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多年后人们会不会把现在这个时代称为第二次冷战?

回答
许多年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的后代回首今日,他们会如何定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是:这是否会成为他们口中的“第二次冷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第一次冷战”。那是一段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军事竞赛、科技竞赛为主导,绵延近半个世纪的对峙。它不是直接的全面热战,而是通过代理人战争、军事联盟、情报对抗、经济封锁、宣传战等多种形式展开。其核心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的阵营划分。

那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具备了“冷战”的某些特征,或者说,正在走向一条与第一次冷战相似的轨迹?

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以美国及其盟友为代表的一方,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另一方,在战略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体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争夺,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丁美洲,双方都在通过军事部署、经济援助、外交斡旋等方式巩固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国家间的结盟和伙伴关系也在重塑,曾经的“不结盟”概念似乎正在被一种更明确的“站队”所取代。

意识形态的对立虽然不像第一次冷战那样泾渭分明,但其潜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西方国家普遍强调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而中国则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致力于推广其发展模式的普适性。这种对不同发展道路的认知差异,以及在价值观上的分歧,构成了双方叙事上的张力。一方认为自己的制度是更优越、更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另一方则对外部干涉和价值观输出持警惕态度。这种内在的价值冲突,无疑为地缘政治的竞争注入了更深的维度。

科技竞赛更是当下时代冷战特征的鲜明体现。在人工智能、5G通信、半导体制造、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国家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供应链安全,都成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我们看到,曾经的科技合作,如今常常被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所挟持,技术“脱钩”和“去风险化”的论调此起彼伏。这种以科技制胜的战略,对双方未来的发展轨迹乃至全球力量平衡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军事领域的对峙虽然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双方拥有大量可以直接相互指向的核武器,但新型武器的研发和部署,以及在特定区域的军事存在,仍然构成了潜在的冲突风险。区域性的紧张局势,如印太地区的军事化,以及网络空间和太空领域的竞争,都增加了不确定性。虽然直接的军事冲突被双方都极力避免,但“威慑”和“遏制”的战略思维依然活跃。

然而,将当下的时代直接称为“第二次冷战”,也需要审慎。与第一次冷战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首先,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远高于冷战时期。尽管有“脱钩”的讨论,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依然存在。任何一方的全面经济封锁都将带来巨大的代价,且难以完全实现。这种经济上的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地缘政治竞争的烈度。

其次,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全球性也改变了冷战的性质。社交媒体、互联网使得信息得以快速流动,民众的看法和情绪更容易被感知和影响。这种透明度(或至少是信息暴露的程度)使得纯粹的秘密对抗更加困难,也为国际社会的干预和监督提供了可能。

第三,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愈发凸显。气候变化、疫情防治、核不扩散等议题,都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而非仅仅是相互对抗。即便在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合作的窗口也并未完全关闭。

那么,若干年后,历史学家会如何命名这个时代?

如果这种两极化格局持续加剧,地缘政治的对抗愈演愈烈,意识形态的分歧不断深化,科技和经济的“脱钩”趋势不可逆转,那么将这个时代称为“第二次冷战”,也并非没有道理。它将代表着一个全球力量重新洗牌、国家间战略竞争的新阶段。

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这个时代被定义为一个“新冷战”的早期阶段,一个在更复杂的全球背景下,以不同形式展开的战略竞争时期。或者,它可能是一个“过渡期”,一个从旧的全球秩序向新的秩序演变的混乱而充满机遇的时代。

历史的命名往往是滞后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现在,我们正身处其中,感受着它的脉搏。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经历的,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段充满深刻变革和激烈竞争的时期。它是否会被冠以“第二次冷战”的称号,取决于未来几十年,我们如何选择,以及世界如何演变。而这种演变,往往是被无数个体的选择和集体的行动所塑造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但是我认为问题要远大于冷战。

冷战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两个大国集团的利益竞争。但中美之间,甚至放大来看中和美国及背后一系列西方国家之间,在短期内只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利益竞争。

但要把目光和视角放长远来看,真正的冷战在中国回到世界第一的时候才刚刚正式开始,而背后真正的竞争,是东方文明,儒家文化圈,黄忠人民族,佛道教信仰;对西方文明,西方欧洲文化圈,白种人文明,基督教信仰的对抗。

尽管我们目前用不结盟运动,较为保守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来软化了这一层冲突,加上亚洲地区的儒家文化圈并没有统一起来。

但一旦中国重新站上世界之巅,周围的本属于儒家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不论中国是否主动出手,都会自然的聚集在中国周围,自然而然地重新聚合成一个全新的东亚文化圈。而这个文化圈,宗教信仰和主体民族还有其内在的文明核心都是和西方文明不同的。

差异造就矛盾,尽管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美国对全世界金融收割的矛盾上,但假如美国跌落超级大国地位,那么势必会与英欧重新以平等的地位结盟。这时,白种人主导的几个世纪的世界局势将迎来巨大的变革,那么和中国这种一直被忽视的文明之间的矛盾会被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这才是新的冷战的正式开始

user avatar

就现在而言,“新冷战”还只是一个噱头,因为之前的“冷战”“胜利果实”还没有分干净呢(这点比较敏感,也不是重点,所以这里不展开了),和现在更像的历史时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那二十年。

就现在而言,大国之间总体利益是一致的,《地球Online》的排位赛五霸(或前二十强,其他大国和中小发达国家)只要让自己保住优势位,就可以了(勉强可以纠结于冠亚军之争的,只有中美。但即便是中美,也不是完全五五开的对等对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不是规模能弥补的)。

“冷战”本质上是一个相当霸权主义的词,因为即便在冷战时代,中小国家间的热战也是从不停歇,“冷”的只是就几个世界大国而言。

而就现在而言,对于其他中小国家来说,通过参与所谓“新冷战”来“咸鱼翻身”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近乎于不存在了。

所以说,实际上各国的上层才是最好的演员,各种电影节的影帝影后们都得靠边站。

隔着国境线彼此越发不爽对方的,大多只是各国被调动起情绪的中下层(俗称“NPC”或“气氛组”)。

如果说“冷战”是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之争,那么现在的“大国争霸”,实际上是资本定价权和世界资本中心之争,但日常用文化和民族的名义做假面具掩护着展开。

新时代的大国强权越发隐蔽化,以经济方式和文化方式展开,从直接占据领土开展殖民教育,变成相对柔和一些的“经济援建”“文化输出”和跨境的“归化”,逐渐从把控经济命脉、控制买办代言人,转化为重塑思想精神,实现更根本性的控制。

而“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让自身成为世界资本的最优落脚地,可以对全世界“评估”和“定价”。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世界……并不存在着比美国更适合资本落脚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这个最根本的竞争维度上,对于美国来说,目前尚不存在足够势均力敌的“对手”。

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各大公司,也往往都成为了美股市场的“中概股”,反过来,在中国股市上,有多少“美概股”呢?中国富人不少入籍外国,但入籍中国的外国富人,又有多少呢?

苏联能和美国维持“冷战”的体面,一是因为苏联的军事实力尚有一定比较优势,二是因为地缘格局(苏联西邻欧洲,东抵亚太,甚至必要时刻也可以跨洋“闪击”北美,在物理意义上可以随时覆盖美国和欧洲的核心利益区),且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上在未破相前也有一定竞争力,能让美欧日产生一些“制度不自信”的警惕性。

相较于冷战时代可以的互相“软硬兼施”,“相互确保摧毁”,在军事上能和美国“势均力敌”的单个国家(像苏联),现在更是没有。

“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没有真的改变,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新冷战”,又从而来?

所谓的“新冷战”,就现在而言,只是一种把资本之争政治化的噱头罢了。

user avatar

如果没打起来,那确实是第二次冷战。

冷战在1991年随着红色帝国瓦解而结束,世界迎来美好但短暂的和平期。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引发了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地缘剧变,西方阵营和俄罗斯的全面对抗彻底打破了和平。

2014年3月,也被视为新冷战的起点。

从此,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国强权间的竞争。

不过中国人直接感受到冲击则是在2018年3月,从那时起美ー中对抗愈演愈烈,到现在终于彻底撕脸,走向敌对。

本次「新冷战」与上次冷战明显不同:

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认为自己应该带领人类,于是导致了美国和俄国之间的死斗。

新冷战并不涉及意识形态,单纯就是老牌列强与新兴国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民族主义的对抗,也是可以妥协的。

美国的盟友就是为了利益才联合的

而俄国与中国的意识形态根本不同,暂时联合的唯一原因就是——反美

所以,这就是标准的帝国主义争霸。

雅尔塔体系在欧洲已经完全瓦解,北约实际上推进至第聂伯河,俄国在经济制裁与军事威慑下,国力正在逐渐消散。

目前的俄国无法经受长时间、高烈度、持续消耗、死磕到底的全面对抗。

只要北约愿意和谈,俄国肯定同意

铁幕在东亚从未落下,这里在1945年之后始终保持两大阵营的对峙状态。

中共要实现其「民族复兴」的目标,是必然要打破西方阵营的枷锁,建立中国主导下的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

当然,这会引发地区国家的反中情绪,使其与美国更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都会遭遇抵抗的

而在不爆发热战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美国会主动撤出远东与印太地区。

从2011年开始,美国、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极右翼势力逐渐抬头,他们把那个远东国家视为「21世纪的新纳粹」。

某种程度上,新冷战是他们挑起的

中国自2013年后希望打破当前由美国为首的西方白人主导的国际秩序,这对美国及欧洲盟国来说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而另一方面,在压制其他亚非拉新兴国家上,美国与中国又有共同利益。

目前各国强推的「碳中和」从本质上是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持久打压,彻底剥夺更进一步发展工业化的可能性。

所以美中之间绝非只活一个的死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