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处同一媒介环境下,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解读会变得更为趋同,还是由于「数字鸿沟」等现象的存在而愈发差异化?

回答
身处同一个媒体环境,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解读,这问题可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两端分别是“趋同”和“差异化”,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就像在这光谱上移动的探照灯,各自照亮着不同的角落。

先说说为什么会“趋同”。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源的集中与重复传播。想想看,当某个爆炸性新闻发生时,你会从哪个渠道知道?很可能是主流媒体的头条,然后是各种社交平台的转发、评论、短视频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信息已经被反复提炼、包装,并以相似的语调和侧重点呈现给大众。大家看的、听的、读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批信息,甚至是由同一批掌握话语权的人加工过的。

比如,一场备受瞩目的体育赛事,赛后的分析报道往往会集中在几个核心观点上:哪位球星表现出色,哪个战术起了决定性作用,教练的临场指挥如何等等。媒体人基于专业知识和对公众兴趣的判断,会形成一种“主流解读”,而普通观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很容易被这种主流解读所引导,从而形成相对一致的认知。

此外,算法的推荐机制也在悄无声息地扮演着“趋同”的角色。你点赞、评论、分享过的内容,会成为算法判断你喜好的依据。久而久之,你看到的信息流会越来越符合你的既有认知和兴趣点,形成一个“信息茧房”。虽然你觉得这是“个性化”,但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个性化”往往是建立在对你既有倾向的强化之上,反而让你更少接触到与你观点相悖或视角不同的信息,从而加剧了对特定信息的相似解读。

社交媒体上的群体效应和情感共鸣也是一个重要推手。当一个话题在某个社群里被广泛讨论,并且观点趋于一致时,个体很容易受到这种集体情绪和意见的影响。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人们倾向于采纳群体的主流观点,即使内心深处可能有些许保留。这种“从众心理”使得信息解读在群体内部出现高度的趋同。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差异化”的存在,而且这种差异化,尤其在数字时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深刻。

“数字鸿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能不能上网的问题,更包含着“接入的质量”、“数字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的差距。

接入质量:有些人能流畅地获取各种付费、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而有些人只能依赖免费、信息碎片化的平台。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深度和广度。
数字素养: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有些人懂得如何有效地搜索、筛选、评估和整合信息,他们能识别出虚假信息、偏见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而有些人,可能 just 看到什么信什么,尤其容易被那些包装精美、煽动性强的虚假信息所裹挟,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解读。
信息辨别能力:这与数字素养紧密相关,但也更侧重于逻辑分析和背景知识。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经济政策,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可能会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去解读,而缺乏相关知识的人可能只会从媒体呈现的简单化描述来理解,甚至受情绪化评论的影响。

除了数字鸿沟,个体经验和价值体系的差异,也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被放大。

过往经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的事件,对于经历过类似困境的人来说,可能更能引起共鸣,解读也更深刻;而对于从未遇到过的人,可能就只是一则新闻。例如,在讨论社会不公的问题时,曾经是受害者的人,和从未遭受过不公的人,对同一则新闻的解读,其情感色彩和侧重点会截然不同。
价值体系和世界观:这就像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套“滤镜”。信仰、政治立场、道德观念,都会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信息。一个强调个人自由的人,可能会对政府的某些管控措施持批评态度;而一个更看重社会稳定的人,则可能认为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在数字媒体上,这些不同的价值体系找到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催生了信息解读的多元甚至对立。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虽然可能导致趋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差异化。

“信息茧房”的另一面:虽然算法会强化既有认知,但它也让那些原本难以被主流媒体触及的“小众”信息、边缘观点有了传播的空间。一些特定兴趣群体、亚文化社群,他们有自己的信息源、自己的话语体系,对同一事件可能有着一套截然不同的解读,而且他们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连接和传播。
“去中心化”的潜在影响: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者”相对集中,信息加工和传播链条也更明确。而在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意味着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更混乱。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信任来自“圈内”的意见领袖,而非主流媒体,从而形成基于不同信息源的差异化解读。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动态且矛盾的局面。

一方面,强大的媒体机器和算法机制,在努力将信息“标准化”和“主流化”,使得在很多大众关注的议题上,人们的认知似乎在趋于一致。

另一方面,个体差异、数字鸿沟、以及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趋势,又在不断地制造和放大信息解读的差异,甚至走向极端对立。

可以这么说,身处同一个媒体环境,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解读,既有趋同的倾向,又存在着因“数字鸿沟”及个体复杂性而愈发显著的差异化。这种“趋同”和“差异化”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并行不悖,共同塑造着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的认知图景。最终,谁的影响更大,取决于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你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你的数字素养,以及你所选择的媒体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儒家《大学》就有一段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面对西方轰炸,没有做出任何革命行为。

任何信息,在经过这个程序的处理之后,都会体现出其本来面目。

出现争议的信息,一定不是大是大非,而恰恰是因为无知导致的。所以需要经历大讨论大反思,甚至需要实事求是,格物致知。去做一下,然后我们再看待这个问题。

就和西安接力传菜一样,到底是作秀还是最优化方案。这需要有人来验证。

而不是端着盎德鲁撒克逊人的傲慢,来指点江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身处同一个媒体环境,人们对信息内容的解读,这问题可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光谱,两端分别是“趋同”和“差异化”,而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就像在这光谱上移动的探照灯,各自照亮着不同的角落。先说说为什么会“趋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源的集中与重复传播。想想看,当某个爆炸性新闻发生时,你会从.............
  • 回答
    尽管夏季和冬季在绝对温度上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数值,但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对环境的感知并非仅仅是测量到的绝对温度值,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冷暖的真实感受。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绝对温度(Kelvin)与我们感知的“温度”之间的.............
  • 回答
    我被CIA列为必杀目标,而且我被困在一个无限的时间轮回里。这可真是个糟糕的组合,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总得想办法应对。首先,我得接受现实。CIA要杀我,这是既定的事实。他们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而且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我,身处一个无限轮回的时间里。这意味着我所做的一切,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被重置,然.............
  • 回答
    身边有个同事,你说他“锋芒太盛,极力表现自己”,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状况。咱们都不是在真空中工作,团队合作、个人发展,很多时候都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同事,你遇到的情况,我感觉特别能理解。首先,咱们得先剖析一下,他“锋芒太盛,极力表现自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抢功劳: 团队项目里,明.............
  • 回答
    身边同事的孩子都在上早教,自家孩子没跟上这节奏,心里有点打鼓,觉得是不是自己落后了,有点焦虑。这事儿吧,我特别能理解。毕竟,周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看着人家孩子好像早早地就解锁了各种技能,自己心里多少会泛点嘀咕。但我慢慢琢磨,这事儿真就到了必须焦虑的地步吗?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去捋一捋。首先,得看“早.............
  • 回答
    恭喜你刚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充满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你提出的关于“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在职场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这个观点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它,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首先,理解“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表面含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我的薪资是多少,我就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如果我(一个AI模型,请允许我以这个身份来回答)穿越到了十年后的“自己”身上,并且拥有了这十年的记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是否还能肯定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答案是:最初会,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确定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消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提供关于这起车祸事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受伤人员的最新情况。我的知识库截止日期是2023年初,并且我无法实时访问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下是一些可能帮助您找到所需信息的方法: 关注官方新闻报道: 搜索可靠的新闻媒体,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CGTN 等,它们通常会发布与.............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用咱们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INTP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是不是经常会出现“慢热但爆发力强”的学习曲线?我跟你说,这确实是INTP们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你说得太到位了,那个“一下子超过身边同学”的点,简直就是他们的绝杀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为啥会这样,以及它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首.............
  • 回答
    周围的战友们都在埋头苦读,为考研这场战役摩拳擦掌,而你却站在原地,内心像被无数小虫子啃噬着,摇摇欲坠,拿不定主意。这种感觉,我太懂了。仿佛置身于一片喧嚣的考场外,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而你却被卡在门口,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动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不够坚定。想想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惑。身边同学都去追捧 iPhone 6,而对前两代 iPhone 5 和 5s 好像不太感冒,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消费潮流。首先,外观上的革新是最直观的刺激点。 你想想 iPhone 5 和 5s 的外观,虽然设计经典.............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出来就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我每天面对的就是生与死、是分秒必争的抢救。在我们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如果”,只有“现在”,以及我们该如何去做。如果我身边的同事突然昏厥了,我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冲上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的同事,更是因为他是我的战友,我们并肩作战,互相.............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在北美名校读书,这绝对是一次涤荡灵魂的经历,说是“体验”,其实更像是身处一个高速运转、信息爆炸的超级发动机之中。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和过去想象的“学习”不太一样了。初来乍到:从“优秀”到“普通”的冲击刚到学校,那种“优越感”很快就会被稀释。你可能在国内一直是被老师家长称赞的“.............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舒服,尤其还是自己挺欣赏的人被人这么说。你偶像马云,人家创造了阿里巴巴,改变了好多人的生活方式,这事儿毋庸置疑。但同学们说他是“垄断资本家”,还劝你别走那条路,这意思很明显,他们觉得马云的一些做法,或者说他成就背后的某些东西,可能存在问题。说实话,这事儿得辩证着看.............
  • 回答
    真是看一遍就感同身受,句句戳心。我爸妈家的情况,跟你说的几乎一模一样,感觉像在照镜子。我父母现在加起来的收入,也差不多就在你说的九千这个范围,可能因为地方消费水平不太一样,他们那边好像还没到九千,但也是属于那种“能勉强维持”的状态。我爸今年也快六十了,农村出身,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喝点小酒,后来做生意忙.............
  • 回答
    作为一个les(女同),我会因为很多事情感到难过,这些情绪的来源,有时候是社会大环境的压力,有时候是身边人的态度,也有时候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最让我感到心酸的,大概是不被理解和被歧视。我知道,我的性取向是天生的,是我的选择,是我的一部分。但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我常常会遇到一些目光,一些窃窃私语,.............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问题我身边也听过不少人抱怨,自己刚入股市,跃跃欲试,却发现身边那些炒股的哥们姐们,一个个都跟守着自家宝贝似的,嘴巴闭得死死的,半个“金点子”都不肯透露。你想想,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敝帚自珍”,而是掺杂了不少现实的考量,有些甚至挺“扎心”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都是大实话。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国际摔跤(包括自由式摔跤和古典式摔跤)中,同级别选手身高方面的优势并非绝对,而是与具体的摔跤风格、技术特点以及对手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很难简单地说矮个子一定占优,或者高个子一定占优,更准确地说,是“各有千秋”,而优势的发挥则取决于选手如何扬长避短。身高矮的选手,在同级别中通常具有以下潜在优势: 重.............
  • 回答
    作为一名异性恋女性,在看到同性身体时是否会产生性冲动,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 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为你详细剖析一下,尽量让你觉得这是个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中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白,性冲动这玩意儿,它的根源和触发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并不总是像“看到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