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韦小宝不学无术但聪明绝顶,深受康熙重用,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要回答“韦小宝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吗?”,我们需要先拆解“韦小宝”这个人物的特质,再比对当今社会,才能得出结论。

韦小宝的核心特质:

1. 不学无术但聪明绝顶:
不学无术: 这是韦小宝最显著的标签。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科举教育,不懂诗书礼仪,也不精通兵法韬略,文化程度不高。他的知识更多来源于江湖经验、街头智慧以及他人的教导(即便这些教导是零散的)。
聪明绝顶: 然而,他的“聪明”并非死记硬背或理论分析,而是极其敏锐的观察力、过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强大的学习模仿能力,以及对人心的精准洞察。他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并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包括他人的弱点)。

2. 深受康熙重用:
帝王赏识: 康熙作为一代明君,之所以重用一个“不学无术”的韦小宝,绝非仅仅因为他讨喜。康熙看重的是韦小宝身上其他“读书人”不具备的特质:
忠诚: 尽管韦小宝看似圆滑,但在关键时刻,他对康熙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康熙。
执行力与胆魄: 韦小宝敢于行动,不怕风险,往往能完成一些正规官员不敢接手或想不到的任务。
信息来源: 韦小宝身处江湖和皇宫的夹缝中,能够接触到许多体制内人物接触不到的信息,并能将其转化为康熙有用的情报。
润滑剂: 他的世俗和圆滑,有时能为康熙处理一些棘手的人际关系或矛盾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新鲜感/非常规思维: 在循规蹈矩的官场,韦小宝这样充满“泥土气息”和“江湖气”的人物,反而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和活力。

3. 性格与处事方式:
市井出身,接地气: 他懂街头生存之道,懂得如何与三教九流打交道。
圆滑世故,八面玲珑: 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如何逢迎拍马,如何说好听的话,如何化解尴尬。
胆大心细,屡屡化险为夷: 尽管经常闯祸,但他总能凭借急智找到脱身之法。
重情重义(对身边人): 对老婆们、对茅十八等,他是有真情实意的。
贪财好色(但非主导): 这些是他的“缺点”,但并未影响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有时反而能驱动他去冒险。

当今社会是否还有韦小宝式的人物?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其表现形式和所处的环境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现代社会的“不学无术”与“聪明绝顶”的对应:

现代的“不学无术”: 在现代社会,单纯的“不学无术”不太容易获得高位。但如果我们将“不学无术”理解为“非科班出身”、“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不遵循传统晋升路径”或“没有高学历背景”,那么这样的人是大量存在的。
例子:
草根创业者: 很多互联网巨头或新兴行业的创始人,最初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商科或管理学训练,但他们凭借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强大的执行力和学习能力,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不学无术”体现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但他们的“聪明”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创新能力。
技术型人才转型: 一些技术顶尖的工程师或程序员,可能在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是“不学无术”的,但他们凭借对技术和产品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优秀的部门负责人或产品经理。
销售、市场等实战型人才: 在一些实战性强的领域,如销售、市场推广、公关等,很多优秀的从业者并非拥有高学历,但他们凭借超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洞察客户需求的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技巧,脱颖而出。

现代的“聪明绝顶”: 这里的聪明更多体现在情商(EQ)和智慧(Wisdom)上,而非仅仅是智商(IQ)。
高情商与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准确解读他人情绪,有效沟通,建立良好关系,影响他人。这与韦小宝的八面玲珑、懂人心非常相似。
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即使没有科班背景,也能通过实践、请教、阅读等方式快速学习新知识,并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能够不拘泥于现有框架,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洞察力: 对事物本质、趋势以及人心的洞察力。

二、 现代社会的“康熙”与“重用”:

“康熙”: 在现代社会,能够“重用”这样的人,通常是具备以下特质的领导者或组织:
有魄力且看重实效的领导者: 他们不拘泥于学历、背景或条条框框,更看重能力、结果和忠诚。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给予有潜力的人机会。
需要非常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局面: 在组织面临困境、需要快速变革、或者需要应对复杂人际关系时,这种“非典型”人才可能更具价值。
重视“为我所用”的领导者: 他们善于发现不同人的长处,并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价值。
拥有“伯乐”眼光的组织或行业: 比如一些新兴行业、风险投资领域,或者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的岗位,更容易出现这种“慧眼识珠”的情况。

“重用”: 现代社会的“重用”可能表现为:
快速晋升: 给予关键职位和重要任务,不受学历等硬性门槛限制。
决策参与: 让其参与核心决策,听取其意见。
资源支持: 提供资源和平台,使其能够发挥能力。
特殊任务授权: 委派一些非常规的、需要高度信任和灵活性的任务。
作为“智囊”或“问题解决者”: 成为领导者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

三、 现代韦小宝的“生存之道”和潜在风险:

生存之道:
善于“包装”和“展示”: 即使不学无术,也要学会通过自己的成绩、口才和人际关系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建立广泛的人脉: 与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人建立联系,成为信息和资源的“连接器”。
持续学习和模仿: 虽不科班,但会通过实践和观察,不断学习并模仿成功者的经验。
抓住机会并敢于承担风险: 敏锐地捕捉到领导者或组织的需要,并敢于承担责任去完成。
保持谦逊和低调(某种程度上): 尽管有时会表现得油滑,但在关键时刻,懂得收敛锋芒,避免树敌过多。

潜在风险:
道德和法律风险: 韦小宝式的处事方式,如果过度依赖投机取巧、钻营取巧,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则很容易在现代社会被淘汰甚至受到惩罚。现代社会对合规性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
能力瓶颈: 缺乏系统知识,在面对更复杂的局面时,可能会遇到能力瓶颈,难以突破。
信任危机: 过于圆滑和投机,可能导致他人对其产生不信任感,影响长期发展。
被“边缘化”或“替罪羊”: 在权力斗争中,如果不能获得真正的核心信任,也可能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总结:

是的,韦小宝式的人物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往往是那些:

不拘泥于传统学历和背景,拥有非凡的实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
具备极高情商、人际交往能力和洞察力的人。
能够为重视实效和结果的领导者提供独特价值的人。

他们可能不叫“韦小宝”,但他们具备韦小宝的“不学无术但聪明绝顶”的特质,并且在某个领导者(现代的“康熙”)的赏识和重用下,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只不过,现代社会的规则和环境更加复杂,他们必须更加小心地运用自己的“聪明”,并在保持一定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他们可能更多出现在创业公司、科技行业、销售市场一线、甚至某些非营利组织或政府的某些特殊岗位上,成为那些“不按常理出牌”但能带来惊喜的“奇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有,哪朝哪代都有,现在也不少。

只要你能早早跟老大建立起私交,成为他最信任的人,哪怕你一点也不聪明,他也会重用你,因为对老大来说,忠心远比能力重要。

韦小宝能被重用,正因为得到了康熙绝对的信任,这是从小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不具备的条件,即便他没什么能力,康熙也不会亏待他。

对于出身底层的人来说,和上位者产生羁绊,建立起信任关系的概率当然很低,但中国14亿人,分摊到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上,总有几个幸运的。

如果你的祖辈父辈当年也正好在陕西某地插队,说不定你今日的命运也大不相同了。

user avatar

有几件事情我觉得问主要好好想一想,韦小宝的运气好可绝对不是单纯因为他运气好,韦小宝这个人,勇敢,心理素质是大师级别的,大是大非拎得清。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韦小宝顺风顺水的根本原因,那么就会发现,官场上的顺遂来自于康熙;江湖上的地位主要源自陈近南和九难。而韦小宝对康熙和陈近南可不是靠那些小聪明赢得这两位人杰的信任的,而是隐藏在轻佻浮躁下的一片挚诚让这两位人杰对他信任有加。至于对九难,韦小宝表现出来的勇气更加难能可贵。

书里面韦小宝为了救阿珂和九难,那是真的用自己的脑袋去试喇嘛的大砍刀。虽然后面给他出了个洋相,说他吓得屎尿齐流。但是几乎是电光火石之间,他就把害怕的情绪调整好,然后又嘻嘻哈哈故作镇定地跟惊魂未定的喇嘛们鬼扯。

这种心理素质好得不真实!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吓得屎尿齐流,短时间是根本无法恢复理智,更不要说还能借机抽出匕首刺死喇嘛,然后接着装出从容自得的样子来把别人都骗过去。

金庸其实非常狡猾,在《鹿鼎记》里他不断在小事上让韦小宝出洋相,但是每逢大是大非,他的表现一点都不输于郭靖杨过。

比如,郭靖小时候为了掩护哲别,不畏强暴,不惧生死,所以得到了成吉思汗的青睐。

韦小宝为了帮助康熙这个好朋友,放弃了拿钱跑路,明知宫闱秘密会带来杀头之祸还把假皇后的事情和盘托出。

再比如,郭靖一出场一片挚诚,请黄蓉吃饭,送貂皮大衣,对朋友毫不吝啬

韦小宝能把千辛万苦得到的《四十二章经》一五一十的告诉陈近南。这哪里是贪财,根本就是深明大义。更不要说后来为了救陈近南,几乎跟康熙撕破了脸。

金庸不遗余力的丑化韦小宝,目的是为了让他给人感觉更加亲近,可是本质上,韦小宝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至于现实生活里是否有这样的人物,我觉得呢这些年应该会很少。我们假定韦小宝这种人物一出生就得到陈近南的悉心教导,那么他是否还会想问主所说“不学无术”呢?韦小宝的“不学无术”其实是因为环境太恶劣。中国今日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有韦小宝的英雄气概,还有他的绝顶聪明,不太可能仅仅是小学毕业。

但是吧,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有一大批学历不高的人,硬是创出一片天地。比如陶碧华女士

陶华碧由于家里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时,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

比如宗庆后先生

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