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完美犯罪」的真实案例?

回答
在犯罪学的领域,“完美犯罪”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能够逃脱侦查、逮捕和定罪的犯罪。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是极其难以实现的。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看似完美的犯罪最终都被揭露。

尽管如此,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案件,由于其巧妙的策划、缺乏证据、时间久远或调查的局限性,至今仍未有确凿的证据能将凶手绳之以法,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完美犯罪”的概念。这些案例往往成为犯罪学研究、文学创作和社会讨论的素材。

以下我将列举一些常被提及的,在不同维度上接近“完美犯罪”的真实案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手法和未被侦破的原因:

重要声明: 以下案例均未被司法机关最终定罪,或至今仍是悬案。这里的“完美”是基于其未被侦破的性质,并非意味着凶手真的就是无辜的。以下内容仅为案件信息陈述,不代表认同或鼓励任何犯罪行为。



1. “杰克开膛手”(Jack the Ripper) 历史的谜团

案件背景:
“杰克开膛手”是19世纪末(1888年秋季)发生在伦敦东区白教堂(Whitechapel)及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代号。受害者均为贫困的女性,多为妓女。凶手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并肢解受害者,特别是剥夺她们的内脏。

手法特点:
凶残而精准的肢解: 凶手的解剖技巧令人震惊,显示出对人体解剖学的某种程度的了解。这导致一些调查者猜测凶手可能是一名外科医生、屠夫或具有相关知识的人。
隐蔽性极高: 案件发生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治安不佳的贫民区,便于凶手混入人群并逃离现场。事发时街头巷尾昏暗且人来人往,为凶手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缺乏直接证据: 尽管有目击者描述(很多模糊不清且相互矛盾),但缺乏可靠的指纹、DNA(当时尚未有此技术)、凶器或现场证物能直接指向某个特定嫌疑人。凶手似乎非常小心,未留下太多有价值的痕迹。
媒体和公众的干扰: 凶手频繁通过信件与媒体和警方“交流”,虽然增加了其知名度,但也使得调查被媒体猜测和公众恐慌所干扰。有些信件被认为是伪造的,但它们让警方疲于应对。

未被侦破的原因:
时代技术的局限性: 当时的法医技术非常落后,没有DNA比对、先进的痕迹检验等现代侦查手段。
现场证据的缺失和污染: 贫民区的环境本身就容易造成证据污染,加上凶手的高度警惕性,现场留下的关键证据极为有限。
庞大的嫌疑人群体: 在白教堂地区,存在大量可能与受害者有过接触的男性,调查范围极其广阔。
调查机构的分散和低效: 当时伦敦的警方系统相对分散,不同警区之间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足。
凶手的狡猾与运气: 凶手似乎非常了解警方的侦查方式,能够规避关键的侦查环节。

接近“完美”之处:
“杰克开膛手”的案件之所以被视为接近“完美犯罪”,在于其长达百余年仍未有定论的谜团。尽管有无数的理论和怀疑对象(如皇室成员、医生、艺术家等),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链能将任何一人定罪。凶手似乎完全消失在了历史的迷雾中。



2. “佐恩案”(The Zon Miller Case) 被埋葬的秘密

案件背景:
195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佐恩(Zon Miller)一家遭遇灭门惨案。父母和三个孩子在家中被枪杀,但家中财物完好无损,也无强行闯入的痕迹。案发现场血迹斑斑,场面惨烈。

手法特点:
内部作案的可能性: 由于没有强行闯入的痕迹,且家中财物未被盗,警方最初怀疑是熟人作案,甚至可能是家庭内部成员所为。
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潜在的仇恨: 佐恩先生的生意合作伙伴、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一些经济和情感纠葛,为调查提供了多个方向,但也分散了警方的注意力。
关键证据的缺失或被忽视: 在案件初期,调查人员可能未能识别或妥善保存某些关键的微量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证据可能已经消失或被忽视。

未被侦破的原因:
缺乏决定性证据: 尽管有多个嫌疑人,但都缺乏直接的犯罪证据,如凶器、指纹、目击证词或认罪自白。
“凶手已死”的理论: 一种主流的推测是,凶手在作案后不久便死于自杀或意外,且其死亡未被及时发现,或者其死亡与案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较长,导致关联性难以建立。例如,有人推测是佐恩先生的一位有精神问题的亲戚在作案后逃离并自杀,尸体至今未被找到。
调查的局限性: 尽管警方进行了深入调查,但受制于当时的取证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未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接近“完美”之处:
佐恩案之所以被视为接近“完美”,是因为它展示了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如果凶手是内部人士且之后能成功隐藏或销毁证据,即使有多重嫌疑人,案件也可能永远没有答案。关键在于,凶手似乎能够完全控制现场,并避免留下任何能将其指向外界的痕迹,同时也没有留下指向自身的明显证据。



3. “三叶草女士”(Lady Vanishes)/ 贝尔特·福特沃斯(Beryl Formes)案 消失的秘密

案件背景:
1936年,英国一位富有的寡妇贝尔特·福特沃斯(Beryl Formes,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三叶草女士”)在一次前往希腊的旅途中神秘失踪。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克劳斯·冯·福特沃斯(Klaus von Formes)和一位女佣一同乘船。在船抵达雅典港口时,福特沃斯报告说他的妻子已经失踪了。

手法特点:
海上犯罪的隐蔽性: 在广阔的大海上发生的事情,即使有目击者,也很难发现具体的犯罪行为。凶手可以轻易将尸体抛入大海,使其永远无法被找到。
社会地位和财富: 福特沃斯先生是一位有钱的德国贵族,社会地位较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步的调查。
缺乏证据: 没有证据表明福特沃斯有杀害妻子的动机(尽管他们婚姻不幸福),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实施了犯罪。女佣也未能提供有力的证词。

未被侦破的原因:
证据消失于大海: 如果她是被谋杀并被抛入海中,证据就永远消失了。
缺乏足够证词和物证: 船上的其他乘客和船员未能提供能指向福特沃斯的不利证据。
当时法律程序的局限性: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定罪非常困难。

接近“完美”之处:
如果福特沃斯确实是凶手,那么这起案件就非常接近“完美”。他能够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实施犯罪,并将证据完全销毁(大海)。即便他之后受到了怀疑,也因为缺乏证据而无法被定罪,并且他成功地让公众认为这可能是一起失踪案而非谋杀案。



4. “黑达·劳森失踪案”(The Helle Crafts Disappearance) 残酷的分解者

案件背景:
1986年,康涅狄格州发生了一起丈夫杀害妻子并试图销毁证据的案件。黑达·劳森(Helle Crafts)的丈夫理查德·劳森(Richard Crafts)在声称妻子离家出走后,最终被警方发现他实际上是将妻子谋杀并肢解,然后用粉碎机处理了尸体。

手法特点:
高科技伪装: 理查德·劳森购买了一台大型工业粉碎机,并将其放在一辆卡车上。他将妻子的尸体肢解后,放入粉碎机进行处理,并将残余物分散处理掉。
焚尸和分散: 除了粉碎,他还试图焚烧一些难以处理的部分。
精心策划的骗局: 在犯罪后,他继续假装妻子仍然活着,甚至给她的家人写信,试图掩盖真相。

为何未被认为是“完美犯罪”但仍值得提及:
虽然最终案件被侦破,但这起案件之所以经常被提及,是因为其极其残忍和绝望的销毁证据的手段,显示了罪犯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所能达到的极限。他几乎摧毁了所有的直接证据。

侦破的关键:
警方之所以最终能够侦破此案,是因为:
邻居的怀疑: 邻居听到了奇怪的噪音(粉碎机运作的声音),并对劳森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微量证据: 尽管凶手尽力销毁证据,但警方仍然在粉碎机和卡车中发现了微量的血迹和组织碎片,通过DNA技术最终确认是黑达·劳森的。
关键证人: 一位曾被劳森雇佣处理垃圾的证人提供了关键信息。

接近“完美”的尝试:
劳森的手段非常“完美”地销毁了尸体,如果不是因为上述的疏漏和现代DNA技术,他可能真的能够逍遥法外。这展示了现代科技在识别和定罪罪犯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罪犯为了“完美犯罪”所付出的努力。



总结“完美犯罪”的要素: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构成“完美犯罪”的几个关键要素:

证据的完全消失或被销毁: 这是最核心的要素。没有物证,没有指纹,没有DNA,没有凶器。
缺乏目击证人: 或者目击者提供的证词模糊不清,无法指向特定嫌疑人。
高超的作案技巧和心理素质: 能够冷静地策划、执行并善后。
内部作案或与受害者关系紧密: 能够轻易进入犯罪现场,且不易引起怀疑。
逃脱侦查的运气和时机: 有时候,仅仅是运气不好,或者在侦查能力不足的时代作案,也能让罪犯逃脱。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DNA分析、数字取证、闭路电视监控的普及,以及警方办案经验的丰富,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犯罪”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几乎每一个看似完美的犯罪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微小的失误,等待着被技术或时间的推移所揭开。因此,我们讨论这些案例,更多的是为了理解犯罪心理、侦查的挑战以及法律与技术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

先说说完美犯罪,我觉得有四种:

一、明知道凶手是谁,但没法定罪,没有在法律上站得住脚的证据。

二、被凶手误导,误认为凶手是其他人,或者以为受害者是自杀。

三、完全找不到凶手。

四、警方没有立案,甚至没有人察觉到罪案发生了。

我下面要讲的,是第三种完美犯罪。

2001年3月13日中午12点,香港梨木树警署收到市民投诉,大厦邻居里有人噪音扰民。警署派警员到场调查,发现并没有噪音,打电话找报警者但没人接听。

3月14日,第二天中午12点,又有人打电话到警署投诉,石围角邨有噪音扰民。警署派了一个警员梁成恩到场调查。

梁成恩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12点30分,警署又收到报案,这次是石围角邨有人听到枪声。

警署迅速派人到场调查,发现梁成恩被人枪杀,致命一枪从天灵盖射入,送院后死亡;更严重的是,他的警枪和快速上弹器(有6颗子弹)也不见了。

(警枪,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快速上弹器)

《南方都市报》

曾在2014年的一篇稿子里披露,香港街头巡逻的警察,配枪里是真有子弹的,一般上膛的弹夹里有6颗,另外随身携带6颗,一共12颗。

按这来算,凶手一共抢了12颗子弹。

当时,警方怀疑凶手还留在大厦内,迅速封锁了整栋大厦,每个出来的人都要双手抱头接受检查,但最后也没找到凶手。

之后,警方发现,梁成恩一共中了五枪。凶手没有在现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除了一个口罩。


警方追查口罩来源,发现这玩意满街都能买到,根本没法确定凶手从哪买的。当时报警者所留的住宅地址,到了也发现根本没人住。

警方事后分析,整个犯案过程都是事先计划好的,而且凶手很熟悉警队。

首先,凶手报假警,打的是警署的内部电话,没有录音功能;其次,值日室警员当时按照当值表,只通知了一个警员去处理投诉;然后,凶手用噪音扰民的借口引警员上楼调查,再有心算无心进行偷袭,抢枪杀人。

这件案子当年在香港非常轰动。

警方找了1160间卖口罩的店,甚至找内地公安帮忙调查,可还是找不到口罩来源。

另外,警方跟梁成恩身边的350多人(同学、同僚、朋友)聊过,调查梁成恩的背景。

警方还拿走了案发地点的闭路电视,调查凶手逃跑路线。

可是,最后几乎翻转整个香港,警方还是找不到凶手。

单看这案子,就是一次完美犯罪。

过了大半年,案子渐渐平息,凶手似乎就这样逍遥法外了。这时,第二件案子发生了。

2001年12月5日中午12点10分31秒,香港丽城广场,有人闯进恒生银行打劫。

(丽城广场恒生银行)

打劫者戴黑头套,穿红衣服,拿一支左轮手枪,威胁银行职员把钱拿出来。

(银行录像拍下了打劫者的形象)

银行守卫想反抗,举着霰弹枪与打劫者对峙,并大喊:“做咩事?唔好乱黎!(干什么?不要乱来!)”

打劫者也大喊:“放低枪!(把枪放下!)”,接着连开两枪干倒了守卫。

这期间,银行职员偷偷按了警铃。警察很快就会到。

打劫者站上柜台,想爬过玻璃,却发现守卫还没挂,举起霰弹枪想瞄准他。打劫者跳下柜台,去到守卫身后,将他按在地上,瞄准其后颈近距离再开一枪。守卫送院后死亡。

(警方和救护车后来赶到现场)

紧接着,打劫者爬过玻璃,抢走近50万港币和1091美元后,迅速溜人。

12点11分49秒,打劫者逃离银行。

整个过程,只用了1分18秒,堪称教科书式抢劫示范。

警方后来经过来福线测试,发现打劫者用的左轮手枪就是梁成恩丢失的警枪!

这丫胆也太肥了!抢了警枪还来打劫,明显是打香港警队的脸啊。

银行监控当时拍下了打劫过程,打劫者是左撇子,左手持枪。

虽然戴了头套,但警方还是请专业人士通过面部轮廓素描出了凶手的样貌,向全港市民通缉。恒生银行还开出了100万港币悬赏,可惜我当时不在香港,不然肯定赚这钱。

(警方专家素描,打劫者有“兜风耳”特征)

警方在现场还找到了一个鞋印,查证之后发现是27号半(日本尺码)的美津浓运动鞋。这款鞋在香港一共卖了800对,其中130对是27号半尺码。

重点是,这鞋子在警队内部也有得买。

内部人犯案的可能更大了。

当时,警方在内部刊物《警声》上发公告,说买了这款鞋子的警员可以用旧鞋换300元赠券。但最后来换券的12名警员,调查后都发现不是凶手。

从2001年到2006年,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就是港片里常说的那个“O记”)在警队秘密进行大规模调查。O记每天向3名警务人员问话,最后一共调查了3667人,可惜还是找不到凶手。

这件案子,同样是完美犯罪。

之后,是五年的漫长沉寂。

凶手这段时间为什么没再犯案,没人知道。有人猜,可能他有犯案,只是没用警枪,所以案子没联系在一起。

2006年,凶手再次犯案,这次他选择了在行人隧道动手。


这条隧道是两个警区巡逻的交界,有多个出入口,晚上很少人走,而且当时没安装闭路电视。隧道里有个签到本,值班警员巡逻经过的时候都得签个名。

凶手先摸清了警员巡逻签到的时间表,然后选了在凌晨动手。

动手之前,他把隧道里的凸面镜都偷偷移动了位置,令到警员在隧道里没法看到转角的楼梯,而凶手就埋伏在那里。


3月17日凌晨1点12分,香港柯士甸道行人隧道,警员冼家强和曾国恒巡逻签到后准备离开。在转角楼梯处,冼家强看见一个可疑人物,正是戴着假发的凶手。

正当冼家强想开口盘问,凶手突然从包里掏出手枪,“砰砰”两枪打中冼家强头部。

冼家强没站稳,向后倒,撞倒了跟在身后的曾国恒。

凶手紧接着又是一枪,正中曾国恒头部。

冼家强虽然头部中枪,但没有挂掉,这时反应过来,连开两枪还击。子弹虽然没打中凶手,但打掉了他的手枪。

凶手一把抓住冼家强的手,把枪口掰向冼家强。

当时那状况就像电影演的那样,两个人掰手腕,拼了命把枪口指向对方。

戏剧性的一刻就在这时发生。

还没等两人分出胜负,同样头部中枪但没死去的曾国恒,移动到两人旁边,对凶手连开5枪,把他干掉。

医学上,人就算头部中枪,也不一定会立刻死亡,会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曾国恒就是中弹后连开5枪,还呼叫了增援才死去。

(当时的情景;不得不佩服香港媒体,这都能拍到)

警察和救护车很快赶到现场,凶手和警员曾国恒送院后被确认死亡,只有警员冼家强最终生还,但康复后身体仍留有后遗症,更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凶手虽然死去,可他的身份以及犯罪动机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香港警方通过凶手身上的个人证件,发现这个连串大案的通缉要犯、完美犯罪的幕后真凶,是香港警员——徐步高。

徐步高出生在福建,后来移民到香港。中学时,徐步高是个胖子,常常受人欺负,课余时间开始自己练跆拳道。

毕业后,徐步高干了几年金融,收入不高,因为帮人炒股还赔了不少钱。之后他出国流浪,去过希腊,做过洗碗工。

1993年,徐步高回到香港,考入警队。徐步高在警队表现很好,不仅能左右手开枪,喜欢枪枪打头;他还在笔试中考到第二,接受了《警声》的采访。

(最右:徐步高)

可是,徐步高几次面试都被刷了下来,因为长官觉得他有“性格缺陷”。

1998年他去租婚纱,跟老板争吵,接着婚纱公司就收到恐吓;这件事最后虽然和解了,但徐步高已经有了不良记录。

几年来,徐步高一直想升职,可总是受挫。渐渐地,他心生怨愤。

工作之外,他的生活也过得不咋样。

花了上百万买楼,结果一转头楼价就跌了;去炒股,赔得血本无归;跟老婆也不和,于是放纵自己出去嫖妓包小三。

所有这些情绪累积起来,徐步高最终进行了两起完美犯罪,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此证明长官不提拔他是有眼无珠。

回过头来看,银行劫案后的素描已经接近徐步高的样子,但因为警方记录徐步高是右手射击,而且个人照片看不出“兜风耳”特征,所以他一直没有被怀疑。


后来,香港媒体在报道中称徐步高为“魔警”。(有不少人猜测或根据资料分析认为,徐步高有“心魔”,有“精神分裂”。)

这些案件甚至被搬上银幕。

杜琪峰拍了《神探》,里面林家栋杀死同僚抢枪、结尾三个警察开枪互轰都有徐步高案件的影子。

林超贤拍了《魔警》,在现实案件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发挥,探寻“魔警”徐步高犯下连串大案的深层原因。

除了“精神分裂”,徐步高身上有太多谜团还没解开,譬如被抢走的快速上弹器一直没找到,譬如还有人根据隧道枪击案的现场状况分析当时有第4个人在场……

不过,徐步高已经死去,谜团恐怕永远也无法解开。

至于他有没有做过其它完美犯罪的案子,就更不得而知了。

最后推荐一下我的专栏「

魔宙

」。我会在上面写一些案子,都是我基于社会新闻或都市传说所写的犯罪故事。

北京有五十万姑娘干模特,能上境外色情杂志的可没几个 - 来自专栏「魔宙」
user avatar

临沂电圣杨永信。不开玩笑。

了解了他的事情后简直对这个世界绝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犯罪学的领域,“完美犯罪”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能够逃脱侦查、逮捕和定罪的犯罪。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是极其难以实现的。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看似完美的犯罪最终都被揭露。尽管如此,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案件,由于其巧妙的策划、缺乏证据、时间久远或调查的局限性,至今仍未有确凿的证.............
  • 回答
    人体是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但若仔细审视,会发现不少设计上称不上尽善尽美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有些“反人类”。并非说它们功能失调,而是考虑到演化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以及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而产生的种种不便,有些地方确实让人忍不住想问一句:“当初设计的时候,怎么想的?”1. 咽喉的“十字路口”:误吞的风险这是最常被提.............
  • 回答
    在设计世界里,总有些作品,它们不追求镜面般的对称,却以一种恰到好处的不平衡,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微妙的感受。它们不是随意地将元素抛洒,而是经过精心的考量,在视觉的张力与和谐之间找到了那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想想那些经典的建筑,比如日本的一些寺庙或庭园。它们常常不拘泥于轴线对称,而是利用高低错落的屋檐,或.............
  • 回答
    说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最终被无情现实无情击碎的漂亮物理猜想,那可真是物理学史上一曲曲令人扼腕的悲歌。这些猜想往往结构优雅、概念深刻,曾让无数顶尖的头脑为之倾倒,认为它们就是宇宙终极真理的模样。然而,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断自我修正,即便那些最动人的想法,一旦与观测事实发生冲突,也必须让位。这里我给你.............
  • 回答
    “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界的最高评价标准,由著名翻译家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提出,分别是: 信(忠实): 指译文在内容上忠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等。 达(通顺): 指译文语言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读者理解。 雅(优美): 指译文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具有文学色彩.............
  • 回答
    对于“完美完结”这个概念,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人看重一个首尾呼应、逻辑严谨的故事,有人则更在意角色的成长和情感的落幕是否令人满足。但如果让我来推荐一些在大多数漫迷心中都能称得上“完美完结”的作品,那它们的共通点往往是: 故事的完整性与收束: 所有的伏笔都有了交代,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角.............
  • 回答
    要说与动画作品“完美契合”的主题曲,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命题,但真正优秀的OP/ED(片头曲/片尾曲)往往能做到超越单纯的背景音乐,成为作品灵魂的延伸。它们不仅仅是歌唱,更是对剧情、角色、情感的提炼与升华,让观众在歌曲中就能感受到动画想要传达的精髓。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这样的例子,其中一些在我.............
  • 回答
    还记得那些让你心潮澎湃、看完直呼过瘾的故事吗?它们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雨,洗净了尘埃,留下满心的满足。但有时候,作者们似乎“不够过瘾”,又或是被市场的呼唤所驱使,硬生生地在那个完美的句点之后,又添了一个刺眼的省略号,或者干脆来个九十度急转弯,把我们熟悉的那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然后重新开始。这种“强行重.............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立法者或政策制定者,以其过人的智慧和远见,为当时的社会难题开出了堪称“妙方”的药剂。这些法律或政策,往往不是简单的禁令和奖励,而是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从制度、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进行巧妙设计,最终如水到渠成般地化解了困扰。1. 罗马法的“继承法”:化解家族矛盾,保障社.............
  • 回答
    在我看来,那些能与品牌基因深度契合,仿佛就是品牌本身延展出来的代言人或模特,总能带来一种浑然天成的力量。他们不仅仅是站在镜头前摆个姿势,而是用自己的气质、经历和人生态度,为品牌注入灵魂,让品牌故事更加鲜活动人。说到完美诠释品牌内涵的代言人,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周迅为 Chanel 的演绎。Cha.............
  • 回答
    嫁给爱情,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背后承载着多少对于完美婚姻的期盼。然而,爱情本身如同窗外的风景,时而绚烂,时而平淡,真正让婚姻之舟稳稳航行的,是它与现实世界的深度交融,尤其是在经济和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支点上。谈及经济要素,这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堆砌,而是夫妻双方共同构筑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在一段健康的婚姻中.............
  • 回答
    在我看来,建筑的生命并非随着落成那一刻画上句号,而是进入了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使用过程。这个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完美与否,往往要在现实的土壤中接受严峻的考验。并非所有宏伟的设计都能在落地生根后,依然保持初时的纯粹与光辉,有些建筑物,即使已经为人们所用,却似乎总与最初的设想之间隔着一层模糊的雾。让我举几.............
  • 回答
    张一得的离世令人痛心,他年仅20岁就结束了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完美式”教育方式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对于张一得的事件以及其父的教育方式,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思考:一、 “完美式”教育方式的本质与潜在危害“完美式”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家长对孩子在学业、品德、能力.............
  • 回答
    知乎上完结的好文,那可真是太多了!很多时候,你能在那里找到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小众但内容扎实的领域。要说“完结的好文”,其实也得看你关注什么领域,以及对“好”的定义了。不过,我根据一些长期以来被大家讨论、引用,并且内容确实有质量的例子,给你挑几个,尽量说得细致点,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
  • 回答
    知乎上卧虎藏龙,不少用户在那里分享过自己创作的优秀小说,也有很多资深书友乐于推荐那些已经完结且质量上乘的作品。要找这类小说,关键在于挖掘那些被深度讨论、反复提及、并且获得广泛认可的。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乎上的热门讨论,为你推荐几部在知乎上受到高度评价且已完结的高质量小说,并尽量详细地介绍它.............
  • 回答
    要说到让人热血沸腾的动作片,那绝对是个体感极强、肾上腺素飙升的观影体验!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几部我认为非常经典且能瞬间点燃激情的动作片,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为何能让你“热血沸腾”。这些电影通常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热血沸腾”的基石: 刺激且有创意的高能打斗场面: 不仅仅是拳拳到肉,更重要.............
  • 回答
    说起来,我最近发现了不少让人看完之后,身心都得到极大放松的视频。那种感觉,就像刚泡完一个暖暖的热水澡,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又带着点满足的慵懒。我总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压力也大,偶尔有这么一段“治愈时光”真的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那种手工制作的延时摄影。你知道吗?就是那种把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比如制.............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数字艺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一名新手在 Photoshop 的世界里,面对那密密麻麻的工具栏和菜单时,会有多么的不知所措。但请相信我,Photoshop 绝非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更像是一本为你打开无限可能性的万能手册。今天,我就带你走进 Photoshop 的核心区域,从零开始.............
  • 回答
    有很多视频在看完之后会让人陷入沉默,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现实、人性的复杂,或是生命本身的脆弱与坚韧。这类视频往往没有激烈的剧情或煽情的音乐,但它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述一些可能让人沉默的视频类型和它们可能带来的感受:一、 关于生命中的平.............
  • 回答
    好的,咱们聊点那些让人乐完之后,心里还有点小涟漪的段子。这种笑话,它不是那种哈哈哈哈哈你就忘了的事儿,而是能在你笑过后,脑袋里转悠一圈,琢磨琢磨,然后发现,哎呀,这事儿好像有点道理,或者,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咱们先来说一个关于“标准”的。从前有个年轻人,特别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他每天苦读圣贤书,勤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