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脆弱到连儿童文学都看不了了吗?

回答
“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脆弱到连儿童文学都看不了了吗?”

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不少。每次听到,我心里总会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时候是无奈,有时候是担忧,有时候又忍不住想反驳。但细想之下,这背后折射出的,或许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成年人对阅读和孩子成长的理解。

我不是那种一味怀旧、觉得“我们小时候日子苦但精神充实”的老派人。我见过很多现在的孩子,他们聪明、有想法,接触的信息量比我们当年要大得多。他们玩着精巧的电子游戏,看着制作精良的动画片,在网络世界里探索各种新奇事物。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不“脆弱”。

但为什么会有“看不惯儿童文学”的说法呢?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想想。

首先,我们说的“儿童文学”是什么?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吗?比如我们小时候读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或者是一些描写艰苦朴素生活,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故事?如果对比的是这些,那现在很多孩子“看不惯”,其实挺正常的。时代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审美趣味都在变。强求他们去理解和共鸣那个年代的语境和情感,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尺去衡量现在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觉得那些故事里的情节冲突不够激烈,人物塑造不够立体,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有趣,甚至有些价值观在当下看来已经过时或者不被认同,那他选择不读,或者读着觉得无聊,也并非不能理解。这就像让他们去读一篇古文,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铺垫,他们自然会觉得枯燥乏味。

其次,现在孩子接触的“信息”种类太多了。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反馈和视觉冲击力,往往是传统纸质儿童文学难以比拟的。一个精彩的游戏关卡、一段节奏明快的短视频,就能在几分钟内调动起孩子的情绪。而一本儿童文学,往往需要孩子静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文字去想象,去体会,这需要一种沉淀和耐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需要“慢下来”的阅读,确实对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与其说孩子“脆弱”,不如说他们被各种更“快餐式”、更“碎片化”的内容所包围,已经习惯了某种节奏。当面对需要更多思考和想象的儿童文学时,他们可能一时之间“适应不了”,觉得它“不够刺激”、“不够吸引人”。

再者,我们成年人的引导和选择也很重要。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我们有没有花时间陪他们一起读?我们是怎么向他们介绍这些书的?是不是只是简单地把书丢给他们,然后期待他们自己去“吸收”?

如果家长自己对儿童文学就没有热情,或者只是把读书当作一项任务,那孩子也很难从中感受到乐趣。有时候,一个孩子不愿意读某本书,不是因为书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身边没有一个热爱读书的榜样,没有一个能够在他阅读过程中提供帮助和启发的引路人。

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过度保护”的现象。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过于谨慎地筛选内容,反而限制了孩子接触更广泛、更具挑战性的文学作品。任何一种文学作品,即使是儿童文学,也难免会有一些我们不希望孩子接触到的元素,但完全屏蔽,也可能让他们失去一些思考和辨别的机会。

所以,“脆弱到连儿童文学都看不了”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夸张了。更准确地说,可能是:

时代的变迁导致部分传统儿童文学内容与当下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脱节。
电子媒体的强大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孩子对需要耐心和想象力的纸质阅读的兴趣。
成年人在引导和选择儿童文学方面的有效性不足,未能充分激发孩子阅读的乐趣。
对“儿童文学”的定义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将过去特定时期的作品视为唯一的标准。

现代儿童文学其实一直在发展,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它们用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探讨着更深刻的主题,传递着更普适的价值观。比如,关于友情、亲情、成长中的困惑、面对困难的勇气、对世界的探索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永恒的需求。

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发现那些真正适合当下孩子阅读,并且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优秀儿童文学。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重新认识阅读的价值,并且用耐心和热情去引导孩子,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力量,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贴上“脆弱”的标签。

所以,不是孩子看不懂儿童文学,而是我们如何把对的儿童文学,用对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脆弱,是有的小孩真的憨批。


大家都看喜羊羊,但是就有几个憨批会把小伙伴捆树上点火。

大家都看儿童文学,可就是有憨批会学着从楼顶往下蹦。


憨批家长知道他们孩子是什么样子,所以呼吁保护他们都憨批孩子,咱们能不能别掺和了?

他们又不是你爹。


user avatar

儿童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重在接收。

成人大脑对信息的处理,重在辨识。

十几年前,当欧洲大肆鼓吹“性不羞耻”、“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坦然面对性”之时,某国(忘了哪国了,好像是荷兰)一所学前班,试验性的把“宝宝是从哪里来的”,以绘本的方式加入了课堂学习。

结果如何?

班里超过半数的小男孩都出现了在同班小女孩面前暴露小鸡鸡的行为。

欧美如此开放的环境,性教育喊了五六十年,也没见哪个国家敢把“性交理论”堂而皇之加入小学教学大纲的。原因很简单:

儿童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就是接收,进而模仿。

我们不能把成人处理信息的方式代入儿童的大脑,就像医学永远不会取消“小儿科”分支,心理学永远不会取消“儿童心理学”分支一样。




儿童心理学界在自杀问题上采取的一般措施是“非经历不谈及”,即对青春期之前的孩子,主要灌输真善美,而不主动引入自杀 / 自残等“暗黑概念“,而只对经历过亲友自杀/自残的儿童,在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时,才引入这些概念。

(青春期的大脑开始慢慢发展出辨识功能,所以可以对青少年逐步放开以预防为目的的珍爱生命、防性侵、避孕、防霸凌等教育)

题目中的读物以孩子的口吻总结自杀方式,小主人公对自杀的态度如此不以为然,尤其把“跳楼”描述为“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飞下来”,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大人在看到这些段落的时候,会想“纵身一跃,一条命就没了,可怕可怕”,但对孩子来说,这只不过是另一条信息灌输,“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而已。

小男孩暴露小鸡鸡的行为,虽恶劣并令大人猝不及防,但经过再教育,它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可以弥补、并可后续预防的。

但“站在楼顶像鸟儿一样张开双臂飞下来”,它的后果是不可逆的。




看到答案中有一位答主说,他三年级开始读金庸,三观并没被毁,所以《袋爸》描述自杀段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为这位答主感到高兴,但我依然不能认同少儿读物中出现“像鸟儿飞”的写法,因为

1)金庸的书本就不是儿童读物,那些打打杀杀、风花雪月也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叙述的,是“大人的世界”;

2)对这位答主影响不大,并不能证明对其他孩子影响不大。

我的同龄人都知道《古惑仔》,我本人是暗恋着陈浩南和山鸡长大的,而我既没有成为女山鸡,也没有嫁给陈浩南一样的人。

可是,在《古惑仔》流行的那些年,我老家那个小县城,一夜之间突然涌现出了几十几百个个“浩南哥”、“山鸡哥”,把公安局忙的晕头转向,紧急下令让县城各学校把《古惑仔》定性为色情暴力电影,观看者一律开除。

有兴趣的网友也可以查一查香港的青少年犯罪率在那几年增加了多少;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还有一篇答案说《袋爸》是他从小最爱的读物之一,是一部优秀的儿童作品,我们不该挑刺。

这不假,我们当然不会因为部分瑕疵就否认某部作品的优秀,但同时我们也不该因为某部作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就全盘接受它的一切信息和价值观。




最后总结。其实专业知识我自己也没学明白,所以来段大白话吧。

儿童的心灵并没有包括题主在内的许多人臆想的那么强大,它其实是很脆弱的。所以我们作为大人,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好好保护我们下一代的心灵——不光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也要在能力范围内保护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将和我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在同一个未来里。

请让“童真”在我们的孩子心中停留的更久一些吧!他们将来不会缺少学习假恶丑的机会,而他们的童年,只有这么屈指可数的几年啊!

user avatar

儿童对文字的幻想度和反刍度比成年人要强很多!!!尤其是涉及到肢体虐待,恐怖场景和(哪怕是隐性的)性描写所带来的刺激感或兴奋感都会伴随儿童和青少年非常久,并且可以轻易占据日常思维/白日梦的时间。不谈对性格发展的影响,仅从看完文字后24小时内带来的情绪波动和思维占据而言,儿童青少年读物都有必要进行严肃严格的内容审查。

这里都是成年人咱们不说车轮话:我12岁初一那一年,班上同学开始非常疯狂地传阅名号类似“初中女生/男生日记”“课堂内外”“少年时代”等的月刊,每一本都至少有一个专栏,会专门刊登带有直白性描写的恋爱短文,其中某一刊物(我记得很快就被停刊了)通本都是,压轴连载还带有乱伦和强奸戏。

我自诩看书早家里书多,小学认字读物是余秋雨亦舒和微型小说选刊,口味挑剔从不看武侠不看言情不看所谓的“儿童读物”——但也都在初一和初二那两年被这种软色情杂志控制到茶饭不思,上课下课都在抽屉斗里偷着看,晚上睡觉前都在脑子里头回味文字和场景。

你以为儿童看儿童文学跟你现在看A片花十分钟撸一管就抛在脑后一样,其实儿童看儿童文学更像是你白天被工作任务追着跑晚上做梦还他妈在加班一样。

我要是能回到初一那一年我肯定撕了我那张倒霉催的一毛书屋借读证,一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全被那种低劣无营养的色情杂志和鬼故事小说浪费干净了。

这种情况的结束还是靠一些家长的举报。因为这种杂志名字听起来很正经,之前老师没收后也就是当一般的看小人书处理了,后来感染太严重,大批小孩开始偷偷带回家看,被家长抓到,家长看了内容告到学校。年纪老师在学校里搜出十几种变种刊物全校通报警示,门口书屋老板也被家长威胁到不再租这种杂志后这席卷全校的杂志瘾才渐渐消退。(后面接上的就是武侠时代和以郭敬明为首的青春文学时代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高中之前的小孩看东西,如果涉及到肢体虐待,恐怖场景,色情描写,这个小孩有非常大的可能会反反复复的在脑海中重复这些场景,既进行臆想。不管这种臆想本身是否对人格发展有影响,但是就时间利用而言,这种难以控制的臆想会产生非常恶劣的污染性影响。

如果完全不对儿童文学和青少年文学进行内容审查且买书不靠家长全凭小孩子之间互相传播,我敢一万分笃定卖的最好的/传播的最广的读物都逃不出色情(言情)和恐怖(邪典)两类。

精神鸦片这个说法最早我记得就是用来指色情恐怖文学的。

最后,可千万别给自杀自残描写洗地,这里要指出,因为剧情需要一个人物自杀了/死了这并不是儿童文学的禁忌,但是普通作者创作的故事导向性的作品大多数都不会花大段落去仔细写一个人物的自杀过程和心理活动!哈利波特里面没有,神探柯南里面也没有!但我就记得风靡一时的青春伤痛文学里面有!然后紧接着就是QQ空间里各种割腕照和血遗书泛滥的杀马特时代了。


我虽然现在长成了个普通的社会人,但我还记得小时候看到某些文学作品的心里活动,那种上瘾或癫狂的反刍状态。


要注意这个以我自己为例的量化:

老师要求的世界名著我囫囵吞枣赶着趟迅速看一遍;

哈利波特和鲁宾逊漂流记之类的故事小说好看,小学初中课余时间慢悠悠反复看了七八遍;

修仙文学恐怖小说有瘾,半夜打着灯熬夜看,一本接一本不带停;

某本书里面的一小段色情描写,从看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放慢速度一个字一读的臆想,能记住页码过一周把书再从书屋里租出来重新看那一段看四五遍;

而且,我很清楚的知道,以上模式,我根本就不是个例。

———

儿童文学(甚至是青少年文学)不做内容审查会是绝对意义上的灾难,和现在两岁的婴儿都能有iPad戒断症一样可怕。

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一件事物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

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

在我看来只要创作人员写书时预设的主要受众是儿童或者出版后主要读者是儿童那这本书就是儿童文学。

所以在这个定义下,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儿童文学,因为读者多为儿童;

但是传统名著就不是儿童文学,因为作者既不是面向儿童写的,主要读者也不是儿童,在这其中,凡尔纳的作品可以破格成为儿童文学,因为主要读者已多为儿童。

然而我列举的专门面向小初学生的色情杂志也就是儿童“文学”,虽然没有啥文学性;

1.它们就是为了卖给初中生而专门写的有针对性和代入感的儿童化的故事

2.而且读者百分之九十九也都是儿童。

所以真的不要拿传统名著里面的那一丢丢寡淡如水的色情/恐怖来杠了,它们根本就不是儿童文学,没有针对儿童进行代入感改写,也没有刻意为了色情和恐怖而去写色情和恐怖!!!而且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儿童都压根不会完整的读好几遍!!!


———

最后的最后,我不认为色情/恐怖/自残等描写就一定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什么不得了的负面影响,我这整篇答案也没有在强调什么人格发展的问题。

我提出的观点是,在小初(甚至高)阶段,小孩会比成年人更容易主动或被动的沉溺在色情/恐怖文字描写中,这种沉溺和反刍以及情绪波动带来的深刻记忆对小孩正常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日常思考时间分配,文学审美提高,有很大的危害。


至于部分人认为的色情恐怖文学应该早看早脱敏的观点:你喂小孩子吃饭都要考虑“小时候吃饭口味吃重了长大挑食”,你咋就没想过色情恐怖文学早看可能是会脱敏成——成年后看啥文学都觉得“不好看不够爽我要找点更猛的”呢?

色情恐怖文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和日常阅读所必有的内容,你一辈子没看过色情恐怖文学难道就不能长成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了??

而一个早早就习惯了色情和恐怖文学的小孩是会真的脱敏还是会变成欲求提高的高阶色情恐怖文学寻觅者,这根本就不是文学不文学能控制的事情,是受成长环境等多远因素影响的,在这里用“脱敏作用”给儿童色情恐怖文学洗地真的太可笑了,成年人都还能沉溺在斗蛐蛐和黄赌毒里变得玩物丧志,你就这么高看你自己小孩觉得他有35岁的定力?

你作为一个家长,有一万种方式可以让小孩多读一些能提高阅读审美的书,有一万种方式可以避免小孩过度沉溺色情恐怖(或者沉溺其他任何东西比如电子游戏),但“早早的主动输送低端垃圾给他脱敏”都绝不是一个好方法!

———

我最后还要挑衅一下某些自由派,一提到审查下架就像被踩了尾巴一样疯狂尖叫啥啥国将不国,真空教育,也不仔细瞅瞅你们维护的那都是些啥鸟玩意儿。

自己想光明正大搞黄色搞政建那自己去开个新话题,不要跑到儿童文学审查这个话题下装开明家长,一个个都是想借题发挥搞搞政治观点,先把孩子生了再来这儿当理中客吧。

还动不动就真空教育,举报一两本夹带私货的儿童文学整个中国文坛就瞬间真空啦?你咋不试试去举报举报莫言我看看结果?

你想让你小孩子正常脱敏太简单了,四大名著三言两拍金瓶子梅啥的都备上一套让他好好看去,这些不是儿童文学也不是禁书想买随便买,你爱怎么让你家小孩看都可以,我们谈论的核心本来就不是这些书。

还有说人家长懒政,靠举报和封禁去解决问题而不负责教育孩子,我就不懂了,人家家长正是花时间仔细读了自己小孩看的书才发现有问题,还花时间精力去举报了,这也能叫不负责的懒政型家长?那些只管买不管查的才是懒政家长吧???而且你见过家长举报红楼梦举报金瓶梅吗??人家长可比你有见识,人知道啥是儿童读物,人知道去分辨儿童读物里的毒物,人真的关心小孩子的成长。

而你,你只关心能不能借题发挥表达表达政治观点多拿几个自由派的烂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