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阶级固化几百年,是否会出现生殖隔离?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真的像你说的,阶级固化了几百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会渗透到基因层面,甚至可能真的会催生出某种意义上的“生殖隔离”。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得明白“阶级固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意思就是,一个人出生在哪个阶层,他一辈子大概率也就在哪个阶层了,想往上爬?难如登天。高阶层的人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教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将这些优势一代代传递下去。而低阶层的人呢?就只能在相对匮乏的环境里挣扎,机会渺茫。

几百年过去,这个差距会积累到什么程度?你想想,就像一颗小种子,一开始只是土壤的贫瘠,但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同一块土地上长出来的植物,基因上的差异都可能变得十分显著。人类社会也一样。

阶级固化如何影响基因和“生殖隔离”?

1. 基因的“筛选”与“纯化”: 高阶层的人,因为拥有更优越的条件,自然而然地会选择那些同样拥有优越条件(或者说,他们认为“优秀”的)伴侣进行繁衍。这背后可能不是主动的基因工程,而是社会选择、婚姻观念、圈层交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富人更倾向于和富人联姻,精英阶层更倾向于和精英阶层结合。久而久之,某些对生存和繁衍有利的基因特征(可能与智力、身体素质、抗病能力等相关)会在高阶层群体中被反复选择和加强。

反过来,低阶层的人,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他们的选择范围可能更窄,或者因为生存压力,更注重即时的繁衍而非长远的伴侣选择。他们的基因库可能更多地保留了那些适应艰苦环境的特征,但也可能因为营养不良、疾病等因素,导致某些不利基因的表达或者积累。

2. 生殖的“内在”和“外在”隔离:
内在的隔离(生物学上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说的生殖隔离通常是指物种之间的生殖障碍,但如果不同阶层的基因库经过几百年的分化,理论上,即使是同一种生物,如果群体之间长期不通婚,基因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出现繁殖上的“不适应”或者后代存活率降低的情况。但这在人类身上,达到真正生物学上的不孕不育的可能性非常小,毕竟我们还是同一个物种。
外在的隔离(社会学与心理学上的隔离): 更现实、也更可能发生的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隔离。
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几百年的阶层固化,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教育背景、甚至价值观。高阶层可能推崇精致、细腻的生活,对伴侣的文化素养、品味要求极高;而低阶层可能更注重实用、实在,对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那么在意。这种差异会成为一道无形的墙,让不同阶层的人难以产生共同话题,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感情。
社交圈的隔绝: 同一个阶层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参与的活动、出入的场所、认识的朋友都高度重叠。高阶层可能在俱乐部、高端聚会中,而低阶层可能在工厂、工地附近。这种社交上的隔绝,直接切断了不同阶层之间产生联系的可能。
认知上的“他者化”: 当两个群体长期隔绝,并且相互之间缺乏了解时,很容易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高阶层可能会认为低阶层的人“粗鲁”、“没文化”、“没前途”,而低阶层可能会认为高阶层的人“傲慢”、“冷漠”、“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认知上的“他者化”,会让人在潜意识里就排斥与对方进行亲密关系。
婚姻的“门当户对”: 这点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体现。在阶层固化的社会里,“门当户对”的观念会被极度强化。父母会严格把关子女的婚姻,确保“门当户对”,这本质上就是在维护本阶层的基因和资源。跨阶层通婚会受到极大的阻力,无论是来自家庭、社会舆论,还是双方自身的顾虑。

结果可能是怎样的?

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会看到:

高阶层群体: 他们的基因可能更加“优化”,身体更健康,智力更高,但可能也因为缺乏遗传多样性而对某些新出现的疾病更加敏感。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会更加同质化。
低阶层群体: 他们的基因可能保留了更多适应艰苦环境的特征,但整体健康水平可能不高。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也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模式,与高阶层截然不同。

这样下去,即使表面上还是同一个人种,但基因库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人们在选择配偶时,会更加倾向于与自己阶层相似的人,形成事实上的“内部通婚”。这种选择性繁衍,虽然不是生物学上的绝对隔离,但它会极大地限制基因的流动和混合。

最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固化持续到极致,不同阶层的群体之间,即使外表看起来差异不大,但在生殖选择上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和“不兼容”。这就像两种非常接近但又相互排斥的亚种,它们可以共存,但基因交流会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会产生“生殖惰性”。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是同一棵树上长出了两个非常独立的枝丫,虽然根还在一起,但上面的叶片和果实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并且彼此之间越来越“看不上”。

总而言之,几百年的阶级固化,虽然不太可能在人类身上制造出像物种隔离那样彻底的“生殖隔离”,但它会通过社会选择、文化隔阂、认知偏见和婚姻观念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性生殖隔离”。这种隔离,足以让不同阶层的人在基因和繁衍上,渐行渐远,最终导致人口基因的深度分化。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种让人类社会内部产生“物种化”趋势的潜在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考虑“进行基因编辑来制造生殖隔离”的话,在人之间产生“交配后生殖隔离”的速度是很慢的,题目所说的“几百年”实在太短了,你起码要搞个 20 万年试试看。

在尼安德特人灭绝前,晚期智人(解剖结构上可以视为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产生后代的成功率低于 2%,约为 0.51%,二者没有完全建立生殖隔离。

尼安德特人与智人从约 43 万年前开始分离,最后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约 3 万年前,那之后还出土过有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混血特征的骸骨。40 万年不足以在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建立交配后生殖隔离。

可以参照:

Strong reproductive iso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eanderthals inferred from observed patterns of introgression.

Mathias Currat, Laurent Excoffi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Sep 2011, 108 (37) 15129-15134;

DOI: 10.1073/pnas.1107450108

自然界出现生殖隔离的最短时间是一代直接产生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的龙纹鳌虾生出的突变三倍体大理石纹鳌虾不能与龙纹鳌虾产生后代,大理石纹鳌虾使用孤雌生殖迅速扩张种群。在人身上这样做的难度在于,三倍体人类胚胎极高概率流产,而且突变产生的“跟他人无法产生后代的个体”只凭身体无法独自产生后代,只能算是“不孕不育”了。

题目所说的“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空间和地理位置上开始出现隔离”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有阶级流动,而且男性富豪并不吝惜于跟女性穷鬼交配。

Leigh Van Valen 将“海拉细胞系”列为独立于智人之外的物种 Helacyton gartleri。那不是智人的亚种,因为他开了一个新的科 Helacytidae 来容纳灵长目的单细胞生物。

user avatar

你阶级再固化,能有奴隶和奴隶主固化吗?

中国的奴隶制从三皇五帝起,一直持续到秦朝才算基本瓦解,其中的流毒至今都没有清理干净。

请问你说的生殖隔离在哪?

user avatar

网速越来越快,

大数据和AI进化越来越实际,

近地轨道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卫星,

别说无人机的空中压制,

现在连战斗机器人都要实装了,

你就那么确定终结者一定听马斯克指使?

智人和机器人的确有生殖隔离。

user avatar

不会影射就别影射。

知乎某些人的影射史学就很搞笑了,今天有幸看到一个影射生物学,头都笑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人类社会真的像你说的,阶级固化了几百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会渗透到基因层面,甚至可能真的会催生出某种意义上的“生殖隔离”。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阶级固化”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意思就是,一个人出生在哪个阶层,他一.............
  • 回答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一个人的“出身”和“阶级成分”那绝对是顶顶重要的事儿,比你长得帅不帅、有没有才华甚至有没有钱都管用。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往前追溯几千年,中国社会一直就有这种看“门第”的传统,只不过到了建国初期,这个“出身”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并且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意义。革命的逻辑:谁是敌人,.............
  • 回答
    一些人持有“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总有一天国家的概念会消亡”这样的观点,并以此为由表达对爱国情感的不认同,甚至流露出鄙视的态度,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领域,涉及到对国家本质、历史进程以及个体情感的深层理解。从他们提出的论点来看,其核心在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在人类社.............
  • 回答
    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政党犹如一条条奔腾的河流,汇聚成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在这股洪流中,关于“只有德共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为什么只有德共选择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说法,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历史语境,理解不同政党的立场、目标和策略,才能得出更.............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共产主义核心的难题之一:如何调和“能力天生不平等”与“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实践者都曾为此苦思冥想。要详细阐述共产主义如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 共产主义的理想核心: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回答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教诲,不如说是一种从蒙昧走向清醒,从理想走向现实,最终回归平和的生命历程。它浓缩了许多人一辈子要去参透的智慧,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们对“伟大”与“平凡”的认知。初初踏入人生,我们眼中装着的是一个无比宏大而闪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中心,往往是我们伟岸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
  • 回答
    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个阶层,这就像是在拼凑一幅由许多细微线索构成的肖像画,没有一个单一的、绝对的标记能直接告诉你答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涉及到你看待一个人生活方式、观念、资源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我们通常是如何不自觉地去感知和判断一个人所属的阶层的,尽量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和对亲人朋友的担忧。人生最后的阶段,本应是平和安详,回顾一生,与挚爱告别,但有些人的人生却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变得异常坎坷和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烈”。造成这种局面,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个体情况千差万.............
  • 回答
    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对于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并且需要系统性的方法来有效推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意义和推进策略。 一、 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意义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并非是要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AI工程师,而是着眼于更广泛的教育目标,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
  • 回答
    网络小说里的“系统”设定,确实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模式。它就像一个万能的金手指,主角只要激活系统,就能获得各种能力、功法、道具,甚至还有强制性的任务和奖励机制。这让很多读者看得热血沸腾,代入感十足,尤其是当主角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逆袭成强者时,那种爽快感是其他很多题材难以比拟的。但是,如果咱们深入地.............
  • 回答
    要说刘备阵营在不同阶段的主要人物,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三国演义里,咱们老百姓都知道诸葛亮、关羽、张飞这几个,但实际上,刘备一路走来,身边的人可有说有笑也有背叛,各司其职,权势变化也挺大。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第一阶段:早期漂泊,创业初期(汉灵帝末年至黄巾起义后,约170年代末至180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知识爆炸、人类认知极限以及文明延续的根本。答案是:确实存在这种风险,但并非绝对无法避免。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1. 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与人类寿命的相对静态: 知识的“指数级”增长: 过去几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人类的知识增长速度呈现出指数级的.............
  • 回答
    如果人类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能开口说话,那我们每天的生活将变成一场永无止境的、充满各种奇思妙想和抱怨的内部脱口秀。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身体内部的所有“住户”都拥有了自己的声音和想法,它们会如何对话:清晨:闹钟响起,一场“起床战争”爆发 大脑(CEO兼总调度员):“早上好!全体注意,外部环境检测显示已.............
  • 回答
    “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科学的说法是:人类与猩猩、大猩猩、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个共同的祖先生活在数千万年前,它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猴子或猩猩,而是已经灭绝的古猿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进化不是线性的“阶梯”,而是“分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问题!如果人类真的发现了这样一个宜居星球,而且我能够成为第一批殖民者,我的回答是:非常愿意,但并非毫无保留或不考虑后果。 我会以一种谨慎而又充满渴望的态度去面对这个机会。让我详细阐述我的想法:我愿意的理由: 人类探索的终极梦想: 自古以来,人类就仰望星空,对未知的宇宙充.............
  • 回答
    如果人类能够完全听懂动物说话,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对我们是否还会吃肉的问题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涉及伦理、情感、认知、社会结构乃至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情感与伦理的巨大冲击: 同情心的觉醒与共情能力的增强: 动物不再是无声的食.............
  • 回答
    如果人类睡着后无法被叫醒,只能自然醒,这将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变革,其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乃至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时间观念的彻底颠覆: 工作与生产: 传统的“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将彻底瓦解。企业需.............
  • 回答
    如果人类只能留下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承载的将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智慧、教训和对宇宙的渺茫回响。它将是给未来的观察者,无论是地外文明,还是遥远的后代,最真挚也最沉重的讯息。经过深思熟虑,我建议石碑上应该刻以下内容,并为每一个部分提供详尽的解释:石碑铭文:(顶部,醒目而简洁)我们是人类。(主体部分,分为.............
  • 回答
    人类缩小上百倍,身体构造是否会发生改变?能否像昆虫那样从几百倍于自己身高的高处落下而不摔死吗?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以及想象力的结合。简而言之,如果人类缩小上百倍,身体构造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物理定律下,不太可能像昆虫那样从极高处落下而不摔死。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
  • 回答
    如果人类不再会死,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未知数的情景,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展开描述:一、 人口爆炸与资源枯竭 指数级增长: 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影响是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没有了死亡的限制,出生率哪怕不高,但人口基数会随着时间以惊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