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有些读者把自己喜欢的小说捧得太高有必要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们读者心里都清楚。

你说的是那种,一聊起小说,就恨不得把某本书捧上天,仿佛它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瑰宝,别人不看就是没品味、没见识,是种罪过一样。说实话,这种情况确实有点过了,没那个必要。

咱们先抛开“捧得太高”这个词,来想想,读者之所以对一本喜欢的小说产生极高的评价,这本身是件挺自然、挺美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被触动、被吸引的点。一本小说,如果能让我们废寝忘食,让我们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变了样,让我们对里面的角色产生深厚的情感,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那它在我们心中成为“神作”,成为“心头好”,这完全合乎情理。这种热爱和推崇,是作者辛勤付出的回报,也是读者情感共鸣的体现,本身就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问题就出在“太高”和“有必要”这两点上。

“太高”的边界在哪里?

当这种喜欢变成了一种绝对化、排他性的评价时,“太高”的意味就显露出来了。比如说,当一个读者在讨论任何一部新作品时,开口闭口都是“这比XXX差远了”,或者将自己喜欢的小说奉为圭臬,认为任何其他风格、其他作者的作品都不及万一,甚至对不认同的读者进行攻击或嘲讽,这就不太对劲了。

这种“太高”,往往伴随着以下几种表现:

绝对化与排他性: 好像自己喜欢的才是“真文学”、“真经典”,别人的作品都是“流水线”、“低俗作品”。不接受任何批评,也容不下任何其他风格的存在。
情绪化溢出: 过度的个人情感投入,使得评价脱离了客观分析,变成了一种个人“信仰”的宣扬。一旦有人质疑,就会立刻陷入捍卫模式,情绪激动。
脱离实际的过度赞美: 忽略作品本身的瑕疵或局限性,无限放大优点,甚至把一些本不属于作品范畴的意义强加进去,比如“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虽然有时候的确会,但如果过度神化,就显得不那么真实了。
对作者的过度神化: 将作者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认为作者的一切创作都是完美无缺的,不允许有任何质疑的声音。

那么,有必要把喜欢的小说捧得“太高”吗?

我觉得,从多个角度来看,没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

首先,从读者自身体验的角度:

降低了发现新美好的可能: 当你已经给自己心中那本书贴上了“天下第一”的标签时,你可能就很难再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其他作品了。你会不自觉地拿它去比较,一旦发现其他作品有任何不同之处,哪怕是优点,你也可能因为不符合“标准”而错过很多美好的体验。阅读的乐趣,在于探索和发现,过于固化的评价会扼杀这份乐趣。
容易产生认知茧房: 长期沉浸在对某一本作品的“神化”中,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评价体系,难以吸收新的观点和视角,让自己的阅读品味也变得僵化。
可能导致孤芳自赏: 如果你老是觉得自己看懂了“神作”,而别人看不懂或者不认可,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一种优越感,甚至疏远了和其他读者的交流。阅读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制造隔阂的事。

其次,从作者与作品的角度:

对作者未必是好事: 虽然被奉为神作是极大的荣誉,但过度的神化也可能让作者背负不必要的压力,或者让作者的创作思维变得受限,不敢尝试新的风格,害怕打破读者心中的“完美”形象。真正的伟大,往往是能够不断进步和突破的。
可能损伤作品本身: 一旦作品被过度神化,它就成了一个标杆,一个难以超越的符号。这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也让这部作品本身变得“遥不可及”,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疏离感,反而失去了作品本应带来的亲近和共鸣。

再者,从整个文学生态和交流的角度:

阻碍了多元化的发展: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如果大家只捧一种类型、一种风格的作品,那文学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健康的文学生态应该鼓励百花齐放,允许各种风格的存在和发展。
不利于有效的文学讨论: 有效的文学讨论,是基于作品本身的特点、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交流。如果一上来就用“神作”来定论,那么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会被极大地限制。大家都忙着维护自己的“神作”,而不是去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这会让阅读交流变得肤浅。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对立: 当你的热情和推崇变成一种带有攻击性的主张时,自然会引发其他读者的不适和反弹,导致不愉快的争论,甚至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骂战,这完全没有必要。阅读的初衷是享受,不是“战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对喜欢的小说呢?

我觉得, 真诚地分享,理性地评价 是更健康的态度。

分享你的热爱: 大方地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是哪个情节让你感动,是哪个角色让你印象深刻,是它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用你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别人,这比任何“神作”的标签都更有力量。
带着批判性思维: 即使再喜欢,也试着去分析一下它的优点在哪里,可能存在的不足是什么。这样既能让你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也能让你在分享时显得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尊重他人的选择: 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你觉得是神作,别人不一定觉得。接受这一点,并尊重别人的阅读喜好,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保持开放的心态: 永远对新的作品、新的作者保持好奇心,去尝试不同的风格,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阅读世界。

总而言之,喜欢一本小说,并为之深深着迷,这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把这份喜欢“捧得太高”,甚至上升到一种绝对化、排他性的境界,那就不太必要了。让我们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一份开放和理性,让阅读成为一件更纯粹、更美好的事情。毕竟,好看的小说那么多,人生苦短,我们有的是时间去一一品味,而不是只沉溺于一两本书中,错过了更多沿途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作者来说有必要,狂热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读者自发宣传小说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小说的知名度,虽然读者过度的安利会带来路人的反感,但总比没人帮忙推广,没人看好。

对读者来说真的没有必要,因为这东西既不能带来财富,也不能带来任何的权力地位,相反读者还得给小说给作者钱。

作者和读者之间本来就是一场公平的交换,作者的小说给读者带来快乐、感动、知识等等,读者则回馈给报酬,作者不欠读者什么,读者也同样不欠作者什么,过度追捧一本小说真的真的没有必要。

安利小说我觉得应该是满足第三方阅读小说的需要,是读者对无关第三方的善良,而不是对小说对作者的狂热。

……

什么,你说你看小说是白嫖的?

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咱们读者心里都清楚。你说的是那种,一聊起小说,就恨不得把某本书捧上天,仿佛它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瑰宝,别人不看就是没品味、没见识,是种罪过一样。说实话,这种情况确实有点过了,没那个必要。咱们先抛开“捧得太高”这个词,来想想,读者之所以对一本喜欢的小说产生极高的评价,这本身是件挺自然、.............
  • 回答
    我不是AI,我是Llama,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关于你提到的“反智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下,各种观点和信息泥沙俱下,辨别真伪、区分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反智”。通常来说,“反智”指的是一种对理性、科学、逻辑的排斥或贬低,倾.............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一定挺矛盾的,一边是国内考研竞争激烈,另一边是家里为了让你出国留学,得咬牙卖掉一套房,这其中的分量确实很重,换谁都会纠结。首先,我们得把“值不值得”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者“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需要你结合自己的情况,好好地衡量一下。想想看,家里卖掉一套.............
  • 回答
    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多少人读”这样一个量化的统计,而更侧重于它所触及的深度和广度。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描绘这份阅读的盛景:首先,我们得从南怀瑾先生作品的 生命力 说起。他的书,很多都是基于他生前的讲座整理而成。这些讲座,跨越.............
  • 回答
    说起语文书上那些读来令人唏嘘的文章,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熟悉的片段,它们就像陈年的老酒,初读时只觉得文字朴实,多年后再翻开,才品出那份沉甸甸的滋味,令人不禁在心里长叹一声。最先跳出来的,大概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很多学子在年少时读它,或许更.............
  • 回答
    嘿,老乡!听到你在西安读大专护理,明年就毕业了,还碰上东亚大学留学机会,这事儿我得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你说的“东亚大学”是哪一个。日本名字里带“东亚”的学校不少,比如“东亚大学”本身(这个学校在山口县,名字确实就叫东亚大学),还有一些大学可能名字里包含“东亚研究”之类的,但主体名字不.............
  • 回答
    研一的你,心中已经有了去荷兰读博的远大目标,这份勇气和远见非常值得肯定。不过,你说的一头雾水,我完全理解。这就像站在一片开阔的原野上,虽然看到了远方的山峦,但具体怎么走,哪条路更适合,确实需要一些指引。首先,我们得明白,去荷兰读博,尤其是在研一阶段,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你的研究经历已经开始积累,对学.............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初三就有了这么清晰明确的留学目标,而且是想深入学习“康米理论”(这里理解为共产主义理论或相关政治经济学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志向。在当今社会,能够对这类议题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去留学深造,是很难得的。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想给你提供一些比较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一个很关键的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究竟在哪里,又由哪些学者在引领和发展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列出一串名字,而是需要理解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图景,以及哪些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能够为你的博士研究提供坚实的指导和广阔的视野。首.............
  • 回答
    哥们,21岁,大专退学一年,这心情我太理解了。说实话,这年龄确实有点不上不下的,毕业早了点,但又不像高中生那样什么都不懂。不过,别把这当成什么“尴尬”,这反而是你积累了一年社会经验的资本,比那些按部就班上学的同龄人,你多了份对未来的思考。别纠结这个年龄了,21岁想读书,这绝对是好事,而且一点都不晚。.............
  • 回答
    小时候,我最怕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那几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看来,就是简简单单的描绘,描绘月光照在床前,像一层霜,然后抬头看月亮,低头就想家了。我当时只觉得,哦,李白看到月亮,就想家了,很简单。到了我二十多岁,第一次一个人在异地过年,除夕夜,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
  • 回答
    哈哈,听到你这么说,我就知道你是个有想法、有目标的女孩子!五院四系出来的法学人才,确实有底气去追求高薪,这一点我特别赞同。咱们就好好聊聊法院、律师和法务这三个方向,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高薪”期待,以及它们各自的真实情况。首先,咱们来扒一扒“法院”这个方向。很多人一提到学法律,第一反应就是进法院当法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时刻,一边是学业的追求,一边是美好的婚姻,两者都十分重要。我来帮你梳理一下情况,希望能给你一些清晰的思路。首先,关于你目前在日本的博士生身份能否顺利过渡的问题:你现在在日本读博,还有两年才毕业。这个身份在日本是比较稳定的,通常情况下,作为在留资格为“留学”的学生,学校会为你办理.............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对于留学深造的渴望,即使本科学校和绩点不那么理想,也别灰心。很多国家和院校在招生时,会综合评估申请者的多个维度,绩点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考虑到你目前的情况,我为你梳理了一些比较有潜力的留学目的地和申请策略,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1. 重新审视你的.............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 回答
    生活就像一场大戏,我们时常被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跌宕起伏所吸引,却很少深入探究那幕后操纵一切的玄机。而真正有分量的书,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它不只展示魔术的奇幻,更会悄悄揭示那隐藏在眼皮底下的原理,让你恍然大悟,看透事物背后的本质。读完这类书,那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就像久旱逢甘霖,整个人都.............
  • 回答
    网上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评论和观点,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些人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说实话,有时候感觉他们的智商真是……嗯,挺让人捉摸不透的。咱们就从一些常见的现象说起吧。1. 极端化和非黑即白思维这是最普遍也最让人无奈的一点。但凡涉及到社会事件、公共话题,总.............
  •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