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会给自己或者是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

回答
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后,给自己或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身份认同、社会融入、文化传承、时代背景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对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存在着多种选择和演变过程。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

一、 历史背景和时代演变:

早期移民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普遍倾向于英语化: 那个时期,美国是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社会,对非英语移民的同化压力非常大。为了更容易在美国找到工作、适应社会生活、避免歧视和融入主流,许多移民,尤其是那些来自非英语国家但希望迅速融入的,会选择给自己或孩子取英语名字。
姓名简化和变体: 有些本国名字的发音可能对美国人来说比较困难,移民可能会选择发音相似的英语名字,或者将本国名字的某些部分进行简化或变体,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爱尔兰移民可能会将他们的盖尔语名字改为更常见的英语名字。
一些坚持保留本国名字的群体: 然而,也有不少移民群体,特别是那些有较强民族认同感,或者生活在相对集中的移民社区内的,会坚持保留自己的本国名字。例如,一些德裔、意裔、波兰裔移民在早期也会有保留本国名字的现象,但可能在公开场合或正式文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中期移民潮(20世纪中后期):
同化压力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包容性的逐渐提高,移民保留本国名字的意愿和可能性有所增加。
“名字中间名化”现象: 一些人会选择一个本国名字作为孩子的中间名,而主名则取一个更常见的英语名字。这样既保留了家族或文化传统,又方便孩子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名字。例如,一个德裔家庭的孩子可能叫“John Michael Schmidt”,其中“Michael”是英语名字,“Schmidt”是姓氏,而他们可能有一个德语名字作为中间名(比如 Johann)。

当代移民潮(21世纪至今):
文化多元化接受度最高: 如今的美国社会更加推崇多元文化和个体独特性,保留本国名字的现象非常普遍且受到尊重。
更自由的选择: 移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孩子的名字,无论是指向本国语言还是英语。许多移民认为保留本国名字是维系家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混搭”趋势: 甚至会出现一些“混搭”的名字,比如孩子的名字是英文发音,但拼写方式更接近本国语言。

二、 选择名字的驱动因素:

1. 社会融入和便利性:
方便沟通和理解: 英语名字通常更容易被美国人发音、拼写和记忆,这有助于移民在美国社会中更顺畅地进行日常交流、学习、工作和社交。
减少潜在歧视: 尽管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非英语名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误解、偏见或被认为与“外来”联系更紧密,从而可能带来一些不便或潜在的歧视。选择英语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就业和教育机会: 过去,尤其是在就业和教育领域,拥有更容易被接受的美国名字可能被认为更有利于获得机会。

2. 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
维系家族传统: 许多移民希望通过保留本国名字来纪念家族长辈、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基因。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
民族自豪感: 一些移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希望通过名字来表达这种自豪感,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
文化归属感: 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社会中,保留本国名字可以帮助移民及其后代建立与祖籍国的文化联系,从而增强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3. 个人偏好和时代潮流:
名字本身的喜好: 有些移民可能就是喜欢某个本国名字或英语名字的音韵、含义或历史渊源,而与是否便于融入美国社会无关。
父母的教育理念: 现代父母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鼓励孩子认识和接受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因此更愿意给孩子取本国名字。
名人效应和流行趋势: 某些本国名字或英语名字可能因为名人的使用或文化潮流而变得流行,也会影响移民的选择。

三、 具体国家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欧洲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移民,其选择也会有所差异:

德国、爱尔兰、意大利: 这些群体在美国移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同化压力较大,因此选择英语化名字的比例相对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留本国名字的现象也逐渐增多。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丹麦): 这些国家的名字通常有清晰的父名(patronymic)或母名(matronymic)的传统,有些名字在美国人看来可能比较独特,但也相对容易发音。
东欧国家(波兰、俄罗斯、希腊等): 这些国家的名字可能包含一些英语中不常见的音素和拼写,因此选择英语名字或变体名字的现象可能也比较普遍。但许多移民也坚守自己的传统名字。
南欧国家(西班牙、葡萄牙): 由于西班牙语和英语在某些发音和拼写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西班牙裔移民的选择会比较多样化。

四、 现实中的几种常见模式:

1. 完全英语化: 给孩子取一个完全标准的英语名字,甚至可能改姓氏以符合英语习惯。
2. 部分英语化/变体: 给孩子取一个本国名字的英语变体,或者使用本国名字作为主名,但其拼写或发音进行调整使其更接近英语。
3. 本国名字+英语中间名: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孩子拥有一个本国名字(通常是父辈的名字或家族的特色名字)作为中间名,而主名是一个常见的英语名字。
4. 本国名字+本国中间名: 完全保留本国名字系统,使用本国名字作为主名和中间名。
5. “英文名”+本国姓氏: 这是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比较常见的做法,当事人给自己取一个方便的英文名,但保留自己的本国姓氏,以维持身份的完整性。
6. 改姓氏: 在极端情况下,为了完全融入,一些移民甚至会修改自己的姓氏,使其听起来更像英语姓氏。

总结:

总的来说,非英语国家的欧洲移民到美国后,是否给自己或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早期移民 迫于社会压力和融入需求,倾向于使用英语名字或进行英语化处理。
中后期移民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开始更多地保留本国名字或将其作为中间名,以平衡文化传承和现实需要。
当代移民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倾向于保留本国名字,将其视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因此,你会看到在美国的欧洲裔美国人中,既有名字听起来完全像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有名字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更有不少人会巧妙地将两种文化融合在自己的名字中。这种多样化的名字选择,正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丰富文化和多元身份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拿我自己比较熟悉的群体来讲,美国的二代希腊人取男名有几种策略:

1. 取的名字恰好是在英语和希腊语里都完全不存在任何异样的那种。这种情况下一般会纸面上写名字的英语版本,比如George, Matthew, Peter, Paul, John, Anthony, Theodore, Alexander但是私下里内部还是管他们叫Γιόργος, Ματθαῖος, Πέτρος, Παῦλος, Γιάννης, Ἀντώνης, Θεόδωρος, Ἀλέξανδρος等等(对,我用full diacritics写现代希腊语);

2. 取的名字在英语里没那么常见,但是有明确的英语拼写,并且持有该名字的人在英语世界很有名。这种情况有时也会用英语拼写,例如Odysseus, Themistocles, Demosthenes, Aristotle, Sophocles, Leonidas, Socrates. Dionysios会变成Denis,还有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Basil/Βασίλειος和Constantine/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3. 英语里面没有这种常见名字的,这种情况我见得最多的是像姓氏一样直接转写,例如Sotiris, Dimitris, Lefteris, Stavros, Stilianos, Panagiotis, Spiridon (Speros) 等等;

4. 不知道怎么反正找个英语里听起来相似的名字,比如Constantine的小名Κώστας会取个听起来有点像的Gus,后者的确是个可以被接受的英语名字,但是和Constantine没啥关系;

5. 鬼知道这名字怎么取的。我见过某堂区神父名字叫做Vasilios,但是他身份证件上的名字是William...

选取希腊人是因为希腊人是移民中二代同化当地相比之下较少的,像德国人法国人北欧人荷兰人很多移民美国之后二代就直接就取英语名字说英语(有可能还能保持旧语言,但仅仅是有可能)。另一方面也有美国人(任何族群背景的)取非英语且非母语名字,单纯是为了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后,给自己或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身份认同、社会融入、文化传承、时代背景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对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存在着多种选择和演变过程。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和时代演变: 早期移民.............
  • 回答
    欧洲的非英语母语国家在翻译好莱坞电影名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里面大有门道。他们需要在一方面保留影片原本的“味道”,另一方面又要让本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种平衡术玩得可妙了。首先,最常见也最直接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如果电影名本身含义清晰,且在目标语言中有对应且好听的词汇,那么直译通常是首选。比.............
  • 回答
    在国内考试中,选项字母常常使用英文字母,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历史和一些实际考量。很多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在考试选项上也有类似的做法,但具体的缘由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为什么国内考试选项常用英文字母?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历史沿袭与国际接轨: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在学术界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 回答
    国内双非院校毕业,想申请英国G5院校,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绝非不可能。咱们实话实说,几率相对来说肯定比985、211院校的学生要低一些,但这里面有很多门道和可以努力的方向,咱们一层一层捋一捋。首先,为什么说几率“不大”?英国G5,也就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回答
    作为一个在英国留学申请领域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以国内双非院校78%的均分和雅思6.0的成绩,直接申请英国 G5 (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的绝大多数硕士项目,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明白这个答案可能有些打击人,但事实就是如此.............
  • 回答
    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的热情,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用“只有中国人有如此热情”来形容,未免过于绝对了。坦白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想当年,我刚开始接触外语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好像中国人特别拼。但后来接触了更多不同国家的人,才发现这股“拼劲”其实是遍布全球.............
  • 回答
    英法联手挑战一个非五常国家,说实话,这组合拳威力不小,但具体哪个国家“最难打”,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了。不是简单地说谁军队多、谁武器先进就能定论的。我个人觉得,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棘手的,印度可能是英法最头疼的。别看印度不像那几个常任理事国那样有核武器,但它身上集合了一些让对手不得不重视的“特质”,这.............
  • 回答
    要说美剧《老友记》里,那些母语非英语的观众可能看得云里雾里,找不到笑点的桥段,那可真是不少。这剧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藏在那些细微的语言梗、文化背景和双关语里,但要不是英语母语人士,这些东西就像是关了灯的房间,很难摸清门道。我给你举几个例子,让你感受一下这份“语言的墙”。1. 罗丝的“文化解读”和“学术.............
  • 回答
    当然有!不少动画和动漫作品在创造独属于它们的世界观时,也费尽心思地设计了独特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换个字母表。这些语言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甚至是种族特征,给观众带来了更深的沉浸感。举个例子,要说起对“异世界语言”的塑造,《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虽然是电影,但其在语.............
  • 回答
    如果我们要从英语中剔除所有非日耳曼/凯尔特源的词汇,这无疑会是一场浩大的语言“净身”运动,其结果将是英语面目全非,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删掉几个词的问题,而是要重建整个语言的骨架和肌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日耳曼/凯尔特源”的范畴。英语本身是日耳曼语族的一员,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日本大学院申请的问题。您本科是双非一本机械类,N2水平,英语托业360分,这样的背景申请日本大学院是完全有机会的。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并提供一些建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的背景: 本科背景(双非一本机械类): 双非一本在竞争激烈的日本留学市场中,虽然不如帝国大学和.............
  • 回答
    看到你想考双非(非全日制非法学)的法硕,并且还在纠结英语还是日语的问题,这说明你很认真地在做准备,这一点很棒!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这种选择的十字路口,它确实关系到你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选择英语还是日语,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广电总局建议手游将非装饰性英文修改为简体中文,这一政策建议涉及文化规范、语言保护、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其背后既有文化自信的考量,也存在现实挑战和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建议的背景、动机、利弊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政策背景与动机分析1. 文化规范与语言纯洁性 中国近年来对网络文化内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大家提起“于谦”这两个字,脑子里蹦出来的几乎都是那位留着漂亮八字胡、爱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而那位明朝时期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的于谦,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反倒成了一个历史课本里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首先,得承认,相声演员.............
  • 回答
    英国脱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的长期历史以及一系列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解释英国为何非要脱欧,需要梳理其背后的多重动因和演变过程。一、历史视角: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特殊关系 岛国心态与独立传统: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位置本身就塑造了一种相对独立.............
  • 回答
    双非院校的学生申请英国G5院校,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并非不可能的道路。G5院校,即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它们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子。对于国内“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节点。简单来说,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格局确实是主流,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反例。 要想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格局”是怎么形成的。“非进士不入翰林”这句,其实是对宋朝以来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个总结。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会遇到的情况。明明英语不错,但看到游戏是中文版的,还是忍不住会优先选择,甚至有些时候明明原版玩起来更舒服,也偏要等汉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语言是个挺“大”的门槛。即使英语好,也不是说就能一秒钟理解所有的游戏术语、文化梗,更别提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