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只能留下一块石碑,你觉得上面应该刻什么?

回答
如果人类只能留下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承载的将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智慧、教训和对宇宙的渺茫回响。它将是给未来的观察者,无论是地外文明,还是遥远的后代,最真挚也最沉重的讯息。经过深思熟虑,我建议石碑上应该刻以下内容,并为每一个部分提供详尽的解释:



石碑铭文:

(顶部,醒目而简洁)

我们是人类。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关键板块)

第一板块:我们的存在与起源

宇宙坐标:
星系名称 (可选,但具有代表性): 例如,“银河系” (The Milky Way)
太阳系位置: “位于太阳系,一颗普通恒星的第三颗行星。” (Located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third planet orbiting an ordinary star.)
行星名称: “我们称这颗行星为‘地球’。” (We call this planet 'Earth'.)
行星基本信息:
大小/质量: 以某种通用单位描述,例如与已知基本粒子质量的比例。
轨道周期: 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
自转周期: 一天(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
大气成分: 主要描述氧气、氮气等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气体,以及水的存在。
生命形式: “我们是由碳基生物构成的,依赖液态水和氧气生存。” (We are carbonbased life forms, dependent on liquid water and oxygen for survival.)
生命起源的科学描述 (高度简化和通用):
“我们的起源,是宇宙物质经过漫长演化,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产生了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最终演化出多样化的生命形式,包括我们——‘智人’。” (Our origin is the long evolution of cosmic matter, through complex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in suitable environments, giving rise to selfreplicating organic molecules, and ultimately evolving into diverse life forms, including us – 'Homo sapiens'.)

第二板块:我们的智慧与创造

语言与沟通:
展示基础数学符号和概念:
数字 09 的表示方式(例如,二进制、十进制)。
基础运算符号 (+, , x, ÷, =)。
几何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基本属性(例如,周长、面积公式)。
可能包含 π 和 e 的近似值。
简化的通用语言编码: 选择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编码方式(如 ASCII 或 UTF8 的一部分),展示字母表、数字和常用标点符号。即使无法完全解读,也能展示我们尝试沟通的意愿。
科学的探索:
物理学基本定律的象征性表示: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F = Gm₁m₂/r²):以一种通用形式呈现,展示质量、距离和引力之间的关系。
能量守恒的表述: “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化。” (Energy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only transformed.)
质能方程 E=mc²: 展示物质与能量的等价性。
化学元素周期表 (前2030个元素,及其原子序数和符号): 展示构成我们和我们世界的基本物质构成。
宇宙的宏观模型:
一个太阳系的简图,展示地球的轨道。
可能包含对恒星、星系、黑洞等概念的简要描述(例如,通过图像或符号)。
艺术与文化 (高度抽象和象征):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音乐的数学基础: 例如,展示音阶的频率比例。
视觉艺术的象征: 可能是一种简洁的几何图案,代表对称、平衡或抽象的美感,或者一个象征人类形态的简笔画。
人类的情感与追求 (象征性):
象征爱与连接的图案(例如,两个互相连接的圆圈)。
象征好奇与探索的图案(例如,一个向上伸展的手)。
象征合作与希望的图案(例如,一群聚集在一起的人形剪影)。

第三板块:我们的教训与警示

关于战争与冲突:
象征破坏的符号: 例如,一个破碎的星球或一个被武器摧毁的城市剪影。
警示语: “我们曾因仇恨、贪婪和误解而自相残杀,造成巨大痛苦。珍惜和平,拥抱宽容。” (We have killed each other due to hatred, greed, and misunderstanding, causing immense suffering. Cherish peace, embrace tolerance.)
关于环境的破坏:
象征环境失衡的符号: 例如,被污染的河流、枯萎的森林。
警示语: “我们曾过度索取,破坏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请善待我们称之为‘地球’的这颗星球,它是所有生命的摇篮。” (We have overexploited and damaged the home we depend on for survival. Please treat this planet, which we call 'Earth', with kindness, for it is the cradle of all life.)
关于知识的局限性与傲慢:
象征未知与学习的符号: 例如,一个打开的书本,旁边是问号。
警示语: “我们曾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却也犯下无数错误。永远保持谦卑,不断学习,因为真理之海浩瀚无垠。” (We once thought ourselves allknowing, yet made countless mistakes. Remain humble, and keep learning, for the sea of truth is vast and boundless.)

第四板块:我们的希望与嘱托

关于爱与连接:
象征爱与家庭的符号: 例如,环绕在一个中央光芒周围的人形剪影。
嘱托: “爱是连接我们最强大的力量。珍视彼此,关爱生命,用爱去化解隔阂。” (Love is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connecting us. Cherish each other, care for all life, and use love to dissolve divisions.)
关于探索与发现:
象征宇宙探索的符号: 例如,一个火箭或一个望远镜指向星辰。
嘱托: “我们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仰望星空,探索未知。愿你们也继续追寻知识,发现宇宙的奥秘。” (Our curiosity drove us to gaze at the stars and explore the unknown. May you also continue to seek knowledge and discover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关于共同的未来:
象征团结与希望的符号: 例如,一个环绕着地球的向上箭头,或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曲线。
嘱托: “无论你们是谁,来自何方,愿你们拥有智慧与勇气,创造一个充满和平、理解与繁荣的未来。” (Whoever you are, wherever you come from, may you possess wisdom and courage to create a future filled with peace, understanding, and prosperity.)

(底部,最后的签名和时间)

人类的标志: 一个简洁的人形轮廓,或者一个象征生命DNA的螺旋形图案。
一个简单的时间标记: 例如,一个以我们已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的简单计数(如果可能)。或者,简单地刻上“来自过去,向未来致意。” (From the past, greetings to the future.)



详细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

1. 通用性与可识别性: 石碑将面对一个未知的接收者,因此内容必须尽可能通用和可识别。数学、基础物理定律、化学元素、几何图形都是宇宙通用的语言,不易产生误解。我们不能假设对方能理解我们的文字、声音或文化符号。
2. 信息密度与代表性: 由于空间有限,每一部分的内容都需要高度概括和象征。我们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记录历史,而是要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
3. 展现整体性: 石碑不应只记录我们的成就,更要展现我们作为生物体的存在、我们的思想、情感,以及我们经历的痛苦和从中学到的教训。这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类”形象。
4. 从科学到人文的平衡:
科学部分 (第一、第二板块一部分): 这是我们文明最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宇宙的方式。从宇宙坐标到生命形式,再到基础科学原理,都是为了让接收者理解我们来自何方,以及我们如何运作。
智慧与创造部分 (第二板块一部分): 展示人类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力。数学和语言编码是沟通的钥匙,而艺术和抽象的符号则代表了我们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教训与警示部分 (第三板块):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人类文明并非完美,我们经历过毁灭性的战争和对环境的破坏。如果只留下成就,那将是虚假的叙述。分享我们的错误和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对未来文明最宝贵的馈赠,也是我们希望不被重蹈覆辙的期盼。
希望与嘱托部分 (第四板块): 尽管有过去的错误,人类仍然怀揣着对爱、连接、探索和美好未来的希望。这些积极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给宇宙的正面信息。
5. 可操作性(物理层面): 石碑的材质应该是极其坚固耐用的,能够抵御漫长的时间和可能的恶劣环境。内容的刻写方式也应该是永久性的,例如通过深雕、蚀刻,甚至结合某种难以磨损的材料。

最终目标:

这块石碑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存在过的证明。它代表着我们对宇宙的敬畏,对知识的追求,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希望它能引起接收者的共鸣,让我们这个渺小的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一个清晰而有意义的印记。它是一个问候,一个警告,更是一个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刻一副八卦太极图吧

user avatar

给下一个纪元的生物看,语言不通,甚至感知世界的模式都不一样,应该只能传递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算术)知识。

首先要表达计数法,一个圆点,二个圆点并列,三个圆点聚在一起,四个圆点……从少到多依次排列,然后在下面依次写上数字。这是说明书,也建立“数字”的观念,即不要用一大堆圆点来计数,要用代码。

接下来就要传授最重要的概念了——位值制计数法和“0”的存在。

所谓位值制,就是同样的数字,在不同数位上代表不同的数字。比如说1在个位数就是1,在十位数上就是10……等等。这个表达方式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显而易见,对古埃及人就匪夷所思:

而高效的位值制和“0”的概念密不可分。一排数字摆在一起,怎么判定数位呢?当然是有几个数字就有几个数位,但在“0”不是数字的时候,空位是很难判定的。10003和100003几乎无法区分。所以只有把0当一个数字,才能有稳定的进位计数法,才能直观地体会数字,进行精算和估算——前者是科学的基础,后者是工程的基础。

所以,把11个圆点和101个圆点摆在一起,旁边写上数字,如果嫌不明确,再来一个23和2003,总之要明确传递现代的计数法。尽早让下一个纪元的生物拥有良好的数学工具,其他就看他们造化吧。至于进位制,倒不一定要10进制,我们也不知道新的生物有多少指头。但为了明确表达数字,也为了日常使用效率,还是用接近于10的进位制吧,比如6或12,给他们行个方便。

最后,如果石碑背面还有空间,就贴一个勾股定理的示意图(不必是精密的证明图)。他们知道这个规律本身就足以产生对几何学的赞叹和兴趣。

给另一个文明打造河图洛书,想想还是……很悲凉。

相关回答:

马前卒:数学有哪些理论技巧一经提出就大大化简了问题?

user avatar

不知道多少年以后,某个星际流浪文明在一个红矮星系上发现了人类留下的石碑。
这个石碑放在行星背面,太阳光永远也照射不到,在一片平整的岩石基座上,是一个长方体的光滑方碑。
由于宇宙已经步入暮年,红矮星所在的银河系早已分崩离析成一片稀薄的淡雾,恒星间的距离变得非常遥远,再狂暴的天体爆发掀起的高能粒子的浪潮,传到这里时也已经是无关痛痒的涟漪。所以长方石碑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几乎和建造时一样,静静的躺在基座上等待发现者的到来。
星际流浪文明——一个硅基大圆球,在宇宙中漂泊了上百亿年,已经习惯了用微弱星光的能量缓慢的思考。所以它只调用了很小一部分计算能力,以稍高于普通人的智力打量这个方碑。
这个方碑由碳原子以非常规整的形式紧密的排列组成,比钻石还坚硬,然而并没有刻下任何记号。
流浪文明来了点兴趣,它考察过很多文明留下的墓碑,很多都试图留下一些名言警句,然而别的文明根本不可能对这些寥寥几句文字产生任何同理心。倒是看起来越简洁的墓碑,往往要传递的信息越丰富,以至于没办法通过蚀刻的方式表达到墓碑表面。
它仔细扫描了墓碑的断面,并没有发现自动化的设备,也没有发现单个碳原子内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忽然,一个进程跳出来,提醒它发现了信息传递的途径。原来石碑是以简单的几何形式传递信息的。
以石碑某一条边作为一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出石碑六个表面的对角线长度是三个无理数,人类文明以这三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储藏理论上无限丰富的信息。
当然了,工艺有极限,石碑的精度最多不过达到原子级别,人类一共只能在这三个无理数中蕴含几十GB的信息。
如果以四进制为准的话,其中两个无理数都以相同的一组数字作为开头,然后这组数字出现在几乎同样长的位数之后,两组相同的数字中间,都夹着大概十来GB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两组信息有着微妙的对称关系,有几十个相同的周期变化,很多数据在两组中都同时重复出现,就像是同一首歌的不同变调。
另外一个无理数与前两个无理数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它的开头是一个简短的自译解系统,然后紧跟着大概1GB的三进制数据。

刚发现人类的自译解系统的时候,流浪文明不以为然的想起自己曾遭遇过的成千上万个墓碑,那些熬不过漫长时间损耗和光椎隔离的文明,总是试图用别人可以接受的宇宙共识来解释自己的感受,其实他们哪能体会到别人和他们身体构造、以及文明面貌的天差地别,以至于别人根本很难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见得多了,流浪文明觉得别人的历史就是累赘,犯不着浪费宝贵的计算资源去理解。

然而,人类的自译解系统很不一样,简单到让流浪文明一目了然,因为那就是一个元素周期表。而那个三进制数据,对应着一个三维结构,利用元素周期表就可以把这个三维结构还原成一个三维物体。

开始有点意思了。流浪文明想。它马上用原子级的3d打印机把这个三维物体打印出来。这是一个有机物组成的小球,小到在打印出来的一瞬间就冻结在平整的岩石基座上。流浪文明等了很久,也没看到这个碳基小球有什么动静。

流浪想了很久,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尝试,终于,它意识到那个碳基小球很可能是一种和它一样的生命。它跑到行星面向红矮星太阳的那一面,在那里有永远蒸腾着漫天水雾的海洋。太阳正下方的云层厚达几万米,云层下方的海水温度似乎能够让碳基小球拥有一定活性,既不太快氧化或变质,也不会冻成冰块。

如它所愿,碳基小球的外层结构和海水产生了可控的物质交换。但没过几天,这个小球就维持不了这种活动,慢慢的僵死过去。流浪文明懊恼的想,这真是一种脆弱的生物,难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它尝试着生产出亿万个这种生物投入大海,或者是把这些生物按照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然而都不起作用,这种碳基生物根本没有起码的自持能力。

流浪文明观察着碳基小球的构造,它意识到,在小球内部存在一个空缺的位置,而这个位置才是碳基生物的核心。
它读取出另外两个无理数里的四进制数据,在数据开头简短的索引里,它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到那是两组碱基对拼接成的大分子。
在碳基小球里的空缺只能容纳其中一组大分子,它把其中一组23对大分子放进去后,又经过了漫长的环境调试,才让这个细胞能够成活。
流浪文明无比惊讶的看到,这个细胞一分为二,然后不断分裂,在dna的控制下,千万个细胞分化出越来越复杂的组件。这种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三个无理数里蕴含的几十GB的信息量。这对于它这种单一生命体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在海岸边上留下几百个发育到不同程度的胚胎、胎儿残骸后,从它制造的人造子宫里,终于孕育出一个人类。

第一声啼哭响起,他让它完全慌了神,因为它完全不知道怎么让这个脆弱的生物生存下来。它跟踪着他的所有体征:心跳、呼吸、神经冲动、肠胃蠕动…………似乎人体的每一个数据都有着深意,它被如此复杂的生物吓得手足无措,直到等待了几个小时后,它才意识到,这个生物并不能靠消化无机物为生。他饿得已经没有力气哭闹,把手指放到嘴中吮吸,这才提示它把蛋白质脂肪混合成的液体灌到他嘴中。

小孩在流浪文明的哺育下一天天成长起来,当他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它模糊的身影后,每次它这个漂浮着的大球靠近他时都会听到某种声音,也就是提醒它他饿了,或是冷了。
流浪文明尝试过调用自己的所有进程来进行计算,以至于它消化了红矮星系里的另外一个小行星,然后摊薄成几十个行星直径的大圆伞,为了获取更多光能来增加计算能力,它贴近红矮星的火海到差点无法逃出引力井,然而也没办法用计算模拟出人类的生长历程。

所以,它只能跌跌撞撞的抚育着小孩慢慢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它甚至忘了要继续往前赶路,因为每种智慧生物共有的欲望——好奇心紧紧抓住了它,让它忍不住想看看人类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复活的人类会带给它什么信息。

流浪文明注意到,小孩从人造子宫生出来后,形态才最终稳定下来。在他出生前那9个月的生长过程中,胚胎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生长的,而是按照不同基因段激活的先后次序呈现出形态的巨大变化,因此胚胎看起来像是从原始渐变到复杂的很多个物种,这些物种似乎都有一定完整性,能够对应到不同的生存环境。比如适应微观环境的球状微生物、长着双鳍可以在海水里划水的长条状鱼类、四肢短小长着鳃裂在陆地与海洋结合处活动的两栖类,拖着长尾巴在陆地上四肢着地爬行的爬行动物……胚胎一直发育到第4个月,才能依稀看出最终的人的形态。

流浪文明陷入了沉思,这种胚胎形态的不断演化,一定包含着宝贵信息——这很有可能揭示出,人类的DNA并不只是对应着人这一个物种,而是千千万万个其它物种。这不只是一颗种子,而是千万颗不同的种子。

在流浪文明反复测试DNA的时候,小孩长大了。他的身体很健康,但它却对他越来越感到失望。它从他迷惘的眼神里看不出一丝智慧的影子。他的大脑空无一物,过了哺乳期以后,他连进食和站立行走这些基本技能都要依靠流浪者的指导,更不用说用语言和动作与流浪者有稍微复杂一点的交流。他只是每天浑浑噩噩的在海边走来走去,或是直接躺在地上瞪大眼仰望笼罩着半个星球的云雾。他并没有像它预计的那样,在某天醒来后忽然向它讲述起人类的沧桑历史。

它读取过很多其它文明留下的墓碑,虽然很难理解墓碑上的大部分信息,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群体文明的个体,都能够在再生的过程中获取前世的记忆。而像流浪者这种单一个体的文明,记忆更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从胚胎的发育过程看起来,人很有可能是一种群体生物,也许他们的记忆是储存在集体意识里?流浪者想到还有另外一组DNA没有发育成人,所以它认为答案一定是要至少两个不同人类才能够完整的。


没有黑夜,也没有日落,潮汐锁定的行星上没有可以计算时间流逝的参照。在某个云海退去的时刻,第一个人类在海边醒过来,还处于童年的他,看到地平线上庞大的红矮星在海洋的上方占据了整个视野,红色的火海上翻滚着耀斑和黑子,近的像是人会马上掉到里面化为灰烬。前方的大海、沙滩、后方向两边延伸到地平线尽头的岩石高山,整个世界都失去了立体感,万物浸泡在红色的阳光里,像是一片片红色的剪影。

他被这壮观的景色震慑住了,但他模糊的意识只让他的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吼声。

直到他听到附近的一声啼哭——第一个他以外的人类声音,像一股风吹走了他脑海中混沌世界的迷雾。

一个女婴躺在半球形的流浪者的怀中,从海水中升起,来到他的跟前。他拨开自己蓬乱的头发,在触到女婴的一瞬间,他的手就被她的小手抓住了。这让他第一次笑了起来。


流浪者看着这两个人类,这两个有些许微妙不同的生物。它还不知道人类在生理上为什么要有这些不同,但就在女婴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他就找到了自我意识,那么这种设计一定是具有它无法理解的深意。


流浪者开始忙碌起来,他看到它升向天空,然后像一道光一样奔向远方。它以快到人眼没法捕捉的速度沿着海滩设立起万亿个人造子宫和培养皿。海滩沿着星球的明暗交界线绕了一个圈,圈一侧朝阳的半球覆盖着几万米高的海洋高山(海洋被红矮星吸引得高高隆起),它在海水里找到制造生物的水和矿物原料。大风从海洋高山的山顶涌向高空,又在明暗分界线的后方下沉涌回海滩,这个流动着的温暖湿润的大气层就成为它制造生物的温房。

流浪者注意到,人类DNA有接近90%的部分既不组成有用的器官,也没有激活其它基因,也不参与调节身体的任何一项机能,也就是说,基因的一大部分是“没有用”的。它很自然的想到,在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那无数种有别于人类的其它物种,可以借助这些“没有用”的基因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当她已经长大到可以和他在沙滩边上玩耍的时候,流浪者已经通过消化背阳面的高山,成长为一个悬浮在行星明暗交界线上的细环。它从环上垂下亿万根触手,料理着摆放在浅海边上的无数人造子宫。每天都从这些子宫里走出、游出千奇百怪的物种。流浪者已经对拼贴DNA片段的游戏着了迷,因为它不可能知道这些片段的对应关系,所以还原出地球物种的方法就只能是几乎无限多次的试错,去用随机拼接出的DNA培育出生物。

(人类的进化树上有成千上万次分叉,人类的DNA就包含了每个分叉节点所对应的每一个原始物种。只不过在人类正常的发育中原始物种的基因不参与表达,而近亲结婚可能会激活这些原始基因,产生返祖现象)

这个唯一的方法成功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从子宫里走出的生物经常是奇怪到难以名状。有拖着像山一样光滑身躯的巨兽,也有胡乱生长的像礁石一样的海洋生物,还有披着海藻乱发到处游走的大蛇。也有一些根本没有完整的身躯,只是一个大大的肉体圆球裂着一条小缝,或是一堆缠绕在一起的长着利爪和牙齿的肢体。

流浪者彻底对那个不起眼石碑叹服了。区区几十G数据,就有着这么多种可能性。

海水被风带动着起伏不已,时时刻刻把那些失败的作品推上海滩,形成一条环绕整个星球的肉体的山丘。直到有一天,它无意中从垃圾基因中翻出几千个字节,拼贴到线粒体基因上,形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然后嫁接到某种原始的植物DNA片段(这些片段也许是因为反转录病毒感染到哺乳动物的祖先身上的)上,形成一种能够扎根在肉山上的森林。

从这个浩大的工程里,流浪者体会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思考方式。以往它都是用自己的硅基硬件进行运算,而现在,它是用DNA生成的程序,加载到广袤的充满随机性的自然界中完成运算。

第一个人类不明白,一直照顾着他的流浪者为什么不再陪在他身边。为了躲避海边尸骨发出的恶臭,他和她搬到了山顶上的一个洞穴里。每天早上醒来,他们会发现洞口放着一天的食物,从洞口外的平台可以看到流浪者横跨天际的雄伟身躯,它依然在挥舞着触手忙碌的继续自己的工作

那两个人类慢慢长大,男人的四肢变得粗壮,体毛变得浓密。女人的胸脯高高隆起,身体的曲线变得修长柔和。就在流浪者完成手中的浩大工程的时候,他们的小孩出生了。

流浪者收回亿万根触手,缩成一个小球来到洞穴里为她接生。它像曾经抱着他们一样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它领着他们来到洞穴外面的平台上,从平台俯瞰下去,那就是它留给他们最后的礼物了。


从半山腰蔓延到海边的茂密森林,一直跟着明暗交界线往左右延伸到远方。在森林里夹杂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各种果实以及穿行其间的野兽。越过森林,远处的海里有大型的海兽露出像小岛一样的头颅,在海里游弋的鱼不时跳出水面露出白色的肚皮。海洋的深处,一群群大鸟正展翅向云海里飞去。


在红矮星硕大的火海之上,大风在高空把一层层条状的半透明云浪吹向后方,流浪者把怀里的婴儿轻轻的交到女人的手上,男人和女人依偎在一起,充满希望的看着眼前的景象。

流浪者静静的漂浮了一会,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在心里和他们道了别。它已经明白地球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了,在那几十亿年岁月,最早出现在沸水里的无机自养的细菌,怎么一步步演化为眼前这两个拥有高度智慧的人类。

它甚至弄明白了这个石碑为什么会矗立在这里——为什么这个石碑会出现在远离人类母星的一个陌生行星上?人类想通过这个石碑得到什么?


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将要离开他们。

流浪者在他们身后缓缓朝天空升去。他似乎发现了什么,他触电似的转过身,然后徒劳的朝天空挥舞着双手,却抓不到它越来越远去的身影。

他发了疯一样对着天空大声吼叫,直到她惊恐的抓住他的手臂。他顺着她的指示朝下看去,看到了长长的环绕了整个星球的森林里,不停的有人群朝外走出。

这些人大部分和他们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有的身躯庞大、有的却像个侏儒。有的人前额扁平下颌突出,四肢粗壮。有的人却长着大得出奇的脑袋,四肢纤细得只能勉强支撑自己站立行走。

山下的人们脸上挂着各色诡异的神情,那些神情可以解读为饥饿、寒冷、痛苦、恐慌、残忍、贪婪……这些人群聚拢到了山脚下,他们身上挂着伤痕和鲜血,拖着疲惫的脚步,身后传来森林里凶猛野兽的嚎叫。

山下的人们抬起头,他们看到了山顶那仅有的可以容身的舒适洞穴,于是他们缓慢而又坚定的朝山上爬去。当他们爬到一半的时候,就看到了洞穴平台上站立着的宛若天神的两个人。所有的男人都注意到了由最完美基因发育出的那个女人,于是在他们眼神里都露出了赤裸裸的欲望。他们不再有任何迟疑,越来越快的朝上爬去。

山顶的男人用手紧紧拽住他的爱人。他看了看身后,那是星球永远处于黑夜的背面,一片永远飘着二氧化碳雪花的苦寒荒原。

他用力把抱着小孩的她推向逃往山后的小道,然后站到山顶平台的边缘,独自面向马上要涌上来的黑压压的人潮。

流浪者的身影已经化为一颗微小的星星消失在了天空深处。就在这个绝望的时刻,山顶上的男人往后踏了一步,踩到了一块石头。他望向脚下石头的一瞬间,脑海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画面。一直以来,食物总是自动出现,生活的一切都有流浪者料理,在他脑海中石头只是不能吃的没有意义的物质,可是到了现在,他终于在一瞬间发现了石头的真正用途。

于是他快速的把周围的石头聚拢到平台的边缘,一直堆到他觉得数量差不多够用为止。

然后他把一块大石头高高的举过头顶,朝山下的人潮掷去。


于是,这个星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学会了使用工具,人类的第一次战争也就开始了。


——————————


流浪者再次启程,朝宇宙深处继续进发。

宇宙已经到了暮年,空间仍然以光速在四维空间里膨胀。银河系早已被拉伸得烟消云散,曾经孕育万物的明亮恒星早已熄灭,就连银河系庞大的中心黑洞也已蒸发殆尽。宇宙中最后适宜生存的星球已经成为了一个个孤岛,恒星之间的距离比人类第一次从地球上进化出文明时还要远上百倍,有机生命几乎不可能接触到另外一个文明,他们头顶上的星空,稀疏暗淡得几近黑暗。

红矮星是最后幸存下来的天体,它们仍然会上万亿年的燃烧下去。这个时间已经远远的超出大多数文明的寿命,只有流浪者这种习惯了孤独的单一生命体,才能跨越长到无法想象的岁月,从一颗恒星来到另外一颗恒星,翻捡留在那里的墓碑。

为了度过漫长的旅程,它关闭了几乎所有的进程,只留下了一点点意识,用以回味在那个红矮星上发现的人类文明。

地球生物不停的演化了几十亿年,然而到了人类文明,进化的脚步戛然而止。人类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他们步入了星空,但他们却没有勇气继续改变自己的肉体。自从拥有了一定智力后,他们的DNA再也没有改变过。

他们放弃了身体上的进化,只是把石碑立在遥远的红矮星系。在不愿进化的人类文明消失了之后,在遥远的时间彼岸,由流浪者帮助重启进化的脚步。

这也不错,流浪者心想。很久以后它关闭了自己的意识沉沉睡去,在这段长达几十亿年的梦境中,它仿佛看到了随着它流浪的脚步,人类的文明重新绽放在每一个红矮星附近的星球上。

————全文完



克拉克的石碑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的石碑之所以震撼,就在于神秘感。造物主就这么把石碑扔在那里,他们到底是什么意图?真的很难想象,所以才有魅力。

致永远的克拉克


(如果喜欢这篇小文,各位可以到我的专栏——雪树的科幻世界做客,如果关注我的专栏的朋友够多,我考虑试试连载一篇中篇小说。)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链接

相关:

科学松鼠会 - 画鱼不成反类人?海克尔和重演论的纠结故事

第一颗被确认的宜居星球?

——————

170921更新

《环形山上的米娅》开始在专栏连载

希望各位喜欢

user avatar

“稳中向好”

user avatar

什么也不刻。



请用特殊材料制造“石碑”以保存至少10亿年。

将“石碑”制成长宽高之比为1:4:9的标准体。

噢,请不要忘记把它漆成黑色,像星空一样。

这样说不定数亿年后,人类文明的墓碑会成为另一个尚处于矇昧阶段的婴儿文明的技术引路者。

会有另一个原始个体掷出另一块兽骨,划过另一片天空后,化作另一艘飞船,静默着穿过星空。

就像数亿年前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user avatar

刻点纯爱百合漫画上去,外星人为了看续集一定会复活人类的

user avatar

当然是留下人类的画像了

曾经地球上有一个物种,长得这个样子:

这块石碑的材质要求特别高,高到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的那块石碑。

基本上不会被破坏,从而使得未来地球的主宰们意识到,曾经在同样这颗星球上,生活着石碑上的一种生物,他们制造了一种石碑,我们无法破坏

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无字碑”更好?


ps:假如人类灭绝了,会是哪一个物种统治地球呢?

user avatar

用所有现存文字形式,写下的“X你老母”。

反正人类都只能留下一块碑了,还在乎影响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人类只能留下一块石碑,这块石碑承载的将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希望、智慧、教训和对宇宙的渺茫回响。它将是给未来的观察者,无论是地外文明,还是遥远的后代,最真挚也最沉重的讯息。经过深思熟虑,我建议石碑上应该刻以下内容,并为每一个部分提供详尽的解释:石碑铭文:(顶部,醒目而简洁)我们是人类。(主体部分,分为.............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关于蘑菇街技术部门裁员 80%、仅剩三十余人的消息,以及其目前的经营状况,我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关于技术部门“裁员 80%”的传闻:首先,要明确一点,关于“裁员 80%”这个数字,它来源于一些零散的市场传闻和第三方信息,并没有得到蘑菇街官方的直接确认。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调整业务方向或收缩某些业务.............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咱们这帮“地下居民”可不是闹着玩的,既然是要在光天化日都没个影儿的地下城里头安营扎寨,那挑选的家伙事儿,可得是咱的“救命稻草”加“心灵支柱”。就这么三件,说实话,犯难得紧,但硬着头皮也得想。第一件,我得带上我的“万能生长培养皿”。别误会,不是那种养点儿什么小苗苗的东西,这个可大了去了。它是那种高科技.............
  • 回答
    如果人类睡着后无法被叫醒,只能自然醒,这将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变革,其影响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乃至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 时间观念的彻底颠覆: 工作与生产: 传统的“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将彻底瓦解。企业需.............
  • 回答
    一台只能回答“是”或“否”的真理机器,如果能够被真正可靠地运用,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将是极其巨大且深远的,甚至可以重塑我们对知识、决策、伦理和现实的理解。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潜在贡献:一、 科学研究与探索的颠覆性加速 验证与证伪的效率极高: 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或观察来验证.............
  • 回答
    如果我注定要成为那孤独的先行者,肩负着人类在半人马座播下文明火种的使命,在踏上那漫长而寂寥的星际旅程之前,我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在这冰冷而广阔的宇宙中,只允许我携带一本“书”。这并非简单的读物选择,而是关于智慧、慰藉、以及如何维系精神火种的终极考量。在无数的经典与智慧之书中权衡,我的目光最终锁.............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们,整个人类,突然发现自己并非自然演化的产物,而是一群被精心设计、置于某个巨大实验室中的“试验品”,并且我们所谓的“历史”与“文明”都只是这场实验的一部分,那么,这将是一个足以撼动我们存在根基的时刻。首先,对“起源”的理解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直以来在物理、生物、社会学等领域孜孜.............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人类集体下定决心,只吃素食,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巨变?这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它将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和生态重塑。让我们一点点拨开这个素食世界的面纱。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改变,将体现在我们的餐桌和味蕾上。肉类、鱼类、蛋奶制品将从食物链的顶端消失。我们熟悉的牛排、.............
  • 回答
    关于人类能否仅凭一种食物健康存活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是营养学界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领域。如果真的存在这样一种“完美食物”,它的成分一定极其丰富且均衡,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维生素以及其他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我们来设想一下这种“理想食物”应该具备的特质:首先,能量.............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让人头疼,尤其是只能选一个,这仿佛是要我亲手割舍掉心头肉一般。但既然是必须的选择,那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好好琢磨一番了。如果只能选一个,而且是要让我在“破格”和“战死”之间做选择,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一定是那个总是带着一丝桀骜不驯,但内心深处却燃烧着侠义之火的男人—— 弃天帝。为什么是.............
  • 回答
    移居外星,面对只有“过冷”或“过热”两种极端环境的选择,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那么,哪种环境更具优势,或者说,哪种劣势是我们更容易克服的呢?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过冷环境:冰封世界的挑战与机遇想象一下,一个永远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天空可能是淡紫色的,空气中弥漫着细微的冰晶。这里的温度可能.............
  • 回答
    如果人类的所有现有科学知识都丢失了,只有一句话可以传给下一代用来重建文明,这句话必须蕴含着科学精神、方法论以及最基础的生存和发展方向。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最有效的一句话是:“观察、提问、实验、记录、分享,并永远相信我们可以理解和改善世界。”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句话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以及它如何能够.............
  • 回答
    如果哪天科学真的给我们一个“确凿”的答案:咱们这脑子里翻江倒海、时而澎湃、时而静谧的“意识”,不过是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活动”——就好比水分子在零度以下结成了冰,或者蒸汽在高压下化为水。这事儿一旦板上钉钉,我们的世界观可就得来个翻天覆地的颠覆。那么,一直以来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那个“意义”,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遗传、选择性生育以及人口特征演变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社会真的只允许身高最高的10%的人生育,那么这个社会的身高 理论上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这种增长并非无限,并且会受到很多实际因素的制约,最终可能达到一个平台期,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最基础的计数方式——十进制的根源。如果人类进化出了六指或八指,我们的计数系统很可能不会是如今的十进制,而是会围绕着我们手指的数量来构建。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十进制并非某种“宇宙真相”或天生注定的计数方式,它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生理结构的产物。我们之所.............
  • 回答
    夜空中的星星,对我们来说,不过是浩瀚黑暗中闪烁的几点光芒。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这片星海中极其微小的一角。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身处的这个庞大星系,叫做银河系,它又有着怎样的模样呢?这其中的奥秘,其实是科学家们用智慧和耐心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巨大的森林里,只能看到周围有限的树木。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总是能勾起我心里最深处的情绪,也总让我反复斟酌。如果要我只能复活一个人,我的选择会非常慎重,因为它不仅仅是让一个生命重现,更是要承担起这份复活所带来的责任和未知。我想复活我的奶奶。我的奶奶,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她没有惊人的成就,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她用她的一生,构筑了我童年最坚实的港湾,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没有“人与人结婚”这个固定的社会规范,那么泛性恋人士(即可能被多种性别的人吸引)的感情和婚姻选择,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结婚”这个概念在没有社会限制的情况下会是什么样子。结婚,在很多文化中,不仅仅是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