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转向架是使用怎样的结构来承载车体载荷的?同时是怎样实现转向架相对车体的转动和俯仰的?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火车转向架这玩意儿,它是怎么把沉甸甸的车体稳稳托住,又怎么让火车在轨道上灵活变身,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

转向架:车体的大脚丫,也是灵活的枢纽

你可以把转向架想象成火车车体的“大脚丫”,它承担着整个车体的重量,并且直接接触铁轨。但它可不是简单的一对轮子,而是由一套精巧的结构组成的,主要目的是:

1. 承载车体载荷: 把车体巨大的重量均匀分散到各个轮子上,保证列车运行的稳定。
2. 引导运行方向: 保证车轮沿着铁轨的方向前进。
3. 实现转向: 当火车通过曲线时,它能让车轮自动调整角度,平稳地跟随轨道。
4. 吸收冲击和振动: 缓冲来自轨道不平整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冲击,让乘客乘坐得更舒适。

承载车体载荷的结构:精密的“骨架”

转向架承载车体载荷的关键在于它的“梁架”结构。最核心的是构架(Bogie Frame),这通常是一个焊接而成的钢性框架,就像一个坚固的“H”形或者“C”形结构。

侧梁(Side Frame): 构架的两个纵向的长梁,通常是箱形或工字形的结构,非常坚固。它们承受着大部分的垂向载荷。
横梁(Cross Member): 连接两侧侧梁的横向梁,用来保证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并提供安装各种部件的支点。

那么,车体的载荷是如何传递到这个构架上的呢?这主要通过心盘(Center Plate)和导向销(Guide Pin)来实现。

1. 心盘: 位于转向架构架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大而圆的金属盘。车体底部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心盘,当车体安放在转向架上时,两个心盘就互相咬合。心盘的表面通常是光滑的,并且会进行润滑,这样车体就可以在这个盘上相对转向架进行旋转。这个心盘承担了车体载荷的大部分垂向载荷。
2. 导向销: 在心盘的周围,还会有一到四个导向销,它们插入车体下方的孔洞中。导向销的作用是限制车体相对于转向架的横向移动和转动,确保它们能够相对滑动,但不会发生剧烈的错动。

所以,从车体到转向架的载荷传递是这样的:

车体重量首先由车体下方的承载结构(比如地板或者横梁)传递到转向架上的心盘。
心盘将大部分垂向载荷传递给转向架的构架。
构架通过其坚固的梁架结构,将载荷均匀地分散到各个车轴和车轮上。

实现转向架相对车体的转动和俯仰:巧妙的联动

转向架之所以能够灵活地跟随轨道转向,以及在通过高低不平的线路时保持稳定,是依靠一系列的机构和部件协同作用的。

1. 相对车体的转动(曲线转向):

这主要依靠心盘和导向机构的配合。

心盘的滑动: 当火车进入曲线时,轨道的曲率会产生一个推力,这个推力会作用在车轮上,并试图将车轮推离轨道的切线方向。由于车体和转向架之间的心盘具有一定的滑动能力,车体就可以相对转向架进行一个微小的旋转。
导向机构(导向销/导向板): 导向销(或有时是导向板)虽然限制了车体过度的侧向移动,但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相对转动。它们的设计允许车体在转向架上有一个“回转半径”,这个半径是有限的,但足够让转向架在进入曲线时,能够通过车轮的自动导向作用,与车体形成一个合适的角度。
车轮的锥度: 这是实现自动转向的“秘密武器”。火车车轮的轮缘侧(内侧)比踏面侧(外侧)直径要大,形成一个锥度。当火车进入曲线时,车轮会自然地向外侧(半径较大的外轨)移动。由于车轮安装在车轴上,车轴则固定在构架上,车轮向外移动就会带动整个转向架向外侧偏移。这个偏移的幅度,再加上心盘的滑动,就使得转向架能够相对车体完成转向,让车轮更好地贴合曲线。

可以想象一下,在过弯时,车体的惯性想让它继续沿着直线走,但轨道在改变方向。转向架通过车轮的导向,被“拉”着也跟着改变方向。而车体和转向架之间的心盘,就像一个pivot点,允许它们之间发生相对的旋转,这个旋转的幅度被导向机构限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2. 相对车体的俯仰(补偿不平整):

火车在运行中,铁轨难免会有高低不平,或者车体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位移。转向架的弹簧减震系统和构架的结构,共同实现了对车体俯仰的补偿。

弹簧减震系统: 这是最直接的补偿方式。在转向架的构架上,车体并非直接“坐”在构架上,而是通过弹簧和减震器来连接。
摇枕(Swing Bolster): 许多转向架设计中,会在构架的中心设置一个摇枕,车体的心盘直接安装在摇枕上。摇枕通过摇枕弹簧(Bolster Spring)与构架连接。这些摇枕弹簧通常是螺旋弹簧,它们位于构架的下方。当车体受到冲击或者路面不平时,车体可以通过摇枕在摇枕弹簧上进行上下运动,也就是所谓的“俯仰”。摇枕弹簧吸收了大部分的垂直冲击,并将载荷传递给构架。
辅助弹簧/减震器: 除了摇枕弹簧,还会有其他辅助弹簧和减震器,用于进一步过滤振动,提高舒适性。
构架的弹性: 虽然构架本身是钢性结构,但它也具备一定的弹性。在载荷作用下,构架的微小变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传递一些不规则的力,从而对车体产生一定的补偿作用。

总结一下,转向架让车体“坐”得稳,还能“转”得溜:

承载: 靠坚固的构架,通过心盘和导向销,将车体重量传递给车轮。
转动: 依靠心盘的滑动、导向机构的限制,以及车轮的自动导向,让转向架与车体在曲线中形成适应性的角度。
俯仰: 通过弹簧减震系统(特别是摇枕和摇枕弹簧)的上下运动,补偿轨道不平带来的冲击和位移,保持车体的相对平稳。

这些精密的结构和巧妙的联动,共同确保了火车在高速运行中能够安全、稳定、舒适地前进,并在每一次转弯时都恰到好处地调整姿态。这背后是工程师们对力学、材料、以及车辆动力学深刻理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脑补强答,明天再去查资料。

第一个等高人,按我的理解心盘或者旁承之类的怼上去就行。心盘的话连接处一般为球头连接,三个旋转自由度虽然有限但是在限制范围内能够活动,保证过弯爬坡的时候自动偏转。

以东风4的各种技术文件来看,旁承作为橡胶块堆起来的玩意,自身是有一定变形允许量的,要不然通过最小曲线半径145米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另外实际上除了9号道岔这种侧向导线半径180米的玩意之外,正线常用的12号道岔侧向导线半径也有350米,号数更大的18号道岔侧向导线半径950米,够用了。

还有胶囊式二系悬挂,我臆想的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是车厢底面与转向架各伸出一个凹球面顶台,两个凹球面顶台中间装一根两头都是球头的伸缩杆,伸缩杆外围有圆环气囊,车重由气囊承担。伸缩杆内无阻尼介质,气囊空气放干净时伸缩杆压到底。或者另外一种,两个凸头夹住冰壶状的气囊,重量也由气囊承担。(有机会拿单位的CAD画一个算了。。。这写的乱七八糟的估计都不能理解了)

气囊可以看成双脚踩在热水袋上,随你车身怎么晃悠,变形可以接受。本来气囊就是拿来变形以保证转向架可以跟车身偏移的。


第二个,曲线上的限界是会加大的,而且实际上按照我国的搞法,铁路路基的基本宽度最少也有4米,即使要装其他东西也尽量把高度压缩在轨道面以下,非要加个信号机也会放在路基外侧,怎么都够用了。

纯理论近似计算下,东风4的转向架中心距,即第2与第5轮对的轴距是12米,以轨道中线圆弧的半径为100米计算,两个转向架中线与车身中线的夹角为

arcsin(6/100)=3.44度,如果曲线半径是1000米,则转向架偏移角只有三分之一度多一点,影响小到可以忽略。

第三个,竖曲线要求变坡时三轴转向架的悬空轮悬空量必须小于轮缘高度,算下来,大坡道变坡点的竖曲线半径一般要求不小于5000米。而常规采用的心盘也好橡胶堆旁承也罢,配合一系弹簧至少能尽量让轮对贴合轨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