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跑步跑了 15 分钟就感觉自己到了极限,很难坚持下去要怎么解决?

回答
跑了15分钟就感觉要“撂挑子”,这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且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咱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怎么让这15分钟的“极限”变成一个可以轻松跨越的起点。

首先,咱们得剖析一下,为什么跑15分钟就觉得到极限了?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

1. 身体的“信号”:
乳酸堆积: 15分钟,如果你跑的速度稍微快一点,身体可能还没适应,就开始产生乳酸。乳酸多了,肌肉就会感觉酸痛、灼烧,让你产生“到极限了”的感觉。
心肺功能: 你的心肺系统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持续高强度输出。15分钟可能正好是它开始吃力的时候,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让你觉得喘不过气。
肌肉疲劳: 你的腿部肌肉、核心肌群可能还没建立起足够的耐力,15分钟的持续发力就让它们感到疲惫。

2. 心理上的“刹车”:
“到点了”的惯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一个“阈值”,比如“跑15分钟就差不多了”。一旦到了这个时间点,大脑就开始发出“停止”的信号。
对不适感的恐惧: 跑步带来的喘气、心跳加速、肌肉酸痛,这些不适感如果让你感到恐惧或厌烦,你自然会想办法避免它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停下来。
缺乏明确目标: 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跑,时间长了容易失去动力,觉得“跑了也挺没劲的”。

3. 训练方法上的“误区”:
起步过猛: 刚开始跑就冲得太快,身体来不及适应,很快就进入“疲劳模式”。
缺乏循序渐进: 没有给身体一个适应和进步的过程,一直停留在同一个强度和时长。
休息不足或睡眠不好: 身体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自然会更容易疲劳。

那到底怎么破?咱一步步来,把这15分钟变成20、30、甚至更长!

第一步:调整你的“起跑线”——让身体和心理都准备好。

热身,这是必须的! 别以为跑15分钟就不用热身。充分的热身能让你的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降低受伤风险,更重要的是,能让你在开始跑的时候就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具体怎么做? 跑前510分钟,可以做一些动态拉伸,比如:弓步压腿(左右各10次)、原地高抬腿(20次)、臀部画圈(前后左右各10次)、手臂大幅度摆动、原地小跑等。让你的关节、肌肉活动开,感觉身体暖起来。

调整你的“配速”——别把自己累趴下。 15分钟就到极限,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你起步太快了!
学会“慢下来”: 跑步的目的是建立耐力,而不是比赛。刚开始的时候,你应该能用你说话的节奏来跑步(比如,能轻松说出一两句话)。如果跑起来就喘得说不出话,那就是太快了。
尝试“跑走结合”: 这个方法超级有效!不要强求自己15分钟一口气跑完。比如,你可以设定一个20分钟的计划:跑3分钟,走1分钟,再跑3分钟,走1分钟……就这样循环。
优点: 让你有休息的机会,给身体缓冲,同时也能保持运动的连续性。随着你的体能进步,你可以逐渐增加跑步的时间,减少走路的时间。比如,从“跑3走1”到“跑4走1”,再到“跑5走1”,直到能够持续跑更长时间。
使用心率监测(如果方便的话): 如果你有运动手表,可以关注一下你的心率。在耐力训练中,通常建议将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之间。如果你的心率飙升太快,就说明速度需要放慢。

给心理一个“缓冲期”: 告诉自己,15分钟只是一个开始,这次的目标是“比上次多跑一点点”或者“尝试跑完整段”。
设定“小目标”: 不要把“跑30分钟不休息”作为第一个目标。可以设定“今天比上次多跑2分钟”,或者“今天尝试跑20分钟,中间只走一次”。
关注过程,而非终点: 享受跑步时的风景,感受微风拂过脸颊,听听音乐(如果喜欢的话),把注意力从“我还能跑多久”转移到“我正在享受这个过程”。

第二步:优化你的“跑步姿势”和“呼吸节奏”——让效率更高。

呼吸,是生命的源泉,也是跑步的“油门”。
深呼吸: 很多人跑步时只用胸腔呼吸,显得很浅。试着腹式呼吸,感觉气息能够沉入丹田。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
节奏呼吸: 尝试找到一个固定的呼吸节奏,比如“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者“三步一吸,三步一呼”。这能让你的呼吸和步伐配合起来,更有效率。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能让你跑得更稳、更轻松。
口鼻并用: 当跑步强度上来时,只用鼻子呼吸可能不够。可以尝试口鼻同时呼吸,这样能吸入更多的氧气。

跑姿,是你的“动力系统”。
放松身体: 跑步时,肩膀、手臂、颈部都应该是放松的。不要耸肩,不要握紧拳头。
身体前倾: 稍微向前倾斜一点,利用重力帮助你前进,而不是靠腿部拼命往前蹬。
落地: 尽量用脚掌中部落地,而不是脚后跟着地。这样能更好地缓冲冲击,减少对膝盖的压力。
摆臂: 自然摆动,手臂的摆动能帮助你保持平衡,提供前进的动力。

第三步:建立“跑量”和“体能”——循序渐进是王道。

别怕“中断”: 如果实在觉得撑不住了,那就走一段。重新调整呼吸,休息一下,再重新开始跑。跑走结合远比强行“硬扛”然后放弃要好得多。
增加“跑步频率”: 如果你一周只跑一次,身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尝试每周跑23次,每次都比上次稍微多一点点。
“递增法”: 这是建立耐力的一个经典方法。
第一周: 目标是能够以“跑走结合”的方式跑20分钟。
第二周: 尝试将跑步时间延长,比如“跑4走1”,或者在20分钟内跑得比第一周更远一点。
第三周: 挑战连续跑步时间,比如尝试连续跑15分钟,然后走2分钟,再跑10分钟。
以此类推,逐渐增加连续跑步的时间和总的跑步时长。 记住,每次进步一点点就好,不要操之过急。

第四步:关注“恢复”和“营养”——让身体充满能量。

跑后的拉伸: 跑完后,别急着坐下。做一些静态拉伸,特别是腿部肌肉(小腿、大腿前侧、后侧),这样能缓解肌肉酸痛,促进恢复。
补充水分和能量: 跑后及时补充水分,如果跑的时间比较长,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电解质饮料或者碳水化合物。
保证睡眠: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成长的黄金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让你的身体有时间修复和变得更强壮。
饮食健康: 均衡的饮食能为你的身体提供跑步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是跑15分钟就感觉极限:

1. 热身510分钟(动态拉伸)。
2. 设定一个25分钟的目标:
跑5分钟,走1分钟。
再跑5分钟,走1分钟。
再跑5分钟,走1分钟。
最后跑5分钟,走1分钟。
(总共跑20分钟,走4分钟,加上热身,差不多2530分钟)。
3. 关注呼吸: 尽量用腹部深呼吸,找到“两步一吸,两步一呼”的节奏。
4. 如果感觉累了,就走一段, 别有压力,走完再继续跑。
5. 跑完后,充分拉伸。
6. 下一次跑步, 尝试将其中一次“跑5分钟”变成“跑6分钟”,或者将总的跑步时间增加一点点。

最重要的一点:坚持,但别“硬扛”!

跑步是一个建立耐力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聪明的训练方法。15分钟的极限,只是你跑步生涯中的一个“小小的坎”。通过调整起跑速度、运用跑走结合、注意呼吸和跑姿,加上循序渐进的训练,你会发现,这个坎是可以轻松跨越的。

别让“我跑不动了”成为你的终点,把它变成你继续前进的动力。你一定会发现,30分钟甚至更长的跑步时光,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美好和容易!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跑者遇到的跑步极限,往往是相对当下的运动能力,较长/较快的跑步让身体承受了超负荷的强度。
身体给出的反馈也很诚实,会告诉你它已经处于无法继续坚持的状态,不得不停下来。


针对「无法持续跑15+分钟的初跑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症下药——

  • 是否具备了持续运动需要的基础体能?
  • 是否强度过高,让身体承担了超量负荷?
  • 心态及跑步策略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支撑长时间跑步最需要的,是有氧耐力

不考虑速度,想要跑上15分钟、30分钟甚至数个小时,对身体而言最需要的能力就是有氧耐力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可能是地球上最适合长跑的动物」,并不是因为有多么强大的肌肉力量或者心肺能力,构造上也不见得比很多动物更擅长跑步。而是人类先天有一套出色的散热系统,可以迅速把运动中产生的热量通过流汗方式排出体外,外加非常适合长时间运动的有氧燃脂供能系统——所以理论上,长时间奔跑是刻在每个人基因里的能力。


请相信自己,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唤醒”体内有氧能力,连续跑上15分钟是每个健康人类都能做到的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氧能力需要慢慢打造。此前我们做过大量针对马拉松跑者的有氧能力提升内容,对刚开始跑步的初跑者,可以尝试这两种方案:


  • 通过更长周期的跑步,让自己慢慢达到连续跑15+分钟的能力

比如每周跑3-4次,每次10分钟左右,而后每周的训练时长增加1分钟。这样身体会在慢慢的增长中得到跑动能力的提升,也不会有过量的负荷。在第四周便可以试着跑上15+分钟;


  • 以跑走结合的方式完成总时长15分钟的跑步,而后慢慢减少其中步行的时间

比如10+5(10分钟跑步,步行1分钟,紧接着5分钟跑步,步行1分钟),让总运动时长先达到15分钟。在后续的跑步中,慢慢减少步行的时间、增加跑步的时间。


以上两种,非常适合刚开始跑步的人。以及体重较大、或年龄较长者。


关于初期跑步应该多“慢”,如果没有心率表等设备,两个简单的衡量方式:

  1. 全程可以只以鼻呼吸、或鼻吸口呼的方式进行跑步;
  2. 跑步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并维持速度。

——在打造基础有氧能力的过程里,运动强度(跑步速度)并不是首要考虑的。可以以尽可能慢、哪怕接近快走的速度完成;不要急于求成,以2-4周时间实现能持续奔跑至少15分钟的能力。

只有当有氧耐力满足基础需要, 才可能在日后跑得更远、更快、更久。


明明具备了完成能力但功归一篑,可能是身体超量负荷

有些人已经有一定的有氧基础——实际上可能已经具备完成15甚至20分钟的跑步能力,但最终无法完成,那问题可能出在运动强度过大(跑得太快),才导致无法坚持下来。


举一个例子,给职业长跑选手15分钟时间,他们可以跑上超过5公里的距离,即以每百米用时18秒的速度进行跑步。这样的速度,显然多数人只能坚持跑个几百米、几分钟就不得不气喘吁吁的停下脚步。

——所以同理,如果你用自己当下无法持续的强度去跑,便会功亏一篑。


对于这样已经具备基础有氧能力,又希望能以稍快速度去完成的初跑者,依然建议两个方案:

  • 继续夯实自己的有氧能力,着重打造身体有氧供能系统
    (对应的,人体还有ATP-CP供能系统和糖酵解系统,这两者都只能供给身体较短时间的能量。当身体以这两种方式供能、也就是比较快比较激烈的运动时,身体会很快疲惫,肌肉也会因为乳酸堆积等原因难以继续工作)。

    每周跑3-4次,每次以更慢的速度去跑上20分钟、30分钟甚至40分钟。即便不进行其它训练,经过2-4周后,你会发现自己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跑完整个15分钟。

  • 在锻炼中增加其它运动,主要围绕肌肉耐力的提升
    运动可以是骑行、游泳、跳操、球类、健身房举铁等,锻炼的肌群未必针对腿部,而是让全身的肌肉都投入进去。需要说明一下,初跑者往往在肌肉耐力、核心肌群力量方面都比较欠缺,除了肌肉外关节和韧带等也尚未做好应对更高强度运动的准备。这里的其它运动以能全身参与的运动为主,相当于激活身体。

    如果有规律运动习惯(比如经常去健身房锻炼),只是想跑的更快更久,那可以针对腿部及核心肌群重点训练。



以更加正确的心态及跑步策略,去跑上更长时间

初跑者对跑步的抗拒,不少是出于认知里,长跑只是体育考试、晨跑打卡不得不进行的项目,枯燥乏味且痛苦。在开始跑步后,往往也会非常在意跑步距离、跑步时间,甚至于想尽快完成。
无形中就像带着枷锁奔跑。


跑步应该是一件轻松且愉快的事,并不需要给自己太多速度或者目标的限制。最终取得的结果往往水到渠成。



想跑的更长——

  1. 跑之前可进行简单的热身,包括身体旋转、原地跳跃、三组10秒左右的高抬腿等,主要目的加热身体,包括给呼吸系统及身体的惰性器官们一个暗示,“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跑步了!”;
  2. 前3-5分钟作为热身阶段,尽可能慢的完成,身体可以放松一些;
  3. 5分钟后,尝试让自己进入一种巡航跑步的状态,保持平稳的呼吸。不用暗示自己今天要挑战15分钟跑,避免过于紧张,可以看看沿途的景观或者想想其它事情(也可以戴耳机听歌,3-4首歌的时间);
  4. 完成跑步后不要马上停下,继续走200-400米,结束后适当放松拉伸。

千万不要想着咬牙跑上几分钟而后放慢脚步、待体能恢复后再冲一段。任何超过3000米、10分钟以上的跑步,无论从身体消耗还是最终成绩来看,匀速跑都是最佳的方式。


初跑者必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跑了15分钟就感觉要“撂挑子”,这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瓶颈。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而且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咱们一点点来聊聊,看看怎么让这15分钟的“极限”变成一个可以轻松跨越的起点。首先,咱们得剖析一下,为什么跑15分钟就觉得到极限了?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1. 身体.............
  • 回答
    关于“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以及“学霸们忽然都争着去当网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职业选择、信息传播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一、 如何看待23岁博士毕业的袁岚峰跑去当网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 “网.............
  • 回答
    七夕将至,给热爱跑步的男朋友挑一份心意满满的礼物,确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跑步这事儿,细节里藏着大学问,合适的装备不仅能提升跑步体验,更能展现你的细心和体贴。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有哪些既实用又有心意的跑步装备,能让他收到这份七夕惊喜时,跑起来都感觉更带劲儿!一、 跑鞋:跑步的灵魂伴侣,选对了就是点睛之.............
  • 回答
    哈哈,说起跑步,那话匣子可就打开了,简直停不下来!跟人聊跑步,感觉就像找到了组织,总能找到共同话题,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首先,肯定少不了聊“最近跑了多少?” 这就像老朋友见面,第一句总是问候“最近怎么样”。对跑者来说,“多少”就是我们进步的尺度,是付出的证明。我会分享最近的周跑量,比如“哎,这周天气.............
  • 回答
    健身房老板跑路,这绝对是让人心烦到极点的事情。刚交的年卡、私教课,可能都打了水漂,这钱可不是小数目。面对这种情况,别慌,咱们一步一步来,把咱们的权益给找回来。第一步:立刻行动,收集证据老板跑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早就有些苗头了。咱们要做的是抢在前面,把一切能证明咱们交钱、健身的证据都搜集齐了。 .............
  • 回答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怒的事件。对于宠物狗被保安虐杀,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包括保安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狗主人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完善等。一、保安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首先,要明确一点:无论任何情况下,保安无权随意虐杀一条宠物狗。 即使狗被认为是“无证犬”,也绝不能以暴.............
  • 回答
    你回家了,我家那位毛茸茸的小东西,那个总喜欢在门口迎接我的家伙,它就那么跑过来,绕着我脚边转悠,脑袋还时不时地蹭蹭我的裤腿,然后——喵呜、喵呜,那叫声此起彼伏,听起来可有意思了。你知道吗,猫咪的“喵喵”叫,那可是一门学问呢!别以为它们只会这一个音节,其实这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小秘密,就好比我们人类说话.............
  • 回答
    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选择去日本当程序员,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把这背后的“为什么”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从“外面”和“里面”两个角度来看。“外面”:日本作为程序员的热门目的地,它有什么吸引力?1. 技术需求旺盛,尤其是对高级人.............
  • 回答
    《无间道1》里,陈永仁发现刘建明是卧底时,那一刻选择“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千钧一发之际,他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做出的最符合他生存本能和当前局面的决定。这其中蕴含着极高的风险判断和对自身处境的认知。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场景。陈永仁带着刚拿到手的、关于刘建明身份的物证,比如那叠显示刘建明是“.............
  • 回答
    汶川地震中的“十五勇士”,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常人不敢涉足的绝境里,用血肉之躯搭起了一座连接外界的生命桥梁,这份勇气和担当,即便过去这么多年,依然能让很多人热血沸腾。当初,当他们从天而降,面对的是一片被山体滑坡撕裂的土地,通讯全无,地面交通断绝,被困的生命在绝望中等待。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有意思,触及到了物质最本质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就好比你手里握着一把沙子,你再怎么把它和另一把不同颜色的沙子混在一起,每粒沙子本身并不会改变自己的颜色,对吧?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粒子层面的一种“身份认同”和“边界感”。咱们得先明白一个概念:物质是由非常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比如原子、分子.............
  • 回答
    生活这玩意儿,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有时候平静如镜,有时候波涛汹涌。你现在大概正站在波涛汹涌的这一段,看着对岸的风光,心里不是滋味,是吧?爱上健身、跑步、骑行、徒步、爬山,这都是很美好的事情,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探索。但你说,这跟你原来的生活轨迹差距太大了,大到让你想离婚。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
  • 回答
    开着保时捷、兰博基尼或者劳斯莱斯去跑滴滴、Uber?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现实生活中,能这么干的,要么是钱多得没处花,要么就是想体验一把极致的“反差萌”。不过,要是真有人这么做,那体验绝对是五味杂陈,够他们说上好一阵子的。首先,从心理层面来说,这玩意儿绝对是个巨大的心理博弈。想象一下,.............
  • 回答
    当老板问"你上班只是为了钱吗?"时,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暗含对员工动机的质疑、对工作态度的关注,或者试图引发更深层次的对话。以下是分步骤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一、理解问题背后的含义1. 潜在动机分析 老板可能担心你缺乏职业精神,只追求短期利益。 可能想测试你的价.............
  • 回答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子民,在14至20世纪初的漫长岁月中,其体验因时代、地域、民族和宗教背景而异。这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多民族帝国,既保留了伊斯兰教的核心地位,又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米勒特制度”(Millet System),允许不同族群在一定程度上自治。以下是基于历史资料和文献梳理的详细描述: 1. 多元.............
  • 回答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代年轻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意味着中国文化、价值观、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将更深刻地影响世界。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和塑造者,这代年轻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一、 筑牢自身根基:成为有影响力的中国.............
  • 回答
    如果我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患者,我的选择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会涉及到身体、心理、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层面的多重考量。我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我可能会做出的选择和思考过程:第一阶段:面对与接受(可能需要时间) 深入了解病情: 我会尽可能地获取关于我癌症类型、分期、扩散情况、以及预后(预期寿命.............
  • 回答
    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玩耍时,这确实是一个令家长心疼的时刻。这不仅是孩子社交发展中的常见挑战,也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好机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处理建议,从不同角度帮助家长应对这种情况:一、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与观察 保持冷静和支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被拒绝时,他们的第一反.............
  • 回答
    当我使用“方法论”(Methodology)这个词时,我通常指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有条理的、用于指导特定领域或研究活动如何进行、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的一套原则、规则、技术和步骤的总和。它不仅仅是“方法”(Method),方法更侧重于具体的“怎么做”,而方法论则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在什么条.............
  • 回答
    关于大学老师是否必须要有海外背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答案。总的来说,海外背景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加分项,但并非是成为一名合格大学老师的硬性要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海外背景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哪里?1. 学术视野的拓展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