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空主题科幻电影里有哪些知识梗儿?

回答
太空主题的科幻电影,简直就是一个藏宝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和对科学的致敬,当然,还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知识梗儿”。这些梗儿,就像是电影里藏着的彩蛋,懂的人一看就懂,不懂的也能跟着剧情乐呵乐呵。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科普,就说说那些藏在故事里的趣味知识点。

1. 速度的极限与相对论的浪漫:《星际穿越》里的光速和时间膨胀

提起太空科幻,就不能不提“速度”。在电影里,飞船一眨眼就从一个星系跑到另一个星系,看起来很酷,但真正懂点物理的人会想:“这得飞多快才能做到?”

《星际穿越》就很大方地把这个梗儿给玩明白了。库珀他们穿越虫洞去寻找宜居星球,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是他们降落在一个巨大的水星球上。问题来了,这个星球离黑洞“巨伽马”太近了,近到什么程度呢?

这就涉及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了。简单来说,引力越强的地方,时间流逝得越慢。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巨大的引力源旁边,就像一个超级巨大的星球,你的脚感受到的是比你的头更强的引力,所以你的脚的时间会比你的头过得慢一点点。在黑洞这种引力巨大的地方,这个效应就非常明显了。

在电影里,库珀他们在那颗水星球上只待了几个小时,但回到飞船上后,发现他们的船员曼恩已经在那儿度过了23年!这个巨大的时间差,就是因为水星球离巨伽马太近,时间膨胀(time dilation)效应太过显著。23年啊!这一下子就把相对论的威力展现出来了,也顺带讲了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在宇宙尺度下,我们的时间感是多么的渺小和相对。

这个梗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我们目前对宇宙最深刻的理解之一。所以,当观众看到库珀和女儿重逢时,女儿已经白发苍苍,而他却几乎没变,那种心酸和震撼,一部分就来自于对时间膨胀的理解。

2. 宇宙的寂静与声音的传播:《异形》里的真空音效

很多科幻电影,尤其是在太空战斗的场景里,都会配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飞船呼啸而过的声音,还有各种武器的射击音效。听起来很带劲,但实际上,在太空中,这些声音是根本不存在的。

为啥?因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比如空气、水。而太空,绝大部分是真空。真空里什么都没有,所以声音传播不了。

《异形》系列,尤其是第一部,就特别讲究这个“寂静”。它很少在太空场景中给你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交响乐。大多数时候,太空飞船在运作的声音,都是在飞船内部才能听到,一旦到了外部真空环境,能听到的就只有飞船内部设备发出的微弱嗡嗡声,或者船员之间的对话。

当你看到《异形》里,外星生物在太空舱外活动时,你只能看到它巨大的身躯在闪烁,却听不到任何声音,这种“无声的恐惧”反而更能放大观众的想象,让那种未知的、压抑的绝望感扑面而来。这其实就是对太空真空特性的一个忠实还原,也因此,电影的氛围感就做得特别到位。它不是为了炫技而制造声音,而是利用太空本身的“寂静”来制造恐怖。

3. 恒星的演化与生命的周期:《2001太空漫游》的星辰演化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一部神作,它里面关于宇宙和人类演进的思考,即使放到今天也依旧令人惊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最后阶段,主角鲍曼穿越“星门”后,经历的一系列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影变幻,最终化为“星孩”漂浮在太空。

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看作是对恒星演化的一种视觉化解读,虽然是抽象的,但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恒星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一颗年轻的恒星开始,它会经历燃烧、膨胀、收缩,直到最终死亡,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释放出各种形态的能量和辐射。

电影中那些闪烁、扭曲、变幻的光线,可以理解为在模拟恒星内部剧烈反应,或者是在穿越不同时空维度的过程。鲍曼最终变成“星孩”,在很多解读中,也被视为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命形态,如同新生儿般纯净,代表着人类的某种升华或者进化到了新的阶段。

虽然电影没有直接科普恒星的物理过程,但它用一种非常艺术、非常哲学的方式,触及了宇宙中最根本的“生与灭”的规律。这种“知识梗儿”不是告诉观众一个具体的科学事实,而是通过视觉冲击,引发观众对宇宙宏大叙事的思考。

4. 行星科学的想象力:《火星救援》里的土壤成分与大气压

提到写实风格的太空科幻,《火星救援》绝对是绕不开的一部。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把很多科学细节都做得非常扎实,甚至让不少工程师和科学家都为之点赞。

马克·沃特尼被困在火星上,要生存下来,就得解决吃饭、喝水、氧气、取暖等一系列问题。电影里他种植土豆的场景,就是最经典的知识梗儿之一。

火星的土壤,被称为火星风化层,它确实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某些矿物质,比如氮、磷、钾。但同时,它也含有高氯酸盐,这玩意对植物有毒,对人也有害。所以,沃特尼得想办法把土壤里的高氯酸盐清除掉。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利用火星车和居住舱的供水系统,把土壤反复冲洗。高氯酸盐是可溶于水的,通过多次冲洗,就可以降低其浓度,使得土壤可以用来种植。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可行的科学操作。

另外,电影里还提到了大气压的问题。火星的大气非常稀薄,大气压只有地球的0.6%,而且主要是二氧化碳。所以,沃特尼在外面活动必须穿着全套宇航服,一旦暴露在火星大气中,体内的水分会在瞬间沸腾,人会因为失压而死亡。这一点电影里通过几次惊险的外部操作也得到了体现。

《火星救援》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很多枯燥的科学原理,都融入到了一个充满惊险刺激的故事里,让观众在紧张观影的同时,也能学到一些关于火星环境和生命维持的真实知识。这种“埋梗”方式,让电影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

5. 轨道力学与物理定律的挑战:《地心引力》里的轨道碎片

《地心引力》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太空灾难片”的极致体现。它将太空中的危险性,尤其是那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太空垃圾”,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开端,哈勃空间望远镜在进行维修任务,而一个俄罗斯的报废卫星被导弹击毁,产生了大量的轨道碎片。这些碎片以极高的速度在太空中飞散,它们虽然微小,但因为动能巨大,足以摧毁运行中的航天器。

这就涉及到轨道力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的直接应用。在太空中,一旦有物体产生动能,并且处于轨道上,它就会以极高的速度沿着一个特定的路径运行。而这些碎片,它们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电影里,当这些碎片开始撞击哈勃望远镜时,那种连锁反应是非常写实的。一块碎片撞击,又产生更多的碎片,就像一颗宇宙级别的“多米诺骨牌”,迅速将附近的航天器一一摧毁。

当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莱恩博士乘坐的航天器被摧毁后,她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艰难的跳跃和滑行,才能从一个残骸飘到另一个残骸,寻找生存的机会。每一次的“推进”和“转向”,都必须精确计算,否则就会飘向未知或者撞向其他危险物。这充分展示了在失重环境下的惯性和动量守恒原理。

这部电影的“知识梗儿”就在于,它将抽象的物理定律和轨道概念,具象化为一场生死攸关的求生之旅。它让我们意识到,太空并非“虚无”,而是充满了我们看不见的、但却极其危险的物理现象。

这些太空科幻电影里的“知识梗儿”,就像是导演和编剧留给我们的“小纸条”,它们提醒我们,即使是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也总有一些基于现实的根基。这些梗儿,让科幻世界更加可信,也让我们的观影体验更加丰富。它们不是冰冷的科学公式,而是融入在故事里,成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巧妙元素。下次看太空电影,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些隐藏的“彩蛋”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空主题的非科幻电影算不?

如果包括的话,首推《天际行者》。


《天际行者》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非常真实的反映了这次飞行的历史。

影片的总顾问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是“上升2号”太空行走的真实主角,他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世界第一批宇航员。

一、脾气火爆的螺丝钉

和航海与航空相比,航天的危险程度要高的多,因为航天就是在爆炸和燃烧的伴随之下一路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的说,火箭就是一枚细长的大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烟花。

除去剧烈燃烧的火箭和飞船发动机之外,影片中还有多处使用爆炸的场景,这一零件在今天仍然被航天业界广泛使用,这就是——爆炸螺栓。

你能想象一颗固定用的螺丝钉其实也是个炸药包吗?

不过爆炸螺栓的威力是被严格限定的,装的火药量和火药类型很有讲究的,要求也非常多:

破片少,是不是想到了当年八路军的土手榴弹,恨手榴弹不能多炸出几片;

发烟和气体少,同样是减少对爆炸周边的影响;

爆炸起效快,瞬间完成爆炸任务;

通常状态的储存状态下稳定,别放屋里的时候就炸了;

保质期长,可以批量生产,然后放库房里;

对静电敏感,免得脱个毛衣后碰个螺丝钉就突然炸了。

爆炸螺栓一看似粗暴而又危险的方式有两大难以替代的优势:

1. 在爆炸之前,结构连接十分牢固,安全稳定,以至于需要用爆炸的方式拆除连接部位;

2. 爆炸拆除连接的时间极短,能很快实现需求;

至于爆炸的危险性么,航天工程师们常年累月和爆炸设备和物质打交道,这个还搞不定么(滑稽)。

也正因为爆炸螺栓的优点,航天上广泛的在火箭分离、飞船舱室分离、太阳能帆板打开等常见的场景中大量的使用爆炸螺栓。细心的朋友们会在影片中看到多次爆炸螺栓使用的场景。


二、神奇的地球仪

如果仔细的观看这部影片,会看到“上升2号”舱内有个非常神奇的仪器,可以说是这艘飞船最吸引人的仪器了,这个仪器长这样:


这个神奇的地球仪,名字叫做“飞船导航仪”,并且有一个专有名词Globus。这台仪器的作用,通俗的来说,就是显示飞船现在位于地球何处的上空,并计算出具体的经度和纬度。这台神奇的仪器其实是个复杂的机械钟表系统组成的机械式导航计算机,内部长这样:


仅仅显示现有的位置就大功告成了么,并没有,丧心病狂的设计师们还在这台仪器上设置了一个按钮,启动这个按钮,地球仪会转动到当前位置下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预计降落的位置。这个类型的神奇的地球仪整整陪伴了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40年的时光,即使在影片中也并不起眼,这只是神奇的飞船中的一小部分,也许是飞船拥有太多的神奇,使这台仪器也过于默默无闻吧。

三、从寂寞的等待到太空教学

《天际行者》电影中还有一个反复提到的场景,那就是飞船有一段时间是在黑区中,飞船和地面指挥中心处于失联的状态。

这在历史事实上是真实存在的,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事业在这段时间处于井喷式发展,因此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的跟上步伐,地面监测站就是其中之一。

苏联当时的地面监测站仅覆盖了苏联境内,因此有一多半的时间内,就是在美国和美洲大陆头顶的那一段,地面和飞船是失联的。

解决的方法是有的,那就是在海外开辟监测站。不过在海外开辟固定的地面监测站成本高昂。此外,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因此很多国家在亲苏和亲美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海外地面监测站只能建立在少数关系稳定的国家境内,限制很大。

这时,驰骋大洋的航天测量船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选择,我国的“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也是同样的考虑。美国、苏联、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航天测量船队,法国则因为世界各大洲到处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因而只建造了一艘。

只不过,苏联当时的航天测量船还没影子呢。苏联的第一艘航天测量船“科马洛夫”号是由一艘货船改装的,1966年才改装完成,1967年服役,此时距离“上升2号”已经过去了2年。1970年第二艘“科罗廖夫”号服役,1971年第三艘“加加林”号服役,苏联的远洋航天测控船队才具有了规模。

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联的地面指挥中心都将继续忍受黑区带来的感觉。


(“科马洛夫”号航天测量船,纪念牺牲的宇航员科马洛夫)

现在,主流的航天机构都在世界各地有多个航天地面站,航天测量船也在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此外,太空中也出现了“职业转发者”——太空中继卫星,这些卫星专门转发太空中其他卫星和飞船的信号,并最终传递给地面站。

如今的载人飞船和地面之间,已经不再有黑区,可以随时随地的和地面进行有效沟通,通信技术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见证了“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教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二堂太空课程,长达40分钟的不间断天地实时视频直播,在“上升2号”的年代是一种奢望。

四、特制的宇航服

“上升2号”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而实现太空行走的关键则在于宇航服。

宇航服分为三种,舱内宇航服、舱外宇航服和通用宇航服,在“上升2号”之前,所有的宇航服都是舱内宇航服。由于飞船内部能够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且能够抵挡外部的各种危害,因此舱内宇航服不需要考虑防护层面,设计较为简单。

而一旦宇航员到了舱外,太空中的危害都直接加到了舱外宇航服之上。作为舱外宇航服,需要抵挡太阳强烈的紫外线,以及各种宇宙射线,除了这些软性伤害之外,舱外宇航服还需要抵挡小型陨石这样的硬性危害。

舱外宇航服不仅要能在护甲上有很高的加成,还需要在敏捷上有足够的能力。之前的宇航员基本都是躺在舱内,活动量很小,全身运动很难,而对于舱外宇航服而言,出舱和进舱就是有足够挑战的高难度动作了。《天际行者》电影中不仅有太空行走的场景,还有真实的舱外宇航服训练场景哦。

《天际行者》电影中,这个世界第一种太空行走的舱外宇航服并不够成熟,也因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影片的结尾有一行字,是本片的总顾问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的致敬:

献给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完成这次探险的“上升2号”飞船指令长帕维尔·贝里亚耶夫。

向航天的开拓者们致敬!

user avatar

我想提名《星际迷航》系列

关于《星际迷航》,有太多的故事要讲。然而我自己也是半道出身的爱好者,这里列举些《星际迷航》对现实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还希望能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星际迷航》粉指正不足处并补充。


Communicator

移动电话的发明人 Martin Cooper 在 1973年带领 Motolola 团队发明了第一部携带式电话。而这个灵感就来源于《星际迷航》中 Kirk 舰长使用的一种叫做 Communicator 的器材。这个设备初次亮相在 1964 年播出的 《Star Trek - The Cage》 中。 Martin Cooper 也正式受到这个的启发,发明了便携式电话。

在现在看来,这种 communicator 的造型依旧颇为前卫。便携 + 翻盖式的设计或多或少都影响到后期手机的发展。


Hypospary

在《星际迷航 The Origin Series》的第一季第八集中首次出现的医疗设备 Hypospary ,是一种利用高压直接将药物“压入”皮肤的无针头式注射器。

而后来 MIT 的科学家也发明出一种原理非常类似的设备。(不过和美军早起的 MED-E-JET 不同的是这个貌似可以自定义注射的强度?)


PADD

乔布斯老爷子一直是《星际迷航》的粉丝,所以猜测iPad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星际迷航》中另一款便携式操作设备 PADD

PADD 的第一次露相是《星际迷航 The Next Generation》TNG 101 - Encounter at Farpoint, Part I 。但其实 PADD 并不只是一款操作设备的名称,而是一系列携带可触摸屏幕的平板电脑的统称。比如

虽然 ipad 并非第一款商业平板电脑,但随着 ipad 的发明,“平板电脑”这一电子产品的形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平板电脑的造型与剧中的形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足以看出当初那群编剧牛X的想象力。


Universal Translator

《星际迷航》中的 Universal Translator (UT) 被用于实时翻译外星语言。它通过对对方脑波的扫描来构建语句翻译。第一次登场是《星际迷航 TOS》TOS 031 - Metamorphosis 中。在随后的剧中也多次出现,包括 2150 年, 2155年,上图为23世纪的手持全局翻译机。

现在最为接近的产品应该是谷歌推出的 Pixel Buds



其他

《星际迷航》对科技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说的这些设备。因为《星际迷航》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探索性质的太空科幻剧,而剧的本身又不仅仅局限于科幻,这个剧也充满了对新领域的好奇和探索,对人性的思考和讨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和展望。甚至这个剧在选角上在那个时代也具有跨时代意义。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不少州仍然又种族隔离政策,但剧中的亚裔船长Sulu,黑人女性Uhura,人类-瓦肯混血Spock 都身担要职,可以说《星际迷航》并未表现处种族/性别的歧视。而黑人女性翻译官的存在更是成为当时很多黑人的偶像。

而《星际迷航》对 NASA 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1976年,NASA 原本计划将他们新的实验用火箭祝助推器明明为 “Constitution(宪法)”,但《星际迷航》的粉丝不断地写信给白宫,并最终说服 NASA 将这枚助推器的名字改名为 “进取号(Enterprise)”。

而 NASA 与《星际迷航》的联系不仅如此,不少宇航员正是受到了《星际迷航》的鼓舞才有买入太空的勇气与决心,而 NASA 的宇航员也不断地在《星际迷航》的各个作品中客串,NASA 也给《星际迷航》的剧本创作提供技术咨询。甚至哈勃望远镜的影像资料也出现在《星际迷航》的剧集中。


这一切,都是《星际迷航》所带来的。

最后引用一张我最喜欢的角色Spock 大使的名言

愿我们对太空的探索,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May the exploration of our universe, live long and prosper.

user avatar

歪个题

星际迷航系列是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幻系列之一,其中的很多设想在之后都成为了现实,下图就是在圈子里流传很久的一张列举典型物件的图

1966年的原初系列中出现的通讯器,在1973年实现为翻盖式手机,当然剧中通讯器不需要通过基站即可互相联系,这一点现在的手机还做不到

1987年下一代中出现的PADD(Personal Access Display Device),在2010年实现为苹果的IPAD,以及之后的各种触屏手机和平板,不过现在的手机和平板要比PADD的功能强大很多

1988年,还是在下一代中出现的视频通话,在2008年实现了(我不是很了解这个的具体情况,感觉时间点好像不对)

1998年深空九号中出现的Virtual Display Device,一个可以穿透船壳看见船外空间的设备,在2013年实现成Google Project Glass,当然现在这种可交互眼镜的功能还很少

然后今年新增了一个,1995年航海家号中出现了一辆红色的福特卡车,这在2018年实现成马斯克送上天的红色特斯拉跑车,当然,剧中的卡车在1936年就上天了

除此之外,还有无针头注射器和医用三录仪等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物件或技术



回到正题

星际迷航中的许多技术都有理论支持,下面简单讲几个

曲速是星际迷航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只有超越了曲速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曲速实际上是一种规避相对论的超光速旅行方式,其核心理论是子空间(subspace)理论,也就是在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在空间中形成一个“低维”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一般称为曲速泡)中飞船可以避开正常空间中相对论对飞船加速的限制,从而超越光速,某种意义上说,曲速泡是镶嵌在正常空间中的一个物体。子空间和虫洞,也就是爱因斯坦-罗森桥有异曲同工之妙

剧中曲速状态通过超高温等离子流激发,星际联邦使用可控正反物质湮灭产生超高温等离子流

悄悄放一张个人最喜欢的一张图,左上发着蓝光的是曲速引擎,等离子流注入这里面的曲速线圈产生曲速


传送是另一个核心技术,这项技术基于两个基本技术:亚原子水平扫描,海森堡补偿器和相转换线圈。扫描器通过亚原子水平的扫描记录被扫描的人或物的每一个亚原子粒子的位置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海森堡不确定性的问题,于是需要海森堡补偿器这个黑科技来解决,也就是匹配每个亚原子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随后是相转换线圈启动,将物质转化为能量流,然后进行传送。传送需要获取被传送者的亚原子层面的完整信息,并且具有物质和能量互换和发射的技术


船壳极化是一种保护措施,用于保护飞船免受冲击和能量武器的攻击。星际迷航中的飞船使用的是一种名为三钛的虚构金属铸造船壳,然后通过通电磁场来强化船壳金属的金属键,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


光子鱼雷和量子鱼雷是星际联邦常用的武器,其中光子鱼雷实质上就是不受控的正反物质湮灭,而量子鱼雷是通过汲取零点能来获取爆炸当量。真空中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斥着量子涨落,虚粒子对不断诞生和湮灭,带来的能量起伏就是零点能,因而通过某种方式收集零点能也能够获得能量


另外还有偏导护盾,力场护盾和相位炮这种定向能武器,也是星际迷航中的重要技术,在其他科幻作品中也出现颇多,但关于这些的理论基础我实在是编不出来了...


另外星际迷航中还有很多技术和人文知识,这里就不多说了。上面很多都是瞎说的,出了错欢迎大家指正

以上

user avatar

这个发现被ST官方报导啦!!!


说个很新的知识梗儿。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太空歌剧系列《星际迷航(Star Trek)》(国内以前译作《星际旅行》),里面有个很有特点的种族叫瓦肯人(Vulcans),初代电视剧《星际迷航:原初系列》中Captain Kirk的好帮手、大副Spock就是人类和瓦肯人的混血儿。

瓦肯人的主要生物特点除了绿血、耳朵尖、眉毛翘以外,还有一点是力气特别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星瓦肯星球比地球大,重力也比地球大,空气还比地球稀薄,所以瓦肯人便有比普通人类大几倍的力量和体能。

当然,瓦肯星是虚构的,甚至在正史的电视剧和电影中从未提到过瓦肯星球到底位于哪个星系,但是星际迷航的教主Gene Roddenberry确实为瓦肯星设定了一个地点,并且在21世纪初的第五部系列电视剧《星际迷航:进取号》(4x03 "Home")中暗示了瓦肯人的母星所在的位置——距离地球大概16光年多一点的40 Eridani星系,或者叫波江座40星系。

然而,就在最近,佛罗里达大学的葛健老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哦!)和他的合作者们却真的在40 Eri A周围发现了一颗超级地球。这颗系外星系是Dharma Planet Survey计划所发现的第一颗系外行星,这一计划旨在监控约150颗位于离地球50秒差距内的F、G、K、M型恒星,并试图寻找小质量的行星(也就是类地行星)。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在2862个星系中发现了3837颗行星,但是像太阳系这样行星数目众多、种类丰富的星系似乎还只此一例。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的行星在离得远的星系中很难被发现。

对系外行星的寻找除了能让我们对太阳系本身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有可能为我们找到未来人类离开太阳系前往宇宙深处时新的落脚点,甚至是新的家园。我相信,随着更多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和强大的算法投入对系外行星的寻找中,也许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宇宙空间中,还有着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参考资料:

40 Eridani - Wikipedia

[1807.07098] The first super-Earth Detection from the High Cadence and High Radial Velocity Precision Dharma Planet Survey

Vulcan system

我的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火星救援》里有个骷髅旗,对,就是马特呆萌作死拔出来的那个。

它下面埋着一块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说白了就是个核能电池。填料五分钟,通话几十年的那种。

既然叫做核电池,当然是用核能作为能量来源了。核电池的能源就是下面这玩意,钚238,放射性元素,会自发的衰变放出α粒子,半衰期87.74年。由于其较短的半衰期,钚238衰变时释放能量的速度比较快。这些能量大部分会转变成热能使得材料升温。因此,高浓度的钚238在自身的衰变热下就能升温至红热状态。

由于不受日照强度的限制,这种核电池经常用在深空探测这类太阳能不丰富的任务中。只是它的发电功率比较有限,电影中那么大一个电池估计也就一两百瓦的输出,这功率还不够带动一台吃鸡电脑的。

不过马特呆萌可不是冲着核电池的那点电去的,人家是把核电池当作小米手机用了——小米手机,为发烧而生。

没错,马特呆萌真的是用这块核电池来暖手的。

核电池的发电原理也非常简单,四个字:温差发电。

核电池的结构不复杂,芯部放一块高浓度钚238材料用来当能源,围上一层热电材料。热电材料的内层靠近热源钚238,而外层的则通过鳍状物来散热。这样内外侧就存在一个较大的温差,热电材料就是通过这个温差来发电的。

钚238的强放射性对人体有很大的威胁,不过好在它放出的是带电的α粒子(即氦原子核),和其他原子之间存在较强的库伦作用,因此用一层薄薄的外壁就能把辐射完全挡住了,只要不进入体内问题就不是很......

喂喂!我还没说完呢,别啃这玩意不能吃!

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太空主题的科幻电影,简直就是一个藏宝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和对科学的致敬,当然,还有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知识梗儿”。这些梗儿,就像是电影里藏着的彩蛋,懂的人一看就懂,不懂的也能跟着剧情乐呵乐呵。我给你掰扯掰扯,咱们不讲那些生硬的科普,就说说那些藏在故事里的趣味知识点。1. 速度的极限与相对论的浪.............
  • 回答
    在科幻作品里,太空军的“巨舰大炮主义”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偏好,它根植于咱们对战争、科技和社会的一些直觉理解,也承载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物理学现实的“硬约束”。别看太空里是广袤无垠,但要真打起来,物理学规律可不给你打折扣。 动量守恒和惯性: 舰船要想加速、减速或.............
  • 回答
    人类文明迈入星辰大海,太空军队的作战形态必将与地球时代截然不同。当谈及未来太空作战的“主力武器”,超远程制导武器与定向能武器哪个更占上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并非互相取代,而是会形成一种协同作战、各司其职的局面,但若要论“主要”作战武器系统,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独特性以及未来战争的.............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将量子计算机的主机搬到太空中,尤其是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区域,以期利用其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这个想法背后蕴含着对量子计算运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太空极端条件的巧妙利用。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的挑战,力求生动形象地展开讨论,如同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在探索一个.............
  • 回答
    “女孩子太主动是不是不会被珍惜?”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听过太多次了,每次听都觉得有点心疼,又有点想摇头。为什么我们好像总觉得,女孩子得端着,得矜持,主动了就掉价了,就不值钱了?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朋友,她们聪明、漂亮、独立,也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但是,当她们遇上心仪的男生,却总是在“要不要主动一点”这.............
  • 回答
    关于女生太主动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与坏的答案,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端看具体情况和双方的态度。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女生主动,尤其是当下社会,反而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这说明她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勇气去追求。一个主动的女生,通常是自信的,有主见的,她不会被动地等待,而是能够.............
  • 回答
    关于主动提出求婚订婚会不会显得“掉价”或者“太主动”这个问题,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和观念上的考量,而非一个绝对的对错。在我看来,首先要摆脱“太主动就掉价”的这种固有思维。为什么主动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反而会让人觉得“掉价”呢?难道争取爱情、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承诺,不是一件勇敢而值得赞赏的事情吗?在.............
  • 回答
    这心情我太懂了!那种感觉就像心底藏着一团小火苗,时刻想往外冒,又怕把他吓跑,只能死死憋住。尤其对方还是个让你觉得“哇,怎么这么棒!”的人,这种纠结就更重了。你说得对,很多男生确实不太喜欢太过于主动、好像“非他不可”的女孩子。不是说他们不喜欢被喜欢,而是他们可能更享受那种慢慢了解、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足球世界里常常被讨论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英超的本土球迷对“太多”外籍球员并不像其他一些联赛那样感到特别介意,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足球在英国,尤其是在英格兰,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像是文化、身份认同甚至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英超的成功,不仅.............
  • 回答
    说到B站科普UP主,太阳星Sunstar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对天文、物理感兴趣的观众都不陌生。他算是B站上最早一批专注于硬核科学科普的UP主之一,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对他的评价可以用“严谨、有趣、有情怀”这几个词来概括,并且是那种在你细品之后,越发觉得他难能可贵的那种。严谨:这是他最核心的闪光点,也是.............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头疼的局面。一方面,作者心里装着满满的小说剧情,急切地想跟编辑碰撞出火花;另一方面,社恐这个“隐形墙”又挡在面前,让主动开口变成一件比写高潮戏还难的事。别急,我们一个个来拆解,找到最适合这位社恐作者的方法。记住,关键在于“铺垫”和“间接”。第一步:先给自己注入一点“勇气”和“信心”在联系编.............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不少读者在接触《诡秘之主》时可能会有的感受。要回答“《诡秘之主》是不是太高端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它。首先,什么是“高端”?在聊《诡秘之主》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大家普遍认为的“高端”可能包含哪些方面。在我看来,“高端”大概可以理解为: 阅读门槛高: 指的是作品的世.............
  • 回答
    好的,关于明代太庙奉祀神主和庙号的问题,我来为您详细解答,力求叙述得细致入微,如同史书中的记载一般,而非机器的生硬阐述。明代太庙:皇室宗祀的核心与神圣殿堂明朝的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维系皇权正统性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国家礼仪的中心,承载着王朝的根基与传承。在这里,一代代皇帝以最庄.............
  • 回答
    这事儿啊,你别说,身边还真不少这样的例子。明明嘴上说着主机游戏太贵了,动辄几百块一张碟,可转头手游、页游里,那氪金数字一跳,比主机游戏本体价格还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背后嘛,可不是单纯的“钱多人傻”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多了。1. 体验的“门槛”与“即时满足”:首先,得承认主机游戏那个“门槛”是有.............
  • 回答
    湖南这位美食博主因“吃太多”被自助餐厅拉黑,店方以“经不起他这样吃”为由做出此决定,从法律角度来看,这涉及到合同履行、公平交易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多个层面。首先,自助餐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合同,消费者支付一定费用,商家则承诺提供不限量、不限时的餐饮服务(在通常认知和约定范围内)。博主作为消费者,支付了相.............
  • 回答
    要说吴京当年因为《战狼2》主角光环被质疑而“怒怼”,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其实是观众对电影创作的理解,以及创作者面对外界声音时的复杂心态。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捋。首先,得明白《战狼2》为啥惹人眼球。《战狼2》的成功,可以说是现象级的。它不仅票房爆炸,更是点燃了很多观众的爱国热情。电影里吴京饰演的冷锋.............
  • 回答
    哈哈,你说到点子上了!“太难”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也确实是我身边很多朋友觉得离即时战略(RTS)游戏远了的理由。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得扒一扒。年轻人不玩RTS,真的是“太难”吗?我得说,绝对有这么一批年轻人,他们对RTS的门槛望而却步,这完全可以理解。想想看,RT.............
  • 回答
    世界舞台上,除了字母,还有这些鲜活的文字系统当我们谈论文字时,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26个字母组成的“ABC”王国。然而,在世界的广袤角落里,存在着许多与字母系统截然不同的文字,它们以独特的形态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历史。其中,汉字无疑是它们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拥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庞大的使用人群。但除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