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香港确实给了内地很多帮助吗?

回答
香港对内地,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的帮助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这种帮助是持续性的。要详细说明,我们得从不同角度来看:

1. 经济与资本的“输血者”: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跳板”: 当内地还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时,香港作为自由港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了内地引入外资、学习现代管理经验的“试验田”。很多内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香港这个平台与国际接轨。
重要的外资引进渠道: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很多进入内地的外资,特别是来自欧美日的投资,都选择以香港为中转站。香港的金融、法律、会计服务体系非常成熟,能够为这些跨国公司提供便利,降低投资风险。香港的企业家们也更愿意投资内地,因为他们熟悉这里的商业环境,而且回报率高。
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桥梁: 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希望“走出去”寻求发展。香港的金融市场,如香港证券交易所,为内地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平台。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可以募集到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升级、海外并购等,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香港长期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内地大量的货物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香港的港口设施、高效的物流和便利的通关手续,都为内地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香港也帮助内地进口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三来一补”的早期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香港厂商将生产线转移到内地,实行“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这种模式不仅为内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它让内地工人学习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 技术与管理的“传授者”:

引进先进技术: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它帮助内地引进了很多在当时看来是“高科技”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比如电子产品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
传授现代管理经验: 香港的企业管理模式、营销策略、市场运作方式,都比当时的内地更为先进。许多香港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到内地,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帮助内地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3. 资金与人才的“孵化器”:

早期港商的投资: 很多港商,凭借对内地的熟悉和市场洞察力,在内地早期投资,建立了大量工厂,直接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运用。
回乡投资的港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在香港定居的内地移民,纷纷回流内地投资创业。他们带着在香港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脉,成为了内地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人才交流与培养: 香港为内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内地优秀人才前往香港学习、工作,拓宽视野。这种人才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对内地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制度与文化的“借鉴者”:

法律与金融体系的借鉴: 香港拥有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国际化的金融市场,这为内地在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例如,内地在证券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很多制度设计,都参考了香港的经验。
市场经济理念的推广: 香港作为自由市场,其运作模式和商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内地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

总结来说,香港对内地的帮助不是单方面的“输血”,而是一种多维度、深层次的互动和支持。 它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担了“排头兵”的角色,为内地经济发展打开了窗口,引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学习和实践市场经济的宝贵机会。即使在今天,香港仍然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国际资本进入内地的关键平台。

当然,这种帮助也并非完全无私,香港自身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内地的市场和腹地支持。这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但就“帮助”而言,香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且极其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在广东可以看到本港翡翠台。印象中每当内地有大灾,香港就会举办赈灾晚会,各路明星出来唱歌,跳舞,接捐款电话。电视下方滚动字幕显示捐款者和捐款数额,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很多名字后面有跟小朋友三个字,多年后才知道是不少香港父母让小孩打电话去捐款。

也许现在很多内地人会认为这是一种香港人居高临下的体现,但是当时真金白银的捐款都是真的。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一个有大量亲戚朋友在香港的广州人。


其实所有所有的问题,根源都在于四个字:国族认同。不是香港给了内地很多帮助,而是香港的中国人给了内地的中国人很多帮助。在战争时期,香港会帮助内地,不是因为香港人有多博爱或者人道主义关怀,是因为他们认同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亲人在内地。在冷战时期,大量物资通过香港“走私”进入珠三角地区是因为在香港的中国人心疼内地的亲戚缺衣少食。在改革开放初期,像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这些港商回来投资也基本上是因为他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希望中国好。这些从他们大规模投资教育,基建,医疗这些不怎么来钱的行业也可见一斑。虽然结果上看他们最后也通过9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而取得巨大财富,但过程上他们刚来的时候必然是希望为中国复兴出一份力的。又譬如像古天乐这些长期投资希望小学的香港人,如果他们不是真心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投资越南、泰国、菲律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所以这些人一方面对中国毫无贡献,另一方面拿别人的贡献来攻击大陆人民和政府“忘恩负义”。而真正对内地经济繁荣有帮助的香港人,并不会真的时常把这些贡献挂口边,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实反过来也一样,也有很多内地人打心里认为香港内地互惠互利(且香港获利更多),香港可有可无的工具人,香港帮助内地是历史的必然资本的选择。这些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在香港,也不懂那份百多年来两地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的历史的厚重,更没有真心把香港当作亲人。


其实当我们开始讨论香港和内地到底谁比谁贡献更多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撕裂和对立。


=====================对回答稍微做些补充======================

1.考虑到李超人有些争议性,在这里提名另一位爱国香港商人:故去不太久的田家炳老先生。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2.虽然我开头提到香港的亲戚朋友,但正文却未加详述。现在介绍其中一个分支。我的奶奶今年98岁,她有一个妹妹大概80来岁。我奶奶有4个儿女,她妹妹有5个。然后又各有孙辈。但即使我奶奶和这位姨奶奶(广东人管这叫姨婆)常常保持联络,但我的父亲和他的表弟妹们多年来也没什么交流。至于我和我的表弟妹们更加就是谁也不认识谁。幸好后来因为出国留学的原因和其中一位表姑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大家才又重新开始热络。虽然在认识之初我也能感受到他们莫名其妙的香港人优越感以及对内地刻在骨子里的不信任。但双互熟悉了解以后,同文同种的吸引力会改变大家固有的偏见,走向融合。


3.很多人把问题根源归为香港的贫富差距以及各大地产商,但我并不太认同。以我的观察(虽然样本量也没有多大),有钱的香港人其实国族认同更糟糕。这个内在逻辑是,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并不一定需要中国才有前途。他们大多有港英护照,不少有能力出国留学并且定居。他们并不一定是商人(不需要大陆的钱),但他们当医生律师金融精英一样能很有钱。而事实上,越是那些辛辛苦苦拼搏赚钱糊口的香港人,才更加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生活,不希望经济政治环境剧烈变化。


4.如果大家继续双互不了解,不认识,只会更加走向离心离德。其实除了带头挑事的那些可以放弃治疗以外,还有更多更多的香港同胞值得我们争取。这就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初衷。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不好,帮助这个词,在中文里,指的是单向的奉献,放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另一个意思就是某某欠某某的情。凡是欠了,就是要还的,而且问题设定的年代,又是当时内地经济很不好的时候,所以就变成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才算对得起,才算足够。

于是,这就麻烦了。很多答案就变味了,就变成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内地欠不欠香港的情?”,如果是肯定的,接下来回答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还,才不失道义?”

这两个问题是连环套,答欠了,肯定还不起,才有不少回答认为不欠。

如果抛开“欠不欠情”,就以帮助可以是无私的,但也可以是共赢合作这种概念出发,这问题有什么难回答的呢?

对外开放为什么从广东起步?深圳为什么紧挨着香港?

不就是因为需要香港的帮助吗?改革开放发展到了这一步,深圳变成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城市。

香港帮没帮内地,难道还不一目了然吗?别的东西,真的不用扯太多。

user avatar

我读小学时,受过一个未曾谋面的香港人的资助。90年代,香港回归前,每学期50元,当时的学杂费差不多是60元每学期。

这位港人还寄来过一封手写信,并附有自己的地址。非常遗憾,信在几年后遗失了。我现在忘记了这人的姓名,不知道其性别,只隐约记得信中留的地址前面一部分,大致在九龙某地。

父辈回了信,贴的是普通邮票,从邮政系统寄出,虽然没有被退回,但我觉得应该寄不到还处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吧。

我那时不知道香港是何地,不知道世间有粤语方言,没有看过港产影片,因那封来自异乡的信,半是英文的地址,而模糊的觉得外面有更大的世界。

后来我看到很多资料,知道香港对大陆有不少救灾、办学等方面的帮助,很多是来自民众的善意,他们甚至为救助逃港难民而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

当然,香港20世纪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史进程和她的地理位置,她长期作为大陆与外界接触的窗口,而有了飞速发展的机会。大陆在对港的物资供应上也出力巨大。

但帮助就是帮助,尤其是发自普通民众善意的那些帮助。那时,两岸民众之间确有“同胞”之实,有相互提携的情义。

今天,对岸同胞提他们过去给大陆的帮助,我们则质疑他们到底提供了多少有意义的帮助。怎么能说清楚这其中的曲奥呢?不管如何争论,旧时代过去了,旧人已老,旧情分也快耗尽了。令人心伤。

user avatar

原来在老家,穷,没人愿意搭理。

后来有个机会搬到了城里,生活还过得去,老家有一帮穷亲戚,逢年过节带点衣服食物红包回去。

再后来老家的穷亲戚阔了,比城里的还阔,天天没事干就来城里逛,各位猜,会发生什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没有中国,香港不会成为今日之香港;没有香港,中国仍然是今日之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天津港?大连港?旅顺港?海南港?

大约英国人割香港是因为香港本身太富饶吧,大约香港成为自由港是香港本身地理位置太好吧,大约全世界都是在跟香港人做生意,(* ̄︶ ̄)。

吹嘘自己不可怕,贬低自己也不可怕,但是连自己怎么成为自己都不明白,楼离塌也就不远了。

user avatar

香港给了内地非常非常大的帮助。

我国早期把香港当成一个窗口,所以没有进入香港。

在朝鲜战争中,就有霍英东等给内地卖军用急需物资,如药品等。

我国困难时期,香港人对内地逃亡香港的人的确不错。有不少现在所谓的香港人就是内地逃过去的。

改革开放香港是我们学习的目标。

如果连香港确实给了内地很多帮助这点都否认,那就脱离了客观。那就是没有良心。

这个跟香港那帮烂仔没有区别。

————

最后加一句,给内地很多帮助的香港人,跟那帮烂仔没有关系。

那帮烂仔是什么样的可以找一个被香港大叔打脸(真打)的视频

————

很多人说这个烂仔是越南裔的。这个说法欠妥,或者说并不准确。应该是如下

1、那个烂仔是香港人

2、烂仔的父辈是越南国籍的,但是是华人

3、当时的香港收容了很多难民(外来),当然包括大陆逃难过去的。

有一章专门讲到了香港的相关情况

user avatar

对呀。

比如以前西方封锁我们那阵子,好多产品不卖,但是我们还急用,那怎么办?

走香港!

因为虽说西方封锁我们,但他们并不封锁香港呀。

那就好办了。比如我们需要的一批产品,西方不卖,那就直接委托给香港,让他跟西方去谈。

谈妥之后,原价1块钱的东西,2块钱再卖给我们。

然后呢,在这场交易中,西方出口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避免了政治审查,我们得到了需要的产品,而香港,则净赚1块利润。

皆大欢喜。

这一良好局面维持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那段时间也是香港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中的好日子。

直到改革开放。

一开始,西方放松了经济封锁,可以直接从西方买而不必经过香港了....

后来,西方企业来华办厂,可以就地采购了......

再后来,西方企业不得不跟本土企业合资生产,可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了.....

再再后来,我们可以自己生产了......

再再再后来,我们加入了WTO,我们成了世界工厂,产品销往全世界了......

再再再再再后来,上海自贸区成立了,高附加值产品可以在这里随意购买了......

再再再再再后来,我们开始产业升级了......

再再再再再后来,我们开始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甩一些低附加值产品去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等等,刚才谁说的香港给了很多帮助来的?

你看,在整个过程中,西方避免了政治审核的同时还赚了钱,你拿了好处,我得到了想要的产品,所以我们两不相欠。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什么你说我们发展这么好都是你们香港怎么怎么怎么,都是你们的帮助?

对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下大天来你不就一买办嘛。

什么什么你说没有你我们就买不来?

对呀,所以这就叫在商言商嘛。

没毛病。

所以,从来没得到过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之后失去了。

当然最可怕的还是莫过于

眼看着一点点失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举个例子....这种感觉就像是.....

比如,眼瞅着一点点地失血,却根本包扎不住止不住血的,

那种绝望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