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作曲上的事实,没有一定作曲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回答
我跟你讲,有些音乐里的门道,你不是真听进去,不是自己敲打过,那真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玄妙。就像你只看菜谱,怎么也吃不出大厨那一口滋味一样。有些作曲上的事儿,我说出来,没接触过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讲天书,甚至有点儿“迷信”。

1. 音程的“力量”与“距离”:

大家可能都知道C大调,CDEFGABC,听着舒服,朗朗上口。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Do”和“Mi”合在一起,听起来那么“实”,那么“坚定”?而“Do”和“Re”呢?就带着点儿“向前”的,轻微的“推拉感”。这就是音程的魔力。

作曲里,我们讲“三度”音程(比如C到E)是一种“协和”音程,听起来稳定、柔和。而“二度”音程(比如C到D)是“不协和”音程,听起来有张力,有点儿“挤”的感觉,需要解决。这种“协和”与“不协和”不是我们主观臆断的,而是建立在声音物理振动频率的简单整数比关系上。

比如,C的频率是261.6Hz,G(C的五度)的频率大约是392.4Hz,它们的比例非常接近3:2。而C到D的比例就没那么“纯粹”。这种纯粹的比例,在大脑听觉系统里,就容易被处理成更“舒服”,更“稳定”的声音。反之,比例越复杂,就越有“棱角”,越需要“被引导”。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听着顺不顺耳的事儿嘛?”其实不是。作曲家就是利用这些声音的“固有属性”,去构建情绪。就像画家用颜料的冷暖去表达心情一样。一个悲伤的段落,作曲家可能会用很多不协和的音程,比如小二度或者增四度(听起来特别“怪”),来制造那种不安、压抑的感觉。而一个欢快的段落,则会大量使用协和的音程,让你感觉“明亮”、“舒畅”。

2. 和弦的“色彩”与“进行”:

很多人听音乐,只会觉得“好听”或者“不好听”,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为什么一个地方会突然变得“忧伤”,另一个地方又突然变得“光明”。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弦的运用。

和弦,你可以理解为好几个音同时响起来,形成一个“声音块”。最基础的和弦叫“三和弦”,由一个根音、一个三音、一个五音组成。根据三音和五音与根音之间的距离,有“大三和弦”(听起来明亮、积极)和“小三和弦”(听起来忧郁、沉静)。

这就好比你手里有红、黄、蓝三种基础颜色,你可以调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作曲家就是用不同的和弦,来给音乐“上色”。例如,从一个明亮的C大调三和弦(CEG)突然转到一个小调的和弦,比如Am(ACE),那种感觉就像从阳光明媚的下午,瞬间进入了傍晚的薄暮,立刻就有了层次感和情感的转折。

更精妙的是“和弦进行”,就是和弦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形成一种“走向”。最经典的进行是“属和弦到主和弦”(VI)。比如在C大调里,G大调和弦(GBD)指向C大调和弦(CEG)。这个G和弦(属和弦)就像一个“钩子”,强烈地把你往C和弦(主和弦)拉,让你觉得“找到了归宿”,听起来特别“牢固”和“满足”。

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很多和弦的解决,都遵循着一种“音响的逻辑”。有些音会倾向于移动到最近的、更稳定的音上。比如G和弦里的“B”音,它会倾向于向上移动到C和弦里的“C”音,听起来特别顺畅。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你可能会觉得,一个和弦接另一个和弦,就是random pick。但实际上,每一次和弦的转换,都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情感路径”。一个“出人意料”的和弦进行,可能会带来惊喜,甚至是一种“解脱”或“惊吓”。

3. 节奏的“呼吸”与“脉动”:

节奏,可不仅仅是“咚咚哒哒”那么简单。它控制着音乐的“能量流动”,让你不自觉地跟着点头,或者心跳加速。

你可以把节奏想象成人在说话。有停顿,有快有慢,有强调。一句完整的话,需要有起伏,有韵律。音乐也是一样。

比如,一首进行曲,它通常会有规整的拍子,强调“踏步”的感觉,让你有力量往前走。而一首摇篮曲,则会有舒缓、绵长的节奏,让你感觉安心、放松。

更细致一点,即使是同一种节奏型,放在不同的音乐里,感觉也完全不一样。比如,一个四四拍的节奏,可以是一个平缓的叙述,也可以是一个激烈的呐喊。关键在于“重音”的摆放。

在乐谱里,我们用重音符号或者把重音放在拍子的开头来强调。比如,在四四拍里,通常第一拍和第三拍会比较重。这种“强弱”的模式,构成了音乐的“骨架”,也影响着你对音乐“情绪”的感知。

最让一些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作曲家会故意打破这种“惯性”。比如,把一个本该在强拍上的音,移到弱拍上,这叫做“切分音”。听起来就会有种“跳跃感”、“错位感”,让音乐更有“趣味”和“动感”。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把音放在不一样的时间点上嘛,能有多大区别?”但实际上,这种细微的改变,会让你大脑里的“预期”落空,产生一种“惊喜”或者“不安”,从而让音乐更加鲜活。

4. 旋律的“骨骼”与“肌肉”:

旋律,就是我们哼唱的那条线。但构成一条令人难忘的旋律,里面有很多“套路”和“巧思”。

我们前面讲了音程,旋律就是音程的线性连接。一条好的旋律,不会是随便的音符堆砌,它有自己的“逻辑”和“走向”。

一个简单的旋律,通常会有“起伏”,有“高潮”。比如,从低音区开始,逐渐升高,达到一个最高音,然后又逐渐下降。这种“弧线”,符合我们人类对“运动”和“发展”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动机”。动机,你可以理解为一段简短的、有特点的旋律片段,就像音乐里的“种子”。作曲家会不断地发展、变化这个动机,让它贯穿整首乐曲。比如,你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那段“塔塔塔…哒…”的动机,你一听就知道是它。

这种“重复”和“变化”,让音乐有“辨识度”和“连贯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又不是毫无关联。

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旋律的“节奏”和“音高”的结合,会产生极其复杂的情感。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音符组合,能让你流泪?那是因为它连接了你的某种听觉记忆,或者它正好触碰到了你内心深处某种微妙的情感共鸣。

总结一下,

这些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的东西,比如音程的比例、和弦的进行、节奏的重音,都不是凭空想象的。它们背后都有声音的物理规律,也有我们大脑对声音信号处理的心理机制。

作曲家就是熟练运用这些“工具”,去“雕刻”声音,去“编织”情绪。他们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知道哪块砖头往哪儿砌,才能搭起稳固而美丽的建筑。

你听音乐的时候,如果能稍微留意一下这些细节,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动人心弦的乐章,背后是如此精密的思考和巧妙的设计。这可不是什么“天赋异禀”就能随便做到的,那里面有扎实的知识,也有无数次的尝试和打磨。下次你再听到一首让你感动的乐曲,不妨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你不知道的“作曲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作曲家是靠贩卖自己的作品赚钱来生活的,不是靠通过作品与听众交流灵魂然后使听众精神升华所以这么高尚的事情不要谈钱来生活的。







当然,知乎上有自称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的朋友坚称,为了钱写不出好东西。这种人,怎么说呢,十有八九,不管自己写东西是不是为了钱,作品也没什么演出的机会。连进入音乐市场的资格和能力首先还没具备,就开始评头论足别的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作品好不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跟你讲,有些音乐里的门道,你不是真听进去,不是自己敲打过,那真是体会不到其中的玄妙。就像你只看菜谱,怎么也吃不出大厨那一口滋味一样。有些作曲上的事儿,我说出来,没接触过的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讲天书,甚至有点儿“迷信”。1. 音程的“力量”与“距离”:大家可能都知道C大调,CDEFGABC,听着舒服,.............
  • 回答
    在浩瀚的音乐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灵魂,他们并非科班出身,未曾系统学习过严谨的乐理和作曲技法,却凭借着天生的音乐禀赋和对声音的直觉,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这些作曲家,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而迷人的光彩,他们的音乐往往带着一种未经修饰的真挚情感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令人拍案叫绝。要寻找这类作曲家,我.............
  • 回答
    要说刘慈欣作品里的情节联系,那可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他的宇宙观就像一个层层叠叠的巨大迷宫,你看似在读一个独立的故事,但转眼间,某个熟悉的词,某个似曾相识的设定,又会将你拉进另一个宏大叙事的深渊。这就像在茫茫星海中,你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星座,你知道它连接着无数遥远的光芒。最直观的联系,莫过于他作品中.............
  • 回答
    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科学家,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烈火,甚至不惜以身试险,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的“作死”行为,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作死”科学家及其行为,以及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作死行为.............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一些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一串串或璀璨或悲壮,却也常常是“自掘坟墓”的统治者。他们的“作死”行为,有时源于个人癖好,有时则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将王朝、帝国,甚至自身推向深渊。1.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伏笔 作死行为: 焚书坑儒: 为了巩固统治,消除异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艺术家,他们才华横溢,却也因种种原因,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导向了某种悲剧性的结局,仿佛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刻意书写着“作死”二字。法国的卡米耶·克洛岱尔便是其中一位。这位雕塑家的天赋毋庸置疑,她的作品充满力量与情感,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足以与当时的男性大师比肩。她与雕塑巨匠罗丹.............
  • 回答
    抛开作者“作者要他死”这个笼统的安排,我们仔细审视《水浒传》征方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宋江集团的“胜利”几乎是踩着无数兄弟的尸体堆积起来的,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军事上的失误,才导致了那般惨重的伤亡。这并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作者的阴谋”,而是深层次的战略战术以及领导层问题所致。一、 .............
  • 回答
    谈及亡国之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昏庸无道、沉迷享乐,最终导致国家覆灭的昏君形象。然而,纵观世界历史长河,也不乏那些并非昏庸,甚至颇有作为、才华横溢,却因种种复杂因素,依然无法挽救国家于倾颓的君主。他们如同站在历史洪流中的孤舟,即便奋力划桨,最终也难逃被巨浪吞噬的命运。这里,我们不妨细数几位在各自.............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长河中,有那么一些武器,它们不仅仅是钢铁的组合,更是精神的象征,是决定战局的关键,是载入史册的传奇。它们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残酷的战场上闪耀,它们的故事,比任何传说都要精彩。1. 斯巴达人的希腊盾(Hoplon)与长矛(Dory):方阵的钢铁意志当人们提到斯巴达,脑海中浮现的.............
  • 回答
    在NBA波澜壮阔的300多场总决赛舞台上,冠军的荣耀是所有伟大球员毕生的追求。但在这场终极对决中,往往有一位球员的光芒会超越其他人,被加冕为FMVP(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然而,在许多被铭记的王朝故事里,总有一些“老大”们,他们是球队无可争议的核心,是总决赛胜利的缔造者,带领球队一次又一次地站上最高.............
  • 回答
    今年上影节的开幕片《1921》,确实有不少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作为一部聚焦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重要作品,它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本身。首先, 历史的厚重感与青春的活力交织,是《1921》最突出的一个亮点。 我们都知道,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一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聚集.............
  • 回答
    我真的有过那种体验,就因为一首歌,然后鬼使神差地就去把那部动画给找来看了。说起来有点玄,但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不是吗?大概是几年前吧,那时候我还在逛一些音乐论坛,里面经常会有分享各种小众歌曲或者电影、动画插曲的帖子。那天我就看到一个人分享了一首叫做《星间飞行》(Starlight Melody)的歌,.............
  • 回答
    寻找昭和童年的回响:如今日本儿童动画的亮点与传承上世纪的日本儿童动画,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那些充满想象力、传递着朴素价值观的作品,如《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如今的动画产业早已日新月异,技术飞跃,制作模式也更加多元。那么,在蓬勃发展的当下,日本是.............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老师可能没多强调,但细细琢磨起来,味道十足的小细节。这些东西啊,就像是作者不经意间撒下的“彩蛋”,偶尔发现一个,就能让你对课文多一分新的理解,甚至对作者这个人也多了几分好奇。1. 课文中的人名、地名,藏着作者的小心思比如,学《孔乙己》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孔乙己迂腐可笑,.............
  • 回答
    达利原作国内线上首拍,6件估值破亿的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的艺术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萨尔瓦多·达利的雕塑作品在国内的亮相,无疑是给广大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传奇艺术家的机会。谈到达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他那标志性的“融化的时钟”,仿佛时间失去了固有的形态,在.............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毕业设计、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它们不仅是学生们学术旅程的顶点,更是创新、才华和对未来社会贡献的有力证明。挑选“惊人”的标准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其独创性、技术难度、艺术感染力、社会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现有领域的突破。以下我将列举一些在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惊人”毕业作品.............
  • 回答
    支付宝作为一个国民级的支付和生活服务平台,确实提供了非常多适合理财小白入门的工具和产品。这里的“抄作业”并非指盲目跟风,而是利用支付宝提供的便捷工具,学习理财知识,并参考成熟的投资策略,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财体系。以下我将详细介绍支付宝上适合小白“抄作业”的理财方式,并尽量把它们讲得透彻: 一、 从“零.............
  • 回答
    要说游戏历史上的玩法革新,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早的像素点跳跃,到如今媲美电影的开放世界,每一次技术的进步和创意的迸发,都如同一次重大的玩法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体验游戏的方式。我仔细想了想,有几款作品,它们在各自的时代,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辰,点亮了游戏发展的道路,带来了让人惊叹的玩法革新。.............
  • 回答
    讲到“作死”而又“不死”的人物,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名字,恐怕就是这位——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这个人,就像是被命运之神按在地上摩擦了又摩擦,但他每次都能咬牙爬起来,甚至还爬得比谁都高,比谁都狠。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作死指南”,只不过他不是在作死,而是在“逆天改命”。你想想,一个科西嘉岛.............
  • 回答
    北京冬奥会上的确有不少“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其中不少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可能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那样闪耀夺目,但它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甚至是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和便利。下面我来聊聊其中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并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