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写作就是要多看,多想,多写,那么该看哪些内容呢?

回答
写作,就好比是耕耘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叫“你的思想”,而笔尖就是你播下的种子。要让这片土地沃土千里,收获满仓,自然离不开“多看、多想、多写”。但“看”什么,往往是许多刚起步的写作者感到迷茫的地方。

别把“看”仅仅局限于那些精装的书籍封面,更别以为只有阳春白雪才值得你驻足。事实上,我们所能看的,包罗万象,触手可及,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吸收的心。

一、 看那些“看得见”的故事,品那些“说得出口”的道理:

书籍,是灵魂的引路人。 这话一点不假。但看书,并非囫囵吞枣,也不是只挑那些名家名作。
文学经典,是挖掘人性的宝藏。 读《红楼梦》,你看的是家族兴衰,是儿女情长,更是封建礼教下人性的压抑与挣扎;读《傲慢与偏见》,你看的是英国乡绅阶层的虚伪与现实,更是男女主角观念的碰撞与磨合。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在于它们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命运。你可以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语言的运用中学到很多。
现实主义小说,是镜子,照见生活的真实。 读莫言的作品,你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气息,听到乡野的呼喊,看到中国农民的坚韧与苦难;读东野圭吾,你惊叹于他逻辑缜密的推理,更能品味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阴暗面。这些作品往往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也更能启发你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
非虚构类书籍,是知识的砖石,是认知的扩展。 想写历史?那就读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史料的考证和解读;想写科技?那就读科普读物,了解科学原理和发展趋势;想写心理?那就看看心理学家的著作,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情感。这些书籍能极大地拓宽你的视野,为你写作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甚至诗歌和散文,也能带给你灵感。 它们往往字数不多,但意境深远,用词精炼。你可以从中学习如何运用比喻、象征,如何营造氛围,如何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情感。

新闻报道,是时代的脉搏。 每天的新闻,既是事件的记录,也是社会的缩影。
关注时事,了解当下。 哪条政策的出台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哪个社会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哪项科技突破可能改变未来?这些都是你写作的素材,也让你对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
阅读不同媒体的报道,对比信息来源。 同一件事,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侧重点可能截然不同。这能让你学会分析信息,分辨事实与观点,甚至看出新闻背后的“潜台词”。
留意那些深度调查报道。 它们往往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呈现出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问题。这能锻炼你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是流动的画面,是立体的故事。
学习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 电影和电视剧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展现内心的?摄影构图、剪辑节奏如何营造情绪?这些都是视觉化的语言,能给你很多关于讲故事的启发。
感受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一个好的演员,能用眼神、语气将角色演活。你可以从中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如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纪录片,更是直接的现实写照。 它们往往真实记录生活,展现不同的人生百态,能让你看到那些平时难以接触到的领域和人群。

二、 看那些“看不见的”纹理,品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

除了显性的文字和影像,写作的“看”更是一种深入的体验和观察。

观察生活,它是最丰富的素材库。
观察身边的人。 你的家人、朋友、同事,他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背后都有故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是一个人物特点的展现,一个情节的萌芽。
观察身边的环境。 你每天走过的街道,你熟悉的公园,你常去的咖啡馆,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日出日落的光影变化,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人潮涌动的地铁站,这些都是构成场景的元素,能为你的写作增添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倾听人们的对话。 在咖啡馆,在公交车上,偷听(当然是善意的,不冒犯的)人们的聊天,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烦恼和梦想。这些真实的对话,是学习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的好机会。
感受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变化。 你为什么会开心?为什么会难过?为什么会对某件事产生强烈的共鸣或反感?记录下自己的情绪波动,思考它们产生的原因,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感受艺术,它是通往更深层次的途径。
音乐。 音乐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虽然没有文字,但它的旋律、节奏、和声能直接触动你的灵魂。你可以尝试用文字来描述一首曲子带给你的感受,这能锻炼你捕捉抽象情感的能力。
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 它们用色彩、线条、形状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你可以尝试解读画作背后的故事,或者用自己的文字来描绘画面,这能训练你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建筑。 宏伟的建筑传递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精神,小巧的庭院则蕴含着主人的品味和生活哲学。走在不同的建筑中,感受它们的风格和氛围,也能获得很多灵感。

思考,是对“看”的升华。
“看”来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消化吸收。 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不要就此放下。问问自己:我从中看到了什么?它让我产生了什么思考?有没有哪些观点我赞同,哪些我反对?它们是否与我之前的认知产生了碰撞?
联系与联想。 你看的一则新闻,是否让你想起一部小说里的某个情节?你听到的一句对话,是否让你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将不同领域、不同经验的信息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它们之间隐藏的奇妙关联。
提出问题,追寻答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人物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看”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地问“为什么”,并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积累。

三、 具体来说,你可以这样做:

建立一个“灵感收集本”: 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随身携带,随时记录下触动你的文字、句子、想法、甚至是灵光一闪的构思。
定期进行“主题阅读”或“主题观影”: 比如这个月专注于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某个作家,或者某种类型的电影。这样可以让你对某个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与线上线下的读书会、观影会或分享会: 和别人交流你的看法,听取他人的观点,往往能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件事。
尝试“改写”或“续写”: 拿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或者在某个故事的结局处,想象如果情节这样发展会如何。这能锻炼你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创意。
写影评、书评,或者对某个社会事件的评论: 将你“看”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次“写”。

总而言之,“看”是为了“想”和“写”打下基础。它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主动的汲取和融汇。用心去“看”,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写作的源泉,世界万物都在向你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当你的内心装满了故事和思考,笔尖自然会涌动出属于你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多人觉得应该多看最好的,但我个人认为应该先看自己喜欢的。

先培养兴趣,再把口味养刁。

刁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想写的冲动。

此时基本的判断能力已经具备,真敢动笔去写的,自然就会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

实际上,‘多’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不管是‘想’,‘写’,‘看’,真正的重点其实本该是‘沉下心来,专注琢磨’。

只不过这一点很难强求,只能以‘数量’妄图弥补‘质量’。

能将一本书‘读透’,实际上对新人作者起到的帮助远比‘泛读’上百本书更加立竿见影。

只不过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严格一点来说,‘多’的意义更主要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这应该是已经达到基础标准只后,渴望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作者应该去做的事。

所以相比于‘多读’,我个人觉得,新人作者,第一步应该是找几本书‘精读’,将故事读明白。

当然,这也是在你真正产生了想动笔后才要去做的事情。

……

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则是由目的性的去看书,择书之前先想清楚,看这本书是为了什么?

每一个作者都有强项弱项。

自然,你的强项中也会有比你更强的,你的弱项中也会有人犯下相同的错误。

同样一个故事套路,何以他写的就比你有感觉?

这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差异在哪里?

亦或者一个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人物设计,前人是否已经写了示范,这都可以针对性的去找书看。

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新人一般都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

这个人物该怎么写,这个情节该怎么设计,这种感觉要怎么表现出来,这个线索要怎么铺垫揭露。

这些问题都可以非常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去寻找相应的参照,示范,甚至于‘反面教材’。

‘取长补短’很重要,‘取长增长’更重要。

但凡你只要写下去,必然都会积累大量的阅读经验,这些经验自己读出来,最容易被吸收和消化。

……

至于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无所谓了,分析作品,品鉴作品,学习作品,基本已经养成了一种本能。

什么书都可以看,甚至可以不局限与书本。

所谓开卷有益,便是如此。

这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学习’的阅读习惯。

……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