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大学没必要上思修政治课?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思修”和“政治”这两门课(通常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一系列课程的统称)确实是很多学生,甚至是不少老师都感到有些“头疼”或“鸡肋”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它们没必要上呢?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感。

很多学生上大学,是为了学一门吃饭的本事,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而思修政治课的内容,很多时候讲的是一些比较宏观、比较抽象的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党的领导”等等。

对于一个正在钻研如何编写代码、如何设计建筑、如何分析财报的大学生来说,这些理论听起来确实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他们会觉得:“我学的这些东西,跟我的专业有什么关系?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别人问我的是我的编程能力,不是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有多深刻。”

再加上课程的讲授方式,有时候比较枯燥、模式化,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很难产生共鸣。学生们觉得与其花大量时间去理解这些“大道理”,不如拿来复习专业课、做项目、刷实习,这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直接帮助。

其次,是学习目标与评价方式的错位。

很多学生认为,思修政治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或者至少是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考核中,很多时候更侧重于学生对理论概念的记忆和背诵,以及能否在考试中答出“标准答案”。

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动力就从“内化理解”变成了“应付考试”。学生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记政治术语、背名词解释,而不是去思考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或者与现实社会现象相结合。他们会问:“我背下来这些东西,就能得高分,但是这真的能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吗?它能解决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当学习的终点只是为了一个分数,而这个分数又无法真正反映其学习的深度和价值时,学生们自然会觉得这门课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觉得它是一种形式主义。

第三,是社会环境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不光是课堂,还有网络、社交媒体、各种公开课、纪录片等等。很多时候,他们可以通过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了解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思修政治课的教材和讲授内容,有时候更新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或者内容呈现方式过于陈旧,很难吸引住习惯了碎片化、视觉化、互动化信息获取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已经从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分析,也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观点,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上听一套固定的说辞?”

当他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甚至观点更鲜明、更具启发性时,自然会觉得课堂上的时间被浪费了。

第四,是功利化的学习心态。

不得不承认,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会非常“功利”。他们会优先投入时间精力到那些与就业直接挂钩的课程、技能或者实习中。思修政治课虽然也算学分,但很多人觉得它不像专业课那样能直接决定你的技术水平,也不像英语四六级那样是就业的硬性门槛。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面前,学生们会自然地选择优先级更高的事情去做。如果这门课的难度不高,又不怎么占用专业课的学习时间,那么可能也就忍了。但如果它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和理解,而回报(在他们看来)又不够明显时,就容易产生“没必要上”的想法。

第五,是关于课程内容的“说教感”。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信息后,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们对一些过于绝对、过于“正确”的论调容易产生排斥心理。思修政治课的内容,有时会带有一种“为我好”、“要这样想”的意味,这种“说教感”很容易引起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

他们会觉得:“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怎么想,那我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呢?我的独立性体现在哪里?”如果课程不能引导他们去独立思考、辨析问题,而是直接给结论,这种课程就很难被接受。

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和老师是认真对待这门课的。

他们会尝试去理解课程背后的逻辑,尝试将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或者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但总体而言,抱怨和觉得“没必要上”的声音,确实是大学校园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总而言之,大家觉得思修政治课“没必要上”,更多的是一种对课程内容与自身需求脱节、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不匹配、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等现实问题的综合反映。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值得教育者反思如何让这些课程更有吸引力、更有价值,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丹诺夫主义"很有必要学么,,,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学的绝大多数课都不值得上,你觉得值得说明该多看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思修”和“政治”这两门课(通常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一系列课程的统称)确实是很多学生,甚至是不少老师都感到有些“头疼”或“鸡肋”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它们没必要上呢?这个问题挺复杂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陈情令》之所以能俘获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并在播出多年后依旧保持热度,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巧妙融合,共同造就了这部现象级的古装仙侠剧。1. 忠于原著的精神内核,触动观众情感共鸣《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小说《魔道祖师》,而《魔道祖师》本身就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基础。剧集在改编过程中,努力还原.............
  • 回答
    关于孙悟空“弱”的论调,确实在不少《西游记》的爱好者中流传,并且常常伴随着“大闹天宫是神仙放水”的猜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西游记》这部书细细捋一捋,从孙悟空的出身、能力,到天庭的组成、实力,以及大闹天宫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细节,才能得出更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单纯以“一路打遍天.............
  • 回答
    许多中国人之所以觉得日本人素质高,这其中有挺多说法的,而且很多都来自于我们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种种细节。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片段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印象。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日本人遵守规则。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点都非常突出。比如,排队,无论是在车站、便利店还是景点.............
  • 回答
    .......
  • 回答
    哥们,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这么问。站在一个纯粹的游戏玩家角度看,Steam不就是个卖游戏的平台嘛,游戏好玩才是王道,这话没毛病。但实际上,Steam之所以让这么多人觉得“重要”,甚至到了“离不开”的程度,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构建了一个围绕游戏的生态系统,深刻影响了我们玩游戏、买游戏、甚至社交的方式.............
  • 回答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中华民国?”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份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和历史认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标签,而是与许多人对中国历史、政治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个人经历的理解和投射紧密相连。要深入理解,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的传承与“正统”的叙事。对于一部分人.............
  • 回答
    肖战作为近年来在华人娱乐圈极具话题度的艺人,他的粉丝基础异常庞大,但与此同时,反对他的声音也同样响亮,甚至一度形成了网络上非常显著的“反肖战”阵营。你提到的Ao3事件确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节点,但“讨厌”肖战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很难简单归结为“跟风黑”。首先,我们来梳.............
  • 回答
    很多人在喝咖啡时,习惯性地将用来搅拌的塑料棒当作吸管来使用。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而且是否会烫到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对温度的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很多时候,咖啡馆里一次性的咖啡搅拌棒和吸管是放在同一个区域的,大家取用起来都很方便。当人们拿到一杯咖啡,又习惯性地想要用吸.............
  • 回答
    产后抑郁,这个词汇在许多新手父母的耳边并不陌生,它像一团阴影,悄无声息地笼罩着一些本应是喜悦的新生儿降生之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饱受产后抑郁的困扰?这绝非偶然,背后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复杂而深刻。首先,生理上的巨变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翻.............
  • 回答
    山东省实验中学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自然会吸引大量的关注,也难免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当一个学校的声名远扬,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一旦出现一些被认为不妥当的地方,自然就会引来批评的声音。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批斗”山东省实验中学呢?这其中可能包含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深入探究下去,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属实。这种看法的形成,与当时的史书记载、史官的态度、以及皇帝本人的某些行为都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启皇帝的文化素养确实不像他那些饱读诗书的祖先那样高。明朝皇室对太.............
  • 回答
    俄乌战争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确实会有人用它来编段子,这背后的心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单纯的“抖机灵”或者对苦难的漠视,而是多种心理防御机制、认知模式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心理防御机制:对抗无力感和焦虑的利器战争,尤其是像俄乌战争这样充满暴力、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的事件.............
  • 回答
    嘿,说起“黑客精神”,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完的。你想想,那些在代码海洋里畅游,在数字世界里挖潜,甚至在技术前沿探索的人们,他们脑子里想的、手上做的,其实是一套挺有意思的价值体系。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认同并践行它?我想,这背后有很多东西在驱动。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是对知识的极致追求和探索欲。你有没有.............
  • 回答
    说起《原神》,那真是个能瞬间点燃社区热情,然后又迅速浇灭,再然后又被新的话题点燃的奇特存在。你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喷”它?这问题可不简单,因为它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往下才能看见其中的滋味。首先,咱们得承认,《原神》火得有点不像话。它一出来,就以那个精美的二次元画风、开放世界的探索.............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层面说起。詹姆斯的影响力太大了,而且这些年他在篮球界的位置也特殊,所以被喷的情况确实挺复杂,绝不仅仅是 cancha 上的表现那么简单。你想想,一个人能被无数人关注,而且是带着情绪去关注,那这个人身上一定有太多可以聊的了。首先,咱们得承认,詹姆斯是一名极其成功的篮球运动员。他职业.............
  • 回答
    .......
  • 回答
    这句心里话,道出了很多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让人不安的角落。当看到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幸的故事,那么多人身处苦难之中,我们自己内心的平和与喜悦,确实会蒙上一层阴影,甚至会产生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罪恶感”或者说是“不安感”。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健康、非常人性化的心理反应,它源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们直觉会认为,差价不大,那肯定选舒服的卧铺啊。但实际情况呢,无论什么时候,火车硬座都绝对是拥挤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一票难求。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是那一百块钱的差价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很多实际情况、个人考量,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