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韩非子认为贫穷者不可帮扶,贫穷是因为懒惰?

回答
韩非子关于贫穷者的论述,确实与我们当下普遍提倡的扶贫济困理念有所不同。他认为贫穷者不可帮扶,甚至将贫穷归结为懒惰,这背后有一套深刻的法家思想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韩非子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人性、国家治理的理解。

时代背景与法家思想

首先,我们得明白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传统的周礼和宗法制度已经无法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各国都在寻找能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方法。韩非子集诸子百家之长,尤其是继承了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耕战”的思想,并将其法家化。

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法”、“术”、“势”。他们认为,人本质上是趋利避害的,人性是自私的,因此必须依靠严苛的法律、君主的权术和君主的权势来驾驭和约束民众,以达到国家富强和秩序稳定的目的。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个人行为的评判标准,往往是其对国家和社会是否有益,而不是其主观意愿或道德品质。

韩非子为何认为贫穷者不可帮扶?

1. “贫”是对国家的“累”: 在法家看来,国家的力量来源于全体民众的生产和奉献。贫穷者,由于缺乏生产能力或不愿生产,就无法为国家贡献“粟”(粮食)和“兵”(兵力)。他们反而可能成为国家的负担,需要消耗国家的资源。因此,帮扶贫穷者,在韩非子的逻辑里,就是在消耗国家的资源,削弱国家的实力,这与富国强兵的目标是相悖的。

2. “贫”源于“懒”的逻辑推演: 韩非子对人性的洞察是“好利恶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机会获得利益,他必然会去争取。如果一个人宁愿贫穷也不努力,那只能是“懒惰”。他会这样想:
“不劳而获”的诱惑: 如果国家或他人会无条件地帮助贫穷者,那么那些本来可以努力工作的人,为了避免劳累,反而会选择“装穷”或“真穷”,成为依赖者,从而加剧了懒惰的蔓延。
激励机制的破坏: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奖励功劳、惩罚过失的激励机制上的。如果勤劳致富的人和懒惰贫穷的人都获得类似的待遇,那么奖励勤劳的动力就会丧失。
“耕战”的绝对必要性: 在那个时代,“耕”是为了提供粮食,支撑军队;“战”是为了扩张领土、获取资源。能够耕战的人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也才能获得回报。那些不能耕战(在他看来就是懒惰)的人,自然也就没有资格获得国家的资源。

3. “赏罚分明”是维持秩序的关键: 韩非子认为,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赏罚必须明确、公正。谁付出,谁获得;谁不付出,谁就没有。如果无原则地去“帮扶”那些“不作为”的人,就会模糊赏罚的界限,动摇国家赖以运转的根本。

韩非子眼中的“良民”与“奸民”

在他看来,能够为国家提供“粟”和“兵”的就是“良民”,反之则是“奸民”。贫穷者,如果是因为懒惰而不劳动,那么他们就是“奸民”,是社会的消耗品,甚至是扰乱秩序的因素。

“不帮扶”是另一种形式的“治理”

韩非子的“不帮扶”并不是说要对贫穷者施加肉体折磨,而是一种“不作为”的治理策略。他的意思是,国家不应该投入资源去“养活”或“救济”那些不为国家贡献的人。他的“治理”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让“勤”有回报: 通过法律和制度,让勤劳致富的人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让“懒”无所遁形: 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确保每个人都在为国家效力。如果一个人长期无所事事,自然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边缘化。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韩非子的观点?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韩非子的观点是极具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

人性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更强调人性的复杂性。贫穷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但不限于:
社会结构性问题: 经济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缺失、疾病、残疾等,这些都不是个人懒惰可以解释的。
时代变迁: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人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经济模式。
精神与心理因素: 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意愿。
运气与机遇: 有时候,即使勤奋努力,也可能因为时运不济而贫穷。

人道主义与社会责任: 现代文明社会普遍认同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基本生存权,救助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对公民的责任。

扶贫的积极作用: 适度的扶贫不仅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更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终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总结

韩非子之所以持有“贫穷者不可帮扶,贫穷是因为懒惰”的观点,是基于他对人性自私、国家以富强为首要目标以及“赏罚分明”的法家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他将个人行为与对国家的贡献直接挂钩,认为不贡献就是对国家的损害,因此不值得国家去“帮扶”。

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贫困的多种成因,与现代社会强调人道主义、社会公平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差异。虽然他的“治理”逻辑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带来秩序,但其代价是牺牲了大量的个体尊严和发展机会,也未能认识到通过关怀和支持来激发个体潜力的长远价值。

所以,看待韩非子的观点,我们应该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思想逻辑,但不能将其照搬到今天。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更全面、更人性的解决方案,去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体的懒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韩非子认为贫穷者不可帮扶,贫穷是因为懒惰?

已阅,编的不错。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有一个“弱民”,韩非也是法家代表人物,把弱民理解为“不能帮穷人”,把商鞅套成韩非,去骗一些没读过《韩非子》的人,着实是不错的选择。

“穷人穷是因为懒,不能帮”,这种论断的话商鞅确实说得出来,但是韩非说不出来。

韩非说过类似的话,但不是“穷人不能帮”,而是“给穷人发地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而且说这话并不是为了讨论扶贫,而是反讽儒墨两家做事机械,纸上谈兵,只知道说漂亮话。


韩非之所以被称为“法家集大成者”,是因为韩非为法家补全了理论基础。

在韩非的理论下,依法治国的物质基础,是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而法律通过赏罚规定了何为“利”,何为“害”。

所以,韩非推论说:人民只是根据现有法律和法律的执行力,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进而,韩非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国家究竟是安定还是混乱,根源在国家是否实行了全面法治,而其法律又是否符合现实需求(即所谓善法)。

韩非讨论的是国家存续的基础社会运转的规律这样比较偏理论的话题。所以,韩非绝对不会把“穷人不能帮”作为一个论点来论述。

韩非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不是“穷人不能帮”,而是“给穷人发地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该语出自《韩非子·显学》,主要目的是骂儒墨只看外在现象,不顾内在原因,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知道说些好听的看上去对的话来骗人。

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今夫与人相善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善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韩非说“非侈则堕”的时候,列了很多前置条件。在这里批评的是什么?批评的是“与贫穷地以实无资”吗?

明显是批评的是“学士”们对于“民贫”一概以“与地”,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

“贫者与田,所有贫者都与田吗?如果国家治理没问题,那些自己败家败完了,或者自己懒惰贫穷的,你也给田吗?这不是倡导不正之风吗?”

这里其实是在嘲讽儒家墨家只知道说些好听的来骗人,说些纸上谈兵的话。

因为下面韩非就开始强调“好官要从基层选拔,猛将要从士兵中选拔,根据功勋不断晋升,而不是听这些家伙的鬼话就觉得他们行,不然要吃大亏,长平之战就是前车之鉴。”


那么对于人民真正变得贫困的这种情况,韩非的意见是什么?让他们自生自灭吗?

“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民贫”在韩非那里是国家治理水平恶劣,政治衰败,人民普遍痛苦的表现,所以绝对不存在“人民自己因懒致贫”这个糊弄鬼的答案,最终一定是要归结到执法不严,法不合宜这两个关键点上的。


“人是趋利避害的”这个观点,来自荀子的“性恶论”。说“性恶”不准确,其实应该叫“性喜乐”

荀子认为,人和所有动物都是一样的喜欢那些让身体快乐的事厌恶那些让身体痛苦的事情。所以人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好逸恶劳的,这和人喜欢饱,讨厌饿是一样的。

韩非对“性喜乐”论进行了发散,延伸到法律层面,提出“法律除了惩罚作用,还具有教育作用”。因为法律的“赏罚”,规范了“利害”,而人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法律可以起到确立“价值”的教育作用。

他可能是中国最早意识到法律除了有“惩罚作用”,还有“教育作用”的人。

进一步,韩非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商周和春秋的社会变迁,提出人民总是在法律和制度的规定下,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并认为,“先王之治”的核心,不是周礼的具体典章,而是全面“依法”。所以国家的治乱之因,实非君王是否任用了贤能,亦非君王是否博爱,而是国家治理有没有依法,其法又是不是善法。

最后,韩非总结的结论是:

第一,君主应该设立善法,规范人的行为,教育人的认知;

第二,君主应该全面依法治理,不能做任何个人好恶的赏罚。


所以我说,韩非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国家存在的基础和社会运转的规律。

所以韩非的文章里,一旦出现“民穷”、“民绝其望”这种词,一定是要讨论制度问题了。

人民大规模贫困,是懒汉因懒致贫啊,这种傻话是公孙龙那个级别的杠精说的。

给韩非个“穷人不能帮,穷人穷是因为懒”的罪名。实在是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user avatar

要看全文:

无饥谨、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

翻译一下就是:不存在荒年、大病、横祸、犯罪等问题,却独有他陷入贫穷;这不是由于奢侈,就是由于懒惰的缘故。書侈和懒惰的人会贫穷,而勤劳和节俭的人能富足。现在君主向富足的人家征收财物去散给贫穷的人家,这是夺来勤俭节约者的财物而送给奢侈懒惰的人。


百家学说和四书不一样

元仁宗恢复科举的时候,规定题目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

然后第一道题目,就是四书题

从元朝到清朝,四书加起来就几万字,出题都彻底出完了

每个朝代最聪明的一批人也都解释完了

当然,都是往好听了的地方解释的


而儒家的人就有这个毛病,喜欢断章取义,喜欢就看一句

然后在套路的说法家愚民啊法家坏啊,还是我们儒家好啊


这个没办法,毕竟都是靠这个才能当官不是

但是我们不行啊

我们要看全文啊

是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非子关于贫穷者的论述,确实与我们当下普遍提倡的扶贫济困理念有所不同。他认为贫穷者不可帮扶,甚至将贫穷归结为懒惰,这背后有一套深刻的法家思想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韩非子的时代背景、他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人性、国家治理的理解。时代背景与法家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白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
  • 回答
    对于嘲笑日韩“没有自主国防”、“认美国作干爹”之类的言论,我的看法是,这些说法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未能全面、客观地审视日韩两国复杂的安全现实和外交战略。这种嘲讽往往忽略了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一、 “没有自主国防”的曲解与现实首先,“没有自主国防”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刻意的标签.............
  • 回答
    关于韩红基金会至今未公开详细账目的情况,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慈善机构的公开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基石。公众之所以愿意捐款,除了对事业的认同,很大一部分也是基于对善款使用情况的信任。大家希望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花在了哪里,是否真的有效地帮助了需要.............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对中国的访问,无疑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一件大事,承载了太多期待。从韩国国内到国际社会,对这次访问的关注点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地区和平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次访问的意义,得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分析。首先, 韩中关系的大背景和此次访问的“定调”作用 是绕不开的。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
  • 回答
    韩国对于性犯罪者,特别是满足一定条件的强奸罪前科者佩戴电子脚镣的措施,确实是韩国司法体系中一项备受关注且引发不少讨论的刑事政策。这件事的背后,是韩国社会在应对性犯罪、保护公民安全以及罪犯更生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努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措施?简单来说,这项政策是为了预防再犯。性犯罪,尤其是强奸,对受害者造.............
  • 回答
    韩雪对医生爆粗口并发长微博指责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要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说说事情的起因。据说是因为韩雪在陪同家人就医时,对医生的服务态度或专业判断产生了不满。具体细节可能涉及到沟通不畅、等待时间过长、或者她认为的医疗差错等等。情绪激动之下,.............
  • 回答
    在国际互联网上,围绕“制汉服抄袭韩服”的讨论,韩国方面确实有不少声音,并且这一话题在全球汉服文化圈和韩国文化圈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的边界模糊: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中国(汉朝及其后续朝代)与朝鲜半岛(古代朝鲜)在历史上有着漫长而复杂的.............
  • 回答
    “韩国海警向中国渔船开枪”事件,每次发生都像一根刺,扎在中国渔民和公众的心上,也让两国关系在渔业问题上蒙上一层阴影。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更清楚。事情的起因:无非是“非法捕捞”这根导火索官方的说法,总是绕不开“非法捕捞”或者“越界捕捞”这几个字。韩国海警的执法依据,就是保护本国的渔业资源.............
  • 回答
    关于朴槿惠总统可能受到“邪教二代”控制的说法,这在韩国社会曾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缘由、涉及的人物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要追溯到这个说法产生的根源,就不能不提崔顺实。崔顺实并非什么“邪教二代”,而是韩国一个名为“永生教”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崔太敏的女儿.............
  • 回答
    近期,关于韩红慈善基金会被“抹黑”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触及了慈善行业的透明度、公众监督以及名人效应等多重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的起因和“抹黑”的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抹黑”并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说法。很多网络上的质疑声音.............
  • 回答
    这事儿在网上可是引起了不少讨论,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当时韩红带着她的爱心基金,还有一帮明星志愿者,出现在郑州救灾现场,这是件挺有力量的事儿。毕竟,明星的号召力还是蛮强的,他们的出现,能吸引更多关注,也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韩红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把一帮明星组织起来去一线帮忙,这个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 回答
    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佩服又心疼。不过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意义,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当时韩信还是个没名没姓的小兵,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饱饭都顾不上。有一天,他大概是又饿又没地儿去,就在街边晃悠。这会儿,几个当地的无赖看他斯斯文文的,不像个能打架的,.............
  • 回答
    韩国N号房事件,这事儿在国内外的舆论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在男生群体里,引发的讨论和感受也是相当复杂且深刻的。要说男生们怎么看,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立场、经历、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都不一样,但大体上可以从几个比较集中的角度来聊聊:1. 极度的愤怒与谴责: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反应.............
  • 回答
    说起来,我们本科生看待韩国留学生嘛,那感觉挺多元的,不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总体来说,大家的好奇心和关注度都挺高的,毕竟他们身上自带了一些“不一样”的标签。首先是“韩流文化”的影响。 这一点绝对不能忽视。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平时就喜欢看韩剧、听Kpop,对韩国的时尚、美妆、明星什么的都挺了解的。所.............
  • 回答
    关于韩国的“体育精神”,国外媒体的看法是相当多元的,并非铁板一块。这种“精神”往往被理解为一种混合体,既包含了值得赞扬的奉献、纪律和民族自豪感,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被批评为过度竞争、不择手段甚至是破坏规则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具体表现。韩国体育的独特文化基因:要分析国外.............
  • 回答
    特斯拉车主群体对“韩潮案”的看法,其实相当多元,远非铁板一块。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所有人的立场,因为每个车主的生活经历、对事件的理解角度,以及他们自身与特斯拉的互动模式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试着梳理一下几个比较普遍的观点和情绪。1. 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与好奇首先,作为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活跃、信息接收能力.............
  • 回答
    韩国N号房事件,这绝对是让所有女性,尤其是关注网络安全和女性权益的人,感到震惊、愤怒和深深的担忧的。这件事爆发出来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炸弹,炸出了太多我们一直以来不敢直视的黑暗角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种被侵犯的、赤裸裸的恐惧感。当你知道,有那么多女性,可能和我们一样,在网络上分享生.............
  • 回答
    关于一些韩国人将驻韩美军视为“请来的保镖”这一说法,这背后确实牵扯到相当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情感因素,绝非简单的比喻可以涵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首先,这个观点的根基无疑是朝鲜战争(韩国称“6·25战争”)的惨痛经历。战争的爆发,以及当时韩国在实力上的劣势,使得国家生存一.............
  • 回答
    韩国小学教科书是否应该加入汉字,这是一个最近在韩国引发热议的议题,背后牵扯着不少历史、文化和教育的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一项由部分教育界人士提出的建议,认为在小学阶段引入汉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语词汇的根源,提升学习效率,甚至在国际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得先明白一点,韩语本身虽然已经使.............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