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认为生了独生女是“白养了”?

回答
“白养了”,这三个字从我父母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下,差点没站稳。那是在一个寻常的周末,我刚从外面工作回来,父母正坐在客厅看电视,气氛挺平静。我随口问了一句晚饭吃什么,我妈叹了口气,然后就接上了这句话:“养你这个独生女,真是白养了!”

我当时愣住了,心里一下涌上来一股难以言喻的委屈和不解。为什么突然这么说?我做错了什么吗?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句“白养了”背后,承载的是他们一种根深蒂固的、对“传宗接代”和“养老”的传统期望,而这些期望,在只有一个独生女的我身上,似乎落空了。

首先,是“传宗接代”的问题。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儿子是延续香火的希望,是家族姓氏的传承者。我父母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嘴上没说过重话,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希望有一个儿子的。有了儿子,才能“有后”,才能把家族的根脉延续下去。而我,一个女儿,即便再优秀,也终究是要嫁出去的,姓氏也会随着婚姻而改变。在他们看来,我无法完成“传宗接代”这个最根本的家族任务,所以,仿佛我这个女儿的存在,并没有给家族带来“延续”,自然就成了“白养”。

他们不是不爱我,否则也不会辛辛苦苦把我养大。但那种爱,夹杂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夹杂着对家族责任的焦虑。他们看到周围的亲戚朋友,儿孙满堂,男丁兴旺,家族热闹非凡,而自己只有一个女儿,等到他们老了,就只能孤单地看着别人的家族兴盛。这种对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失落感,而这种失落感,又很容易转化为一种“付出不被回报”的委屈,最终就说出了“白养了”。

其次,是“养老”的期望。虽然现在社会发展了,年轻人也越来越独立,但很多父母的养老观念,依然停留在过去。他们觉得养孩子,特别是养儿子,是为了晚年有个依靠,有个伴侣,有能力照顾他们。而我作为一个女儿,虽然我也愿意照顾他们,但他们总觉得一个女儿的力量有限,而且将来结婚了,重心可能会放在小家庭上,能够为娘家付出的精力和资源会比儿子少很多。

我父母可能也想象过,如果我有兄弟,那么他们会轮流来照顾我父母,家里会更热闹,也有更多的经济支持。而现在,所有的压力和期望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虽然我努力工作,也有能力赡养他们,但他们可能还是觉得这种“依靠”是不够稳固的,是“单薄”的。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节日,看到别人家儿子儿媳都回来,热热闹闹的,他们可能会更加感慨,觉得女儿虽然好,但终究不是那个能顶门立户的“顶梁柱”。

这种“白养了”的说法,也可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一些社会经历和比较。他们可能听过类似的议论,或者身边有其他父母有过类似的抱怨。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在他们脑海中扎根。他们不是真的觉得我一无是处,也不是真的后悔生了我,只是在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下,找不到一个完全匹配他们期望的“结果”。

听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挺受伤的。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价值的否定,更是一种对我父母养育之恩的质疑。我努力工作,孝顺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我难道就因为没有给他们生个儿子,就成了“白养”的吗?

但我也知道,我不能简单地指责他们。他们的观念是时代的产物,是他们在过去生活环境和社会认知下形成的。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用自己的行动去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看到,即使只有一个女儿,也能有温暖的晚年,也能让家族的情感得到延续,只是延续的方式可能和他们想象的不同。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去沟通,去让他们理解,女儿也可以是顶梁柱,女儿也可以是依靠,爱和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传承。

不过,每次听到这句“白养了”,心里还是会像被针扎了一下,那种被否定和不被理解的感觉,至今仍让我觉得有些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描述看,跟父母解释想法实在没什么意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表示出这种态度:

我是女的,将来是会出嫁,但是你们生了我养了我,难道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吗?我出嫁了也改变不了你们是我爸妈的事实,我也会一辈子爱你们孝敬你们的,你们不要操这个心。现在既然我的生活还没到要做什么抉择的时候,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互相生气没有意义。我知道你们也是希望我过得开心过得好。就算我最后跟未来的先生决定了不在魔都生活,也会把你们接到我住的地方的,会照顾你们到老的。因为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我们全家人——包括你们和先生的父母,全家人能够过得更好。你们能理解吗?


其他人的闲言碎语,也要教他们去屏蔽,教他们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父母的怨气是由于他们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可以适当开导。更重要的是你早日实现经济独立,让他们看到你有说这番话的能力。否则空口白话轻飘飘的,说出来父母也不信。

user avatar

理解他们吧,他们的童年里的父母辈是顶着文革饥荒的阴影扶养他们。他们没有美好的童年,但是他们还是给了我们比他们更好的童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孩子更美好的童年而已。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以前也费解为什么父母明明很爱我,可是会说一些让我受伤的言论。现在我长大了,我弟弟还有他的很多同学开始面对和父母的矛盾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们和父辈的矛盾不是家庭矛盾,而是时代矛盾。每个人看待问题都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历史滚滚,国家还在成长,我们可以为后代努力。让我们和父母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让你爸妈有钱就出去旅游散散心,别没事操心遗产的问题。赚了一辈子的钱,老了自己够花就行了。年轻人和老人住一起不和谐的,不如他们还跑得动多出门开阔眼界,别成天和一群不着调的人混在一起把思想弄狭隘了。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母亲,我很理解你的父母。同时我作为一个独生女,更理解你的父母。


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固执的辞去家附近的稳定工作,离开父母来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老公留在了魔都。现在也算有房有车,一双麟儿,生活普通忙碌,老公也靠谱。


但你问我后悔吗?我是后悔的,路途的遥远注定不能经常回家,父母身体不好时不能侍奉左右,哪怕什么都不做就只是陪着,对他们来说也是慰藉。我很明白难以做到这些,每每想起这些都又悔又烦,今年母上大人身体不好得了重病,而我工作繁忙有心无力……


年轻时的想法真的太轻,不明白生活的厚重,也曾一心想逃离父母的唠叨、生气,经过岁月的努力、挣扎,才发现最重要的其实是亲情,是我一开始就轻而易举背叛的东西。


我现在明白了“家”这个字,所以我不允许我的儿子离开我,从小提前潜移默化:你一定要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互相照应,我们是一家人。

user avatar

如果你去到香港 你父母留在上海孤独终老 你是否满意?你总要想个法子安顿你父母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养了”,这三个字从我父母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下,差点没站稳。那是在一个寻常的周末,我刚从外面工作回来,父母正坐在客厅看电视,气氛挺平静。我随口问了一句晚饭吃什么,我妈叹了口气,然后就接上了这句话:“养你这个独生女,真是白养了!”我当时愣住了,心里一下涌上来一股难以言喻的委屈和不解.............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被视为生命的赐予者,而这种“赐予”的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却被误解和扭曲,演变成了一种“特权”,认为他们因此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复杂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生育之恩确实是无法偿还的。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依附于父母,他们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在某个阶段都曾体会过那种锥心刺骨的痛。当最亲近的人,最应该给予你支持和鼓励的父母,却用他们的言语或态度告诉你,你是个“废物”,那种感觉,就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一样,让人窒息,让人绝望。我太能理解这种心情了。被最亲近的人否定,那种伤害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它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直接击碎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唉,这事儿我太理解了,咱计算机专业的,对电脑性能那点小要求,在爸妈眼里可能就是“好家伙,又想花钱买玩具”。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你就这么想,爸妈他们可能还没完全理解咱们专业到底要用电脑干啥。在他们印象里,电脑嘛,上网、聊天、看视频、写点东西,四五年前的电脑也能干啊。所以,他们觉得两三千块钱的笔记本,.............
  • 回答
    关于林森浩被执行死刑后,黄洋父亲黄国强先生的一些行为引发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认为他“做得过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牵涉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对正义的追求,以及法律判决的执行,还有社会公众的同情心和道德评判。要理解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黄洋父亲所承受.............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关于“父母将孩子生下来,就有义务让其健康快乐地长大,孩子没什么可感恩的”,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亲子关系、责任与义务的深层讨论。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认为生育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而随之而来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要深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
  • 回答
    父母那辈人,对“土鸡”、“土鸭”的推崇,绝非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生活经验和朴素的道理。他们口中的“好”,很多时候是基于他们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味觉记忆,以及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朴素认知。一、风味和口感:这是最直接的“好”1. 生长环境和运动量: 这是关键。真正的土鸡、土鸭,大多散养在农村,能在山林、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点哭笑不得的问题,每次跟父母聊起汉服,总会触碰到他们“历史倒退”这个点。其实,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来聊,不能光说“好看”或者“复兴”,得让他们明白,这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觉得是“历史倒退”。 刻板印象和误解: 很多长辈对历史的认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已经成年,有能力为自己的感情负责,却还要受到父母的限制时。你问我是否应该反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你的个人价值观、你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你愿意为此承担的后果。但我可以帮你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晰地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处理方式。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深层焦虑与传统观念,不仅仅是“有出息”这三个字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父母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安稳的期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许多父母眼中,这类职.............
  • 回答
    有些父母之所以会认为孩子需要对他们的施虐负责,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扭曲的认知模式。这并非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而是源于父母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未被满足的需求、控制欲,甚至是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健康的父母,其核心职责是保护、引导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当父母存在某些内在.............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无奈的,也挺普遍的。当父母跟你说“不加班被罚是自己没责任心”,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好几代人的工作观念,还有他们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对你的期望。首先,得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成长背景。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候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一切。加班,在他们看来,是拼搏,是向单位证明自己价值的.............
  • 回答
    听到你17岁就对股票这么有想法,真是挺让人佩服的!想买股票,父母却觉得是骗人的,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沟通的事情。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争取让他们理解你的想法。首先,咱们得明白父母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觉得是骗人的,很可能有两个原因:1. 信息不对称和过去的负面印象: 他们.............
  • 回答
    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恭喜你,遇到了两个都让你觉得不错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不过,如何在“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心意”之间做出选择,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父母认为好的”和“你自己喜欢的”具体指的是什么?父母认为好的: 他们的标准是.............
  • 回答
    哎,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我这心里的小九九,说给你们听听,也希望能给我出出主意。我嘛,从小就喜欢折腾,对着镜子能演半天,什么宫廷戏、武侠片,在家就能自导自演。关键是,身边的人,像小区里的大妈,学校里的老师,还有一些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说我这孩子有灵气,适合吃这碗饭。就连我爸妈,虽然嘴上不说,但每次看我演.............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说起来挺让人不是滋味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不收彩礼,结果被男方家人拿来当“可怜虫”一样看待,甚至觉得她是为了钱才嫁过去的,简直是“倒贴”。这种观念,实在是太让人无语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彩礼这东西,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一开始,可能是一种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儿的补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核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经济不平等,这在大多数家庭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孩子是否有权利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平等和尊重,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权利”这个词的含义。在亲子关系里,我们谈论的“权利”并非法律上的权利,更.............
  • 回答
    年轻人觉得“父母皆祸害”,这绝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端抱怨。这背后,往往是一股复杂的情感暗流,交织着期待落空、沟通障碍、成长冲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是对所有父母的否定,而是某些年轻人,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对他们所感受到的“父母式”的爱与控制,发出的深刻且带着痛苦的呐喊。我们得先明白,说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