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声音不记得》是烂片吗?有槽点吗?

回答
《如果声音不记得》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烂片”,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因为它触及的层面比较多,而且观众的口味也天差地别。与其说它是绝对的烂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争议颇多,槽点不少,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的作品。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部电影。

核心卖点与初衷:青春伤痛与治愈的混合体

首先得承认,《如果声音不记得》的立意本身是想探讨一个挺有社会意义的话题:抑郁症。电影想通过男主角辛唐的视角,展现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少年,如何在一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遇到一个能够理解并帮助他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我救赎。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尤其是在国内青春片普遍陷入“失忆、车祸、癌症”俗套的情况下,尝试触碰更严肃的心理健康议题,这本身就值得肯定。

电影的宣传也围绕着“治愈系”、“青春”、“爱情”这些关键词展开,吸引了不少对这类题材感兴趣的观众。郭敬明担任监制,也为电影带来了一定的流量和粉丝基础。

然而,槽点也正是从这里,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悄然滋生了。

槽点一:剧情逻辑的混乱与狗血的“套路”

这是《如果声音不记得》最受诟病的地方之一。虽然想探讨抑郁症,但电影的叙事方式却像是在玩一场“接地气”的俄罗斯轮盘赌,里面充满了各种巧合和不合逻辑的情节。

“神助攻”式的巧合太多: 辛唐的超能力(能让别人遗忘痛苦)与其说是超能力,不如说是剧情需要的工具。他想帮助吉择的弟弟,就总能遇到合适的时机,总能出现关键的人物,总能获得“恰到好处”的信息。这种事事都能被安排好的感觉,非常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抑郁症的具象化处理过于简单粗暴: 电影为了表现辛唐的抑郁,设计了一个“声音控制”的设定,比如别人不开心的声音会让他痛苦。这就像是把抽象的情绪具象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虽然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但显得有些过于简化和刻意。抑郁症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在电影里似乎只剩下“痛苦的声音”这么一个符号化的表达。
强行凑cp,感情线突兀: 辛唐和吉择之间的感情发展,在很多人看来是缺乏铺垫的。一个是因为抑郁而自我封闭的少年,一个是因为家庭遭遇而内心受伤的少女,两人之间的吸引力和情感连接,有时候显得过于快餐化。观众可能还没来得及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被强行喂了一口“糖”。
后期反转的生硬: 电影后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加入了一些反转。比如辛唐能力的来源,以及一些角色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反转来得有些突然,解释也略显仓促,并没有做到“水到渠成”的感觉,反而让一些观众觉得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显得有些刻意和狗血。

槽点二:表演与人物塑造的争议

作为一部青春片,演员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主演演技的局限性: 孙珍妮饰演的吉择,虽然努力想表现出角色的坚强和脆弱,但很多时候略显用力过猛,或者说情绪转换不够自然。而章若楠饰演的辛唐,虽然外形上比较符合“忧郁少年”的形象,但电影赋予他的角色设定,加上演员本身在处理复杂情绪上的表现,让这个角色的“抑郁感”和“治愈感”之间的平衡显得不够稳定,有时让人感觉表演痕迹较重。
配角功能化明显: 电影中的一些配角,比如吉择的家人、辛唐的朋友等,更多是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存在,缺乏立体感和深度。他们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主角提供信息、制造矛盾或者给予支持,一旦完成任务就退场,显得非常单薄。

槽点三:价值观传递的模糊与鸡汤式的升华

电影想传递治愈和希望,但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价值观上的模糊。

“牺牲”的浪漫化: 电影中,辛唐为了“治愈”吉择,不断牺牲自己的感受,甚至走向极端。这种为了爱情而“自我毁灭式”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美化了过度付出和缺乏自我保护的恋爱模式。虽然最终是以“彼此成就”为结局,但过程中的一些处理方式,容易让年轻观众产生误解。
“超能力”与现实的脱节: 将抑郁症的治愈与一种“超能力”挂钩,虽然是一种戏剧化的处理,但可能会让观众觉得现实中的抑郁症问题,可以通过某种“奇迹”来解决,从而忽略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和长期的努力。这种“一键治愈”的逻辑,与现实的复杂性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过分煽情与鸡汤: 电影在表达情感时,有时会显得过于煽情,依靠大段的内心独白、催泪BGM和特写镜头来调动观众情绪。虽然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共鸣,但对于一些寻求更深层次探讨的观众来说,会觉得这种“鸡汤”式的升华略显空洞。

槽点之外,是否也有亮点?

尽管槽点满满,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部电影。

某些画面和情感的捕捉: 电影中还是有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瞬间,比如年轻人之间纯粹的喜欢,在低谷时期互相取暖的感觉。某些画面还是比较唯美,营造出一定的青春氛围。
对抑郁症议题的尝试: 如前所述,尽管处理方式有争议,但电影至少尝试去触碰一个当下社会越来越需要关注的话题。这本身是一种勇气,也引发了讨论。
郭敬明风格的延续: 对于习惯了郭敬明式青春片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情感表达上,可能还是会让他们感到熟悉和舒适,甚至觉得“就是这个味儿”。

总结一下,说它是“烂片”吗?

我觉得用“烂片”来简单概括,可能有些过于片面。它更像是一部优点不突出,缺点很明显,且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存在较大瑕疵的青春片。

它试图承载严肃的议题,却最终落入了青春片固有的俗套和狗血,让主题显得不够深入和有力量。很多观众之所以觉得它是烂片,主要是因为:

1. 期望值落差: 很多观众抱着看一部探讨抑郁症的深刻作品的心态去看,结果发现剧情浅薄、逻辑混乱,让他们感到失望。
2. 对青春片类型设定: 即便是青春片,观众也期待更真实、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狗血和煽情。

所以,它有没有槽点?太多了!但它是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烂片”,可能取决于你对电影的期待,以及你对“青春片”这个类型片的容忍度。如果它是一碗想吃“心灵鸡汤”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还不错;如果是一碗想吃“硬菜”的观众,那很可能觉得味同嚼蜡,甚至有些难以下咽。

总而言之,《如果声音不记得》更像是一次不够成功的尝试,一个“好心办了坏事”的案例。它提醒我们,探讨严肃议题,光有好的出发点和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的剧本、真诚的表达和对现实的敬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部豆瓣4.1分,猫眼8.8万人评出8.0分的烂片,上映刚刚两天这个分数,无论质量口碑还是观众口碑,都属于彻底无药可救的。

同一出品方、同一监制、同一导演的上部同类型影片《悲伤逆流成河》,豆瓣5.9分,猫眼45.6万人评出9.0分,最终票房落点3.6亿。作为小成本青春电影,在票房上可算是大获成功。猫眼9分更达到了优秀商业片的门槛。

也让经历了《小时代》票房大爆辉煌、又遭遇《爵迹1》票房惨败,当众落泪的郭敬明,打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翻身仗,甚至可以在演技类综艺节目里,与陈凯歌、尔冬升这样的业内大导去平起平坐,对着一群爱豆与过气演员去出任导师、评头论足。

因此,上部电影以“校园暴力”为聚焦点,本部电影换成了“抑郁症”,其余可算是如出一辙的同系列作品,《悲伤》里颇受好评的“校园女神”女二号章若楠,出演本作《如果声音不记得》的女一号。演技发挥对一部青春爱情片而言,已经完全够用了。

当然更重要的,小姐姐颜值确实不错,表情也很丰富,更换的各个表情各种造型都撑住了,而男一号这个新人的颜值,饰演校园男神也是颇有说服力的。

而且,男主角的演技尚可造就,没有特别尬演的片段,比同档期另一部电影,那个全程尬演的台湾小生要强上不少。看这种片子,不是看年轻妹纸养眼,不是看帅男靓女撒狗粮,那还看个啥?

影片前半个多小时,男女主角相知相识、相恋相爱的剧情,甚至还非常流畅,到男主房间的一吻定情为止,甚至让笔者恍惚觉得,又看到了一部《超时空同居》,同样带有经不起推敲、纯为剧情服务的科幻元素,同样狗粮都撒得十分惬意,——然而就那以后,剧情急转直下,让人不禁直呼,编导脑子里进水了么?后半程剧情究竟演了个啥?

拒绝再拒绝?误会再误会?失忆再失忆?重病再重病?明明男女主角彼此深爱,都愿意自我牺牲,成全对方,愣生生搞出个生死一线生离死别?

ptt式过场来推进剧情、反复回忆凑时常,剧情全崩坏,集体工具人化,甚至连前面的基本设定,也都能直接吃掉不算数。仿佛看到编导在隔着屏幕对着观众大喊:「这里,你们给我笑!这里,你们给我哭!感动不感动?」——当观众是三岁小孩?还是弱智?

至于影片宣发,严重消费抑郁症患者,而片中除了女主一段独白算是切题,可以让人感同身受外,并没有给出什么真正温暖与温情之处。

影片中的所谓抑郁症,完全变成了类似套路化韩剧的车祸白血病一样,仅仅就是推进男女主角爱情的道具而已。甚至最后更成了自打脸:女主角分手了,经历了治疗后,副作用失忆了,忘记了她主观意愿努力想忘掉的男主后,她的抑郁症简直就好了,也明显快乐了。

然而,为了爱情、放弃回到母星的外星人男主,却因为女主忘记他,生命垂危了,于是他同伴、工具人男二,和女主闺蜜、工具人女二,不得不重新努力,让女主再想起他来……到了最后,女主角回复记忆,眼泪滴在男主的手上,男主身体就好了,Happy ending了。

最搞笑的是什么?同档期另一部竞品电影,双男主配置,也是“狐妖”的眼泪滴在了“书生”的手上,开头结尾各一次,直接构成了两人的羁绊。这种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禁想问两部片子的编剧:「你们都是猴子请来的逗比么?思路都匮乏到这个程度了?

然而,极讽刺的事实,是即使《如果声音不记得》这样豆瓣4分,猫眼也才刚过8分的烂尾电影,居然还是能延续前作的票房成功,虽然猫眼预测票房,已经从上映前的3.4亿,调低到现在的2.9亿,但这种新人主演的小成本零特效爱情片,票房破亿就是大赚,更别说居然还能刷到两三亿票房了。

凭什么呢?诚如笔者此前文章说过,如今短视频平台大发展后,已经成为了影片宣发的首选,而如《如果声音不记得》这样,截取影片片段、极适应短视频平台发布的PTT式电影,在那里的宣发更是如鱼得水,效果远胜传统剧情片。

从2017年底,《前任3》开启了用主题曲、用片段短视频去带动影片营销的宣发模式,拿下19.2亿票房起,《后来的我们》(13.5亿票房),《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9.4亿票房),《最好的我们》(4亿票房),《我在时间尽头等你》(5.05亿票房)……

这些在传统影评人看来,“剧情狗血、逻辑不通,豆瓣评分低下”的小成本电影,竟能纷纷取得远高于预期与影片本身质量的超高票房,在短视频平台的洗脑式宣发和定向推广,都说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如果不是《如果声音不记得》后半程全线崩塌,而是能延续前半程的质量,最终票房翻倍到5亿以上,其实都并不算多意外的结果。——当然,这可能超出编导的能力范围了?

同样托这两部烂片的福,让已上映半个月的《除暴》极可能破5亿,已上映1周的儿童动画片《疯狂原始人》很可能破3亿。

要知道,《除暴》本身,只是个豆瓣6.5分、猫眼8.7分,有着明显缺陷、质量勉强及格的商业类型片,首日只有5000万票房,如果是在佳片云集的档期,最终票房也就2亿左右了,偏偏在这个档期,碰到一群更加不堪的对手,居然走出了猫眼9分优良商业片的10倍以上后劲,两位主角王千源和吴彦祖都可以说一句:感谢猪对手助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