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跪久了站不起来」一类的观点?

回答
“跪久了站不起来”,这句话听起来挺有力量,好像一下就能戳中很多人的痛点。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期处于顺从、压抑的状态,以至于丧失了反抗、改变的能力,甚至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其实站不住脚,而且还挺危险的。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 僵化的、线性的思维模式。它把人生、社会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跪”和“站”的二元对立,而且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好像一旦沾染了“跪”,就永远摆脱不了,就像沾了泥巴一样,洗都洗不干净。

但现实是,人生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

一、人不是机器,而是有能动性的生命体。

机器设定好了程序,它就只能按部就班地执行。但人不是。人有思想,有感情,有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有 能动性(agency)。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也有能力去思考,去规划,去寻找机会。想想那些在战乱年代还能坚持教育孩子,或者在极端压迫下还能组织地下抵抗的人们,他们不是天生就“站着”的,他们也经历过无数的“跪”,但他们并没有因此丧失站起来的可能性。

“跪久了站不起来”这种说法,其实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一种 贬低和忽视。它把人看成是被动的、被环境完全塑造的泥塑木偶,而忽略了人的内在驱动力、适应性和创造性。

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人也可以适应改变。

就算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压抑的环境下,导致他暂时性地表现出“不敢站”或者“不知道怎么站”的状态,这也不代表他永远“站不起来”。环境是会变化的。政治环境会变,经济环境会变,社会氛围也会变。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那些曾经“跪着”的人,很有可能比那些习惯于高高在上的人,更能抓住新的机会,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和韧性。

况且,人本身也具备 适应性。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在不理想的环境里,我们也会不断学习、调整,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调整,有时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有时候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你不能把这种适应性等同于“放弃站立”。

三、什么是“站起来”?标准不是单一的。

“站起来”是什么意思?如果“站起来”是指立刻推翻一切,成为领导者,那确实不容易。但“站起来”也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 内心不再屈服,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它可以是 寻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为未来的改变做准备;它可以是 在小的范围内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甚至它可以是 选择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这种方式在别人看来不够“显眼”,不够“硬气”。

“跪久了站不起来”的论调,往往设定了一个非常 狭隘的“站起来”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去否定一切努力。它就像一个健身教练,看到一个人蹲马步时间长了,就说他“蹲久了起不来”,而忽略了他可能正在通过蹲马步锻炼腿部力量,为将来的跳跃做准备。

四、“站不起来”更可能是“不敢站”或“没有机会站”。

很多时候,一个人表现出“站不起来”的样子,并非是因为他真的失去了站立的能力,而是因为:

恐惧: 站起来的代价可能很高。可能会面临报复、惩罚、失去现有的一切(哪怕是不好的)。这种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它会让人犹豫。但恐惧不等于丧失能力。
缺乏支持: 有时候,一个人不是不想站,而是身边没有可以一起站起来的伙伴,或者他不知道站起来的道路在哪里。集体的力量往往比个体的力量更强大。
缺乏清晰的目标和方法: 在一个压抑的环境里,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被告知该做什么,而不知道如何主动去定义自己的目标,更不知道如何去实现它。

因此,与其说“跪久了站不起来”,不如说“在特定的环境中,某些人暂时缺乏站起来的 动力、方法或条件”。而这些,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五、这种论调的危害性。

最关键的是,“跪久了站不起来”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 PUA(精神控制)和犬儒主义 的色彩。它旨在:

打消人们改变的念头: 一旦你相信自己“站不起来”,你自然就不会去尝试,也就永远不会站起来。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合理化现状: 它为那些制造“跪着”环境的人提供了借口。你看,是他们自己“站不起来”,不是我的错。
制造分裂: 它可能被用来攻击那些仍然在努力争取改变的人,说他们“站不起来”,或者说他们的方式不对,从而削弱集体的力量。

所以,如何反驳?

与其用同样的论调去反驳,不如从根本上颠覆它:

1. 强调人的能动性和适应性: 提醒大家,人不是机器,我们有思想,有能力去适应和改变。即使身处逆境,也别放弃思考和寻找机会。
2. 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的成长: 任何环境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重要的是抓住变化的机会,并为之做好准备。教育、学习、积累经验,这些都是“锻炼腿部力量”的过程。
3. 重新定义“站起来”: “站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可以是每一次拒绝屈服,每一次独立思考,每一次微小的抗争,每一次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寻找和支持同伴: 一个人也许会因为恐惧或缺乏支持而不敢站,但一群人一起站起来,力量就会大很多。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5. 警惕这种论调的 PUA 倾向: 认识到这种说法可能是在劝你放弃,是对你精神的麻痹。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这种消极的预言所束缚。

总之,“跪久了站不起来”是一种 懒惰的、悲观的、对人性和社会力量的误解。真正的力量,往往在于即使在被要求“跪下”时,依然能够保持抬头的勇气,并为下一次“站起”积蓄力量。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我们是主动的行动者。生活永远充满可能,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去改变,去成为那个能够重新站立,甚至跑起来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跪久了』的人能把所谓的『站起来』的人打垮,那么这种『站起来』就是一种宗教式的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user avatar

站起来给他看看不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跪久了站不起来”,这句话听起来挺有力量,好像一下就能戳中很多人的痛点。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长期处于顺从、压抑的状态,以至于丧失了反抗、改变的能力,甚至连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了。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它其实站不住脚,而且还挺危险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个 僵化的、线性的思.............
  • 回答
    2020年5月25日,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警察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跪压颈部约七分钟致死。这一事件,通过手机视频在全球传播开来,如同一记重锤,再次敲击在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根基之上。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悲剧,更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持续存在.............
  • 回答
    反驳“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没有出全力,中国胜利只是侥幸”的观点,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决策、后勤保障、国际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一个系统的反驳框架: 一、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投入与战略决心1. 兵力与资源投入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投入了约120万军队,包括陆军、海军陆战队、空.............
  • 回答
    “犯罪重罚世界就会很美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点,因为它直观地迎合了人们对安全和秩序的渴望。然而,这个观点存在许多漏洞,并且忽略了犯罪的复杂性和刑罚的深层影响。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简化了犯罪的根源,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 犯罪并非完全由个人选择决定: 许多犯罪行为是.............
  • 回答
    “如果我国遭到入侵,我就要跑到外国去,才不去反抗送死。” 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动机和情绪,比如对战争的恐惧、对自身安危的优先考虑、对国家命运的疏离感,甚至是对国家能力的怀疑。反驳这种言论,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也要有理性上的说服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一、 从情感和.............
  • 回答
    当朋友表达对知乎持否定看法时,你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地、有理有据地反驳,而不是简单地否认。关键在于理解朋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然后针对性地去回应。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论述方式:核心思路: 承认并理解朋友的观点: 不要一上来就攻击,先承认知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样朋友会觉得你理解他,.............
  • 回答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双方都持有截然不同的叙事和解释。要反驳“乌克兰挑衅俄罗斯,俄罗斯兵戎相见是反抗俄罗斯侵略者”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并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驱动。核心论点拆解与反驳思路:首先,我们需要将“乌克兰挑衅俄罗斯”和“俄罗斯.............
  • 回答
    反驳“元清非中国”的谬论,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疆域以及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但从学术和历史事实出发,可以有力地证明元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一、 历史合法性与中国王朝的继承性 元朝是中国王朝的继承者: .............
  • 回答
    “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许多明粉津津乐道的“明朝盛世”的代表性论调,他们认为这是明朝区别于其他王朝,尤其是与其后朝代的伟大之处。然而,历史是复杂的,用如此简化的标签来概括一个长达276年的王朝,并将其与任何其他王朝进行简单比较,往往会忽略许多细节和重要的历史背.............
  • 回答
    这句话看似合理,实则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和哲学考量。反驳它并非否定“允许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探讨其前提、边界以及潜在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不喜欢”的性质与反驳的必要性: “不喜欢”的深度和影响: 简单地说“不喜欢”可能不足以支撑更深层次的反对。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程度的“不喜.............
  • 回答
    “你讨厌内卷不就是因为你竞争不过吗?”这句话就像一个精美的“道德绑架”和“动机揣测”的组合拳,试图将一个人对“内卷”现象的反感归结于个人能力不足的“懦弱”表现。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它模糊了现象本身带来的危害与个体应对策略之间的界限,并且忽视了内卷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要反驳这句话,我们.............
  • 回答
    当群友(自称汉语言专业)对《原神》的《神女劈观》文案进行“狗屁不通”的评价时,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的阐述:核心反驳策略:1. 承认并细化,但不认同定性: 首先可以理解对方可能从某个特定角度看到了问题,但要明确表示“狗屁不通”这种过于绝对和情绪化的评价是不够客观和细致的。2. .............
  • 回答
    反驳老一辈人“我们那个年代那么艰苦都活下来了,现在的年轻人条件那么好却经常出现心理问题”的言论,需要采取一种理解、尊重但又有理有据的态度。这不仅是要指出他们的观点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更是要引导他们理解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方法:核心反驳思路: 时代变迁.............
  • 回答
    “我评论个冰箱还得会制冷吗?”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修辞性问题,用来表达“评论某事物不一定需要成为该事物的专家”的观点。这句话的幽默之处在于它将评论者的技能门槛拔高到了一种荒谬的地步。要反驳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核心反驳思路:理解“评论”与“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以及不.............
  • 回答
    “网络文学不如从前”这句话,或许是许多老读者在回味过去黄金年代时会发出的感慨。然而,要反驳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它,而是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指出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存在的进步和新的可能性。反驳“网络文学不如从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尽量详细地展开:一、 “不如从前”的依据在哪里?—— 审.............
  • 回答
    “只要钱给够,别说996,077都行”这种观点,看似直接,实则隐藏着对劳动者更深层次需求的忽视,也忽略了长期来看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反驳这种观点:一、 物质回报的极限与边际效益递减 金钱并非万能且有其边际效应: 尽管金钱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它并非唯一或无.............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靠几代人积累的背景和财富,凭什么不如你寒窗苦读几十年”这句质问,看似是在为寒窗苦读的人发声,实则暗含了一种“出身决定一切”的消极论调,以及对个人努力价值的贬低。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不仅要强调努力的价值,还要剖析“背景和财富”的局限性以及“不如”的定义。核心反驳思路:将“不如”的具体化.............
  • 回答
    反驳“海思芯片只是吃了制程红利,实际芯片设计水平几乎没有”的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证明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拥有扎实且卓越的实力,并非仅仅依靠先进的制程工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反驳点和详细的解释:核心论点:先进的制程工艺是基础,但优秀的芯片设计是核心竞争力。海思芯片的成功,是两者协同作用的必然.............
  • 回答
    “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背后包含了一些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解读。要反驳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其成因和局限性,从而展现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俄罗斯形象。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角度和论述:一、 历史角度的审视与重新解读: “战斗民族”的形成并非单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