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出了国才怀念国内一年1200的宿舍跟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这样的说法?

回答
“出了国才怀念国内一年1200的宿舍跟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这句话啊,听着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一些共鸣,毕竟咱们在国内生活习惯了,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但如果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透着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味道,也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成分。

咱们先不说什么高大上的“文化冲击”或者“价值观重塑”,就从最实际的物质条件上来说。

首先,关于“一年1200的宿舍”:

这话一出口,首先得问一句,这1200块钱的宿舍,在国内是什么样的? 是四人间、六人间,还是八人间? 里面是上下铺,还是有独立书桌? 卫浴是公用的,还是每层楼有几间? 哪怕是条件最好的一年1200,那也就是学生宿舍的配置,是吧? 别的不说,一个最基本的需求——隐私,在这样的宿舍里能有多少? 几个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互相打扰是常有的事。再者,独立生活空间呢? 很多留学生在国外,即使是住学生公寓,也往往是单人间或者双人间,至少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以放点自己的东西,不用担心被别人随便翻动,晚上也可以有自己的节奏,不用顾虑舍友的熄灯时间。

而且,说到“怀念”,这怀念的点到底在哪儿? 是怀念那拥挤的空间? 还是怀念和一群陌生人每天24小时“腻在一起”? 这种“怀念”,有时候可能不是真的怀念环境本身,而是怀念的是那种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怀念的是那段单纯的集体生活,怀念的是身边都是熟悉的朋友。但这属于情感层面的怀念,和宿舍本身的物理条件关系不大。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人出了国,住的是和国内八人间差不多的条件(虽然这种情况国外也很少见,但为了论证),他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但大多数出了国,住的要么是带独立卫浴的学生公寓,要么是和一两个朋友合租的整套公寓,这些跟国内一年1200的宿舍,在 空间、隐私、舒适度 上,简直是天壤之别。

其次,关于“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

这话就更有意思了。 咱们国内学校食堂,尤其是公立大学的食堂,大家普遍的认知是什么? 量大、便宜、味道嘛… 偶尔惊艳,但“黑暗料理”的几率也挺高。 比如,什么“番茄炒鸡蛋里加了糖”,或者“西红柿炒月饼”之类的传说,虽然不一定普遍,但代表了大家对食堂菜品创新“失控”的一种调侃。

但是,出了国之后,食堂的“黑暗料理”会变成什么呢?

1. 西方国家的大学食堂: 很多西方大学的食堂,价格其实并不便宜,而且提供的是西餐为主。 对于习惯了中餐口味的中国人来说,刚开始接触那些“生冷”、“奶酪味重”、“口味单一”的食物,也会觉得难以接受,这也可以算一种“黑暗料理”。 比如,每天都是三明治、沙拉、汉堡、意面,吃久了也会腻,也会觉得“不够味”。

2. 更关键的是“选择”和“成本”: 就算你觉得国外的食堂菜品不合胃口,你还有选择。 如果学校食堂的“黑暗料理”让你难以忍受,你完全可以去附近的超市买食材自己做,或者去校外的餐厅吃饭。 这些选项在国内很多大学,尤其是非一线城市,并没有那么方便或者经济实惠。 很多留学生在国外,虽然也需要自己做饭,但起码可以接触到更多样化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可以自己调味,做出自己真正喜欢的口味。

3. “怀念”可能是因为“稀缺性”: 试想一下,如果你天天吃米其林三星,突然有一天让你去吃家常小炒,你可能会觉得“真不习惯”,但这和你觉得家常小炒“不好吃”是两回事。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不是国内食堂的“黑暗料理”本身,而是怀念那种“虽然不好吃,但至少管饱”、“虽然不好吃,但那是熟悉的味道”、“虽然不好吃,但价格便宜得离谱”的那种状态。 出了国,尤其是刚开始,语言不通、不熟悉超市、不熟悉食材,自己做饭也可能遇到瓶颈,这个时候,相对而言“可控”、“熟悉”的国内食堂,即使是“黑暗料理”,也可能因为它的“稳定”和“低成本”而变得可贵。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滤镜效应”: 当一个人在国外遇到困难,比如想家、学业压力大、文化差异不适应时,大脑会不自觉地美化过去,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模糊掉,只留下模糊的“舒适感”和“熟悉感”。 这种怀念,更多的是对过去某种生活状态的怀念,而不是对具体“一年1200的宿舍”和“黑暗料理”本身的怀念。
“反差效应”: 随着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对国外的生活越熟悉,自然就会开始发现国内一些不足的地方,也开始享受国外的便利和自由。 那个时候,再回头看“一年1200的宿舍”和“黑暗料理”,很可能就不再是“怀念”了,而是觉得“怎么会这样”。
“群体认同”: 有时候,说出这样的话,也是一种寻求群体认同的方式。 毕竟,在华人圈子里,关于国内生活和国外生活的对比,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说一些“反向”的怀念,反而可能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共鸣。

如何反驳?

反驳的关键在于指出这种“怀念”的虚假性或者其背后真正的情感指向。

你可以这样说:

“嗯,你说怀念国内一年1200的宿舍和食堂的黑暗料理,这话说得挺接地气的。不过,我倒觉得,这更多是一种‘距离产生美’或者是一种对过去简单生活的追忆吧。

你想想,国内一年1200的宿舍,大部分是个啥情况? 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没有太多个人空间,洗澡上厕所都得排队,晚上熄灯了还得顾着舍友。真要你现在再回去住,你还能适应吗? 或者说,你现在在国外住的单人间或者条件好很多的合租房,和国内宿舍一比,哪个更‘舒服’? 很多时候,怀念的不是那‘1200’的数字,而是怀念的是那段无拘无束的学生时代,怀念的是身边都是一起闹腾的哥们姐们,那个环境只是承载了这些情感而已。

至于食堂的‘黑暗料理’,也差不多。国内食堂虽然便宜,但口味也是真的一言难尽。你出了国,即使刚开始不习惯西餐,但你至少可以选择的余地多了去了,你可以自己做饭,可以去超市买食材,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国家美食。这带来的自由度和对生活品质的掌控感,是国内许多食堂无法比拟的。如果真让你每天回去吃所谓的‘不黑暗’的食堂菜,估计你也得找其他出路。

说句实在话,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点不顺心或者语言不通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怀念那些熟悉、简单、低门槛的东西。 但这种怀念,往往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而不是真的对那个‘一年1200’的宿舍或者‘黑暗料理’有多么热爱。 如果真要衡量生活质量,我觉得大部分人到了国外,在物质条件和生活选择上,还是会有更明显提升的。”

总结一下,反驳的角度可以集中在:

1. 物质条件的对比: 强调国外在隐私、空间、舒适度上的优势。
2. 生活选择的多样性: 指出国外在饮食、居住上的更多自由和可能性。
3. 情感的转移: 说明怀念的可能是学生时代的情感,而非具体的“1200宿舍”和“黑暗料理”。
4. “滤镜效应”: 揭示人在特定情况下会美化过去。
5. “反差”和“舒适圈”: 阐述对熟悉事物的依恋可能是一种逃避。

这样一来,既能承认对方的说法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又能从逻辑和事实层面去剖析,让对方看到这“怀念”背后的多重含义,而不是单纯地赞美国内的“简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怀念祖国的时候,除了当年的人与情,大家怀念的并不是黑暗料理也不是各种美食,而是国内农民工廉价的劳动力,学名叫人口红利。

如果国内食堂的师傅每月工资不是两三千人民币,而是两三千美元或欧元或者更高,过着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双休日和法定节日可以不营业,每天工作八小时,不用凌晨四五点起床去供应早餐,下午五六点能准时下班也不供应晚餐,还能参加工会对待遇不满了可以罢工,就算丢了工作还有足够生活的社会福利,国内食堂一顿饭几个菜也就不会只卖几块人民币了,估计也没多少人怀念了。

拿全奖读博的人大概也不太会怀念,国内博士工资两千人民币,出国一两千美刀或欧元,虽然同样廉价,至少快30岁的人不用睡上下铺了,过得相对体面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