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史学专业者应如何选读二十六史?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如何选读“二十六史”的问题。对于非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如何“啃”下这庞大的中国古代史籍,确实是一个既令人好奇又略显挑战的任务。不过,请您放心,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我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实用、也更贴近您个人兴趣的方式,来引导您开启这段精彩的阅读之旅。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二十六史”并非一本一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书,而是指由历代史学家编纂的26部具有官方性质的断代史。它们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清史稿》(《清史》仍在编纂中,所以目前通常指的是《清史稿》)。这26部书涵盖了从黄帝时期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漫长历史。

那么,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入手,才能既不至于望而生畏,又能最大程度地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收获呢?我建议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从头读到尾”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的地方。您想象一下,一下子要面对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古文,这对于任何一个初学者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请您先放下这个念头。

我们选读“二十六史”,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心态,而不是“考试”的心态。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您手里拿着的是一张地图,但这张地图上标记了很多有趣的地点,您可以选择先去您最感兴趣的地方挖一挖。

二、 从您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或人物入手

这是最有效的“破冰”方式。

您对哪个朝代最感兴趣? 是那个风起云涌的秦汉,还是那个文化繁荣的唐宋,抑或是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明清?
有没有哪个历史人物让您特别着迷? 是叱咤风云的秦始皇,还是那个才情横溢的李白,亦或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康熙?

一旦您有了明确的兴趣点,就可以根据这个兴趣点来选择相应的史书。

如果您对秦汉时期感兴趣: 那《史记》和《汉书》是您的首选。《史记》的文笔那是相当了得,司马迁写人写事,栩栩如生,您可以先读读里面的“本纪”(帝王传记)和“世家”(诸侯传记),还有那些精彩的“列传”(人物传记),比如项羽、刘邦、韩信、张良、苏轼等等,这些人物故事读起来比小说还要精彩。而《汉书》则更侧重于记录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汉朝的制度化运作,可以再看《汉书》。

如果您对唐朝感兴趣: 那《旧唐书》和《新唐书》是您要找的书。《旧唐书》更朴实,而《新唐书》在文风和内容上有所改进。《资治通鉴》虽然不是“二十六史”中的一部,但它以时间为序,编年体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大部分历史,其中唐朝的部分非常详细,很多地方比专门的唐朝史更生动。如果您想了解唐朝的政治斗争、边疆战争、民族关系等等,可以侧重阅读《旧唐书》或《新唐书》中相关的篇章,或者参考《资治通鉴》中关于唐朝的部分。当然,如果您想了解唐朝的文化和文学,史书本身可能不如直接阅读唐诗、唐宋散文来得直接,但史书能提供更宏大的历史背景。

如果您对明朝感兴趣: 那《明史》是必看的。明朝的历史事件多,人物也复杂,读《明史》能让您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社会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如果您对清朝感兴趣: 那《清史稿》是您需要翻阅的。但请注意,《清史稿》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但它仍是了解清朝晚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 不要怕古文,选择合适的版本和工具

古文是许多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的原因。但别忘了,现在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帮助您:

白话文翻译本: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将二十六史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虽然翻译总会有损原文的神韵,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选择。您可以先读白话文版本,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后,再尝试去读原文,或者结合原文一起对照阅读。
注释本: 很多史书的版本会配有详细的注释,解释古文词汇、典故、背景等等。选择一个好的注释本,能够极大地降低阅读难度。
电子工具: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在线古籍数据库和工具。例如,您可以搜索“二十六史在线阅读”、“史记白话文翻译”等关键词,找到方便的阅读平台。一些工具还提供古籍检索、词语解释等功能,可以辅助您的阅读。
历史普及读物: 在阅读史书原文之前,可以先阅读一些关于您感兴趣时期或人物的历史普及读物,比如一些知名的历史学家写的通俗历史读物。这些读物能够为您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帮助您理解史书内容的背景和意义。

四、 阅读策略:抓重点,串脉络

即使您选择了某个时期或人物开始阅读,也并非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完。可以采取一些更灵活的阅读策略:

先读“纪”和“传”: 大部分史书都会有“本纪”(帝王事迹)、“表”(世系年表)、“志”(制度典籍)、“世家”(诸侯事迹)、“列传”(人物事迹)等部分。《史记》的结构尤为经典,它的“本纪”和“列传”是最精彩的部分。您可以先从您感兴趣的人物传记读起,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刘邦本纪》、《史记·李斯列传》等等。
关注关键事件: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事件。例如,楚汉争霸、安史之乱、靖康之耻、鸦片战争等等。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历史。
建立联系: 尝试将不同史书、不同人物、不同事件联系起来。比如,读《史记》的秦王嬴政,再读《汉书》的汉武帝,您可以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读《三国志》中的曹操,再读《晋书》中的司马懿,您可以思考一下魏晋易代的原因。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能够让您的历史认知更加立体。
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前,可以先给自己设定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朝代会灭亡?”“这个人物的成功或失败关键在哪里?”带着问题去阅读,更容易找到答案,也更容易记住内容。

五、 从“二十六史”的“门外汉”到“爱好者”

请记住,您不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探索和文化的体验。

不要纠结于细节: 即使您读了原文,有些词语、有些典故可能还是不理解,没关系。先把握大意,了解故事梗概,比纠结于一两个字更重要。
享受阅读的乐趣: 史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尝试从中找到阅读的乐趣,把它们当成故事来读,您会发现历史可以如此迷人。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您可以每天读一点,或者每周定一个阅读计划。慢慢积累,您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历史知识。
多交流和讨论: 如果有朋友也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一起交流阅读心得。或者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社群里,您也能获得很多帮助和启发。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如果您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感兴趣,那么您可能会觉得直接去读《史记》或《汉书》有些“远”。您可以先从《清史稿》的末期读起,了解清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然后,您可以阅读一些晚清史的通俗读物,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冲突。之后,您可以尝试翻阅《清史稿》中关于晚清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篇章,看看史书是如何记录这些事件的。在这个过程中,您可能会对某些人物产生兴趣,比如慈禧、光绪、袁世凯等,这时您就可以去查找《清史稿》中关于他们的传记。

总结一下,给非史学专业者的建议是: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您最感兴趣的朝代、人物或事件开始。
2. 化繁为简: 选择白话文翻译本或注释详实的版本,利用好电子工具。
3. 策略性阅读: 先读“纪”和“传”,抓关键事件,建立联系。
4. 轻松心态: 把阅读当成一种探索和体验,享受过程,不必苛求细节。
5. 循序渐进: 慢慢来,但不要停止脚步。

“二十六史”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起伏、智慧与愚昧、辉煌与苦难。希望我的这些建议能帮助您打开这扇门,迈出探索的脚步。祝您阅读愉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费了点工夫,撰成《读史尺牍》一文,谈一点拙见:囫囵读史,有害无益。余以为读书须循序渐进,读史尤要知得次第,不可初读便求全责备,望一蹴而就。毋论其文简繁横竖,当以易读为要,切不可削足适履,以形式而废本末也。

题主《史记》《通鉴》次序之问,余尝见《朱子语类》,前贤多有妙语,且略以示君,则或有所得。

囊昔宋人曾问于晦庵(朱熹),晦庵曰:“先读《史记》及《左氏》,却看西汉东汉及三国志。次看《通鉴》。”又云“看《通鉴》固好,然须看正史一部,却看《通鉴》。

笔者按:先读《史记》,后读其他。此论亦为吾记于读史笔记之中,心之所向,朱子之论诚哉斯言。宋人王应麟(1223—1296)亦云:“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前人所见如是,余以为当先读史记,以其经典易读,且文字珍若珠玉。然吾读史次序与朱子所论,亦有不同。余尝于少时先读《史记》(中华书局简体版),而后读《三国志》(中华书局选集版),再次而读《明史》与《宋史》,通鉴则读之甚晚。史籍浩繁,此非衣食所在,又不愿走马观花,读书亦或未持之以恒,至今尚未读遍廿四史,愧矣。

友朋尝诘余,何以朱子先史记而后通鉴耶?

吾闻朱子之友饶廷老问读通鉴之法,朱子对曰:“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史记汉书事多贯穿,纪里也有,传里也有,表里也有,志里也有。通鉴是逐年事,逐年过了,更无讨头处。”饶廷老又问:“通鉴历代具备。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朱子对曰:“求速,却依旧不曾看得。须用大段有记性者,方可。”


笔者按:
朱子之语何如?通鉴者,事不如正史详也,以年代为序,而如流水账,人物地名,翩然而去,未必易记,且昼夜读之恐畏繁而厌弃之。而正史则不同,譬如《史记》,人物传记(本纪世家列传)犹如今世之小说电影,读之令人兴趣盎然。举小说电影与年表,何者易记?年表难记也。小说电影情节引人入胜,以主线暗线为纲,以冲突充斥其间,诸君观之则心有所思,而后可笑谈于友朋之间,其殊能忘?年表未能与其同也。正史亦其理也,读传记可见详情,愈读而愈有兴趣。正史读毕而后再读通鉴,则条目清晰,不至于情节错乱,不知所谓。

至于购书,不必求全求多。书者,购多则意惫,购全则自矜。莫不如先购入一本,则读一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无通史基础,不可猝读《史记》,建议先读吕思勉《中国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或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以期打好基础;如有通史基础,余建议先购入《史记》(中华书局繁体平装/简体版,按需),读之有得,而后再购入其他。次序读之,不至于手足无措,不知何者可下手也。

余以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史之前,案上常备工具书。工具书尤为重要,不可不备也,试举吾常用者:

1.《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2.《国史要义》(柳诒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3.《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

4.《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中国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丙申深秋于书房

---应求更新朱熹读书之法:

读书是件乐事,大抵要如何着手?不妨参考朱熹的读书方法(参见《朱子语类》)。钱穆曾经将朱熹读书方法归纳出24个字,受益终身: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缓视微吟,虚心涵咏。

这是什么意思呢?切勿给自己规定很紧的读书计划,但也不意味着随便翻翻。一旦开卷读书,就要全神贯注,用志不分,心无旁骛。看书先看目录,先看简单、短小精要的部分;再读复杂的、长篇大论的部分。读的时候一定经常思考,开动脑筋,不断揣摩章句的意思,即使不懂也没关系,放过去读下去,可能就理解了。要慢慢吞吞的思索,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更补于丙申冬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