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有些读者把自己喜欢的小说捧得太高有必要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们读者心里都清楚。

你说的是那种,一聊起小说,就恨不得把某本书捧上天,仿佛它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瑰宝,别人不看就是没品味、没见识,是种罪过一样。说实话,这种情况确实有点过了,没那个必要。

咱们先抛开“捧得太高”这个词,来想想,读者之所以对一本喜欢的小说产生极高的评价,这本身是件挺自然、挺美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被触动、被吸引的点。一本小说,如果能让我们废寝忘食,让我们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变了样,让我们对里面的角色产生深厚的情感,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那它在我们心中成为“神作”,成为“心头好”,这完全合乎情理。这种热爱和推崇,是作者辛勤付出的回报,也是读者情感共鸣的体现,本身就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问题就出在“太高”和“有必要”这两点上。

“太高”的边界在哪里?

当这种喜欢变成了一种绝对化、排他性的评价时,“太高”的意味就显露出来了。比如说,当一个读者在讨论任何一部新作品时,开口闭口都是“这比XXX差远了”,或者将自己喜欢的小说奉为圭臬,认为任何其他风格、其他作者的作品都不及万一,甚至对不认同的读者进行攻击或嘲讽,这就不太对劲了。

这种“太高”,往往伴随着以下几种表现:

绝对化与排他性: 好像自己喜欢的才是“真文学”、“真经典”,别人的作品都是“流水线”、“低俗作品”。不接受任何批评,也容不下任何其他风格的存在。
情绪化溢出: 过度的个人情感投入,使得评价脱离了客观分析,变成了一种个人“信仰”的宣扬。一旦有人质疑,就会立刻陷入捍卫模式,情绪激动。
脱离实际的过度赞美: 忽略作品本身的瑕疵或局限性,无限放大优点,甚至把一些本不属于作品范畴的意义强加进去,比如“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虽然有时候的确会,但如果过度神化,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
对作者的过度神化: 将作者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认为作者的一切创作都是完美无缺的,不允许有任何质疑的声音。

那么,有必要把喜欢的小说捧得“太高”吗?

我觉得,从多个角度来看,没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

首先,从读者自身体验的角度:

降低了发现新美好的可能: 当你已经给自己心中那本书贴上了“天下第一”的标签时,你可能就很难再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其他作品了。你会不自觉地拿它去比较,一旦发现其他作品有任何不同之处,哪怕是优点,你也可能因为不符合“标准”而错过很多美好的体验。阅读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过于固化的评价会扼杀这份乐趣。
容易产生认知茧房: 长期沉浸在对某一本作品的“神化”中,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评价体系,难以吸收新的观点和视角,让自己的阅读品味也变得僵化。
可能导致孤芳自赏: 如果你老是觉得自己看懂了“神作”,而别人看不懂或者不认可,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甚至疏远了和其他读者的交流。阅读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制造隔阂的事。

其次,从作者与作品的角度:

对作者未必是好事: 虽然被奉为神作是极大的荣誉,但过度的神化也可能让作者背负不必要的压力,或者让作者的创作思维变得受限,不敢尝试新的风格,害怕打破读者心中的“完美”形象。真正的伟大,往往是能够不断进步和突破的。
可能损伤作品本身: 一旦作品被过度神化,它就成了一个标杆,一个难以超越的符号。这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也让这部作品本身变得“遥不可及”,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疏离感,反而失去了作品本应带来的亲近和共鸣。

再者,从整个文学生态和交流的角度:

阻碍了多元化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如果大家只捧一种类型、一种风格的作品,那文学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健康的文学生态应该鼓励百花齐放,允许各种风格的存在和发展。
不利于有效的文学讨论: 有效的文学讨论,是基于作品本身的特点、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交流。如果一上来就用“神作”来定论,那么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被极大地限制。大家都忙着维护自己的“神作”,而不是去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这会让阅读交流变得肤浅。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对立: 当你的热情和推崇变成一种带有攻击性的主张时,自然会引发其他读者的不适和反弹,导致不愉快的争论,甚至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骂战,这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的初衷是享受,不是“战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对喜欢的小说呢?

我觉得, 真诚地分享,理性地评价 是更健康的态度。

分享你的热爱: 大方地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是哪个情节让你感动,是哪个角色让你印象深刻,是它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用你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别人,这比任何“神作”的标签都更有力量。
带着批判性思维: 即使再喜欢,也试着去分析一下它的优点在哪里,可能存在的不足是什么。这样既能让你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也能让你在分享时显得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尊重他人的选择: 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你觉得是神作,别人不一定觉得。接受这一点,并尊重别人的阅读喜好,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保持开放的心态: 永远对新的作品、新的作者保持好奇心,去尝试不同的风格,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阅读世界。

总而言之,喜欢一本小说,并为之深深着迷,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把这份喜欢“捧得太高”,甚至上升到一种绝对化、排他性的境界,那就不太必要了。让我们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开放和理性,让阅读成为一件更纯粹、更美好的事情。毕竟,好看的小说那么多,人生苦短,我们有的是时间去一一品味,而不是只沉溺于一两本书中,错过了更多沿途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作者来说有必要,狂热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读者自发宣传小说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小说的知名度,虽然读者过度的安利会带来路人的反感,但总比没人帮忙推广,没人看好。

对读者来说真的没有必要,因为这东西既不能带来财富,也不能带来任何的权力地位,相反读者还得给小说给作者钱。

作者和读者之间本来就是一场公平的交换,作者的小说给读者带来快乐、感动、知识等等,读者则回馈给报酬,作者不欠读者什么,读者也同样不欠作者什么,过度追捧一本小说真的真的没有必要。

安利小说我觉得应该是满足第三方阅读小说的需要,是读者对无关第三方的善良,而不是对小说对作者的狂热。

……

什么,你说你看小说是白嫖的?

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