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企优质岗位真的会被子弟内部消化吗?

回答
“国企优质岗位是否真的会被子弟内部消化?”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历史原因、现实情况、具体行业差异以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等等。

核心答案:不能一概而论,但“子弟内部消化”现象确实存在,且在某些情况下相当普遍。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历史渊源与背景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产: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企扮演着国家经济的基石角色,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单位。那个年代,许多企业不仅承担生产任务,还负责员工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社会功能。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企业领导的子女在企业内部获得工作机会是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铁饭碗”传承的一部分。
单位制的影响: 这种“单位人”的概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企业的权力也相对集中在领导层手中。在资源有限、信息不透明的年代,领导的子女更容易获得内部资源和机会。

二、 现实情况的复杂性

虽然中国已经市场化改革多年,国企也在不断改革和市场化,但“子弟内部消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原因复杂多样:

1. “关系网”与人情社会: 中国社会依然是带有浓厚人情色彩的社会。“关系”在资源获取和机会分配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国企作为大型组织,其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圈子”和“关系网”。领导的子女自然更容易被纳入这个网络,获得信息、推荐和内部资源。
2. 信息不对称: 优质岗位的招聘信息,尤其是早期或者一些不公开发布的岗位,可能在企业内部就已经被“内部人”掌握。子弟能够更早、更直接地获取招聘信息,甚至获得“量身定制”的岗位推荐。
3. 内部推荐的优势: 许多国企仍然保留内部推荐制度。虽然制度本意是选拔优秀人才,但在实践中,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督和公平的评估机制,内部推荐就容易沦为“关系户”的通道。推荐人往往会优先考虑熟悉的人,其中就包括自己的子女或亲属。
4. 特定行业的特殊性:
垄断性行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如能源、电力、电信、金融、交通(铁路、航空)等领域,这些行业往往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利润丰厚,且对技术和管理有特殊要求。在这些行业中,一些核心的、高薪的岗位往往掌握在权力集中和资源富集的部门,内部消化现象相对更明显。例如,某个能源集团的领导,其子女可能更容易进入该集团下属发电厂的核心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
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岗位: 越是核心、技术含量高、管理责任重的岗位,越容易被内部熟悉情况的“自己人”所占据。这不仅仅是“关系”,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传承”或“经验积累”的考量,但前提是这种考量是否真正公平。
5.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部分国企虽然在名义上推行市场化,但其企业文化中仍然残留着一些传统观念,比如“家族企业”的某些特征,认为自己的子女是最可靠的接班人或骨干力量。
6. 招聘过程的灰色地带: 即使是公开招聘,也可能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操作空间”。例如,笔试题目泄露、面试环节的偏袒、背景调查的“选择性”,等等。这些都可能让子弟在不违反明面上规则的情况下,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7. 职业发展的内部通道: 国企内部通常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制。子弟进入企业后,由于有内部资源的倾斜和支持,他们在培训、项目参与、关键部门轮岗等方面可能获得更多机会,从而更快地晋升到优质岗位。

三、 “优质岗位”的定义

需要明确的是,“优质岗位”通常指:

高薪酬、高福利: 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核心部门、关键技术岗位: 如研发、战略规划、财务管理、核心业务部门的管理层、技术骨干等。
晋升空间大: 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晋升通道。
权力或资源可及性高: 能够接触到企业的重要资源、决策过程,并可能获得一定的权力。

四、 外部人才与内部子弟的竞争

在市场化招聘环境下,外部优秀人才是有机会进入国企并获得优质岗位的。但是,他们的机会往往比内部子弟要少很多,而且面临更严峻的竞争:

信息获取门槛高: 有些岗位可能根本不向社会公开招聘。
资格要求更严苛: 即使公开招聘,也可能设置一些只有内部人才能满足的“隐形”条件。
面试和评估的公平性存疑: 面试官可能因为“关系”因素而对子弟有所偏袒,从而影响最终结果。
背景调查的影响: 外部人才的背景调查可能会被放大,而内部子弟的背景问题则可能被“化解”。

五、 改革的努力与挑战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国企的改革一直在推进,包括:

推行市场化招聘和选拔: 要求国企公开招聘,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
加强监督和审计: 提高透明度,防止权力滥用。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试图打破“子弟兵”的模式。
反腐败的深入: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公平现象的蔓延。

然而,这些改革的深入程度和效果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存在差异。面对根深蒂固的“关系”文化和人情社会,彻底根除“子弟内部消化”现象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总结

“国企优质岗位是否真的会被子弟内部消化?”的答案是:在很多情况下,是的,或者说子弟获得这些岗位具有显著的优势。 虽然不能说所有优质岗位都被子弟占据,但“子弟内部消化”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特定行业和企业。这背后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下社会“关系”文化、信息不对称以及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灰色地带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尽管国家在不断推进改革以提高国企的公平性和市场化程度,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会均等和唯才是举,仍需付出持续的努力,并伴随着整个社会公平与透明度的提升。对于外部的求职者来说,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在求职时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更具策略性的方法,会更有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石化子弟,父母都是双职工,出来就没打算回厂。这一代人留厂的也寥寥无几。这是国企子弟的常态。

为什么很多人就特别想把国企子弟接班搞得好像多特权似的。

首先,国企岗位不是唐僧肉,更不是什么全民福利,是要干活儿拿业绩的,能者上,稳者上,放到哪个企业都是铁律。子弟本来就更了解企业文化,也比外招员工更稳定,单从企业管理角度,也没毛病吧。

其次,子弟进去门槛和外招不会有任何区别,如果学历同等,你对企业的了解本来就比别人差一截,你说该怎么办?要人家自废武功?

最后,不能排除企业子弟确实有一定的内招渠道,但绝大部分都是类似临时工待遇的派遣工,也有门槛,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随便进。

有些人一边嫌国企效率低下光吃饭不干活,一边又削尖脑袋想往里面钻,到底什么心态?


子弟这个概念太宽泛,所以什么结论都能成立,也都不成立。

我就是国企子弟,只不过工厂在一个县城而已。

我们这一代子弟留厂的寥寥无几,正经本科毕业回厂的,也基本上都坐办公室,掌点小权。

但是你要说内部消化那就扯淡了。

每年招来的大学生十个留不下一两个,有的甚至疯了。

为什么?

因为这里上万人都是几代人相识,你作为陌生人是不可能有太多舒适感的。

你身边没多少人你得罪得起,除非你能力超群或者从上面派下来。否则从车间开始干起,在一个小县城混一辈子,这真的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人生预期。

但是这能怪谁呢?

那些留厂的子弟,就算不在这个厂里,出去也不一定混得多差。

国企的生态就是这样,不是谁想用二代。而是这么复杂的一套管理和生产系统,你如果不是从小生接触,你是学不会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在国企中混得好,你要有比二代们更多的努力。

而不是在知乎上问别人,是不是好事都被别人抢了。

user avatar

去年,我闺蜜花20多万通过某“高人”给孩子办了厦航的空乘岗位,经过报名、体检、政审等一系列流程后,孩子到厦航地勤实习半年。


她很开心的告诉大伙,孩子到厦航工作了,在八月十五,收到了孩子邮寄的厦航的月饼。接下来就是过年,然后疫情,疫情过后,又通知她孩子暂时入不了职,说受疫情影响没那么多航班,还得再等等,一直等到现在。


我有种强烈的预感,她被骗了,为啥呢?


因为还有更糟心的事,去年,在她的引荐下,又有三个亲戚朋友相继入坑,有花25万给孩子办电网的,花18万办铁塔的,花35万办烟草公司的。那位办事的“高人”神通广大,承诺皆可办理正式工作,办不了全额退款。


这三个孩子,也是从去年一直等到现在,交完钱后,隔几天就通知去体检,然后面试,过几天又通知去北京12345市长热线实习半个月,过完年以疫情为理由,进行网上培训,之后又去天津呆一个月,到天津又说疫情期间无法安排实习,一群孩子在宾馆干等了一个月。


一直折腾到上个月,才跟某人力资源公司签了一份到各单位的劳务派遣合同,说是入职三个月内再转为正式合同工。目前这三个孩子还在家听信呢,什么烟草,铁塔、电网的大门都没进去,据说同一批办理的孩子有100多人。


我跟她说,你很有可能被骗了,她说那个办事的“高人”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去过她的办公室,有转账凭证,有收条,有电话录音,不怕她跑路,办不成就退钱呗。我没敢再多说话,怕火上浇油,其实她已经很上火了。唉!即便钱退回来了,不也把孩子耽误了一两年。


这几天,我在网上百度出很多给孩子办工作受骗的案例,套路大相径庭,皆抛出能办理电网、烟草、银行、三大运营商、铁路、等这些国企工作的铁饭碗做诱饵,抓住家长给孩子找工作的急迫心里,诱其上当受骗。


一、收你钱后拿去理财投资,拖个一年半载后,没办成再把钱退给你,退的钱是后面办工作的人交的钱,拆东墙补西墙,直到崩盘那天,人不是跑了就是死了,公司也注销了。

二、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办理的工作,皆是国企的劳务派遣工,孩子上班后,自己离职或被单位开除,这些人力资源公司就会有种种理由不给你退钱。

三、还有一种就是直接把钱骗到手挥霍了,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报警他认可坐牢。


那些急于给孩子找工作的家长,千万不要上当受骗,现在的国企都是“逢进必考”,所有说不用考试,花钱就能进的,都是骗子。


每年国企官网发布的校招和社招才是真正的招聘,考进去的才是正式合同工,其他渠道进去的都是劳务派遣工,跟这些牛逼的国企一毛钱关系没有,就是个临时工。


如果真有所谓的“高人”能办这事,早就内部消化了,还能轮到你,还能朋友圈宣传。那些所谓的“高人”其实就是拼缝的,大骗子领着一伙小骗子,层层转包加价。每天给你讲故事,他们办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事情怎样发展,我会一直关注。可以肯定的是,这几个家长百分之百被骗了,祈祷他们几个能把钱要回来,经济不受损失。

转今日头条,爱旅行猫妈妈。


点赞加关注。点赞加关注,我主页还有更多买房小知识,帮助大家走出坑爹的套路。

我在广州从事房产信贷融资,欢迎问答。

user avatar

不会啦,国企内部子弟也分上中下,好的,去投行了,差的进不来,进来了爹妈也怕惹事,中间的跟普通家庭差不多,一半的凭本事也进得来。

所以开开后门占个位置有没有?有!

多不多?不少!

位子霸光了?不可能!

所以,凡事用脑子想,不要用脚后跟。

user avatar

不光是优质岗位啊,我同学老周毕业的时候去了北京出版行业的一个事业单位。

工资待遇极其一般,但是事业单位的好处都有,当然房子是别想了。

他们那一届招了30多个人,只有2个是平民,剩下的多多少少都有点背景。要么是三四线城市的市长副市长的亲戚,要么是二线城市的xx国企领导的亲戚。

当然,不排除两个可能,他们是吹牛逼,或者他们没吹牛逼但是是凭真才实学入选的。

我刚开始也奇怪,赚这么点钱这些人图啥呢……老周说,人家大部分房车都有,也不指着这点工资和待遇,就图个安稳。

后来老周去了另外一家事业单位,那个待遇倒是提高了不少,不过肥岗位也是常年不招人,早就一个坑一个萝卜占好了。

所以你说的这个情况的确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常。

老周就是纯纯的平民,他不也被招进去了嘛,你总不能指望30多个人里有20多个平民吧……

user avatar

总公司每年有歌唱比赛,因为没什么人看,就安排我们这些搞宣传的文艺中年义务排练,虽然大家都是拿休息天来单位练习,但是文艺爱好嘛,也不计较了。

后来上面重视这个事情了,大领导亲自来看了我们几次排练,说要把这个事情当一个真正的工作来抓。

然后你猜怎么着?第二天的排练从分公司来了好多从没见过的小年轻,第三天组长就宣布人员太多,把我们这些两三年一直坚持的人给劝退了。

这个事情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就连这么一个小小的机会都有人来抢,你觉得那些上升通道真的有普通人的份?

以前我不理解那些出圈的同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从这件事情后,我才彻彻底底明白,你要真想展翅高飞,国企确实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进国企,就是图一口安稳饭,别惦记其他的。

user avatar

不止内部子弟,分蛋糕的人可多了。这事儿必须得匿名说了,负面亲身经历。

曾经在一个国企的下属分公司管运营,这个公司是公私合营,私人占51%,国企占49%,所以我这种没关系的人才能进来,毕竟出资方还指着挣钱呢,不能全用关系。

有一天总经理找我,说要在我这儿安排个人,给副总监待遇。我当时还挺不愿意的,因为我当初为了给自己弄一个好用的副总监废了老劲了,现在直接就在我这儿加个副总监,还不让我面试直接就进。但总经理说,这是管理我们母公司国企的部门的一个领导的小三,等于是爹的爹的事儿。

而且还有要求,必须看着足够重要,业绩足够灵活,但不能影响公司整体业务。也就是说,要给她安排一个说出去有面子,但不能给主流业务线捣乱,即便什么都不干也能整天在管理会议上夸她的事儿。

我和现任副总监商量了半天,决定让她去做自媒体运营,足够高大上,还新潮,要是干得不好就用部门费用去给她买粉丝,保证把二奶奶伺候的高高兴兴的。

第二天来上班,确实也是个7分美女,还有一丝高傲的装逼范儿。聊了工作内容之后就让她自由活动去了。但第三天就没来上班,总经理说另有安排,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聊的不好。

但在年底的总公司年会上,见到了这位二奶奶,原来是嫌我们这边不是国资控股,没有安全感,还是到正经国企里面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