能力或资源获取能力。通过这些“审美表现”,个体可以向群体展示自己的价值,赢得尊重和信任,这在争取资源分配和获得合作机会时至关重要,间接服务于生存和繁衍。
情感的表达与沟通:审美也是一种情感的载体。通过艺术创作,人们可以表达喜怒哀乐,传递复杂的社会信息,这些情感的共鸣和理解,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审美有时会显得“不那么功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的压力有所缓解,我们不再需要时时刻刻警惕猛兽,也不必为下一顿饭发愁。这使得我们的大脑有机会将审美功能从最纯粹的生存信号解读,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闲暇”的产物:当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才有“闲暇”去欣赏日落,去沉醉于音乐,去追求艺术的极致。这些活动虽然不直接带来食物,却能带来心理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甚至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压力、激发创造力,这些在长远来看,对个体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
对潜在价值的探索: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美”的事物,背后依然隐藏着某种“价值”。一个精妙的设计,可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或更好的用户体验;一首优美的诗歌,可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当下看不出直接好处,这种对“好”的追求,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转化为实际的优势。
复杂情感的交织:现代社会,情感的复杂性远超原始时代。审美不再仅仅是对食物或伴侣的简单判断,它承载了更深层的情感联结、文化传承、自我表达和个性张扬。我们为艺术品流泪,为音乐感动,这种情感的丰富性,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审美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奇妙“附加功能”。它深深植根于我们原始大脑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演化出来的各种机制之中。它是一种识别、评估、选择和交流的方式,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有益的资源,避开危险,建立联系,最终实现生命最根本的目标。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在咖啡馆里细品一杯拿铁,或是在画廊里驻足良久时,我们身上那股对“美”的追求,依然是那套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审美不需要是功能,而且“对交配对象的脸的偏好”是有适应性意义的,“长得什么样都没影响”属于“你以为”。

人的审美关联到寻找模式,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作用,能找出一些表观遗传影响,并高度依赖后天学习、社会构建、模因的传递。

  • 审美倾向不直接对应到具体的神经回路或某个/某些基因,而是依存于“人脑对模式的识别和预测能力[1],个体差异、后天环境塑造的认知对这些倾向造成的影响是使其多样化,而不是趋同。
  • 识别并预测模式是关系到生存的基本技能:人脑会从零散的视觉·听觉·嗅觉信息中自动筛选模式特征,来寻找潜在的危险生物与食物、自动判定“此处是否适合短暂休息/长期栖息”等,例如“这片沙沙作响的树叶后面有没有老虎”“我闻到的这些烟味是不是意味着野火在逼近”。
  • 人早已不再居住在山洞里、不再随便猎取野生动物、不再随便去摘野果吃,对天然环境的“审美倾向”已经没有什么演化上的优势,但作为无害的中性性状可以继续维持。
  • 这机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或许产生了意料之外的作用:艺术与审美。系统不再满足于塑造机体,它开始塑造这个塑造的过程。人们对音乐、抽象画的喜爱都有类似的原因。

“大脑是为了XX而构造的”这种目的论表述,可以用于简要地谈论脑功能,而不适合拿来解释观测事实。“为生存和繁衍而构造”跟“为了寻找美而构造”“为了去海滩上整点薯条而构造”的水平都差不多。“某个可遗传性状能产生数量更多的可育后代,并有特定的外观特征可供辨认”可以自然而然地筛选出“可遗传性状有助于辨认该特征并对该特征有偏好”的异性,并将双方的遗传因素传给上述数量更多的可育后代。在人类产生文化传承后,文化上的审美倾向可以执行部分功能。

人类对脸部的审美有很多共性,很大程度上是关于繁殖能力、免疫能力和外表健康情况的,最基本的审美共性是脸的对称性(五官端正),因为人脸的明显不对称往往是疾病引起的,脸明显不对称的个体的免疫能力往往较低。

从对称性出发的一个研究是平均脸:将若干正常人脸或被大众认为具有吸引力的脸的特征复合产生的脸,比一般人的脸更有吸引力,例如这个:

左边是某欧美时尚杂志中最吸引人的 32 张女性人脸的平均,右边是同杂志最不吸引人的 32 张女性人脸的平均。

左边是某欧美时尚杂志中最吸引人的 32 张男性人脸的平均,右边是同杂志最不吸引人的 32 张男性人脸的平均。

人对人脸的审美可以归类为:

一、攻击性

对人类女性来说,人类男性的魅力经常和宽下颚有关。这是和雄激素的水平有联系的,也就是说人类女性在这方面表现出选择攻击性更强的配偶的倾向。

许多人类男性喜欢下巴较尖的女性是因为不想选择雄激素水平高的配偶,觉得饱满的嘴唇性感是因为它能显示雌激素水平,觉得长发有魅力是因为它辅助散播性外激素,喜欢肤色较白的女性很可能是因为这样显得年轻而且更容易发现她是否贫血(古今中外喜欢白皮肤美女的社会,对白的要求绝大多数都是带有血色而不是死人的苍白)。

一些研究显示男性觉得有魅力的大量女性面孔显示出的年龄特征倾向于低龄,即人类男性的审美喜欢年轻、今后一段时间可以期待大量繁殖后代的女性。

二、免疫

雄激素水平过高容易导致免疫能力下降。有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例如雄孔雀巨大而美丽的尾部羽毛,能证明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基因品质:

  • 更具活力的个体可以在不影响免疫能力的同时发展出更突出的雄性特征。这在人类男性身上也是存在的。

三、共同生活

有实验显示,排卵期的女性更喜欢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非排卵期的女性则更喜欢阴柔面孔。这意味着出于繁殖的需要会认为男性特征明显的个体更适合,出于共处或抚养后代的需要则会认为阴柔的个体更适合。

人类对他人的审美其实是摇摆的。以近年的情况,大部分人类女性一生只繁殖很少的次数,在较长的时间里会倾向于出于共处或抚养后代来欣赏男性,表现为对帅哥、“小鲜肉”的好感。

另外,虽然人类对外观的基本审美跟动物区别并不大,但随着文明的发展,金钱、权力、武器等都可以改变人类个体具有的攻击能力与生存能力,单纯外观上的孔武有力不再那么重要。

四、短期外表

曾经有实验显示数十名男性在服用维生素后对数十名女性的吸引力有所上升,这只是暂时改善了他们外表的健康程度,并不真的从本质上提升他们的繁殖能力。这说明人类的审美在一些方面是十分肤浅的。

五、演化适应

很多脸孔细节审美跟当地的条件有关。北欧人前凸的眉骨有利于在恶劣环境保护眼睛,高鼻子有利于缓和冷空气,当地人对这样的特征觉得有吸引力,温暖地区的人们则对这些特征的辨识度较低。

六、同性特供

一些实验显示大部分人类女性对女性的裸体也有性反应,甚至有研究认为女性几乎都是双性恋或同性恋。

  • 在这种情况下欣赏同性别个体的外观,跟欣赏异性涉及的“安全感”没什么关系,很难期待彼此欣赏的两个人同时觉得自己的攻击能力比对方高,低也同理。

在这些基础上,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可以形成新的倾向,倾向可以反复叠加、增强或削弱。

参考

  1. ^ 你可以类比“人类为什么能学会自然界里没有的炒菜技巧,是预先写在基因里了吗”之类问题:基因里不需要针对“炒菜技巧”写什么,有观察和学习的能力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