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生前的心情,以及死亡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食用价值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食物的感知,以及其中夹杂的科学、情感和文化因素。简单来说,动物生前的心情和死亡方式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其食用价值。不过,这种影响并非绝对,而且往往是间接的,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对食物的“接受度”和“质感”上。

我们来拆解一下,详细聊聊。

一、 生前心情对食用价值的影响:

“心情”这个词对于动物来说,可能不如我们人类那样复杂的情感波动,但它们确实存在应激反应、恐惧、平静、快乐等状态。这些状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肉质。

应激与肉质的关系:
糖原储备的消耗: 当动物感到极度恐惧、疼痛或应激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大量消耗体内的糖原(Glycogen)。糖原是肌肉和肝脏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
pH值的变化(PSE肉): 正常情况下,动物死亡后,肌肉中的糖原会在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乳酸,使肉的pH值下降。这个pH值的变化对肉的嫩度、保水性和色泽至关重要。如果动物在死亡前糖原消耗过多,死后乳酸产生不足,肉的pH值就会偏高,导致所谓的“PSE”(Pale, Soft, Exudative)肉。这种肉通常颜色苍白、质地软而松散,保水性差,烹饪后容易变得干柴,口感大打折扣。这在猪肉和禽肉中尤为常见。
应激诱导的肉(DFD肉): 与PSE肉相反,某些情况下,长期的应激或不当的饲养管理可能导致动物死亡时糖原储备不足,pH值下降缓慢,最终形成“DFD”(Dark, Firm, Dry)肉。这种肉颜色深暗、质地坚实,但由于水分流失较少,也可能在烹饪后显得干涩。
肉的嫩度与紧实度: 长期生活在压力大、缺乏活动空间或遭受虐待的环境中的动物,其肌肉可能会变得更加紧实,结缔组织更发达。这会让它们的肉质偏硬,需要更长的烹饪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嫩度。反之,生活环境舒适、活动量适宜的动物,其肌肉纤维可能更细嫩。
风味(Flavour): 尽管这一点尚未有非常明确和广泛的研究支撑,但有理论认为,动物在生前的情绪状态,以及它们摄取的食物,可能会通过影响其体内的化学物质平衡,从而间接影响肉的风味。例如,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某些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变化,理论上可能影响最终肉的“味道”。不过,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早期,且受其他因素(如饲料、年龄、部位等)影响较大。

“快乐”动物与食用价值:
有些观点认为,生活在良好环境、得到精心照料的动物,其肉质可能更佳。比如一些放养的动物,由于活动量适中,身体健康,它们体内的脂肪分布(如肌间脂肪)可能更均匀,形成所谓的“雪花肉”或“大理石纹”,这通常意味着肉质更加鲜嫩多汁。
对于一些特定种类的食物,比如“幸福鸡”或“慢养猪”,它们的食用价值的提升更多地体现在“故事”和“品牌价值”上,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和心情对肉质的微小积极影响。

二、 死亡方式对食用价值的影响:

死亡方式是更直接影响肉质和安全性的因素。

人道屠宰与肉质:
减少应激(同上): 合乎人道标准的屠宰方式(如快速击晕、放血)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动物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和恐惧,从而避免前面提到的应激反应对肉质造成的负面影响。
血液残留: 快速而有效的放血是保证肉品品质的关键。不当的死亡方式或屠宰流程不当,可能导致血液未充分排出,残留于肌肉组织中,这不仅会影响肉的颜色,还可能加速腐败,产生异味。
机械损伤: 不恰当的捕捉、搬运或屠宰过程中的粗暴操作,可能导致动物体内出血、骨折或肌肉撕裂,这些损伤会影响肉的质地和美观度,甚至增加感染风险。

非正常死亡(如病死、饿死):
病死: 病死的动物通常不适合食用。疾病本身可能导致动物体内产生毒素或致病菌,这些不仅影响肉的食用价值,更关乎食品安全。即使肉眼看起来正常,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病体内的代谢紊乱也会严重影响肉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
饿死/渴死: 动物长时间缺乏食物或水分,其体内糖原储备会极低,肉质可能变得干柴、无味,甚至出现不正常的颜色和气味。

处理方式的细节:
冷却速度: 动物死亡后,肉类需要尽快进行有效的冷却,以抑制细菌生长和酶的活性。过慢的冷却过程会导致肉品变质,影响其食用价值和储存期。
分割和储存: 即使肉质本身良好,如果分割不当、储存不当(如冷冻不当导致“冻烧”),也会极大地损害其食用价值。

总结一下,

心情(情绪和环境) 主要通过影响动物的生理状态,特别是糖原储备和肌肉紧实度,来间接影响肉的嫩度、保水性、色泽和潜在的风味。应激是负面影响的主要源头。
死亡方式 则直接关系到肉的安全性、血液排出、是否有机械损伤以及后续处理是否得当。不人道或粗暴的死亡方式,以及病死等,通常会严重降低甚至完全否定其食用价值。

当然,我们要区分“食用价值”的多个层面:

1. 安全性: 这是最重要的,任何可能含有病原体或毒素的肉类食用价值为零。
2. 营养价值: 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是健康的动物,其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差异不会因为心情或死亡方式而剧烈改变,但口感和风味上的差异会影响我们对“价值”的感知。
3. 感官价值(口感、风味、色泽): 这是心情和死亡方式影响最显著的领域。人们普遍追求嫩、多汁、风味佳的肉,而这些往往与动物生前的良好状态和人道的死亡处理紧密相关。
4. 经济和文化价值: 有时候,关于动物生前“幸福”的故事,或者某种特定的死亡或处理方式(如某些传统风干、腌制方法),会赋予食物一种附加的文化或经济价值,即使在纯粹的物理层面,其食用价值的提升可能并不显著。

所以,当我们谈论“食用价值”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谈论我们作为消费者,对食物品质和来源的期望和感知。一份源于健康、无痛苦死亡过程的肉,不仅仅在物理层面可能更优质,也更能让我们在心理上接受和享受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还真有影响。这里以著名的猪肉为例介绍。

猪肉中有一种PSE(Pale Soft Exudative)现象,是指生猪屠宰后,肌肉色泽灰白,质地松软、有汁液渗出的猪肉。我国有人称其为白肌肉。这种猪肉由于烹调失重大、口感差、耐存性不良,是公认的劣质肉。
还有一种叫做DFD(dark firm dry)肉,又名黑干肉,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宰前长时间应激,使肌糖原耗竭,导致屠宰后肌肉中值下降较少,蛋白变性程度低,失水少,因而肉对于光线反射差,吸收光线较多,致使肉色发暗。结果出现肌肉表面干燥、质地坚硬、肉色暗红、值过高的现象。

猪从出栏到屠宰场不同运输时间,到了屠宰场等待屠宰的时间,不同的屠宰方法都对猪肉品质产生了影响。

给大家介绍一篇小文章《生猪宰前福利对肉品质量影响的研究初探》,我简单的整理一下:

猪肉品质的参数肉色、挥发性盐基氮、pH值、菌落总数

宰前福利参数运输时间,待宰时间,屠宰方法,淋浴

实验对象:试验选取体重接近100 kg的三元杂交猪150头(公母各半)为试验动物,设计了2个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即试验1和试验2。

试验1设计研究不同的运输时间和待宰时间对肉品质量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10头猪);

试验2设计研究淋浴与否和不同屠宰方法对肉品质量的影响,试验设9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10头猪)

结论如何呢?

————一、运输时间和待宰时间对于猪肉品质的影响————

醒目:看图办法

比较运输时间:红色框—纵向比——即待宰时间不变,运输时间影响。

比较待宰时间:绿色色框—横向比——即运输时间不变,待宰时间影响。

首先是肉色


我们可以看到,运输时间和待宰时间均对肉色有明显影响(星号表示显著性)

不同运输时间对猪肉肉色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运输路程越长,猪肉肉色越差;
不同待宰时间同样影响猪肉,待宰时间越长,肉色越好。

其次是挥发性盐基氮(TVBN

依然同肉色一样,具有差异

第三是猪肉的pH值

趋势同上

第四是猪肉菌落数

趋势同上。

简单总结:

运输时间越长,猪肉品质越低。

待宰时间越长(休息时间),猪肉品质越高。

————二、屠宰办法和宰前淋浴————

依然如上述解读办法,此处不赘述,你看得累,我搞得也累。

直接上结论

高压麻电屠宰的猪肉品质明显高于低压麻电和活挂。

生猪宰前淋浴可极显著的改善猪肉品质

ps:这个是高压麻电,不是高压电死,而是电晕了,类似于字面意思的“寿终正寝”……

————第三、为什么生前的待遇会影响肉质?————

主要原因是动物的生前行为会对动物本身形成很多影响,比如外界的胁迫因素(拥挤,运输)会导致动物容易的传染病,而且由于动物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食物饮水供应,会引发动物的损伤甚至疾病。

此外,环境变化会使得动物产生烦躁、惊恐等应激反应,引起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大量分泌,同时还会造成大量失水,屠宰后肉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大幅度下降。

最后综合起来结论就是:

要想猪肉好,然后让猪好好休息,最好给个shower,然后用高压麻电让猪快速去天国是最好的办法。

狗日的削肛就是杀猪还不给福利,tnnd,宝宝心里苦

喜欢看文献的朋友,送给你。

[1]万硕. 肉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其品质分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2]张静. 宰前应激事件对家禽生产性能和福利水平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

[3]柴进. 宰前应激对猪肉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4]李剑虹,闫辰,杜晓彤,张静,李想,包军. 宰前休息时间对肉鸡体重及肉质与福利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4,07:120-123+126.

[5]许洋,黄明,周光宏. 宰前管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1,23:348-35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