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魔戒迷、扎导迷、陈凯歌迷都普遍认为观众欣赏水平不行?

回答
“观众欣赏水平不行”论的迷思:当粉丝群体遭遇创作主体的困境

当一个群体,无论是资深影迷、特定导演的拥趸,还是对某位导演作品怀有深厚情感的爱好者,普遍抛出“观众欣赏水平不行”的论调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以魔戒迷、扎导迷和陈凯歌迷这几个代表性的群体为例,深入探讨他们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可能反映出的创作与观众之间的断层。

一、 核心群体为何会产生“观众不行”的共识?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剖析这些群体拥有的共同特质,以及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角度:

深厚的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
魔戒迷: 《魔戒》系列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奇幻宇宙。这些粉丝往往对托尔金的原著有着极深的了解和热爱,他们沉浸在中土世界的历史、语言、神话体系中,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们认为电影是对原著的忠实还原或有深度的解读,当一部分观众无法理解或欣赏这种深度时,他们自然会觉得观众“没看懂”或“没感受到”。
扎导迷(扎克·施耐德粉丝): 扎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缓慢的叙事节奏、黑暗压抑的基调、哲学性的主题以及对漫画原著的忠实(或另类解读)而闻名。他的粉丝群体通常也具备相似的审美偏好,欣赏这种充满力量感、仪式感和深刻寓意的表达。当观众无法接受他作品的非主流风格,或被其复杂的主题所劝退时,扎导迷便会认为这些观众是“肤浅”的,只追求表面的爆米花效应。
陈凯歌迷: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刻的时代反思、历史沉淀和人文关怀。他的电影在艺术性、思想性和叙事技巧上都有着极高的追求。当观众对《霸王别姬》的艺术高度赞叹不已,但对《无极》等作品的“奇幻”表达或后期的某些商业尝试感到不适时,忠实粉丝会认为观众无法理解他作品中更深层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精神,而将评价标准局限于表面的叙事流畅度或商业成功。

对“艺术性”与“深度”的极高标准:
这些粉丝群体往往将自己视为对电影艺术有更高追求的群体。他们倾向于关注电影的镜头语言、构图、色彩运用、配乐、叙事结构、主题深度等“硬核”的艺术指标。当一部分观众的关注点停留在剧情的吸引力、演员的颜值、视觉特效的炫酷程度等相对表层的信息时,他们便会觉得这些观众的欣赏层次较低。

圈层文化的形成与自我优越感:
任何一个拥有共同爱好和深入研究的群体,都容易形成一种圈层文化。这种文化会强化群体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可能滋生出一种“我们懂,你们不懂”的优越感。当这个圈子内的成员对某一作品的评价高度一致时,他们更容易将与自身观点不同的外部声音视为“外行”或“不懂欣赏”。

对创作主体的身份认同:
粉丝群体往往会将自己与自己喜爱的创作者(导演、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会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甚至为创作者辩护。当大众对他们喜爱的创作者的作品产生负面评价时,他们会将其视为对创作者本身的不理解,进而迁怒于“不明真相”的观众。

二、 “观众不行”论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种论调通常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达出来:

批评观众的“浅薄”: 指责观众只关注特效、动作、明星颜值,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质疑观众的“理解力”: 认为观众没有读懂导演的“良苦用心”,没有领会作品深层的含义或象征意义。
指责观众的“口味单一”: 认为观众被市场营销和流量文化“绑架”,只接受千篇一律的商业片,无法欣赏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作品。
将差评归咎于“无知”: 认为那些给出负面评价的观众是因为缺乏对电影史、对某个领域(如奇幻文学、漫画改编)的了解。
强调作品的“小众”或“硬核”属性: 暗示作品的优秀之处只有少数真正懂行的观众才能领会。

三、 为什么这种论调值得商榷?

尽管粉丝群体的热情和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值得肯定,但“观众不行”的论调往往站不住脚,甚至可能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说法。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反驳点:

创作的首要目的:交流与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大众媒介,其本质是为了与观众进行交流,引发共鸣,产生影响。如果创作者的作品只能被极少数人理解,而大众普遍感到困惑或不喜欢,那么从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来看,这本身就意味着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任何艺术作品的价值,最终都需要在与更广泛观众的互动中得到验证和升华。

评价的多元性与主观性: 观众的审美是多元的,对作品的评价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情绪状态、甚至是观影时的心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以衡量谁的“欣赏水平”更高。一个商业上成功的电影,不代表它没有艺术价值;一个在艺术上被高度赞誉的作品,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触动大众。粉丝群体往往将自己的偏好等同于“高水平”,而将不认同他们偏好的观众视为“低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唯我独尊”的心态。

创作的主体责任: 观众之所以会产生某种观感,往往与创作者的表达方式直接相关。如果作品晦涩难懂、叙事混乱、主题模糊,或者未能有效地传达其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创作者的表达技巧上,而非观众的理解能力。例如,扎导的电影虽然有其粉丝,但批评他叙事碎片化、节奏失衡的声音也一直存在;陈凯歌的作品也曾因过于抽象或脱离现实而引发争议。将观众的反馈简单归结为“观众不行”,是在回避创作者在沟通和表达上的责任。

市场与艺术的平衡: 大部分电影作品都需要面向市场,实现商业价值。即使是艺术电影,也需要考虑如何吸引观众。过度追求艺术上的“独立”或“超前”,而完全脱离观众的接受度,最终可能导致作品无人问津,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力。粉丝群体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将对市场化运作的抵触,误解为对观众品味低下的批判。

“粉丝滤镜”的迷惑: 当一个人对某个创作者或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喜爱,很容易戴上“粉丝滤镜”,从而忽略作品本身的瑕疵,过度解读作品的优点。这种滤镜会让他们倾向于认为任何质疑或批评都是因为对方不理解,而不是因为作品本身存在问题。

四、 为什么粉丝群体会陷入这种误区?

情感的投入与捍卫: 粉丝对喜爱的事物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当这些珍贵的情感受到“冒犯”时,他们会本能地去捍卫自己的热爱,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攻击那些不支持他们的人。

认同感的寻求: 成为某个群体的“懂行人”本身就是一种认同感的体现。当他们发现自己对某个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大众不同时,他们会更容易相信是自己“更懂”,而非大众“更差”。

对主流审美的反叛: 很多粉丝群体恰恰是因为不喜欢主流市场的商业片和爆米花电影,才投身于这些“非主流”的作品。他们将对主流审美的反感,投射到对大众的批评上。

五、 如何更健康地看待这种现象?

理解与尊重并存: 粉丝可以热爱并深入研究自己的喜好,但也应该理解和尊重不同观众的审美选择和评价标准。

反思与沟通: 粉丝可以试着反思,为什么自己的喜爱无法得到更广泛的共鸣?创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否存在改进空间?与其一味指责观众,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沟通作品的魅力。

区分“不理解”与“不喜欢”: 有时候,观众并不是“不理解”,而是“不喜欢”。这两种情况都应该被正视。

鼓励创作的多元化: 真正的尊重艺术应该是鼓励创作的多元化,而不是将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格视为唯一的标准。

总结:

魔戒迷、扎导迷、陈凯歌迷普遍认为“观众欣赏水平不行”的论调,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他们对作品有极深的文化和情感投入,对艺术性有高标准要求,同时又容易陷入圈层认同和自我优越感。然而,这种论调忽略了艺术的交流本质,忽视了评价的主观性和多元性,更重要的是,它回避了创作者在沟通和表达上的责任。

真正的欣赏,应该是建立在开放和尊重的交流之上,而不是基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当一个创作者或一个粉丝群体,只能通过贬低观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不自信和沟通的困境。与其将问题归咎于观众,不如反思如何让自己的热爱,能够更有效地触动更多的人,实现艺术的真正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饭圈化危害至斯,实在可笑。

喜欢=粉,不喜欢=黑。至于说出自己的体验、陈述某些存在的事实都被倒吸入这两个对立项里面。仿佛一切都是基于这两点而存在的。当我在陈述我喜欢的东西存在的不足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粉”还是“黑”了。

如果:上线即好评的粉丝、普通观众、看不懂即差评看客、时长太长不如抖音精彩的划屏玩家等等,都因为意见不同而打言论战、互相踩踏,这已经不可避免的话,那么看看电影学院的学生课上的参考影片都是些什么片子吧。

什么?太专业、阳春白雪、不够亲民?差评!

世界上没有让你们都满意的电影,这东西压根就不存在过。

你们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要去看这部普遍获得高分的电影,我100%也能体验到这种电影带来的感动” 。 这样的人或许在一开始就输了,最后不仅没被感动到,还被“浪费”了时间,出了电影院满世界跟人说这是烂片,还去问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这种片子。讽刺的是,你们不喜欢的原因自己也没搞明白。。。

没人需要背负上 “为什么别人都说好、自己却欣赏不来” 的焦虑。

任何时候喜欢上一种事物,除非机缘巧合,大都是个人审美、价值取向及个体奖惩机制的外在映射。

当你没办法在这件 “别人都说好” 的事物上获得符合你利益诉求的时候,你为什么要去喜欢?

你要去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抨击“浪费”了你时间结果还没喜欢上的事物,是不是又在继续浪费着你的时间?

回到问题:观众是影视行业的终端消费者,如果出现大批观众常常对业内认可度较高的影片给出差评,那么问题是出在整个行业而不仅是观众。观众的欣赏水平跟着行业发展而变化,当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还妄想培养欣赏水平高的观众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作为观众,

如果你焦虑自己的欣赏能力不够高,那就去培养吧。

如果你对自己的审美水平感到满意,那更没必要自找烦恼呀!

在所有人存在审美差异的前提下,当别人说喜欢的时候,你应该有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觉悟。

至于个人,我喜欢一件事物并非它是完美无缺,而是它拥有的一些东西正是我需要的,我不必为了这些东西变得非黑即白、甚至扭曲自己。

user avatar

因为在讨论大规模上映的院线电影前提下,观众的平均水平不行是一个既定事实,一个不可更改的常量。尤其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总能给一部分低水平观众谜一般的自信,并且这部分人的声音还特别的大。

可以先整理下这部分人的特点:在观影时不喜欢动脑,对一切不是喂到嘴里的信息都视而不见(就算喂到嘴里也不一定能看到);完全不在意构图和色彩,更喜欢综艺节目的阴间滤镜;对剧情更多的是要求爽快,更喜欢廉价的感官刺激和情绪调动。

所有以上的电影并不符合他们的要求。

当然这不是说明扎克施耐德拍的玩意能和指环王想提并论。指环王的投资回报率,历史地位(奖项),影评和核心影迷的口碑都不是后者能比的。

至于陈导,都是综艺咖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user avatar

他们错了。

因为他们以为你是欣赏水平不行,以为只要多学习多欣赏你还是有救的。

而你实际上是患病了。

经过现代工业化快餐产品的摧残,你大脑中负责逻辑推演和高级运算的部分已经被摧残殆尽,沉迷在“粉、黑”逻辑里,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一切想法都是对的,反对自己的都是XX粉XX黑,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内容就无法吸纳理解。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病。

题主自称自己只是这只是那,但是题主根本不能分辨“有理有据的否定”和“我只是想否定”之间的区别,一概称之为黑。更不能分辨“欣赏作品”“欣赏风格”“欣赏内涵”“欣赏作者”这些喜欢之间的差距,一概称之为XX粉。

这种已经完全被粉黑逻辑控制还硬要说自己没问题的行为可以清晰显示出现代人试图将一切问题简单化的病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