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网易云荣格心理测试?

回答
网易云音乐推出的荣格心理测试,因其趣味性、娱乐性以及与音乐结合的独特性,在用户中广受欢迎。然而,要评价这个测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用户体验、潜在的局限性以及整体价值。

一、 理论基础:基于荣格原型理论的尝试

网易云音乐的荣格心理测试,顾名思义,是借鉴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其原型(Archetypes)的概念。荣格认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普遍的、先天的心理模式,这些模式被称为原型。原型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在神话、童话、梦境和艺术中表现出来。

核心原型在测试中的体现: 荣格的理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型,例如:
阴影 (Shadow): 我们内心不被接纳、压抑的部分,可能是负面的特质,也可能是被压抑的积极潜能。
阿尼玛 (Anima) / 阿尼姆斯 (Animus): 男性潜意识中的女性特质 (Anima),女性潜意识中的男性特质 (Animus)。这代表了我们异性化的一面,影响着我们与异性的关系。
人格面具 (Persona): 我们在社会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是我们为了适应社会而扮演的角色。
自性 (Self): 荣格认为这是所有原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代表了完整和统一的个性,是人格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他原型: 如智慧老人、母亲、英雄、弄臣等,也可能在测试中有所体现。

测试的设计逻辑: 网易云音乐的测试通常会通过一系列情境性、象征性的问题来引导用户做出选择。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直接询问用户的特质,而是通过描述一些场景,让用户选择自己会如何反应、喜欢什么、会做什么等等。测试背后的设计者,很可能是将这些用户选择与荣格的各个原型进行关联,从而推断出用户可能更接近哪种原型。

二、 实际应用:娱乐与自我探索的结合

网易云音乐的荣格心理测试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娱乐与社交功能: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应用。测试结果常常被用户分享到社交媒体,与朋友互动,讨论彼此的测试结果。这种娱乐性和社交属性,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用户可以从中找到话题,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2. 初步的自我认知: 虽然测试结果不能作为科学的诊断依据,但它可以作为一个引发思考的契机。通过测试结果,用户可能会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偏好产生初步的认知,并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更像哪种类型?”。这种初步的自我探索,对很多人来说是有趣且有益的。
3. 与音乐的连接: 网易云音乐的最大特色是将心理测试与音乐结合。测试结果通常会对应推荐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可能在旋律、歌词或意境上,与测试所揭示的用户原型特质有所呼应。这使得用户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能通过音乐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或慰藉,增强了用户粘性。
4. 营销与用户增长: 对于网易云音乐平台本身而言,这类心理测试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通过吸引用户参与测试和分享结果,可以增加平台的曝光度和用户活跃度,进一步推广音乐内容。

三、 用户体验:趣味性与易得性

趣味性: 测试的问题设计通常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象征性,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其中。结果的呈现也往往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描述,让用户觉得有趣且贴切。
易得性: 作为一款音乐APP内的附加功能,测试的入口清晰,操作简便,几乎所有用户都能轻松参与。门槛低是其能够迅速普及的重要因素。
共鸣感: 当测试结果描述的某些特质与用户自身的感受相符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感,从而认为测试是准确的。

四、 潜在的局限性与批判性思考

尽管网易云音乐的荣格心理测试具有吸引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局限性,并持批判性态度:

1. 科学严谨性不足:
简化的模型: 荣格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而一个简单的在线测试,难以全面而深入地展现这些原型及其相互作用。测试结果通常是将用户归类到几个主要原型中,这种简化模型可能无法捕捉个体心理的细微之处和复杂性。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问卷的设计是否经过严格的心理测量学验证?问题的有效性(是否真正测量了想要测量的东西)和信度(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能存疑。很多时候,在线心理测试的问卷设计更多是为了娱乐性,而非科学研究。
缺乏标准化: 与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不同,网易云音乐的测试缺乏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和效度、信度评估报告。

2.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弗雷效应(Forer Effect): 这是许多大众心理测试普遍存在的问题。测试结果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笼统、普遍适用的,能够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被准确地描述了。例如,“你有时会对自己要求很高,但也会有放松的时候”,“你渴望被他人理解,但有时候又会隐藏真实的自己”。这些陈述几乎适用于所有人,从而产生了测试很准确的错觉。

3. 过度解读与标签化: 用户可能会过分相信测试结果,将其视为对自身个性的“定论”。这可能导致自我设限,或者因为测试结果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或优越感,甚至用测试结果来给他人贴标签,影响人际交往。

4. 商业目的的驱动: 作为商业平台的一部分,测试的设计和结果推荐必然会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例如推荐特定风格的音乐或内容。这可能会影响测试的客观性。

5. 荣格理论的误读或过度简化: 将荣格复杂的原型理论简化成几个标签,可能曲解了荣格理论的本意。荣格的原型是潜意识的动力,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并非简单的性格分类。

五、 整体价值与建议

尽管存在局限性,网易云音乐的荣格心理测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使用者应保持理性:

价值:
趣味性强,娱乐性高。
能够激发用户对自我探索的兴趣。
与音乐结合,提供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为社交话题,促进用户互动。

建议:
作为娱乐和参考,而非科学诊断: 享受测试带来的乐趣,但不要将其视为衡量自身或他人个性的唯一标准。
理性看待结果,避免过度解读: 测试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启发,但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反思和验证。
保持开放心态: 如果测试结果与你真实的自我认知有出入,也不要感到困惑,这反而是一个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
若有深度需求,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对自我认知有更深层次的疑问或困扰,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使用经过科学验证的心理测量工具。

总结来说,网易云音乐的荣格心理测试是一款成功的娱乐产品,它巧妙地将心理学理论、音乐内容和社交互动结合起来,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和社交需求。从娱乐和初步自我认知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从科学严谨性以及对荣格理论的深度理解而言,它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使用者应该以一种开放、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来参与和看待这类测试,将其视为生活中的一种趣味调剂和自我反思的起点,而非绝对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理解并且能证明它,那么请投稿在数学杂志上。

如果你能理解但不能证明它,那么请投稿在物理学杂志上。

如果你证出了它却不能理解,那么请投稿在经济学杂志上。

如果你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证明它,那么请投稿在心理学杂志上。”


所以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不可靠的东西,莫过于“这个测试能测出你xxxx”,最可靠的东西,“就是xxxx用某个测试测不准。”


现在这年头,就是测一个人大学里两学期时间学的微积分学得怎样,考研卷子都有十道题,还不全是选择题。

你让我相信6道题就能测出一个人花几十年时间形成的人格,你觉得我会信吗?

user avatar

网易云音乐的这个测试这两天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做完整个测试的我不得不感叹,网易云音乐的产品经理可能不懂心理测验,但是一定很懂人性。

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它号称「基于荣格心理学的真实人格分析」,分析出你的内在人格原型和外在人格原型。

——通过6道题。

荣格流派的心理学家确实划分出了12种人格原型,但并没有划分什么「内在」、「外在」。相反,心理学家认为每一种人格原型在我们的生命中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尽管有些原型可能处于主导地位,但任何一种原型都是不可或缺的。关于12种人格原型的内容,有一本书讲得很明了,叫《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内在外在,颇有一种把星座分为太阳星座和月亮星座的感觉。荣格看到这个结果,肯定是要一脸黑人问号的。但不得不说,这种划分方式符合大家的日常认知:我表面看起来如何如何,实际上如何如何。

这就是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啊。

接下来测验开始了,什么题目呢?大概长这样:

它用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测验法,这种方法相信,个体对于模糊刺激的知觉与诠释反映了个体心中无意识需求、动机和冲突。

比如罗夏墨迹测验:

你看到了什么?每一个细节都有什么含义?

再比如主题统觉测验:

在这张图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为何会发生,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有的版本只问老妇人的眼神透露出怎样的情绪,这是因为主题统觉测验的版本非常多,没有统一的模式,从侧面反映了其运用的混乱。)

投射测验认为,通过对你的回答进行精心的编码和分析,就可以判断你的人格特点。但实证研究并不这样认为,罗夏墨迹测验饱受争议,而主题统觉测验少有支撑。投射测验总的来说被认为是失败的。

说回网易云音乐的测试。它认为,你觉得它长什么样的尾巴、住什么样的房子,体现了你内心不为人知的需求和人格,而且不需要经过编码和分析,光靠选项就能搞定。论科学程度,连上面那几个投射测验都比不上吧。

但投射测验的魅力在于,即便研究证明其无效,还是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坚持相信。他们觉得这是一把打开人内心无意识大门的钥匙。

连心理学家都坚持相信,更何况普通人呢,这也正是各路「心理测验」长盛不衰的原因。

在多达6道题之后,我终于可以查看分析结果了。看起来很Coooool的样子:

活出真实的自己、桀骜不羁、注定充满传奇、总有热血、抱有无限热忱……

但是我查了一下《影响你生命的12原型》,我发现它没有说全。书中不仅描述了优点,也描述了阴影面。

破坏者的阴影面:
一切自我毁灭行为,如酗酒、毒瘾,强迫性行为;或破坏亲密关系、事业或自尊的各种行为;以及一切毁灭他人的行为,如精神虐待、行为虐待、谋杀或强暴。
追寻者的阴影面:
完美主义者,总是驱策自己以达到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或一个不可能找到的正确答案。这种人的主要生活目标是自我改变和进步,从健身房到自我成长课程,不断汲汲营营,但总觉得什么都没完成,这是人类自我成长潜能的负面结果。

这些负面的结果,你绝对不会在网易云的结果里看到。这是因为波丽安娜效应,即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除此之外,这些笼统的描述也更容易吸引人心,这就是巴纳姆效应。我在如何评价朋友圈很火的「你的左右脑分别有几岁」是随机产生的数字?中就提到过巴纳姆效应的威力。连随机生成的结果都能让那么多人信,更不用说有荣格背书的测试了。

这些都是伪科学心理测试的基本操作,谈不上多么犀利。真正犀利的操作在这儿:

「只占7%」,一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气息是不是扑面而来?

等一下,让我们做一道小学算术题。12种人格原型分为内在和外在,并且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不同,就会有12*11=132种组合。假设它们平均存在于人群当中,那么每种组合占比应当是1/132,约等于0.0076,也就是0.76%。这么看来,我的人格组合岂不是烂大街了?

不过这不是重点,因为很少有人算这么无聊的题目。重点在「只占」两个字上,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是独特的。在心理学中,这叫做虚假独特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两种倾向。

  1. 观点方面,我们过分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赞成度,比如「小龙女」曝光后,成龙大哥说「我犯了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这叫做虚假普遍性
  2. 能力方面,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做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这就是虚假独特性

「只占7%」的描述迎合了我们的虚假独特性,让我们感觉更加良好,这波操作才叫洞察人心,比其他的伪科学心理测验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我们来回顾一下:

  1. 把人格简单地划分为内在外在,符合大家的日常认知:我表面看起来如何如何,实际上如何如何。
  2. 题目采用投射测验法,迎合了大众对人格的认知:我们人格中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成分。
  3. 结果中运用了波丽安娜效应(只说好话)和巴纳姆效应(笼统的描述让人觉得更准)。
  4. 「只占百分之几」迎合了我们的虚假独特性,让我们觉得自己很特别。

现在,你还敢小瞧设计出这个测验的产品经理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