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真正的价格是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均衡上的变量,还是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

回答
“真正的价格”(True Price)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并不像“市场价格”(Market Price)那样有明确的、广泛接受的定义。它更像是一个理论构建,用于探讨价格形成背后的深层原因。因此,要回答你的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你所说的“真正的价格”可能指向的两种不同经济学理论视角:

1. 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均衡上的变量: 这是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核心观点。在这个框架下,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决定的。
2. 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arxist Economics)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被称为“生产价格”(Production Price),而非“真正的价格”。这个概念旨在解释市场价格如何围绕一个更深层的、由劳动创造价值决定的均衡点波动。

我们将分别详细阐述这两种观点,并分析它们是如何理解“价格”的。



观点一:真正的价格是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均衡上的变量

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真正的价格”可以理解为均衡价格。

核心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给(Supply)和需求(Demand)两大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当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详细阐述:

供给(Supply):
决定因素: 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
生产成本: 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能源、资本设备折旧等。这些成本直接影响生产者提供商品的能力和意愿。
技术水平: 更好的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供给。
预期: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会影响当前供给。如果生产者预期未来价格会上涨,他们可能会减少当前供给,囤积商品。
政府政策: 税收、补贴、法规等都会影响生产成本和供给量。
竞争情况: 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也会影响供给。
供给曲线: 通常向上倾斜,意味着在价格较高时,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商品。

需求(Demand):
决定因素: 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
消费者偏好: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爱程度。
收入水平: 收入增加通常会增加对正常商品的需求。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价格上涨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互补品价格上涨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预期: 对未来价格或收入的预期会影响当前需求。
人口数量和结构: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大的潜在需求。
需求曲线: 通常向下倾斜,意味着在价格较低时,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商品。

供求均衡:
当商品的市场价格调整到某个点时,供给量正好等于需求量。这个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就是均衡数量。
市场失衡:
价格高于均衡价: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过剩(Surplus)。生产者为了卖出积压的商品,会降价。
价格低于均衡价: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出现短缺(Shortage)。消费者为了买到商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生产者也会提价。
动态调整: 市场价格会通过这种过剩或短缺的机制,不断地向均衡价格调整。

“真正的价格”在这里的含义:
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真正的价格”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技术关系(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动态均衡点。技术关系(如生产成本)决定了供给曲线的位置和斜率,而消费者偏好、收入等因素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最终的价格是这两个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在特定技术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满足无限的欲望。这个价格具有稀缺性(Scarcity)和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含义。

总结(新古典观点): “真正的价格”是市场在自由竞争和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由技术(决定供给能力和成本)和供求关系(决定购买意愿和数量)相互作用,并通过价格调整机制最终达到的那个能够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均衡点上的变量。它会随着生产成本(技术变化)和消费者偏好/收入(需求变化)的变化而变化。



观点二:真正的价格是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通常被称为生产价格(Production Price)。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围绕一个更深层的价值均衡点波动,而这个均衡点并非直接由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劳动价值论和统一利润率的规律决定的。

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于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ly Necessary Labor Time)决定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同),直接以价值为基础定价会产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下的产业之间利润率不相等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场价格会围绕一个生产价格(Production Price)波动,而生产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 平均利润。

详细阐述:

价值(Value):
商品的价值是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尺度。
构成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 (c):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原材料、机器设备)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价值,自身不增殖。
可变资本 (v): 用于购买劳动力(工资)的那部分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转移自身价值,还能创造新的价值(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s): 工人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工资)的那部分新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总价值 (W) = c + v + s
利润 (Profit) = s

利润率 (Rate of Profit):
利润率 (r) = s / (c + v)
资本有机构成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OCC) = c / v
马克思指出,随着技术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c/v)呈上升趋势。

利润率不均等的问题:
如果商品直接按照价值(c+v+s)进行交换,那么利润率将取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例如:
产业 A: c=100, v=100, s=100 => W=300, r = 100/(100+100) = 50%
产业 B: c=200, v=100, s=100 => W=400, r = 100/(200+100) = 33.3%
在这里,产业 A 的利润率(50%)高于产业 B(33.3%)。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资本会从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直到各产业的利润率趋于平均。

生产价格(Production Price):
为了克服利润率不均等的问题,市场价格会围绕一个生产价格波动。
生产价格 = 平均成本 + 平均利润
平均成本 = (Σc + Σv) / N (所有产业的总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除以产业总数 N)
平均利润率 = (Σs) / (Σc + Σv) (所有产业的总剩余价值除以所有产业的总资本)
平均利润 = 平均利润率 × (c + v) (每个产业的资本量乘以平均利润率)
因此,生产价格可以表示为:生产价格 = c + v + (Σs / (Σc + Σv)) × (c + v)
生产价格是在统一利润率下商品的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Market Price):
市场价格是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受到供求关系的短期影响而波动的。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会高于生产价格;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会低于生产价格。
然而,这些波动不会偏离生产价格太远,因为如果价格长期偏离生产价格,资本的流动就会打破这种偏离,使其回归到平均利润率的均衡。

“真正的价格”在这里的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如果将“真正的价格”理解为价格形成最根本、最深层的驱动力,那么它不是供求均衡上的变量,而是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即生产价格。供求关系只是导致市场价格在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原因,而生产价格本身反映的是社会生产的平均劳动耗费和平均利润水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

总结(马克思主义观点): “真正的价格”(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由社会劳动耗费(价值)和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共同决定的。它克服了不同产业之间资本构成差异导致的利润率不均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所有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的均衡点。供求关系在此基础上扮演的是使市场价格围绕这个更深层的生产价格进行短期调整的角色。



结论与对比

你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格形成逻辑:

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均衡上的变量 (新古典经济学):
价格是稀缺性和供求力量博弈的结果。
技术影响供给成本和能力,从而影响供给曲线。
消费者偏好、收入等影响需求,从而影响需求曲线。
价格由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均衡点)决定,并随这两条曲线的移动而变化。
价格传递了相对稀缺程度的信息。

统一利润率均衡上的变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生产价格):
价格的根本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但为了实现平均利润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平均成本+平均利润)波动。
技术(影响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影响利润水平)共同决定了平均利润率。
供求关系是次要的、短期的价格波动因素。
价格传递了社会劳动耗费和利润分配的信息。

哪个是“真正的价格”?

这取决于你站在哪种经济学理论的立场。

如果你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那么“真正的价格”就是供求均衡价格,它由技术条件和偏好共同决定。它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效率和资源配置。
如果你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那么“真正的价格”是生产价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如何转化为价格。它强调的是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利润分配的规律。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分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用于解释大多数市场的价格形成和波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价格概念,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趋势、利润率变化以及产业间的价格关系时,仍然具有其独特的解释力。

所以,你的问题触及了经济学中关于价格本质的两种不同但都具有深度的理解方式。要说哪个“更真”,取决于你所接受的理论范式以及你想回答的问题的性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这个问题可以写下一篇论文。

可惜我没有关心这个问题到这种程度,以下是我的理解。

这个问题显然是在讨论一个统一的利润率是否存在,还是只存在差别的利润率。

这个问题还可以追究下去,那就是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是否有影响的问题。

我本来不想站在屁股上说事,但是这件事情我除了用屁股解释之外解释不了。

一个社会不考虑税收,生产的剩余显然只能分配给两个方向,利润(利息)和工资,在任何行业中,必然是利润多一分,工资就少一分,一个统一的利润率必然对应一个统一的工资率。所以:

“一个社会是否具有一个外生的统一的利润率,还是只存在差别的利润率,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的问题,如果所有资本品存在一个统一的利润率,那么不同行业的工人便有共同抵抗资本家的外生动机——即降低这个统一的利润率,来提高自己的统一工资。

如果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外生的统一的利润率,或者说有一个仅仅由技术和消费者偏好在市场内生决定的统一利润率,那么工人阶级就不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发动阶级斗争,只可能在自己的行业里进行工会和资本家的谈判。”

于是这本质上就是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问题:

“工厂里的工人和田地农民有什么卵关系呢?生产方式,分配手段完全不一样,甚至不同行业间的工人工资和生产也完全不一样,不同行业的资本家经营和风险也完全不同,又凭什么让全社会的工人都联合起来,发动阶级斗争呢?”


回到这个问题上:

我先拿你的图说一下哈,

瓦尔拉斯方程组中的(1)方程组和(2)方程组自己是有矛盾的。

(1)是平均利润率的折现公式,利用平均利润率进行折现算出现在资本品的价格,(1)的逻辑是,一个资本品盈利越强,那么资本家对它的需求就会越高,那么它的价格就会越高,这样,因果的箭头就是:

统一的利率——>需求——>价格

(2)是资本品之间的转换方程组,即,除了天然生产资料之外,资本品必然是由别的资本品和劳动生产出来的,而天然产品本身的数量肯定不会受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影响。

那么一个资本品的价格,就应该由别的生产出它的资本品决定。

如,一台机器的价格,应该等于生产它的钢的价格和汽油的价格,以及别的什么金属的价格和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的工资。

那么,生产这台机器的所能产生的收入(瓦尔拉斯此处所言的收入都是扣除掉劳动工资的,仅仅属于资本的收入),必须是与直接使用钢,汽油,以及别的什么金属在使用相同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入在均衡时都是相等的。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的钢blabla被生产为机器,或者有更多机器被解体为钢blabla,直到市场均衡为止。

这样,资本品的价格,就由生产它的别的资本品所能带来的收入所决定。

这个地方标记一下,X。

方程组(2)的意思就是这个,因之,因果的箭头就变成了:

技术——>供给——>资本品价格——>利率。


早期新古典派并没有发现(1)和(2)之间的矛盾,于是承认一个统一的利润率i。

这时候即使承认这样一个统一利润率i也没事,因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这个i是由市场和技术内生决定的,和阶级斗争之类的外生东西没有关联。

这样就回到了方程组个数的问题上,(1)中只有L个方程,而总共有L种资本品,又有一个利润率i,这样就有L+1个变量。

显然数学上,要解出L+1个变量,必须要L+1个方程。

因此,瓦尔拉斯不得不构造了第L+1个方程。

“所有资本品的价格加总必然等于总储蓄。”

为了得到这个方程,瓦尔拉斯外生了一个储蓄率s,这个s必须要作用于所有的资本品的加总。

因此,为了这第L+1个方程的成立,必须得承认瓦尔拉斯的条件,即

“异质资本品是可以用技术关系加总的。”


为了说明异质资本品可以加总的特性,瓦尔拉斯用方程组(2)的关系做出了说明。

即不同资本品之间可以用技术关系相互转换,比如钢可以被用来生产机器。

因此,一个抽象的商品E就被构造了出来,即所有商品都可以转换为E,这种加总其实就是把社会财富统一到一个抽象商品E上计量。

那么此时,用均衡价格计量社会财富,实际上就变成了对E的计量,在异质资本品可以用技术关系转换的假定下,一件资本品的价格变动必然会导致另一件商品相应变动,最后导致货币社会财富的总量的不变性。

这就是GDP统计的由来。

我们的梭罗模型,也正是瓦尔拉斯这种思想的反映,它已经写进了每个经济学学生的教科书中。

德尔塔k=sf(k)-西格玛k

即将资本品按价格加总,并且外生储蓄率来考察经济增长。


然而(1)和(2)因果顺序的根本矛盾,不可能一直隐瞒。

于是后来就发生了剑桥资本争论,即剑桥派指出,不是所有商品都是可以转换的,这样一个可以转换为万物的资本品,也就是图中的E不存在,核武器不管怎样技术转换,都不会变成生产面包的一部分,既然不同质商品间的转换不是技术的,就意味着货币因素影响到了社会财富的计量。

那么用均衡价格加总得出GDP,就并不是对技术关系和社会实际财富的反映,仅仅是对货币交换关系的反映。

即,把不能相互进行转换生产的异质品用货币价格加总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


在被剑桥派打脸之后,新古典派不得不修正自己的理论。

即索性否认市场中一个统一的利润率的存在。

这样(1)中的资本品收益需求关系就被彻底否定了,只承认(2)中的技术转换关系。

这样在瓦尔拉斯方程组中,就不再有i这个变量。

那么,瓦尔拉斯方程组(2)就是一个L个资本品数量决定L个价格的方程组,即各种资本品的产出数量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的价格。

那么对剑桥派的批判,新古典派的回应就是:

“你说异质资本品不能加总,你说的对,但我们现在不需要加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利润率i。”

于是在新古典的理解下,生产不同资本品的不同行业间的资本是无法自由流通的,即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利率。


但是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利润率i呢?

显然,(1)的折现公式是建立在行业间资本的资本可以互相流动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发现别的行业更赚钱,就会改行,最后导致所有行业利润率倾向于一致,导致统一的利润率发生。

剑桥派指出至少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上有一个统一的利润率。

什么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自由流动的?适用于折现模型的?金融市场嘛。

如果你要考察直接参与生产的资本,很难说各行业利润率是统一的,因为一个行业总有进入门槛,资本家不是想改行就改行的。

但是借贷资本只要有钱就能进行金融活动,不需要什么门槛,这个时候显然就“完全竞争”了。

那么银行,证券,期货各金融行业的利息是不是倾向于一个统一利润率公式?折现公式是否适用?

金融学朋友一定知道,肯定是适用的,DDM模型就是一种用统一利率i折现的手段,谁要是无视了金融行业借贷资本的统一利息率倾向,谁显然就是否定了整个金融学。


那么这个统一利润率i,至少在作为借贷金融行业的的利息的时候对于不同金融衍生品而言,是事实存在的。


于是新古典面对这一次再次抨击,斯蒂格利茨又站了出来,提出了新古典共识:

“如果不以时间差的概念来理解利息,那么利息就无法得到理解。”

于是我们看到了经济学发展了整整一百年,又回到了19世纪末,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马克思与庞巴维克屁股上的争论:

利息究竟是一个时间差?还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

我们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可以概括成这两点:

1:否认各行业有一个统一的利润率存在,否认它们的利润率趋同的倾向。

2:金融行业各衍生品和融资手段利息在同风险时趋于一致的倾向是“时间差”导致的,对其他生产和服务业不适用。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斯拉法的体系,你图中斯拉法的方程组无非说了一件事:

市场中有一个统一的利润率i,而且这个i的量不是由市场和技术方面就可以决定的,而是外生给定的,为什么这个i会外生?斯拉法证明了,由于生产剩余的分配只能流向利润和工资两个方向,所以只要一个统一的工资率w外生,这个i就会被工资率w所外生决定,那么什么决定了工资率w?

这个还不明显吗?显然是阶级斗争决定了统一的工资率w,哪一次无产阶级罢工没要求涨工资呢?

于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后凯恩斯主义那里,重新复苏了。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情感,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马克思就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和庞巴维克一同被召唤到了新的战场上。


按照奥卡姆剃刀的原则,毫无疑问斯拉法的体系更加简练,阶级斗争外生利率理论不需要引入一个时间差专门对金融业的利息说事。

新古典经济学如此否认一个外生的统一利润率的存在,其实就是在否认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分配的促进和决定作用。

仿佛随着技术进步,工人们的条件会自发得到改善,仿佛工人们的收入上涨,工作时间减少与他们的斗争无关,仿佛那一次次罢工游行革命都是无意义的。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最后回到标记的地方,X。

很多朋友会问,即使是在由使用同样资本品的同一个行业内,技术转换关系也未见的是相同的。因为不同的公司可能员工技艺水平不同,也掌握着不同的专利,这导致了他生产同样的资本品所运用的成本比别人小。

即瓦尔拉斯(2)的方程组不成立,即使对于单个资本品来说,也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技术转换关系。

这时新古典就不得不一条路走到黑,又引入了

“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等概念。

这样,由于专利或是员工的技艺所带来的特殊剩余,就被解释为是由“无形资产”“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但是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如果没接受新古典经济学的洗(xi)礼(nao),都不会把发明家的创造和员工的技艺视为一种资本,而会把它们视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事实上,新古典派经济学家罗默,在技术内生的经济模型中,自己就把技术进步视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即Y=F(K,LxE)E就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这就是很可笑的画面了,一项发明创造,在它给自己用的时候,它就是资本,记入会计科目表的“无形资产”之中,而一旦把这个技术公之于众,它就变成劳动了。

这恰恰是新古典派逻辑拼命要自洽的反映,为了把一个统一的利润率和工资率从他们的理论中剔除出去,不得不把所有能带来个体企业收益增长的东西都视为资本。


如我在之前的内容中所提到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到国家GDP统计,小到公司的财务报表,全都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巨大影响。

直到今日,经济学专业的朋友还在用梭罗模型进行核算和预测,殊不知这种异质资本品的加总是新古典经济学目前都不承认的。

诸君可能对纯粹经济学不太关心,但本文希望各位朋友知道以下两点:

1:谁要是说GDP能反映具体的实物和生产技术,谁就是在忽悠大众。

名义GDP只能反映货币的购买力,中国GDP比美国低,只能说明中国能买到的东西比美国少,而不能说明美国生产了比中国更多的东西。

2:谁要是说发明创造带来的收益是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所创造,谁就是在混淆是非。发明创造带来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企业的收益是因为他们没有对生产率提高后的劳动支付足够的报酬。

用马克思的理论,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以上,就是鄙人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