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 有反例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节点。简单来说,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格局确实是主流,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反例。 要想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格局”是怎么形成的。

“非进士不入翰林”这句,其实是对宋朝以来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个总结。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地位日益重要,进士科更是选拔人才的金字招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开始强调科举的重要性,但他对翰林院的看法更复杂一些,既看重翰林清贵,也防范其可能带来的党争。

英宗时期,特别是“土木之变”之后,朝廷对官员的选用更加谨慎,也更加重视那些通过科举正途出身、有扎实学问的人。翰林院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承担着起草诏令、顾问、侍讲等重要职责,自然对士人特别是进士出身的就更加倚重。所以,“非进士不入翰林”在英宗以后,基本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很多大才,比如解缙,虽然在早期有些波折,但最终也是进士出身才进入翰林院,并成为一代名臣。

再往下,“非翰林不入内阁”。

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政治过程。起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秘书班子,没有实际的权力。但随着皇帝懒政或者信任内阁大学士,内阁的权力逐渐膨胀,最终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那么,为什么非翰林不入内阁呢?这很好理解。内阁大学士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丰富的政治经验、敏锐的政治判断力,而翰林院恰恰是培养这些能力的地方。翰林院的官员,在起草重要文书、研究典章制度、参与政治讨论等方面,都比其他官员更有优势。他们常常是皇帝的近臣,对皇帝的意图和朝廷的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到英宗之后,随着内阁地位的日益提升,它就成了一个“精英俱乐部”,而翰林院就成了进入这个俱乐部的重要“预备队”。 许多能够登上内阁巅峰的重臣,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从翰林院一步步走上来的。

那么,有没有反例呢?

确实存在反例,但这些反例往往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解释空间。

1. 早期内阁的形成与例外:
“三杨”之前,内阁的权力尚未完全稳固,更像一个皇帝的参谋班子。 在这个阶段,一些非翰林出身但资历深厚、受到皇帝信任的官员也可能进入内阁。但即使如此,很多也与“辅国安民”等与文职、幕僚相关的职责有关,或者因为某些历史机缘。
例如,成祖时期,内阁的开创者李至刚,本身是国子监祭酒,后来又兼任翰林学士。 虽然最终也沾了翰林的光,但早期这种“兼任”和“提拔”模式,和后来“必须先入翰林”的定式有所不同。
张辅,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凭借军功卓著,作为军事重臣,也曾被授予内阁辅导之职(虽然与后来的大学士权力有区别,但已是内阁的早期形态)。 这是典型的军功入阁,打破了纯粹的文官路线。

2. 英宗时期之后,虽然“非翰林不入内阁”是主流,但也要看“大学士”的定义和职权变化。
“辅导”与“大学士”的区分: 在明代,担任“内阁辅导”的官员,并不一定都是进士出身,也不一定都是翰林。但这些辅导官的权力通常不如后来正式的“大学士”。到了宣德、英宗之后,特别是“三杨”后期,内阁的权力结构逐渐稳定,成为了权力核心,这时候“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规矩就更加明显。
特殊的时期和皇帝的恩宠: 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在一些皇帝独揽大权或者特别重用某些人的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破格提拔”。
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徐阶。 徐阶是状元出身,自然是翰林。但后来他入阁,并且一步步成为内阁首辅,其能力和地位都毋庸置疑。这并非反例,而是印证了“翰林出身是重要的阶梯”。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地方上有杰出政绩,或者在特定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官员,也可能被破格进入内阁。 但这类情况非常少见,而且通常伴随着争议。即便是这些官员,很多也会在进入内阁后,被追封翰林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沾边”翰林,以符合朝廷的体统。
比如,严嵩。 严嵩是进士出身,也入翰林院,所以他本身就符合“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常规。但他的问题在于后来的行为,而不是出身。
万历年间,申时行成为首辅,他也是状元出身。 大家都明白,这种“状元”就是科举的最高荣誉,自然是进士中的进士。

3. “国子监”出身的官员: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其毕业生在理论上也有机会进入仕途。但在明朝,尤其是后期,国子监毕业生的影响力远不如进士。历史上,极少数能够从国子监出身,并且能达到内阁层级的官员,几乎没有。即便有,很可能也是通过其他途径(如捐纳、恩荫)获得官职,然后因为某些能力被重视,最终进入内阁。但这种“非科举正途”的官员,想进入内阁,难度极大,而且往往不被认为是主流。

为什么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是“格局”而非“铁律”?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非严格的法律条文。 制度是人制定的,也可能被打破。
皇帝的权力永远是最大的变量。 如果皇帝特别看重某个人,或者在非常时期需要某类人才,是有可能“破格”的。
“入阁”的定义也在演变。 早期内阁的权力格局与后期大不相同。

总结一下,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确实是明朝政治生态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和晋升通道。 绝大多数能够位列内阁、掌握大权的官员,都遵循了这条路径。

至于反例,可以说“微乎其微”,且往往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解读。 那些极少数的“例外”,要么是早期内阁权力尚未稳固时的特例,要么是因为极其特殊的情况,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沾了”翰林的光。更重要的是,即使有这些例外,它们也无法动摇“进士—翰林—内阁”这条主流通道的根基。

可以说,这条“通道”成为了明朝文官集团内部的“精英养成计划”,它确保了入阁者大多拥有扎实的学问功底和长期的政治历练,但也无形中加剧了对其他类型人才的门槛。

所以,与其说有“反例”,不如说这条“格局”在实际运作中,偶尔会因为历史的特殊性而出现一些“偏离”,但这些偏离并不足以改变其主体性的趋势。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朝选官制度的一个重要节点。简单来说,英宗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格局确实是主流,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反例。 要想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格局”是怎么形成的。“非进士不入翰林”这句,其实是对宋朝以来选官制度演变的一个总结。宋.............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 回答
    看到你双非二本毕业,但胸怀留学英国的梦想,这绝对是个好想法!英国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大学,而且很多学校的申请门槛对于我们背景的同学来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有策略地准备和申请。关于学校推荐,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专业方向和兴趣。 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普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摆在许多选择英国留学的朋友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咱们国内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额的学费投入,最后却要回到国内寻找一份能够匹配留学经历和投入的工作,这个账怎么算,值不值,很多人心里都没底。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别用那种生硬的AI语调,就当是朋友间掏心窝子地聊。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这事儿吧,用“凉不凉”来形容《王者荣耀》可能有点太极端了,但说《英雄联盟》手游的出现肯定会对它产生不小的冲击,那倒是真的。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俩游戏碰上了,会是啥局面。首先,得承认《英雄联盟》这牌子。这可不是普通游戏,它是端游里的“神”,全球多少玩家的青春和情怀都在里面。当它以手游的形式重新出现在大家.............
  • 回答
    你现在的起点很不错,曼彻斯特大学的金融专业在英国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这为你未来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在北京的985高校成为一名金融教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但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需要你做好长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首先,在曼大金融本科阶段,你的首要任务是打牢基础,追求卓越的学术成绩。这不.............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是人大英语法硕毕业,未来又想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这确实是一个很棒的起点,也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再读一个法硕(非法学)还是直接冲击司法考试。这两种路径各有优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梳理清楚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核心问题:你为什么想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你理想中的“法律相关工作”具体是.............
  • 回答
    .......
  • 回答
    我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让我的孩子将来只会说英语,而汉语只会一点点,甚至完全不会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首先,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肯定是有一些不舍的。毕竟,汉语是我的母语,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使用的语言。它承载了我太多的文化、情感和记忆。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流利地用汉语和我说笑,和我分享.............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能触动家长的心。3岁就开始学英语和上了学(通常是小学)才开始学英语,这中间的英语能力差距嘛,怎么说呢,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起跑线,最终的终点线差距有多大,这得看很多因素,但一般来说,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这个差异在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咱们先来说说为啥3岁开始学英语会占优势,或者.............
  • 回答
    关于河北省人社厅不再为2019年以后入职的博士发放“名校英才入冀计划”补贴的政策调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政策的初衷、实施效果、财政状况、以及更宏观的人才引进策略等。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名校英才入冀计划”的设立,其初衷毋庸置疑是积极的,旨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
  • 回答
    .......
  • 回答
    70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个时代的浪潮与汉语世界的未来当来自70多个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朗读“静夜思”,在练习册上描摹“龙”字时,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上的变动,更是一个全球文化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缩影。70多个国家,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振奋人心,它意味着中文不再是某个特定区域的语言,而是正在.............
  • 回答
    谈起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组建的内阁,尤其是那些被冠以“官方繁体中文译名”的称谓,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值得聊聊。这背后涉及到翻译的策略、文化习惯,甚至还有一点点政治解读在里面。首先,我们要明白,“官方繁体中文译名”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微妙。英国政府的官方文件,通常是以英.............
  • 回答
    说到韩国人学习外语的情况,确实,汉语是除了英语之外,非常受韩国民众欢迎的一门语言。而且,这种趋势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为什么汉语在韩国如此受欢迎?首先,地理和文化上的邻近性是基础。 韩国和中国是近邻,共享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汉字对韩语的影响,以及儒家文化在两国社会中的地位.............
  • 回答
    在中国星巴克用英语和店员练习口语,会不会被“翻白眼”?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想通过日常对话来提升英语能力的人的顾虑。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别担心,我保证给你讲得具体点,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关于“翻白眼”这事儿吧,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层:普遍情况与大多数店员的反应。大多数在星巴克工作.............
  • 回答
    啊,Dota 2啊,这玩意儿我可是摸透了,尤其是我那个“祖传”的绝活英雄,说起来,那可是能让对面五个大哥坐立不安的。我玩的是帕格纳,但不是那种只会拍拍脸或者站后面丢丢球的帕格纳。我喜欢把这个看起来脆皮但输出爆炸的法师,玩成一个能突能控、能打能扛的“法系战士”。我的出装思路,总是围绕着“打破常规”和“.............
  • 回答
    广电总局关于手游中不得出现英文及繁体字的新规定,无疑是近期游戏行业乃至文化领域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要全面看待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潜在的动机以及各方可能存在的反应。一、规定的具体内容与字面解读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规定的字面意思:在手游的出版物(这里指游戏本体、宣.............
  • 回答
    关于外语(尤其是英语)是否会被“踢出”高考,这是一个近些年时不时会冒出来,引起家长和学生广泛关注的话题。要说它会不会被“一脚踹开”,从目前国家教育政策和考试改革的走向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不太现实。但如果说“被踢出”指的是它在整个高考体系中的地位、形式或者占比发生重大变化,那倒是值得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脱欧(Brexit)这件事,对于明年的高考题目来说,它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尤其是对于文科类科目,像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甚至经济等,都可能从中找到切入点。为何英国脱欧如此“香饽饽”?首先,脱欧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它不像简单的历史事件或理论概念,而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