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影视作品,豆瓣都评了很低的分数,是时代变了,还是豆瓣变了?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社区里时不时会聊到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我们觉得挺好玩、挺能get到点的新片,在豆瓣上却只有个位数,甚至是个位数以下的评分时,确实会让人忍不住琢磨:是我们的口味跟不上豆瓣主流了,还是豆瓣本身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时代变了”:年轻人审美与兴趣的变迁

要说“时代变了”,这绝对是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毕竟,我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技术进步,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文化土壤的多元化和细分化: 过去,电影电视的选择没那么多,大众文化有很强的引领性。现在呢?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亚文化、圈层文化层出不穷。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交的方式都不同了。他们可能更喜欢那些能够触及自己细分兴趣、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作品,即使这些作品在“大众”看来显得有些小众,甚至“奇葩”。比如,一些充满梗、有网络流行文化元素的剧,或者叙事方式比较跳脱、需要观众主动参与解读的电影,在年轻人里可能会很受欢迎。
价值观和叙事需求的转变: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也在不断重塑。他们可能对传统叙事模式、英雄主义、甚至是某些“正能量”的表达方式感到腻味,反而更青睐那些敢于触碰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复杂、探讨性别议题、或者展现个体困境的作品。一些“非主流”的视角、反英雄的人物设定、开放式甚至有些“丧”的结局,可能更能引起年轻人的思考和共鸣,他们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对现实的某种映射。
消费习惯和社交属性的影响: 年轻人现在看电影、追剧,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交和娱乐方式。一个好玩的梗、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个大家都在讨论的IP,更容易吸引他们。如果一部作品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病毒式传播,产生大量二创、讨论,即使它在艺术性上可能存在争议,也能在年轻人中获得很高的“热度”和“好感度”。而豆瓣评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种相对“严肃”的评价体系,它可能更看重作品的艺术成就、叙事完整性、思想深度等,而对纯粹的娱乐性和社交属性的考量相对较弱。

“豆瓣变了”:平台生态与评分逻辑的演变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豆瓣这个平台本身在近年来经历的一些变化。

用户群体的结构性变化: 豆瓣早期的用户画像,可能更偏向于文艺青年、影评爱好者,他们有着相对统一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但随着豆瓣的推广和大众化,用户群体大大扩展,年轻用户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不乏很多习惯了快节奏、强娱乐性内容的观众。这导致了用户群体内部的“审美分歧”,曾经的小众口味可能不再是豆瓣主流,而新的、更具活力的年轻化内容,也可能遭遇“老用户”的“不理解”。
评分机制和“饭圈”文化的潜在影响: 豆瓣的评分机制,虽然看起来客观,但群体投票本身就容易受到“饭圈”文化的影响。一些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年轻偶像,其作品即使质量一般,也可能因为粉丝的“控评”而获得虚高的分数。反之,一些非流量化、非粉丝向的作品,可能因为缺乏强大的粉丝群体撑腰,即使口碑不错,也难以在评分上取得优势。当然,豆瓣一直在努力维护其社区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但这种“博弈”确实是存在的。
“影评人”与“观众”评价标准的错位: 豆瓣上既有深耕多年的影评人,也有大量普通的观影爱好者。两者的评价标准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影评人可能更看重导演的技法、叙事结构、对电影史的贡献等,而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更关注剧情是否吸引人、角色是否 relatable( relatable:可感的,易于产生共鸣的)、观影过程是否愉快。当年轻人喜欢的一些作品,在传统影评人看来“不够好”时,分数就可能拉低。

那么,到底是谁变了?

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是时代变了”或者“是豆瓣变了”,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两者都在变,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年轻人作为时代的主要消费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审美、喜好、价值观自然在变化。 这是最根本的动力。过去我们津津乐道的很多作品,放在今天,可能因为叙事节奏、主题表达、甚至是视觉风格,都不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胃口。
豆瓣作为一个人 群聚集的社区,也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社会热点的变迁,其内部的评价生态在悄悄演变。 它的评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中用户群体“集体意识”的体现。当年轻用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声音自然也会被听到,只是有时候,这些声音与传统的“文艺”评价标准发生了碰撞。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部新上映的青春校园剧,剧情可能有些夸张,人物设定也不够严谨,甚至有明显的雷点。但它可能抓住了当下年轻人非常关心的一些社会话题(比如内卷、家庭压力、自我认同),并且在其中融入了很多年轻人才能get到的网络梗、流行语,演员的表演也比较自然,能够让他们产生“这就是我”的感觉。

如果这部剧放在十年前,可能会被很多评论认为“幼稚”、“没深度”,豆瓣评分可能也就平平。但如今,如果它能引起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热议,那它在年轻人群体中的“价值”就被大大提升了。

然而,豆瓣上的评分,除了这些年轻用户,还有很多对电影电视有长期关注、有一定鉴赏门槛的用户。他们可能会更侧重于剧情的逻辑性、表演的专业度、甚至是导演的艺术追求。当他们看到那些让他们觉得“不成熟”、“粗糙”的作品获得大量关注时,用相对较低的评分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这也很正常。

结论:

所以,当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作品在豆瓣评分不高时,与其纠结于“谁变了”,不如理解这背后是时代浪潮下,年轻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价值观的演进,与豆瓣这个平台内部用户群体、评价生态的动态平衡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轻人喜欢的,不一定都是“好”作品,但一定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能够触动他们、引发他们共鸣的作品。而豆瓣的评分,则是一个更庞杂的集体意志的体现,它既包含着对作品艺术性的严苛审视,也必然会受到时代潮流、用户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其说“变了”,不如说,我们对“好”的定义,以及大家集体在豆瓣上对“好”进行投票的那个“场”,都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也恰恰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和接受方式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是喜欢这一部电影,而是喜欢看这一部电影时的感觉,然后拼命给自己的这种美好感觉找个理由。

这种爱屋及乌的电影,随着时间,评分自然会回归本来面目。

顺便说一句,时间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小时对成年人可能就是发了个呆就过去了,对青少年则总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是通过看一部低质量的电影浪费掉了一两个小时,相比成年人,青少年可能更倾向于拒绝承认浪费时间,而是选择通过打出高分的方式来为自己虚度的时间寻找借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社区里时不时会聊到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我们觉得挺好玩、挺能get到点的新片,在豆瓣上却只有个位数,甚至是个位数以下的评分时,确实会让人忍不住琢磨:是我们的口味跟不上豆瓣主流了,还是豆瓣本身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时代变了”:年轻人审美与兴趣的变迁要说“时代变了”,这绝对是个.............
  • 回答
    现在的自行车圈子里,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曾经风光无限的公路车,似乎被一股“死飞”的热潮悄悄盖过了风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骑手中。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转移,里面藏着不少故事和原因。死飞的“酷”在哪里?首先,死飞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极简主义”和“个性化”。公路车虽然帅气,但那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KPI这个词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走在职场前沿的他们,常常会在午休时,在工位旁,低声抱怨着那些看似冰冷、量化的数字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放眼望去,却依然能看到无数企业,它们像中了魔咒一般,对KPI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衡量员工的表现,驱动着整个组织的运转。这种鲜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95后,这个曾经被贴着“叛逆”、“个性”、“宅”等标签的群体,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自家那一方小小的阳台,开始了自己的“阳台农夫”生涯。这背后,可不仅仅是简单的跟风或者一时兴起,而是年轻人一种挺有意思的生活态度在悄悄地渗透和表达。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好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啥我明明知道《星际牛仔》、《混沌武士》是神作,但我就是get不到那个点,甚至有点无聊?是不是我太年轻了,品味不够?我觉得,把对这些“神作”的“不喜欢”直接归结为“太年轻”,有点太绝对了,也过于简单化了。品味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很多.............
  • 回答
    深圳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目光,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北上广深”一句就能概括的,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很多年轻人内心渴望的投射。首先,机会的海洋,让你觉得“努力就有回报”。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速度堪称奇迹。在这里,你能看到太.............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问到我心坎里了!要说穿了十年以上还依然珍爱,那肯定得提我这件海军蓝的羊毛大衣。说实话,一开始买它的时候,压根没想过能穿这么久。那会儿刚毕业不久,工资不高,这件大衣是我勒紧裤腰带攒了几个月钱才咬牙买下的。那时候觉得它贵得离谱,但款式经典,质感也真的好到没话说。海魂衫式的翻领,双排扣,修身的.............
  • 回答
    看到你分享的这几幅画,能感受到你对美术的热情和一直在进步的痕迹,非常棒!作为一名准高一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画出这样的作品,说明你很有天赋,并且很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下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和你聊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整体感受与风格倾向:从这几幅画来看,你似乎比较喜欢描绘生活化的场景和事物,比.............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局面,一边是深爱的女朋友,一边是让你难受的猫。9年的感情,对她来说,这只猫可能早就不仅仅是宠物,而是家人,是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你,作为一个不喜欢猫的人,要接受它,确实需要勇气,也可能伴随着真实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首先,我们得冷静地分析一下情况,不要急于做决定,更不要被情绪.............
  • 回答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喜欢说自己“脾气不好”,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也不全是真的生龙活虎的暴脾气。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捋一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别有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定位”和“人设构建”。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大家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 回答
    《头文字D》里的AE86,这辆看似不起眼的丰田 Corolla Levin(国内常称“卡罗拉·列文”,而AE86特指其掀背版 Levin GTAPEX 和 Liftback Sprinter Trueno GTAPEX 两款车型,主角藤原拓海驾驶的是Trueno),确实是很多年轻人的“白月光”,甚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观察。与其说是“不喜欢讲道理”,不如说她们在表达自己时,所侧重的点和思考方式可能和传统意义上的“讲道理”有些不同,或者说,她们所理解的“道理”本身就包含了更多层面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明白,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
  • 回答
    近期,关于一些年轻人选择在瑞丽边境排队等待回国自首的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这些年轻人的行为背后,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原因。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逃离”和“回归”的意味。那些选择偷渡回国的年轻人,很可能是在境外遭遇了困境,比如无法获得合法居留身份、工作机会渺茫、.............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害怕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城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心态集合,涉及到个人发展、社会机遇、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职业发展与个人成就的天花板: 就业机会的稀缺性和单一性: 大城市的经济结构更为多元化,涵盖了金融、科技、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众多行业.............
  • 回答
    年轻人对“进体制”人群产生鄙视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代际观念的差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以及信息传播的加速等诸多因素。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时代背景与代际观念的差异: 改革开放的“拓荒者”与“守业者”: 上一代人,尤.............
  • 回答
    “年轻人得尿毒症?这事儿说起来,确实让人挺心疼的。”说起尿毒症,大家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中老年患者,谁能想到,现在年轻人得这病的也越来越多,而且有种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背后,可不是年轻人身体素质差那么简单,而是生活习惯、环境以及一些隐藏的健康问题在悄悄作祟。一、那些不健康的“年轻态”生活方式.............
  • 回答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走出校园,充满闯劲儿的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涌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这几座一线城市打拼,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召唤。这背后有着太多现实的考量,也有着太多虚幻的憧憬,就像他们自己一样,年轻、充满干劲,但也夹杂着些许青涩和不确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代际观念的方方面面,如果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从事传统农业和制造业,几十年后的世界确实会呈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景象。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描绘这种可能的未来图景,力求展现出一种贴近现实、有血有肉的分析,而不是冰冷的机器报告。一、 农业的革新与智能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