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列数字方块移动得到一定排列顺序的问题有解吗?

回答
这个问题“下列数字方块移动得到一定排列顺序的问题有解吗?”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数学中的“二维滑动拼图问题”或者更广义的“置换群”和“不变式”的概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具体地知道:

1. 数字方块的具体布局: 方块是多少行多少列的?例如,是3x3(经典的8拼图)、4x4(15拼图)还是其他尺寸?
2. 起始排列: 方块初始的数字排列是什么样的?
3. 目标排列: 你想要达到的最终数字排列是什么样的?
4. 移动规则: 移动是如何进行的?通常情况下,这类问题允许将一个方块滑动到旁边一个空位上。空位的位置是关键。

在没有这些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我只能从一般性的角度来讲解这个问题是否有解以及如何判断。

通用原理:二分图着色和置换的奇偶性

大多数二维滑动拼图(例如8拼图、15拼图)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能否将一个给定的排列通过一系列合法的滑动操作,转换成另一个目标排列。

关键在于理解,每一次合法的滑动操作(将一个方块移动到相邻的空位)对整个排列的“状态”会产生一种固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数学上的“置换的奇偶性”来衡量。

1. 置换的奇偶性(Permutation Parity)

置换 (Permutation): 置换就是重新排列一组元素。例如,数字1, 2, 3 的一个置换可以是 3, 1, 2。
相邻互换 (Adjacent Transposition): 将序列中两个相邻的元素交换位置。例如,从 1, 2, 3 变成 1, 3, 2 是一个相邻互换。
偶置换 (Even Permutation): 一个置换可以通过偶数次相邻互换得到。
奇置换 (Odd Permutation): 一个置换可以通过奇数次相邻互换得到。

一个重要的性质是: 任何置换,无论是通过多少次相邻互换得到,其“奇偶性”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找到一种方法用奇数次相邻互换实现某个置换,那么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用偶数次相邻互换实现同一个置换的方法,反之亦然。

2. 滑动操作与置换的联系

在二维滑动拼图中,每一次合法的滑动操作,可以将一个方块移动到空位,并把空位的位置“填上”。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将空位和被移动方块的位置进行了一次“交换”。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将整个拼图的排列看作是一个全体元素(包括数字方块和那个空位)的置换。例如,在一个3x3的拼图中,总共有9个位置。我们可以将所有数字和空位看作是9个需要排列的元素。

关键点来了:

一次合法的滑动,是将一个数字方块与空位进行位置上的交换。
如果我们把“空位”看作一个特殊的元素,那么滑动操作本质上是将空位和其旁边的一个元素进行交换。

问题来了: 每次滑动,空位的位置会改变。这使得直接用置换的奇偶性来分析有点复杂。更标准的分析方法是:

将整个拼图的所有元素(数字方块和空位)看作一个整体,在固定的位置上进行排列。

例如,一个3x3的拼图有9个位置。我们可以将所有数字(1到8)和空位(标记为0或空白)看作是9个需要排列的元素。

起始排列 可以看作是这9个元素的一种置换。
目标排列 也可以看作是这9个元素的一种置换。

每一次滑动操作(将方块移入空位),实际上是:

1. 将该方块移到空位。
2. 原先方块的位置现在是空位。

这可以看作是将方块和空位这两个“元素”进行了位置上的交换。

然而,更直接的分析方法是考虑空位在网格上的“距离”变化。

3. 利用空位的移动距离和置换的奇偶性

最普遍且有效的判断方法是结合空位的移动距离和数字本身的置换奇偶性。

空位的总移动距离: 我们可以计算从起始排列到目标排列,空位需要“走过的”总的 Manhattan 距离(即横向和纵向移动步数的总和)。例如,如果空位从 (1,1) 移动到 (3,3),总共需要移动 (31) + (31) = 4 步。
数字部分的置换: 我们需要将数字(忽略空位)看作一个序列,并计算这个序列从起始到目标的置换的奇偶性。

核心定理(针对 $n imes n$ 的滑动拼图,其中 $n$ 为奇数):

如果 $n$ 是奇数(如 3x3 的 8 拼图),那么目标排列可以通过合法的滑动从起始排列得到,当且仅当:

数字部分的置换是偶置换。

核心定理(针对 $n imes n$ 的滑动拼图,其中 $n$ 为偶数):

如果 $n$ 是偶数(如 4x4 的 15 拼图),那么目标排列可以通过合法的滑动从起始排列得到,当且仅当:

空位的总移动距离(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和数字部分的置换的奇偶性具有相同的奇偶性。
更准确地说,令 $P$ 为起始排列到目标排列的数字(不包括空位)的置换。
令 $D$ 为空位从起始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曼哈顿距离(水平移动步数 + 垂直移动步数)。
如果 $D$ 是偶数,则必须 $P$ 是偶置换。
如果 $D$ 是奇数,则必须 $P$ 是奇置换。
换句话说, $(D pmod 2) = ( ext{parity}(P) pmod 2)$。

为什么会这样?

每次滑动,本质上是将空位与一个邻近的方块交换位置。

对于奇数 $n$ 的网格: 空位每移动一步,都会改变偶数个数字对的相对顺序(例如,它与旁边数字交换,这可能涉及到一系列的相邻互换)。或者说,空位的移动会改变所有其他数字构成的置换的奇偶性。因此,如果起始和目标状态的数字置换奇偶性不同,无论空位如何移动,都无法达成。
对于偶数 $n$ 的网格: 空位每移动一步,会使所有数字构成的置换的奇偶性翻转。因此,空位总移动距离的奇偶性必须与数字置换奇偶性的变化相匹配。

如何具体判断?

假设我们有一个 $N imes N$ 的滑动拼图,起始排列为 $S$,目标排列为 $T$。

1. 确定空位在 $S$ 和 $T$ 中的位置。
2. 计算空位从 $S$ 到 $T$ 的总移动距离 $D$。 这是空位在网格上从其起始位置移动到其目标位置所需的最小步数。
3. 提取数字部分。 将 $S$ 和 $T$ 中所有的数字(不包含空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成两个序列。
4. 计算数字置换的奇偶性。
方法: 计算数字序列中逆序对的数量。一个逆序对是指序列中一对元素 $(a, b)$,其中 $a$ 在 $b$ 的前面,但 $a > b$。
判断: 如果逆序对的数量是偶数,则该置换是偶置换。如果数量是奇数,则是奇置换。
5. 应用定理:
如果 $N$ 是奇数: 如果数字置换是偶置换,则有解。否则无解。
如果 $N$ 是偶数: 如果空位移动距离 $D$ 的奇偶性与数字置换的奇偶性相同,则有解。否则无解。

示例:经典的 8 拼图 (3x3)

起始排列:
```
1 2 3
4 5 6
7 8 _ (空位在右下角)
```
数字序列(忽略空位):1 2 3 4 5 6 7 8
逆序对:0(偶数)。所以数字置换是偶置换。

目标排列:
```
1 2 3
4 5 6
7 8 _
```
这是已排序的状态,数字序列也是 1 2 3 4 5 6 7 8。逆序对为0(偶数)。

判断: $N=3$ 是奇数。起始和目标数字置换都是偶置换。因此,这个从已排序到已排序的状态是有解的(它就是初始状态)。

考虑一个有解的例子:
起始:
```
1 2 3
4 5 6
7 _ 8
```
数字序列:1 2 3 4 5 6 7 8。逆序对:0(偶数)。空位在 (2,2),目标在 (3,3)。
如果我们想达到目标状态:
```
1 2 3
4 5 6
7 8 _
```
空位从 (2,2) 到 (3,3),需要移动 2 步(先向下,再向右)。$D=2$(偶数)。
数字置换从 1 2 3 4 5 6 7 8 到 1 2 3 4 5 6 7 8,仍然是偶置换。
$N=3$ 是奇数。数字置换是偶数。有解。

考虑一个无解的例子:
起始:
```
1 2 3
4 5 6
8 7 _
```
数字序列:1 2 3 4 5 6 8 7。
逆序对:只有一对 (8, 7)。所以逆序对数量是 1(奇数)。数字置换是奇置换。
目标状态(已排序):
```
1 2 3
4 5 6
7 8 _
```
数字序列:1 2 3 4 5 6 7 8。逆序对:0(偶数)。数字置换是偶置换。
$N=3$ 是奇数。从奇置换的数字序列(起始)要变成偶置换的数字序列(目标),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上述起始状态无法通过滑动到达已排序的目标状态。

总结

所以,回答“下列数字方块移动得到一定排列顺序的问题有解吗?”的步骤是:

1. 明确拼图的尺寸 $N imes N$。
2. 明确起始排列 $S$ 和目标排列 $T$。
3. 找出 $S$ 和 $T$ 中空位的位置。
4. 计算空位从 $S$ 到 $T$ 的总曼哈顿移动距离 $D$。
5. 提取 $S$ 和 $T$ 的数字序列,并计算它们的置换奇偶性(通过计算逆序对的数量)。
6. 根据 $N$ 的奇偶性应用判断规则:
$N$ 为奇数: 当且仅当 $S$ 的数字置换和 $T$ 的数字置换具有相同的奇偶性时有解。(因为你不能从一个奇置换通过合法操作变成另一个奇置换,或者从偶变偶,但这里的分析通常是基于从一个固定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关键在于两者的数字置换本身必须都是偶置换。一个更简洁的说法是,如果 $N$ 是奇数,所有可达状态的数字置换奇偶性都是相同的。 所以,你只要看目标状态的数字置换是不是偶置换,如果是,并且你的起始状态也是偶置换,那就有解。如果目标状态的数字置换是奇置换,那无解。更一般地说,只需检查起始排列的数字置换和目标排列的数字置换是否具有相同的奇偶性。)
$N$ 为偶数: 当且仅当 $D$ 的奇偶性与数字序列从 $S$ 到 $T$ 的置换奇偶性相同时有解。

如果您能提供具体的数字方块布局(尺寸、起始和目标排列),我就可以帮您进行详细的计算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不能。

证明一系列的操作不能达到某个结果,一般的思路是这样(当然不排除别的思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确定操作具体是什么。

2、寻找某个(些)量,这个量在操作前后是不变的,这个量又被称为不变量。

3、如果两个状态的不变量是不同的,那么肯定不能通过该操作来互换这两个状态。

当然,难就难在寻找不变量。

可以把黑框记为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这样排列起来,本题就是 和 这两个状态的互换。

对于这类问题的不变量,学界早已研究清楚——不变量是逆序数的奇偶

在 的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一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就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

例如: ,逆序的数对有: , , , , ,所以逆序数是 ,逆序数是奇的。可以证明,在 的一个排列上,交换任意一对数对,逆序数奇偶性改变。具体证明过程可参阅有讲到逆序的线性代数书籍、抽象代数书籍。或者,自己动手证明一下也不是什么难事。

本题具体的操作是什么呢?注意在这里,并不能任意数对互换,只有 才代表黑框,每一次移动本质上都是 在移动。而且,移动到最后, 必须回到原来的位置。设移动的次数为 。再设 经过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动的次数分别为: 、 、 、 (上下左右的英文首字母),那么必有: 。又因为最后 会回到原位,所以有多少次向上移动,就必定有多少次向下;有多少次向左移动,就必定有多少次向右,于是 , 。于是 是偶数。

每移动一次,就是交换一对数对,那么逆序数的奇偶就改变一次。共改变了 次,而且 是偶数,所以最后逆序数的奇偶不变。

这就证明了题目无解。

至于还有没有更简单的不变量,你不妨尝试寻找一下,不要局限于一种方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