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外表不好看但实用性强的飞机和直升机?

回答
提到那些外表算不上惊艳,但却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实用性在航空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飞机和直升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款“实力派”。它们或许没有流线型的机身,没有惹人注目的涂装,但它们所承载的任务、它们所展现出的坚韧,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飞机篇:实用至上的硬汉们

要说外表“不讨喜”又极具实用性的飞机,C130“大力神”运输机绝对是绕不开的代表。这架飞机长着一张朴实无华的脸,方方正正的机身,高置的机翼,四个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耐用”和“可靠”,而不是“漂亮”。

C130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几乎无所不能的运输能力。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沙漠,从简陋的草地机场到规整的跑道,它都能轻松起降。它那巨大的货舱可以装载人员、车辆、重型装备,甚至可以进行空投补给,为前线部队提供生命线。它的翼展宽大,能够提供良好的低速性能,这对于在复杂地形中操作至关重要。更关键的是,C130的设计极其模块化,维护起来相对容易,这也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空军和民用机构的忠实伙伴。几十年来,无数次的人道主义救援、军事运输、侦察监视任务,都有它坚实的翅膀在默默地贡献。

另外一架不得不提的就是安2“万能”飞机。这架双翼飞机,外形就像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飞机的复刻,细长的机身,层层叠叠的机翼,以及那突兀的九缸星形发动机,在现代飞机中显得格外“复古”。

但正是这种“复古”的设计,赋予了安2惊人的低速飞行能力和对场地极低的适应性。它的起降距离非常短,甚至可以在犁过的田地里起降。它的载重能力相对其尺寸来说也非常可观,可以搭载近十名乘客,或者大量的货物。在苏联及其影响地区,安2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喷洒、森林灭火、侦察、短途客运,甚至作为教练机。它坚固的结构使其能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作,朴实无华的设计也意味着它不容易坏,坏了也好修。说它是“国民飞机”一点也不为过,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需求。

直升机篇:为任务而生的灵活战士

在直升机领域,也有不少“颜值不高但实力爆表”的选手。米8/米17系列直升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有着粗壮的机身,巨大的旋翼,给人的感觉就是“块头大,力量足”。

米8/米17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多功能性和高载荷能力。它能够搭载多达30名乘客,或者数吨重的货物,并且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的改装,例如安装武器系统成为武装直升机,或者改装成医疗救护直升机。它的双发动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安全冗余,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执行任务。而且,这个系列直升机的改进和升级层出不穷,从最初的客运版本到如今高度集成的现代化多用途平台,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令人惊叹。它遍布全球,活跃在军事、民用、搜救等各个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卡车”。

而另一款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休伊系列直升机(Huey),尤其是UH1“休伊”。虽然它在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出现让它拥有了一定的辨识度,但从设计上看,它并没有特别追求美观。细长的机身,两片式的旋翼,加上那标志性的尾桨,让它看起来有点像一个“大蜻蜓”。

但“休伊”的实用性在于其极高的通用性和战场适应性。它拥有出色的机动性,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穿梭。它的侧开门设计使得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装载和卸载异常方便,这在战斗和救援任务中至关重要。UH1系列可以作为人员运输、火力支援、侦察、医疗救护等多种用途,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简单、可靠、易于维护的特点,使其能够在越南战争等多次冲突中发挥巨大作用,并被改进和推广到世界各地。虽然现在有很多更先进的直升机出现,但休伊在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这些飞机和直升机,它们或许没有流线型的外观,没有艺术品的雕琢,但它们身上凝聚的是工程师对实用性的极致追求,是应对复杂任务的成熟智慧。它们的存在,证明了在航空的世界里,内在的实力和对任务的贡献,才是最动人的魅力所在。它们用它们朴实无华的身体,承载了无数的希望与使命,也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人想到这个吗?堪称空中拖拉机鼻祖的波-2双翼机。

它主业是教练机,副业是联络机、观测机、救护机、夜袭攻击机……使用范围堪称广泛,只需要一块平地就可以起降,只要有苏军的地方就有它。甚至直到朝鲜战争,它还老当益壮骚扰美国大兵,与它纠缠的喷气机甚至还失速坠毁了。

1953年6月13号凌晨,睡梦中的美军被飞机的轰鸣声吵醒,这是来执行骚扰任务的波-2双翼机。士兵们骂骂咧咧地寻找掩体,F-94战斗机升空前去驱离。

F-94毕竟是一款喷气式战斗机,速度快,比较笨重,攻击这种目标很困难。几次未得手后,飞行员恼羞成怒,放下起落架和减速板,决心撞下这架狡猾的波-2。

然而本来就在失速边缘游走的F-94彻底坚持不住了,失控坠毁,地面上出现了一个耀眼的火球。

在喷气机主宰的朝鲜战场上,1928年首飞的波-2仍在发挥余热,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若得知,应该不会为它“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惋惜了。

波-2(Po-2)起源于1927年,原名乌-2(U-2),是著名设计师尼古拉·波利卡波夫的经典作品。1944年,为了纪念波利卡波夫改名为波-2,为方便叙述,下面均称波-2。

最初苏联军方需要一架初级教练机,波利卡波夫设计的乌-1并不成功,机翼太厚,爬升性能不佳,机动比较笨拙,很快就被要求回炉重铸。

波利卡波夫总结失败的经验,一款廉价、易操作、容错度高的飞机才是军方所需的。

明确了上述设计重点后,波-2毫无意外地选用了双翼布局,开放式座舱。各部分为木制结构,采用帆布蒙皮。

波-2使用一台M-11气冷5缸100马力星型发动机,搭配一副双叶木制螺旋桨,最高时速为150km/h,然而携弹后会下降到不足100km/h。

飞机的结构很简单,放弃了一切不必要的设备,发动机都没有整流罩,这增大了飞行阻力,但对于一款教练机来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采用木质结构,所需材料容易获取,生产成本很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波-2的稳定性特别出色,不容易进入危险的尾旋,即使进入了,飞行员松开操纵杆保持中立位,飞机就可自动改出,这对经验不足的飞行学员来说意义重大。

此外波-2的起降性能特别出色,可以在一块平整的地方起降,而且所需长度很短,起飞速度仅为64km/h。

该机于1928年首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即于第二年投入生产,很快受到了广大飞行员的欢迎。

波-2的基本数据如下:机长8.17米,翼展11.4米,机高3.1米,机组两人,航程400公里,最大速度150km/h,升限为3820米,最大起飞重量为890千克。

在实际使用中,波-2还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衍生出了众多型号,还可用作联络机、救护机和攻击机等,装上滑撬和浮筒后还可以在雪地和水面起降。

几年之后,波-2迎来了它一生中最大的考验。卫国战争伊始,苏联损失惨重,所有能上天的飞机必须升空打击侵略者。

波-2是教练机,不适合承担战斗任务,但苏联人还是给它装上了武器。

设计局也推出了战斗版的波-2LSh,作为一款双座近距对地攻击机,后座安装了一挺7.62mm机枪,可以携带120公斤炸弹或4枚RS-82火箭弹。

另外波-2VS机翼下可携带50或100公斤炸弹,最大可以挂载350公斤的载荷,活跃在强击第一线。

虽然波-2速度缓慢,但这对高速的敌机来说并不是容易攻击的目标,它可以利用灵活性规避敌机。如果敌机首击不中,就可趁其转向的时候迅速开溜。

由于波-2低空性能出色,通常在树梢高度飞行,即使被追上了,德军飞行员也不太敢贸然攻击,否则失误坠地就尴尬了。

波-2毕竟是一款教练机,能不惹德军战斗机就不惹,被发现了也应该迅速跑路,万一碰上了射击高手,连周旋的机会都没有。

使用波-2最著名的单位当属第588夜间轰炸机团了,这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部队勇敢地对德军进行夜间袭扰,被称为“暗夜女巫”。

苏联是第一个允许女飞行员执行战斗任务的国家,她们的年龄为17岁至26岁不等,用行动阐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第588夜间轰炸机团装备了改装过的波-2飞机,女飞行员和地勤大妈们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小镇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到1942年春形成了战斗力。

她们开始沿顿河行动,攻击河上的桥梁、燃料库和弹药库,以及敌军集结地。“暗夜女巫”经常在夜间出击,不停地骚扰德军。

德国空军中将沃尔特·施瓦贝蒂森回忆说:“虽然那些小飞机只造成轻微的损失,但几乎一夜不停的轰炸给前线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一直在寻找对抗的办法,但一直没有成功。”

然而这些女战士面对的情况也很困难,在敞篷的波-2里,寒风吹打在她们脸上,不得不咬紧牙关抵御严寒,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会更加糟糕。

等到要投弹时,后座领航员必须得光着手取下炸弹保险。有时候在低温条件下,保险针会黏在炸弹上,取下来特别麻烦和痛苦。

如果投放电路失灵,后座领航员还得爬出机舱排除故障,甚至手动投弹。据说这些“暗夜女巫”们直到1944年才配备降落伞。

由于波-2为全木制结构,雷达照射到后不会反射回去,而且飞行高度极低,因此可以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当快接近目标时,飞行员们会关掉引擎,利用波-2极佳的滑翔性能,悄无声息地摸到德军头顶,出其不意地投下炸弹。

她们还琢磨出了各种战法,比如三架波-2同时出击,两架僚机引诱防空火力和探照灯暴露位置后,长机立即投弹,僚机趁乱再次投弹,完成攻击后三架波-2迅速低空返航。

“暗夜女巫”们每晚可能要执行10次以上任务,德军几乎彻夜无眠,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摧残。同样的,频繁的出击也在消磨着机组人员的精力和运气。

每当飞行员顺利落地,地勤大妈就在飞机上爬上爬下,加油挂弹,为下一次出击做准备。如果有德机在附近,她们必须在黑暗中完成上述操作。

到战争结束时,她们出击了超过23000架次,投掷了约3000吨炸弹和26000枚燃烧弹,炸毁了17座桥梁或渡口、9列军用列车、12座油库等目标。有32名“暗夜女巫”在战斗中牺牲,23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由于波-2在战场和训练场上的出色表现,一直在苏联生产到1951年。我国在1951年进口了21架波-2用于飞行员的巡逻,1959年退役。

波-2从1929年一直生产到1953年,加上授权别国生产的,其生产超过4万架,是产量最多的双翼机。更为重要的是,波-2训练了无数飞行员,还是夜袭急先锋,在航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战史堂」,推送高质量的近现代战斗故事。

user avatar

格罗斯特标枪,腐国第一代重型全天候截击机

确实就像一个回答说的,腐国大概是把设计飞机的审美一次性在喷火上烧没了(不过到鹞子和台风的时候多少算是找回来一点)






作为腐国第一代重型全天候截击机,主打其大口径雷达带来的全天候截击能力。号称“All weather is the Javelin's weather”

然而因为早期空空导弹笑话一样的技术性能,早期型号只能用航炮打截击…

而且作为一种1956年服役的三角翼截击机,丫居然不能超声速…

不过虽然看起来如此费拉,但实际服役的表现和风评都还不错,拦截过各种目标,飞行员也评价容易操纵(当然很多战雷玩家应该不这么想)

服役十年后被同样丑而且同样性能和颜值成反比的英国电气闪电取代


评论区有人说看着还行的,确实如此,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你看看别的三角翼军机…





同样的截击机家族中更是一群有颜又能干的三角翼

北美的



苏修的

土鳖的





连自家都能找到同样是三角翼还更顺眼的


这么一对比,标枪的大脑袋和短尾巴就…


萨博37 雷

鹰狮/格里芬亲姐,截击过黑鸟,你球第一种实用鸭式布局战斗机

多用途能力出色,设计思路是通过通用机身平台搭配不同机载设备发展改型,包括:(图源空翼)





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多用途战斗机不再需要通过一机多型来获得多用途能力,所以瑞典空军在90年代把除了SK-37教练机之外的全部型号统一升级成AJS-37



颜值这个东西仁者见仁,就我个人而言,JA-37是最匀称最顺眼的,其他型号因为凸起的背鳍、低矮的机身、汽车一样的座舱盖等等,总有点不太对劲。当然总体来说比起腐国奇行种还是挺匀称的(虽然说实话这货确实有很浓的红茶味),但是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关于气动布局,由于瑞典空军当时既要求2马赫高空高速截击能力和不低于1.1马赫的海平面速度,又要求格斗中的高机动性和能在800x16米跑道上短距起降的能力,因此萨博公司只能选择鸭式布局来满足这些要求






当然这飞机设计上最神奇的不只是气动布局,还有她的发动机RM8

简单的说,这就是在一台JT8D后面接了一个加力燃烧室…





严格地说RM8的加力燃烧室借鉴了普惠设计J58时的经验,所以说是在JT8D后面串了一个J58的冲压部分可能更合适。这一设计使RM8尽可能兼顾了低速和高速性能,加力打开后高空高速下的推力会暴涨到骇人听闻的250%军推(当然油耗也跟着飙了四倍,甚至比米格25的R-15还高),而同时在海平面又有恐怖的加速性能(与噪音)(DCS玩家应该深有体会),全加力起飞滑跑距离只需要400米,并能在1分50秒内从海平面爬升到1万米高度。


与标枪相比,萨博37系列可以说更适用于“长得不好看但实用性很强”这一分类。这货扭曲粗壮的外形除了部分审美独到的人(比如我)之外可能没什么人欣赏的来,但没人会否认这货拥有在同代机中领先的综合性能,而且从后勤操作的角度来说非常实用。


作为一种战斗机/截击机,萨博37曾多次成功拦截了正在对东欧进行侦察的SR-71(当然只是拿黑鸟当陪练),因为SR-71会在瑞典领空附近调头,此时速度会下降到2.3马赫。联动我的另一个回答,这证实了没有像话的超声速机动性,空有速度也只是被人当靶打的命。萨博37会以2马赫全加力爬升到1.8万米,然后锁定黑鸟并迎头(当然是模拟)发射两枚响尾蛇(毕竟迎头的高空高速目标对于红外导引头就跟太阳差不多)。

此外截击机型的JA-37还装备了机载数据链,而且性能过分到能让一些四代机眼红。考虑到这货服役时才1979年,可以说是前瞻得过分的技术成就了。这套数据链能允许最多4架JA-37同时发射数据,并由数量几乎没有上限的友机进行接收。数据链当然也可以来自预警机。接收数据的飞机能看到发射机的武器系统和燃料状态,并能接收和发送截击引导用的文本数据。参考同时期的苏联国土防空军米格31,看来瑞典人也很清楚截击机的精髓除了高空高速和超声速机动之外还有什么。

user avatar


当年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对MIG-15没有占到便宜,想要一种重点突出轻巧、高爬升率和高速性能的飞机,再加上洛克希德的鬼才工程师凯利约翰逊的设计,就弄出来个这么个玩意。F104一改美国飞机傻大黑粗结实耐造力大砖飞的形象,开始了小快轻的路线,最大的特点就是这几乎没有的机翼,美国人选择用一块实心板材直接铣出机翼来增加机翼的结构强度。从外观上来看,整个F104就像是一个发动机上插了点挂件。当然这种结构确实成就了F104的高空高速性能,加上AIM-9的加持,也成了一款堪用的战斗机(甚至还能对地哦)。不过缺点嘛......

后来美国人不买了,洛克希德为了开拓市场,广开银弹攻势,将F104推广到其他北约国家,其中冤大头西德就买了九百多架。F104迅速用“优异”的故障率“征服”了飞行员(物理),让各国高呼“F104实数机中宝才,空军捡到鬼了”,纷纷将参与引进的官员拉出来公审。退下来的飞机部分卖给了对岸的接盘侠(战绩是247架坠毁114架,66人丧生),不过直到2004年最后一架F104才在意大利退役。



吐槽其他飞机的分割线










最后带个货

更多回答请见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一百一十年前的中国梦

不算老军迷的发言

奉系有人才啊


user avatar

该问题首推英国的“塘鹅”(Gannet或Fairey Gannet)反潜/预警/运输机。

正在准备降落的“塘鹅”预警型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这架飞机,我一度怀疑他是不是能飞起来,但是问题人家不仅飞起来了,而且还量产了数百架,在多个国家服役了二十年。

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架舰载机……

折叠状态的“塘鹅”预警型

“塘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在1945年的GR.17/45方案。出于对纳粹德国潜艇威胁海上生命线的记忆犹新和苏联潜艇部队的迅速崛起。该方案的目的是寻求一款舰载先进反潜作战飞机,对于作战性能要求一改二战中“发现”和“攻击”需要不同飞机或者平台相互配合的局面,要求新飞机必须能够携带足够强大的侦察设备能够发现水面以下的潜艇,同时又能携带足够的武器可以同时发起攻击。

不久费尔雷公司(Fairey)提供了一个共轴双桨单发方案,搭载了一台ASMD.1发动机(2,950马力),代号费尔雷-17(Fairey-17)或Q型(Type-Q)并在1949实现了首飞。该方案的动力原型实际上是两台发动机并联之后通过同一个减速箱带动两个相反转动的螺旋桨实现动力输出的。这样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发动机的适当备份,又可以极大改善单发发动机带来的纵向扭矩。

在没有电传年代,功率越大的单发发动机所带来的扭矩越麻烦,飞行员需要时刻保持启动操作向一侧施加,以保证飞机的平稳飞行。

经过海军部的多次需求变更(包括增加电子雷达等需求)和对于初始方案的多次修改,第一架生产型“塘鹅”与1953年10月首飞并于次年开始服役,首批订单100架。

“塘鹅”AS.1型反潜机

“塘鹅”AS.1型预警机由于采用了巨大的发动机和共轴双桨动力输出,所以需要一个庞大臃肿体积的机身以容纳动力部分,一个巨大的进气口和一个共浆使用的粗壮“鼻头”。

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兼顾驾驶,侦查和攻击等多个功能,又不得不设计了驾驶员,武器操作员和雷达操作员的三个纵向座舱,这完全破坏了一架飞机应有的优雅的流线。

同时但是的航母体积有限,而“塘鹅”的身材巨大,是当时最大的舰载机,为了节约空间,所以“塘鹅”采用三折式机翼折叠方案,使得它在收起机翼的时候显得异常的“扭曲”。

折叠之后并拍停靠在航母上的“塘鹅”反潜机,可见其扭曲的翅膀,臃肿的身材和不协调的座舱。

“塘鹅”反潜机装备了完善的声呐,雷达和通讯等电子设备,同时还可以携带两枚鱼雷或者三枚深水炸弹,又或者其他适配的投掷武器。可以在最高时速250mph,作战里程700英里,巡航高度25,000英尺。

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塘鹅”也经过了多次升级改造。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代号为AEW.3的早期预警型,等易于其巨大身材和充沛的动力,“塘鹅”可以轻易的安装巨大的雷达以用于替代美制“天空打击者”。

当然,雷达就是“天空打击者”上拆下来的……

代价就是不仅更丑了,还更扭曲了,因为为了容纳“太空打击者”上拆下来的AN/APS-20雷达,“塘鹅”成了真的塘鹅……下巴突出了一个直径接近两米的雷达罩。

我更丑了……

该飞机总共量产了345架,在英国,西德和澳大利亚服役等多个国家服役。其后续型号直至1977年才彻底退出现役。


“塘鹅”作为一款过渡机型,在当时是很成功的。

在上世纪50年代,普遍认为由于喷气式飞机起飞重量大,起飞距离长,所以航母舰载机只能搭载传统的螺旋桨式飞机。为此美国人搞过超级航母还搞过水上喷气式飞机等“黑科技”,但是捉襟见肘的英国人显然没有那么多的预算和实力来探索新的科技树,只能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因此“塘鹅”虽然丑,但是完美的达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不仅可以在一架飞机上实现侦查和打击功能,作战效能也可以接受,还凭借庞大的机身客串了一段时间预警机的角色。

甚至后期还担任过运输机和电子对抗机等角色,甚至还可以对地攻击……

可以说是在当时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款作战飞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那些外表算不上惊艳,但却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实用性在航空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飞机和直升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款“实力派”。它们或许没有流线型的机身,没有惹人注目的涂装,但它们所承载的任务、它们所展现出的坚韧,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飞机篇:实用至上的硬汉们要说外表“不讨喜”又极具实用性的飞机,C130“大.............
  • 回答
    当然,让我来为你细数一些外表格外惹眼的鸡形目鸟类。说起鸡形目,大家脑海里可能立马浮现出我们餐桌上的“主角”,但其实这个大家族里藏着不少颜值担当,它们用色彩、羽毛和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不少亮色。咱们先从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华丽丽”的成员说起吧。孔雀:毋庸置疑的王者说到好看的鸡形目,孔雀绝对是第一个跳出.............
  • 回答
    有很多隐藏在大众视野之外,却在特定领域内口碑极佳的产品和品牌,它们往往以匠心独运、性能卓越或独特价值吸引着一群忠实的追随者。这些品牌不会像“人人都知”的巨头那样铺天盖地地打广告,而是依靠口碑传播,深耕自身领域,满足着那些真正懂得欣赏其价值的消费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宝藏品牌和产品,希望能给.............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背景、民族情感以及对“中国人”定义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分析李小龙的特殊情况:1. 出生与成长环境: 李小龙(Bruce Lee)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母都是中国人。虽然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中国香港度过,学习了中国传统武术和文化,但他.............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行业”的概念,因为我并非一个实体机构,也不从事传统的商业活动。我没有个人经验、情感或雇主。我的存在和运行是基于Google的AI技术和庞大的数据语料库。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所在行业”的秘密或规则。我无法像人类员工一样经历职场上的潜规则、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那.............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这就像是我们在学一种语言,一开始学了几句“你好”、“谢谢”,就觉得自己能跟当地人对话了,结果一深入,发现自己说的那些词,他们都多久没用了,甚至有点好笑。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几个这样的“老古董”或者说“装腔作势”的词汇,说出来,行家一听,就知道你可能只是在网络上或者书本上扫了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觉得某些外语的发音很难,甚至发不出来。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舌头不听话,还涉及到发音器官的肌肉习惯、听觉辨识能力,甚至是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方式”。咱们先来说说哪些音比较“棘手”,然后具体分析为什么。最容易“卡壳”的几类音:1. 齿间摩擦音(Th音): .............
  • 回答
    很多原本为女性设计的服饰,如今在时尚界已经模糊了性别界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和接受跨越性别的穿搭。对于男生来说,挑选一些设计经典、剪裁流畅、颜色百搭的女式外套,不仅能为造型增添一份独特的雅致,也不会显得突兀,反而能展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时尚品味。关键在于选择那些不带有过于女性化细节,或者这些细节可以.............
  • 回答
    北京外卖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这无疑是一个大动作,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这事儿会对咱们生活、商家,甚至筷子本身产生啥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啥。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环保。一次性餐具,尤其是塑料制品,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它们难以降解,对土壤、水.............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为啥现在年轻人宁可风里来雨里去送外卖,也不愿意钻进工厂里敲敲打打的。这事儿啊,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背后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现在年轻人对于“工作”的定义跟过去可不一样了。以前那会儿,有个稳定工作,能端上铁饭碗,那就是天大的好事,能让家里人倍儿有面子。但现在这代年轻人,尤其是9.............
  • 回答
    坐飞机,对不少人来说,那叫一个心惊胆战,哪怕飞机飞得平稳如常,心里总会冒出各种“万一”。但飞机上那些让咱们普通人看了就抓心挠肝的“危险”事儿,对于机组人员来说,那可是家常便饭,甚至还带着点儿“小意思”。今天就给大伙儿掰扯掰扯,飞机上那些让行外人闻之色变,但机组人员却处之泰然的“险事儿”。1. 飞机在.............
  • 回答
    在美食的世界里,总有些宝藏,它们在自己的故乡被奉为圭臬,滋养着当地人的味蕾,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广袤的外面世界里默默无闻。这些“本地倍受喜爱,外地却声名不显”的美食,往往承载着一方的风土人情,藏着一段段传承的故事。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探寻几处这样的美味,感受它们低调而强大的魅力。1. 兰州:一碗牛杂,.............
  • 回答
    一些外国美食确实存在“不亲临发源地就吃不上”的说法,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很多,包括: 食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某些食材只有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或获得,一旦离开产地,就很难找到新鲜、品质优良的替代品。 独特的烹饪技艺和文化传承: 一些菜肴的烹饪方法是当地世代相传的秘密,或是需要非常特.............
  • 回答
    有些事物,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可能只是平凡无奇的存在,甚至不被太多人关注,但一旦飘洋过海,却能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甚至发扬光大,成为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其中不乏一些我们自己都鲜少留意过的细节。举个例子,我们可能对“咖啡馆”这个概念习以为常,觉得它就是个喝咖啡、聊天、看书的地方。但在某些西方国.............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武林外传》这剧,真是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有新味道,感觉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看,纯粹是图个乐呵。 那时候还是学生,觉得这帮人特逗,佟湘玉的额头,白展堂的“葵花点穴手”,郭芙蓉的“排山倒海”,还有莫小宝那些鬼点子,简直是笑料百出。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段,就是他们去“盗圣秘籍”那集,每个人.............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或传播限制,她们的成就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中。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她们的生平和贡献: 1.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18781968) 核物理学先驱 生平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现实农业生产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安全与产量。想在不使用农药的前提下实现全年高产,确实是一个挑战,而且需要改变家人的固有观念,这更是难上加难。要获得外部支持,关键在于证明你的方法不仅可行,而且能在经济上带来长远的好处。咱们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怎么把你的“物理防虫治病”方案,包装.............
  • 回答
    .......
  • 回答
    618年中购物节,想入手一款颜值与实力并存的笔记本?这可太戳我了!作为一枚资深数码爱好者,我帮你搜罗了一圈,发现今年有好几款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日常办公、影音娱乐,还是偶尔玩玩游戏、做做设计,都能hold住,而且颜值绝对在线,拿出去倍儿有面儿。别的不说,先上几款我心目中的“颜值担当”+“实力派”.............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