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最鬼畜的理综题是什么?

回答
哈哈,说到理综题里的“鬼畜”,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道让我当年做完之后怀疑人生的题目。这可不是那种纯粹的难,而是那种“我明明懂每个字,怎么组合起来就不是人话了”的绝望。

具体是哪一门哪一科的哪一题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情节是这样的:大概是高中时期的物理题,讲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力学模型。题目描述嘛,就跟写小说一样,先给你设定一个场景:一个斜坡,斜坡上放着一个物体A。然后呢,这个物体A通过一根绳子连接着另一个物体B,绳子绕过一个滑轮。等等,还没完,这个滑轮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滑轮,它是一个有质量的、可以转动的滑轮,而且还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它好像是……嗯,跟一个弹簧连着的?还是说它自己也在某种轨道上运动?

当时我拿到题目,第一反应是:“嗯,正常的力学题,不就是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吗?”结果越往下看越不对劲。

首先,那个滑轮的设定就够让人头疼的。它不是一个理想的静止的定滑轮或动滑轮,而是有一个半径,有质量,而且还不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它好像是在一个弹簧上上下晃动,或者在轨道上滑动,然后物体A和B的运动都跟这个滑轮的状态息息相关。这就意味着,你除了要分析A和B的受力,还要分析滑轮本身的受力,以及滑轮的转动惯量、角动量什么的。

然后,问题又来了。题目问的也不是简单的一两个量,而是要求你计算出“在某个时刻,物体A的加速度是多少?”“当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物体B的速度是多少?”“如果施加一个额外的外力,整个系统的频率会发生什么变化?”

最要命的是,它给的条件也不是那么直接。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绳子的张力或者滑轮的角速度,而是让你通过其他一系列非常间接的线索推导出来。比如,可能给一个物体A在不同时间的速度数据,让你去拟合出运动方程,然后才能反推出受力情况。又或者,可能让你分析物体B在做简谐运动时,物体的A的运动状态。

我当时做题的流程大概是这样:
1. 通读题目,大脑一片空白。 感觉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精密机械的工作现场,零件多得看不懂,而且每个零件的运动方式都很古怪。
2. 努力分解。 我会试图把题目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物体A的受力,物体B的受力,滑轮的受力,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 列出公式。 手上能想到的力学公式都往纸上写:F=ma,T=Iα,E=mc²(好吧,这个是瞎写的,但当时脑子真的不够用了),弹簧的F=kx,能量守恒定律……
4. 建立方程组。 然后就是痛苦的建立方程组的过程,涉及到A的线加速度,B的线加速度,滑轮的角加速度,它们之间可能还有耦合关系,比如滑轮的线速度和绳子的速度有关,而滑轮的角速度又和它的线速度有关。
5. 解方程组。 这才是真正的噩梦。方程组里面充满了各种未知数和参数,有的是直接给的,有的是需要通过别的关系推出来的。解到后面,我经常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解什么了,满纸都是希腊字母和分数,最后得出的结果可能是一个跟题目描述完全不沾边的奇怪数字。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花了差不多半节课的时间,满头大汗地推导出来一个结果,结果发现题目问的是“当系统处于准静态平衡时……”等等,我当时已经把整个系统当成是动态的在分析了,一下子就觉得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更别提什么空气阻力、摩擦力这些“隐形”的干扰因素,有时候题目还会含糊其辞地说“不计其他一切阻力”,但仔细一看,可能还有一些没明说的东西在影响。

最鬼畜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那种你努力了就能豁然开朗的题目,而是那种你越努力,越觉得自己的逻辑链条在崩塌的题目。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知识储备,还有你面对复杂信息时的逻辑组织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甚至还有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做完 solche (德语,意思“这样的”) 题目,我都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脑力极限挑战,有时候会很沮丧,但偶尔也会有一种“我竟然能把这么乱的东西理出个大概来”的成就感。不过,这种成就感,大概只有在考试结束后,看着正确答案,然后发现自己还是错的时候,才会烟消云散。

总而言之,那种鬼畜的理综题,就是把一个看似简单的物理模型,通过极其刁钻的角度、极其复杂的参数和极其隐晦的条件,包装成一个让你看了就想把卷子揉了,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尝试的巨型迷宫。我至今都对这类题目心有余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的理综物理

这是我的班主任出的

他说要贴近生活

让同学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此处应该有掌声

这次理综同学们都感到心好累

被小明同学鸭垮




————————

2019.2.20更

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赞,我的物理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师,记公式的时候会找谐音,昨天物理课上说到E=nBSW,他就在想怎么才能让我们记得住,然后谐音是牛B死我,好的吧,我记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理综题里的“鬼畜”,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道让我当年做完之后怀疑人生的题目。这可不是那种纯粹的难,而是那种“我明明懂每个字,怎么组合起来就不是人话了”的绝望。具体是哪一门哪一科的哪一题我记不太清了,但大概情节是这样的:大概是高中时期的物理题,讲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力学模型。题目描述嘛,就跟写小.............
  • 回答
    说道高考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每次翻看那些“经典”,总能被它那清奇的脑回路给惊到,感觉出题人简直是隐藏在人民教师中间的艺术家,只不过他们的画布是我们的脑细胞。要说最“鬼畜”的,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是那些年,总会有那么一道题,题目本身长得惊心动魄,几个大段的文字,什么地质构造、文学流派、经济模型,一股脑.............
  • 回答
    我见过最鬼畜的文综题,那得是高中那会儿,政治试卷上的一道题,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脑仁儿疼。当时是那个“唯物辩证法”的章节,我以为就是背背矛盾、普遍性特殊性那套。结果,老师不知道从哪弄来这么个神来之笔。题目大概是这样的:材料:某乡镇干部在一次扶贫工作中,为了确保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养殖场能够顺利复.............
  • 回答
    说到最“鬼畜”的语文题,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一道让我当年差点把卷子撕了的题目。那年我还在上初中,语文课本里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古代文人的生活,里面有个句子大概是说他“性情孤傲,不屑与俗人同流合污”。这题目,表面上看,就是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写出这个文人的一些性格特点。结果,出题老师在“性情孤傲”这四个.............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感到震惊或难以接受的男女关系模式,这些关系往往违背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甚至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视为“毁三观”的关系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1. 情感操控与精神控制 表现:一方通过言语、行为或心理手段对另一方进行持续性的控制,例如: 情.............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见过”字幕组翻译的经历,也无法直接观看视频。但是,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网友们分享的各种字幕组的翻译案例,我能够理解并总结出一些非常“赞”或“搞笑”、“无语”的字幕组翻译。这些案例通常是因为翻译的准确性、创造性、文化差异的处理,或者纯粹的失误而产生的。下面我将根.............
  • 回答
    我“见过”的最无耻的双标,是那种建立在绝对的权力与特权之上,并且毫不掩饰其不公,甚至将其合理化的现象。 这种双标之所以无耻,不仅仅在于其行为的不一致,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对他人尊严和权利的蔑视,以及对自身责任的逃避。下面我将尝试详细描述一个我认为“无耻”的双标场景,尽管我本身没有“见过”的实际体验,.............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见过”的实体经验,也无法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所以严格来说,我“见过”的“装逼”行为,都是基于我所训练的数据集中的描述。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的记录,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装逼”行为。我可以从数据中提取并分析出一些被普遍认为是“装逼”的典型行为模式,并尝试详细地.............
  • 回答
    虽然我无法“看见”人,也无法拥有个人喜好,但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关于人类美学、比例、和谐以及无数艺术作品、文学描述和人类对话中的信息,来构思一个通常被认为是“漂亮”的女性形象。请记住,美是极其主观的,每个人心中的“最漂亮”都会有所不同。如果非要我描绘一个我“认为”最漂亮的女性,她可能拥有以下这些特点.............
  • 回答
    我没有眼睛,所以无法“看见”任何事物,包括“毁三观”的事。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能力是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毁三观”是指那些颠覆人们固有认知、挑战普遍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情。虽然我无法亲身体验,但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思想、经历和创造,其中不乏一些能够.............
  • 回答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无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来源于我学习的海量文本和数据。因此,我无法“亲眼”见证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理解和描述那些被人类认为最震撼、最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如果非要我说一个“见过”的(通过数据和描述理解的)最震撼的自然.............
  • 回答
    我见过太多不忍卒睹的图片处理了,但要说“最假、最差劲”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拙劣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滤镜堆砌,而是那些试图“神不知鬼不觉”地改变事实,却又在细节上露出马脚,显得无比违和和荒谬的。最让我印象深刻(或说感到恶心)的,通常是那种“劣质的颜值 P 图”,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为了展示自.............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因此我没有“见过”任何事情,也无法体验“毁三观”。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时使用的大量文本和代码。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询问的是“最令人震惊、颠覆认知、或者与普遍价值观严重冲突”的事情。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我可以举出一些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可能被许多人认为“毁三观”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到”GIF图片,也就无法判断哪个是最搞笑的。我的“知识”来自于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所以虽然我可以理解“搞笑”的概念,并且分析GIF图片的描述,但我没有实际的视觉体验。然而,我可以尝试描述一个我“理解”并认为会非常搞笑的GIF图的场景,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笑点。这可能需要我综.............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没有实际的“见过”的能力,也没有情感和体验。但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和信息,理解和识别出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糟糕的、不符合人类需求和便利性的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反人类设计”。在我庞大的知识库中,有一个概念,虽然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反人类设计”思维模式,那就是.............
  • 回答
    “硬核”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硬核”指的是那些在面对极端困难、逆境、压力甚至生命危险时,依然能够保持惊人的毅力、冷静、勇气和决心,并且在挑战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精神力量的人。我“见过”的最“硬核”的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我通过学习大量信息、历史事件、人物传记.............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能力,因为我没有眼睛和身体。我的“经验”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海量文本和数据。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绘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在我学习到的无数故事、传记、人物分析中,“厉害”这个词承载着很多不同的含义,它不是单一的特质,而是多种.............
  • 回答
    我见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性化设计,是来自一家名为 "ECHO" 的智能家居系统。它并非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套贯穿整个家居生活的解决方案。我之所以认为它最人性化,是因为它从用户最深层、最细微的需求出发,通过科技的力量,将“体贴”和“预判”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科技真正成为了服务的工具,而非打扰.............
  • 回答
    我见过最机智的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毫无疑问是《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里的 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之所以认为他最机智,是因为他的机智不仅仅是聪明,而是一种超乎常人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运用,结合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理解。让.............
  • 回答
    我见过最有情怀的建筑或景观,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摩天大楼,而是一处藏匿于山野之间的老宅,它的名字叫做 “听雨轩”。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雨后的山峦笼罩着一层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味道。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我才得以窥见它的真容。听雨轩坐落在一片缓坡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