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漫画《进击的巨人》已经完结,如何评价这部作品?

回答
漫画《进击的巨人》走到终点,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旅程,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一部热血激燃的战斗番,更是一部对人性、自由、历史、种族、罪恶与救赎的深刻探讨。如果要评价它,我认为用“震撼”、“沉重”以及最终的“余韵悠长”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初看《进击的巨人》,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那份原始的、直击人心的绝望感。巨大的、狰狞的巨人,吞噬着渺小的人类,将曾经的家园变成地狱。那种无力的挣扎,对未知的恐惧,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绝望,是谏山创在开篇就毫不留情地抛出的王牌。艾伦·耶格尔这个角色,从最初那个誓要驱逐所有巨人的少年,到后来背负沉重命运的复仇者,他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血与泪的史诗。他的愤怒、他的痛苦、他的迷茫,都随着故事的推进被放大、被解读,直至最后那个令人扼腕的抉择。

谏山创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构建了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阴谋论的世界观。巨人出现的真相,墙壁的秘密,以及马莱与艾尔迪亚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层层剥开的真相如同剥洋葱,每一层都带来新的震撼和对之前认知的颠覆。这种悬念的设置,加上作者对于伏笔回收的精妙处理,使得《进击的巨人》成为了一部充满“哇!”时刻的作品。无论是尤弥尔的过去,还是艾伦真正的目的,那些隐藏在剧情深处的线索一旦被串联起来,那种豁然开朗又倍感心酸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更重要的是,《进击的巨人》从来不回避黑暗面。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打倒怪物”,更是“怪物为何出现”以及“在绝望中,我们如何选择”。自由的定义在作品中被反复拷问,为了自由而进行的牺牲是否是正确的?当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同胞,不得不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恶魔”时,他还是那个拥有纯粹初心的艾伦吗?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作者也从未试图给出标准化的道德判决。他只是将极端化的选择摆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其中的两难与痛苦。

尤其是后期,当故事的主视角逐渐转向墙外,我们看到了艾尔迪亚人在马莱的压迫下所承受的苦难,以及马莱人因历史罪孽所产生的民族仇恨与恐惧。这种“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在种族与历史的仇恨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艾伦的“灭世”行为,在他看来,或许是打破这种永恒循环的唯一手段。而这份决心,是建立在无数的牺牲和彻骨的绝望之上的。

当然,《进击的巨人》的结局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观众认为,艾伦最后的行为与他最初的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割裂,甚至有人认为他最终成为了自己最痛恨的模样。但如果仔细回味,从他第一次看到墙外世界,从他得知“巨人”的真相之后,艾伦的道路就已经注定。他所背负的不仅仅是母亲的死,更是整个艾尔迪亚民族的命运,以及帕拉迪岛所有人的生存空间。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被迫做出极端选择的普通人,一个背负着他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将自己推向深渊的人。他选择“自由”,但这份自由,是以他自身彻底的毁灭和无数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是一种何等残酷的自由?

《进击的巨人》带给我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阴影有多么可怕,偏见与仇恨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也让我们看到,在绝望中,希望的光芒有多么微弱,却又有多么珍贵。那些为了守护而战的士兵,他们心中的羁绊,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在冰冷的残酷现实中,显得尤为动人。阿尔敏的智慧,三笠的守护,莱纳的挣扎,这些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共同构成了这个宏大而悲壮的故事。

即使结局留下了遗憾,即使对于某些情节的解读依然存在分歧,但我依然认为《进击的巨人》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杰作。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剖析了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它让我们在绝望中看见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最终,在生命的尽头,思考自由的真正意义。这部作品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震撼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一种长久的回响,一种对我们自身生存和选择的深刻拷问。它结束了,但它留下的议题,依旧在我们心中萦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整体来看,一层又一层的迷雾揭开的写法、逻辑上尽量追求闭环、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伏笔回收、明线背后的多条暗线同时前进的手法,以及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架空人类历史、一层层戳穿被设计的假历史而尽量接近全貌的的庞大叙事,是这20年的漫画中都很少有的。虽然和很多长篇作品一样,到后期也开始出现进度难以控制的状况,甚至作者在最终话中以一种接近虚无主义的手法来对相关方面表达了态度,但也不影响整部作品的地位。

谏山创曾多次承认自己是某些美剧的粉丝,整部漫画也确实更接近美剧的叙事方法。

作为一个刚从专门学校毕业出来就开始画这种级别的作品的年轻漫画家,能坚持十几年下来,打造了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谏山创已经在日本漫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整部作品也反映出了作者,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局限性。

首先,作品中宿命论色彩非常强烈。很明显,从尤弥尔获得了巨人之力开始,每个始祖巨人的继承者都在试图反抗命运,但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向命运投降了。言必称“自由”的艾伦,却以始祖巨人或者进击的巨人的神力,操纵着自己的父亲、尚未获得巨人之力的他自己以及之前一代代进击的巨人继承者的记忆,让他们潜意识中听从他所认为的“宿命”。这其实是平成之后很多日本漫画和动画作品共同的问题,和日本二战战败史、战后经济从辉煌到泡沫破裂的落差等历史的行程有很大关系。

然后,作者设定了大量能引起读者兴趣、引发强烈后续关注的大型支线,但是最终有很大一部分,要么随着地鸣灭世而变得失去意义(如巨人化学会相关的各条线),要么作者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内给出足够收起支线的信息(如智慧巨人的分化过程、无垢巨人的起源、阿克曼的诞生、145王建墙的完整背景、帕拉迪岛的特殊性来源)。

但总的来看,这部作品在平成到令和过渡期的日本漫画中,属于一股清流。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巨人“烂尾”,但是实际上这个“烂”从王政篇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巨人最开始吸引读者的是所谓王道热血,外加一般王道漫画相对欠缺的所谓黑深残。王道和黑深残的结合在那个时代很吸引人,毕竟前一话还着重描写的角色下一话就立刻领便当这种设计对于习惯于王道作品的观众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配合动画第一季的高质量,很快成为一部“出圈”的作品。

王政篇,当初很多人说看着无聊,原因就是这一章节脱离了原本的路线,开始大篇幅的描写政治。然而这部分政治描写其实很幼稚,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就靠“天降神力”来解决。这一章的政治描写完全是三流水平。但是为什么当时读者没有太大的反弹呢?两个原因,第一是动漫作品的政治描写基本都是三流水平,这个受制于载体和作者的限制,没办法,因此巨人的政治描写并不会“显著”的烂。第二,王政篇里加入了大量谍战之类的要素,而人与人的作战是此前没有的,加上兵长的过去等等,冲淡了政治描写的儿戏。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作者,发现自己政治描写能力不足后,会选择缩回来或者干脆“降智”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突出其他特征。比如很多作品把矛盾聚焦在单一BOSS身上,把作品转换成单纯的打BOSS这样一个便于驾驭的主题。这样做的结果是作品深度不足,但是总体不会崩,最多是平庸罢了。

但是jsc不是这样,他沿着政治继续往下走,而且还把这一部分当成了重点。导致这种结果的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真的没有b数,被岛内外的“赞誉”冲昏头脑,觉得自己对政治的描写真的很棒。二是,他一开始就是为了写这些东西而创作了巨人。至于到底是哪种,就只有他知道了。

user avatar

我兄弟看过,我跟着看了点。画风实在是无法接受。

讲一个高中复读时的事情。临近期末,班上晚自习基本都在看电影;然后不知道是谁下了个《进击的巨人》真人版电影来看。

看了不到十几分钟,全班同学都说:“赶紧的换个电影吧,真心看不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