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怎么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

回答
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佩服又心疼。不过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意义,得一点点掰开了讲。

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当时韩信还是个没名没姓的小兵,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饱饭都顾不上。有一天,他大概是又饿又没地儿去,就在街边晃悠。这会儿,几个当地的无赖看他斯斯文文的,不像个能打架的,就盯上他了。其中一个领头的,当街就跟韩信过不去,说他这么个瘦高个儿,看着弱不禁风的,肯定没胆子。然后就出了个损招:让他从自己裤裆底下爬过去。

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当着街上那么多人的面,让一个大男人钻人裤裆,这比打他一顿还羞辱人。换一般人,早就气炸了,非得跟这帮人拼命不可。可韩信呢?他就那么看着那帮人,然后,二话不说,就趴下了,从那人裆下爬了过去。

你想想那个画面,人来人往的街头,韩信,一个挺拔的身影,就这么屈辱地低下了头。周围的人肯定都看呆了,估计还有人在窃笑,有人觉得韩信怂,也有人可能觉得他真够能忍的。

这事儿为什么这么出名,能流传这么久?我觉着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层,是韩信的忍耐力和 त्याची目标感。 这帮人想激怒他,让他冲动之下动手,好趁机找事儿。如果韩信当时真跟他们打起来,就算他身手好,多半也就是个街头斗殴的下场,可能会被关一阵子,或者被打伤,但绝对不会有什么大出息。韩信呢?他心里可能是在盘算着别的。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一时意气用事,而是想干一番大事业。为了这个更大的目标,这点小小的羞辱,算什么?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盯着远方的终点线,路边偶尔会有碎石子绊一下脚,但你不能停下来跟石头较劲啊。他选择了一条能让他继续向前走的路。

第二层,是对“士可杀不可辱”观念的一种反击。 在那个时代,“士可杀不可辱”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观念。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气的人宁可死,也不能受辱。韩信当时完全可以表现出这种“士气”,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屈人之兵”——他没有让自己被眼前的耻辱打倒,而是把“辱”留给了那些施辱者。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杀人于无形”,是心理上的胜利,是让那些人觉得自己的手段幼稚可笑。

第三层,是他隐藏的锋芒。 那些人觉得韩信是个软蛋,这正好给了他一个绝佳的“伪装”。当所有人都低估你的时候,你反而能更容易地观察和学习,更容易地抓住机会。如果韩信当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可能早就被一些小势力招揽,或者被当地官府注意到,然后也就没有后来的机会了。他就像一颗被埋在土里的种子,必须经历黑暗和压力,才能在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第四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它衬托了他后来的伟大。 没有这个“胯下之辱”,韩信后来封为“兵仙”,统帅百万大军,建立赫赫战功,就显得没有那么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大家知道他曾经这么憋屈过,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后来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一步步走到巅峰的。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人们对“坚持”和“梦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这种事儿放在今天绝对是违法的事情,施辱者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完全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套。韩信当年所处的那个环境,他所面临的困境,他那种近乎孤独的坚持,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选择。

所以,韩信的胯下之辱,在我看来,是他内心强大到近乎不可思议的体现。他不是没有感觉,不是没有尊严,而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更大的尊严,需要他用更大的成就去换取。那一步的屈辱,换来了他一生的辉煌,也让后人记住了这位真正的英雄。这事儿,怎么说呢,就是一个人,在最窘迫、最被人看不起的时候,他选择了一条别人可能都想不到的路,并且坚持到底,最终证明了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今中美关系就是胯下之辱,但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user avatar

现在的我们都是一群普通人,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待“胯下之辱”始终难以理解。我们不妨从大咖的经典论述中去寻找一下答案。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关于韩信的身世,太史公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信息。但是从其日常生活习惯来看,他应该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我这一推测有两点依据:其一,他好带刀剑。在一个冶金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里,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获得金属器皿,韩信手中的刀剑很有可能是祖传的;其二,他不从事一般的生产性职业。韩信整日既不种田,也不经商,肚子饿了就找熟人蹭饭或者死皮赖脸找中老年妇女(漂母)寻求同情,给点施舍。他的这一行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贵族,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根本就不会做营生。也正因为他的贵族气质,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征着贵族身份的刀剑拿去换钱做营生,后来他投奔项羽也还是带着刀剑而去的(信仗剑从之)。

一个落魄的贵族,如果不是胸怀大志为何不与世俗妥协,为何不去出卖自己劳动力,为何不去出售手中的剑?当时的韩信虽然很穷,但是其气质依然“贵”。

回到正题,来谈谈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当时韩信的选择有三种:

其一、拔剑刺杀眼前这个无赖。如果韩信这么做了,那按照秦律韩信难免一死,毕竟人家只是在语言上挑衅,并没有任何其他强制操作。这样一来,韩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必将提前破灭,所以他没有这么选择。

其二、不搭理眼前这个无赖及其同伙,当众走开。可惜当时的条件不允许那么做,大家都知道小混混一般都没有那么容易打发,就如同被野狗给盯上了一样。当时的韩信很有可能被一群小混混给围住了,如果今天这件事没有一个了断,日后必定再次骚扰韩信。

其三、格斗一番,然后报官。这个选择似乎看起来最合理,但是你别忘记了韩信是一个楚国落魄贵族。韩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岁,也正是那一年嬴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换句话说,在韩信的童年时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不断被秦国消灭,最终被秦国所统一。韩信作为一个楚国贵族的子弟,他也应该是在战火纷飞,战报频繁的环境中生活的。秦灭楚,让楚国贵族的优越生活荡然无存。大多数贵族或死于战火,或颠沛流离。秦帝国建立了,韩信的苦日子也就来了。他从衣食无忧到寄食于人,这一落差不能说不大,所以他从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国的种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为有灭秦的远大理想。他仇恨以及蔑视秦廷,所以他没有选择报官。

最后还是看一段关于匹夫之怒的经典论述: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user avatar

想起前几天和网友 @请君自取 谈论这个话题时说的一个笑话。

如果韩信把剑放到一边,狠狠揍他一顿行不行?那么,如果韩信打不过,就挨一顿打,丢人。如果韩信打得过,对方一时脑抽捡起剑刺韩信,就完了。如果韩信把剑放到安全的地方,那么可能会是这样:

淮阴屠中少年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韩信孰视之,远走,莫知所踪,众乃散去。

昏,信复来,曰:“吾藏剑远,今还,屠中少年何在?”

或告之曰:“众以为汝怯,笑而去之。”

信曰:“奈何不待吾。”

众皆笑。

自是淮阴市中皆嘲信“藏剑客”。

其实,韩信在这个事情上出手就被动了。正确的做法, 应该是找别的辙。[1]

刘邦要是赶上这事,估计直接就叉开腿说:来来来,你给乃公钻一个,不钻不是男人。对方肯定不钻。你都知道不能钻,让你爷爷我钻?不钻是吧?不钻爷爷就尿一泡走人。

韩信没有自己提出题目的思维习惯。一味做别人的题目,是不行的。

另外,佩剑的问题也很突出。剑是杀人器,带剑所以示威,然而带剑者的身份、地位、威名又不足以阻止别人挑衅,就会遇到示威易致衅、小衅不足斩的尴尬局面。韩信带剑而不能守,徒为人笑。

参考

  1. ^如果刘邦和韩信互换,遭遇胯下之辱,他会怎么办? - 风大 可稍息否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157053/answer/1197187338
user avatar

我反倒觉得这段故事不真实,既然小混混能混蛋到逼着韩信钻裤裆,就想占这个口头便宜,那么凭什么就不会继续逼迫他?

凭什么韩信钻了裤裆,小混混就放过他了?

杨志当年也想要忍一时胯下之辱,不想招惹牛二这泼皮。

结果呢?

什么叫泼皮无赖?泼皮无赖就是得寸进尺,看到你退缩绝对不会见好就收,就喜欢干损人不利己之事的浑人。

我就不信韩信钻个裤裆,他笑话韩信一下,后面就放过韩信,之后大街上再看到韩信,就当不存在了。

我觉得真实情况是,韩信白天钻裤裆,晚上就偷偷把这个无赖弄死在床上,一了百了解决。

所以后面这个无赖才会再也没出现过。

user avatar

“好人就该被人拿枪指着”。

同样的剧情今天再演一遍:

钻了,今日无事;

没钻,打起来了,两伙流氓互殴;

韩信拿起刀子把人砍死几个,社会何以如此戾气?无论如何杀人不可原谅。

你看,你穷你没理,你要是有钱雇十个保镖,那不就没人逼你钻裤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又佩服又心疼。不过要说清楚它到底有多少意义,得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得知道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当时韩信还是个没名没姓的小兵,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饱饭都顾不上。有一天,他大概是又饿又没地儿去,就在街边晃悠。这会儿,几个当地的无赖看他斯斯文文的,不像个能打架的,.............
  • 回答
    清华大学韩秀云教授的那句“我可以买很贵的包,但是10块钱运费必须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消费心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句看似矛盾的话,背后却藏着一种相当普遍且值得玩味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韩教授一个人的特例,而是很多人在消费行为中会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它是一种“价.............
  • 回答
    关于日韩准备拒绝支付美国高昂军费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历史恩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拒绝”或“同意”的二元对立,而是双方在承担防务成本上的博弈和谈判。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日本和韩国目前都在与美国有防务费用分摊协议,也就是所谓.............
  • 回答
    关于“首尔人口跌回 1987 年,教授称‘韩国或将成全球首个消失的国家’”这个新闻,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们对人口问题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对国内而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韩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尤其是首尔人口的回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低生育率、高老龄化以及人口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 .............
  • 回答
    说到韩寒执导的第四部电影《四海》定档的消息,我确实挺关注的。说实话,我对韩寒导演的电影,一直都是抱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去看待的。首先,谈谈我对韩寒导演水平的看法吧。这么多年下来,他的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种独特的“韩寒式”风格。这种风格,怎么说呢,就是你能一眼认出来是他拍的。他擅长用一种带着.............
  • 回答
    2020年5月1日,鲍毓明在网络上发布了“十问韩某”,并附带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人”的评论。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鲍毓明此举透露了哪些信息,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背景下,并结合事件的细节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在鲍毓明发布“十问韩某”之前,围绕他和一名叫“韩某”的女性存在.............
  • 回答
    九月一日的世界杯预选赛中韩大战,这绝对是近期国内最受关注的体育赛事之一了。说实话,一想到这个日子,心里就有点小激动,毕竟,这不只是九月份的一场普通比赛,这背后承载着太多东西。先说说背景吧。我们知道,世界杯预选赛每四年一次,每一场比赛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亚洲赛区。中国男足的晋级之路一.............
  • 回答
    关于一家店铺拒绝为韩国人提供服务这件事,这确实是个比较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首先,从法律和道德层面来看,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基于种族或国籍的歧视性拒绝提供服务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很多国家都有反歧视法,明确禁止基于种族、国籍、性别等原因而产生的差别对待。从道德角度讲,这.............
  • 回答
    大S和具俊晔的婚姻,可以说是近年来华语娱乐圈里最具话题性、也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事件之一了。从消息爆出那一刻起,就如同平地一声惊雷,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和讨论欲。“闪电”再续前缘,时隔二十年的重逢。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他们之间这段“时隔二十年”的情缘。当初大S和具俊晔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那是在2.............
  • 回答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Lee Myungbak)因涉及多起贪腐案件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在韩国引发了广泛讨论,既反映了司法系统对权力监督的决心,也凸显了韩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此案的意义和影响: 一、案件背景与法律事实李明博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韩国总统,其卸任后因多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背后原因也挺多。简单说,就是文化认同、情感连接、品牌价值以及市场策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聊聊为啥韩国人这么铁杆支持三星。首先,得说到民族情感和国家自豪感。三星在韩国的地位,那真不是一般的公司。它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韩国经济腾飞的一个象征,是“韩国制造”的骄傲。很.............
  • 回答
    2020年3月24日,有媒体曝出特朗普政府向韩国寻求医疗设备支援的消息,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那个特殊的全球背景下,以及美国和韩国两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中。首先,我们得回到2020年3月这个时间点。那会儿,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正处于爆发初期,疫情迅速蔓延,.............
  • 回答
    韩国流感疫苗接种后出现死亡事件,官方的表态和后续措施,无疑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对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1. 事件的严重性与公众关切:首先,36例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数字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足以引起大众的广泛担忧。无论最终死因是否直接与疫苗相关,这种时间上的巧合都足以让人们产生联想.............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何为“功利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 回答
    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是否已突破两亿这一说法,需要先指出的是,您提到的“信息来源不明”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虽然近年来关于中国单身人口数量的讨论非常多,并且有各种估算和数据引用,但官方的、最新且确切的统计数字并不总是容易获得或统一公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单身人口的增长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有着多方.............
  • 回答
    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现象,要详细描述,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以下是我对目前中国互联网舆论环境的看法,力求全面而详细:一、 总体特征:多样性、活跃性、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管控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高度活跃和多样性,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论坛、新闻评论区等平台表达观点.............
  • 回答
    台风“山竹”过后,广州的交警在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严格执法,针对违章停车行为进行抄牌,这背后可能有多重考量和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台风“山竹”的影响与交警执法的紧迫性首先,台风“山竹”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风雨,还可能伴随着: 道路损毁与清理: 树木倒塌、广告.............
  • 回答
    “中国人成熟的标志是磨去棱角,美国人成熟的标志是找到个性”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观察和文化对比,它触及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普遍存在的社会化过程。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磨去棱角”与“找到个性”? “磨去棱角”(中国人成熟的标志) 字面含义: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