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争议,一定是巴中市
存在感低并不代表大家不知道四川有这个地方,而是说说起提到这个地方,大家突然就无话可说了,憋了半天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字
穷
但当道巴中人的面外地人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这个字,所以更没话说了。当然有人当面说出来巴中人也不会不高兴,因为这本来就是事实,反而会高兴他居然还晓得巴中。可想而知巴中的存在感之低。
十多年前,我从巴中市通江县来成都读初中,大家对我的第一印象先是奇怪的口音对他们来说很搞笑,和各种小地方人才做出来的所谓不拘小节的举动,对我感兴趣之后才会了解我是哪里人。当我说我是巴中人之后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
???巴中?在哪哦?
当然,初中生不晓得很正常,当去同学家里耍,同学他爸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说巴中,他爸第一个反应:巴中不是还在吃红苕藤藤得嘛。在他爸眼里我从一个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方来能来成都读书,家里绝对是全市数一数二的有钱人。
那个时候巴中能来成都的确实很少,真的就有那种听到老乡的口音就马上上去打招呼的,现在很少了,听到巴中口音的其实很多,但我也只是轻轻跟朋友说一句,那几个人是巴中的。当然,来成都的多了,并不代表巴中发展好了,都有钱来成都了,而是说国家整体经济好了,让大家有钱来成都了,除了学生,其实大部分来成都的巴中人务工能选择的还是服务员,工地,汽修,滴滴司机等职业,我工作五六年成为同事的巴中人我只遇到了一个南江的,哪怕包括学生,不说中学生,大学生其实也是职校,专科院校要多一些。本质原因,还是因为巴中经济落后导致的教育落后,没那么好的教育资源。导致巴中人在教育和职业的原则上更少,因此发声的机会也更少。
至于新闻媒体曝光的资源就更少了,比如成都绵阳这些地方,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科教文卫都有倾斜,事无巨细都是热点新闻,成都的新闻哪怕哪个小区漏水了都可以上四川新闻,巴中能上新闻的只能是通江又发洪水淹到街上来了,而且往往是和渠县南部啥子的洪水一起报上来的,要不然就是打架贪污被抓之类的负面新闻,总之能上新闻挨到巴中往往没啥子好事。所以总体来说巴中给人的印象是又穷又乱。
不光是新闻报道对巴中不友好,让巴中形象不好的主力军还是我们这些巴中人。巴中人都是认定巴中是最穷的,看到啥子雅安广元有几年经济不如巴中自己都会震惊于还有比巴中还穷的?其次就是很多巴中来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又往往位于中低层,或者说一些比较不算“主流”的想法和做法,甚至说粗糙粗暴,也会让人带去到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这样,进一步会联想到穷山恶水出刁民。就好比之前有个同事跟他聊天,说起我老家巴中的,他马上一副吃了屎的表情,他那个表情我能看懂,就是对巴中人印象不好,当然我也不可能跟他关系好到哪去,但我能明白他想说点啥,因为也是包括曾经的我自己在内的巴中人普遍的行为语言特征。对成都人而言,巴中人说话很土,同时行为也会比较夸张,高兴时今晚全场赵公子买单的行为巴中人很愿意做,想表达的是自己的高兴和对他人的友好,而生气的时候又会理解表达,甚至会选择动手。在他们成都人看来这个叫哈得很,但也只有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是单纯和豪爽。说白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思维差异,而且巴中人有时候会显得没那么活泼,在他们眼里就可以放大成巴中人没亲和力。加起来就成了外地人对巴中人的印象:脑壳头不晓得装的啥子,有点扯,口音搞笑,对的,还穷。
另一个巴中没存在感的原因还是地理位置导致的,巴中位于川东北,夹在达州,广元,南充中间,广元也穷,但好歹广元有个米仓道,是出川必经之路,南充不用说,到了南充去成都就只有两百多公里了,达州跟巴中的感情有点复杂作为曾经的自家人,出门在外达州人和巴中人还要认半个老乡,他们在外达州人和巴中人也喜欢抱团,但也最喜欢弯酸巴中人:当年重庆直辖,本来就要带达州一起走的,就是四川非要喊带达州就必须带巴中,重庆就看巴中太穷就不要了,达州人喜欢拿这个话来证明巴中穷。每次我也会反驳,重庆直辖是要因为三峡工程,只要长江那一截,管你达州球事,但他们也不听,因为他们的重点不是直不直辖,而是说你巴中穷,甚至把我达州带沟里去了。南充就根本不鸟你,他们心目中自己是川东北老大,这一点就行了,广元就不说了,穷一起的,哪个都莫开腔。巴中最尴尬的就是除了巴州区有点点四川盆地的丘陵,通江南江都是大巴山山区,距离成都,重庆,西安这类地区经济中心都是4,500公里,巴中政府吹的是“三大省会城市的中心地带”,只有我们自己晓得其实是本来就穷,还哪条大腿都抱不到。所以巴中的声音哪个都听不到,就只有自己做了自己吹,而且吹的声音又没哪个听,咋有存在感嘛。而且巴中政府宣传策略也没有,这二十来年从红军之乡,到天然氧吧,到巴中老腊肉,到光雾山诺水河,然后又到王坪烈士陵园,最近又想打造南龛坡望王山,但是十年前才通火车,两年前全国有最大烈士陵园的巴中市通江县才通高速。旅游宣传规划没有,交通发展落后,发展思维落后,靠穷吃穷,又固执己见,反正我耍我的,你们都是说我不好的,我的不好认,但你说你的,我还是自己耍自己的,说不上破罐子破摔,但也绝对不利于发展。
说这么多根本原因还是巴中人对自己家乡的不自信。我去自贡,坐在出租车上司机很自信的介绍自贡的发展,说到一点是自贡的人才都愿意回自贡建设家乡。而我们巴中人往往是如何评价自己家乡的?我晓得的有句话就叫:“老子窝趴尿都不得朝巴中那个方向”,说的就是我们对巴中穷、发展落后与无上进心的嘲讽。平昌人更搞笑,比起巴中更愿意说自己是达州人,说得好像达州要他们加入一样的,还有很多人回巴中带点成都口音,就感觉自己成了人上人。直到现在,巴中人的思维都是能出去就不要回来了,回巴中发展成了外地混不下去没本事只能回山里发展的意思,要不然就是本地有关系能找个衙门做事才算一个好的解释。现实就是,有点能力的巴中人在外地,趋势成了留在乡镇区上的到县城发展,县城的到市里发展,市里和县上条件好点的出去了不回来,留在本地的无论是教育、产业、交通、都没有中高质量的人才,在外地巴中人转过头来又站在外地人的视角开始骂巴中这不好那不好。
说巴中没有存在感这个问题只是个表象,但深层次的是巴中的区位导致它在交通上的先天不足,交通落后又导致经济落后,再加之本身就有的贫穷buff,以及我们这些身在外地的巴中人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好,冷眼旁观巴中的独步阑珊也罢,总之就是对这片内心深爱的土地心灰意冷。原因很多,我们也很清楚,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而是巴中还需要时间来沉淀自己。这样的偏远山区没有聚光灯,有的只是负面新闻素材和官员刷政绩的基层身份,要改变外人对巴中的印象只能是我们这些在外的巴中人给大家介绍真正的巴中,巴中城很小,巴中人不算有钱,但巴中很有人情味,巴中人是实在的。归根结底,人都是嫌贫爱富的,说起来重庆人、达州人、宜宾人野起来比巴中人过分的多,但不太会影响他们的城市形象,因为这些地方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力,四川人都晓得这些城市发展情况,心里有个印象,而巴中,除了穷啥都没有,如果巴中自己不能好好发展,我们这些在外的巴中人介绍巴中再好,也只能算是自大吹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