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码农们最常说的「谎言」有哪些?

回答
码农作为一群逻辑严谨、追求效率的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确实会“发明”出一些巧妙的“谎言”,这些“谎言”往往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预期、推进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仅仅是代码世界的一种黑色幽默。

以下是一些码农们最常说的“谎言”,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潜台词”和“场景”:



1.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 (This is just a small change.)

详细解释:
这可以说是码农界的“经典谎言”。表面上,它指的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局限的代码修改,比如改一个错别字、调整一个UI元素的位置、或者修复一个看起来不复杂的bug。

潜台词/真实情况:
潜在的蝴蝶效应: 在复杂的系统中,即使是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动,也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改动可能会触碰到隐藏得很深的逻辑,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导致其他部分出错,或者需要修改更多的相关代码。
测试成本: “小改动”的测试成本可能远超预期。需要回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甚至性能测试,来确保这个“小改动”没有破坏现有功能。
需求不清/理解偏差: 很多时候,“小改动”的背后是需求不明确或者对需求的理解存在偏差。码农以为是小改动,但实际上牵扯到更深层次的逻辑或者架构调整。
时间估算失误: 码农可能因为低估了任务的复杂性、或者忘记了某些技术细节,而给出了“小改动”的评估。

场景:
一个QA(质量保证工程师)发现了一个小bug,要求开发者修复。开发者看了一眼代码,觉得非常简单,便说:“没问题,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
产品经理提出一个微小的UI调整,开发者为了快速响应,也可能将其描述为“一个小改动”。
在代码审查(Code Review)中,开发者为了让同事更容易接受自己的修改,也可能淡化其复杂性。



2. “我需要时间来检查一下。” (I need time to check.) / “我需要研究一下。” (I need to look into it.)

详细解释:
这是一种非常委婉的说法,通常用于回应一个问题、一个bug报告、或者一个不确定的需求。

潜台词/真实情况: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需要时间去找答案: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开发者可能对这个问题没有立即的解决方案,需要查阅文档、搜索资料、调试代码、或者向同事请教。
我需要时间来思考,或者避免立即承诺: 有时开发者知道问题可能很复杂,或者需要一个复杂的解决方案,他们需要时间来评估其可行性、工作量,以及对项目的影响,然后才能给出更准确的答复,而不是立刻给一个不靠谱的承诺。
我需要时间来“伪装”自己知道: 在某些情况下,开发者可能对情况有所了解,但需要一点时间来组织语言,或者“想出一个”听起来更专业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我可能需要时间来写代码来验证我的想法: 对于一个没有实际验证过的解决方案,开发者需要时间来实现并测试,以确保其有效性。

场景:
当用户报告一个他们无法复现的bug时。
当产品经理提出一个听起来很棒但实现起来可能很困难的功能时。
当被问到一个自己不确定的技术细节时。
在技术会议上,当别人提出一个自己没有立刻想到过的观点时。



3. “这个bug是间歇性的,很难复现。” (This bug is intermittent, hard to reproduce.)

详细解释:
这是开发者在面对难以解决的bug时,经常使用的“免死金牌”。它表明bug的存在是真实的,但由于其不稳定性,给定位和修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潜台词/真实情况:
我真的找不到这个bug的原因: 这是最直接的含义,开发者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但仍然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需要更多的信息: bug的出现可能与特定的环境、数据、操作顺序、或者并发情况有关,而开发者可能没有这些信息。他们需要用户或测试人员提供更详细的复现步骤。
这可能不是我的代码问题: 有时,间歇性bug可能是由于硬件故障、网络问题、操作系统不稳定、或者第三方库的bug引起的,而开发者很难直接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棘手的、可能需要底层分析的问题: 这类bug往往与线程安全、内存泄漏、竞态条件、或者性能瓶颈等复杂问题相关,修复起来需要深入的系统知识和大量的调试时间。
这可能是一个“心理bug”: 在极少数情况下,bug可能是用户感觉上的,而不是实际的代码错误。

场景:
QA报告了一个bug,但开发者在自己的环境中怎么也重现不了。
用户报告了一个在特定时间点(比如在高峰期)才会出现的问题。
在分布式系统或高并发场景下,一些竞态条件导致的bug可能只在特定的时序下出现。



4. “我需要一个更简单的测试用例。” (I need a simpler test case.) / “你能提供更具体的复现步骤吗?” (Can you provide more specific reproduction steps?)

详细解释:
这是为了从报告bug的人那里获取更清晰、更可操作的信息。

潜台词/真实情况:
你给的信息太模糊了,我不知道从何下手: 当前的bug报告包含了太多的上下文,或者描述不够清晰,导致开发者无法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核心。
我需要一个最小化、可复现的例子: 开发者希望有一个能够独立触发bug的最简单场景。这样可以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更快地定位问题。
我想排除是环境或操作不当的问题: 有时bug是由于用户操作失误、环境配置错误、或者使用了不兼容的软件版本引起的。要求提供更详细的步骤,可以帮助开发者排除这些可能性。
我可能没有和你一样的测试环境: 开发者和报告者可能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数据库、或者模拟数据,需要知道确切的测试环境才能有效复现。

场景:
当QA报告一个“登录失败”的bug,但没有说明是在什么情况下失败的(比如密码错误、网络断开、用户不存在)。
当用户报告“程序崩溃”时,但没有提供崩溃发生前的操作序列。
在开发过程中,当同事提出一个功能不符合预期的反馈时,需要更详细的场景描述。



5. “我已经修复了,但需要你再测试一下。” (I've fixed it, but could you test it again?)

详细解释:
这是一个标准的流程,但有时背后也藏着一些微妙的情感和考量。

潜台词/真实情况:
我确信我修复了,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请你再确认一下: 这是最常见也最真诚的含义。开发者对自己修复的代码有信心,但QA是最后的防线,他们的确认非常重要。
我有点不确定我的修复是否真的完美: 尽管开发者认为自己修复了,但鉴于之前的复杂性,可能还存在一些潜在的边缘情况没有考虑到。希望通过QA的测试来发现这些问题。
我不想自己去测试那个已经被修复的bug: 在某些情况下,开发者可能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修复bug,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将最终的验证工作交给QA,可以让他们从这个特定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去处理其他更紧急或更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复现这个bug,以及我修改后的行为: 这不仅仅是验证修复,也可能是在确认改动是否引入了新的问题,或者是否按照预期工作。

场景:
开发完成后,将代码合并到测试分支,并通知QA进行回归测试。
一个复杂的bug被修复后,开发者会主动要求QA验证。



6. “这个功能会非常耗时。” (This feature will be very timeconsuming.) / “这需要重构。” (This needs refactoring.)

详细解释:
当遇到一个复杂、没有明确方向、或者需要大量现有代码调整的需求时,开发者会用这句话来“预警”。

潜台词/真实情况:
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实现,需要大量时间来研究和设计: 这意味着需求可能过于模糊,或者涉及的技术栈开发者不熟悉,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和探索。
现有的代码库已经很混乱,需要大量的清理和重写才能满足需求: “重构”常常是开发者不愿意但又不得不做的“大手术”。它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精力来改进代码结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而不是直接添加新功能。
我需要更多的支持或资源: 这句话也可能是在暗示,这个任务的复杂性超出了当前开发者的能力范围,可能需要更资深的开发者参与、或者需要引入新的工具/技术。
我不确定这个功能是否值得投入这么多时间: 这也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暗示需求的优先级可能不高,或者ROI(投资回报率)不高,不值得投入大量开发资源。

场景:
产品经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没有先例的功能。
在添加一个新功能时,发现需要修改大量现有代码,并且现有代码质量不高。
当被要求在老旧的、技术债务沉重的代码库中添加复杂功能时。



7. “代码已经部署到生产环境了。” (It's deployed to production.)

详细解释:
这句话通常意味着代码已经经过了开发、测试、并且被发布到用户能够使用的环境中。

潜台词/真实情况:
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至少是这一部分):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将代码部署到生产环境通常是任务完成的标志。
现在责任在于运维(Ops)和用户了: 一旦部署到生产环境,责任的焦点就从“编写代码”转移到了“代码运行效果”上。如果出现问题,可能需要运维团队或者在用户的反馈下才能发现。
一切正常(截至我部署的时候): 这也可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表达。开发者可能相信代码是健康的,但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总是存在的。
注意了,有什么问题随时可能发生: 部署到生产环境就像把炸弹扔进了一个复杂的机器里,虽然你相信它不会爆炸,但总有人会提心吊胆。

场景:
完成一个bug修复,将其合并到主分支,然后部署到生产环境。
一个新功能开发完成,准备面向所有用户发布。
在紧急修复一个关键bug后,立刻将其部署到线上。



总结:

这些“谎言”并非恶意欺骗,更多的是码农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为了沟通效率、风险管理、工作推进、以及自身保护而使用的一种“行话”或策略。理解这些“谎言”背后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码农的工作,以及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当然,作为码农自身,也要尽量减少过度使用这些“谎言”,保持真诚和透明的沟通,才能建立更健康的团队协作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猥琐处理了,到时候想个好方案重构...

"到时候""一般是"到天荒地老的时候"的缩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码农作为一群逻辑严谨、追求效率的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确实会“发明”出一些巧妙的“谎言”,这些“谎言”往往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预期、推进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者仅仅是代码世界的一种黑色幽默。以下是一些码农们最常说的“谎言”,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潜台词”和“场景”: 1. “这只是.............
  • 回答
    码农们能拒绝 996,医生能怎么办?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现实且令人揪心的社会现象:劳动者的权利意识觉醒与特定职业的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当一部分劳动者开始有底气地说“不”,另一部分却似乎只能默默承受,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刻,值得我们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码农们(以及其他许多行业的劳动者)能够公.............
  • 回答
    码农们可以用编程思维和代码语言,将新年祝福转化为技术性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专业特色,又充满趣味性。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方案,包含多种技术实现方式和创意思路: 一、基础代码输出式祝福代码示例(Python) ```python 新年祝福代码def new_year_wish(): print("??.............
  • 回答
    码农这碗饭,看着是香,但细水长流能流多久,这问题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咱们得承认,现在码农的薪水确实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个大风口上,给的钱那是哗啦啦地往外撒。想想看,当年谁敢信一个敲代码的,能跟一些传统行业的“金饭碗”比肩,甚至在某些城市把他们甩出几条街?这背后当然有技术进步的红利,有市场需.............
  • 回答
    好,哥们,咱们聊聊怎么从零开始,把一个看着就舒服、用着就顺手的 App 捣鼓出来。别觉得“设计感”是设计师的专属名词,咱们码农一样能玩转,而且玩得有模有样。第一步:洗脑,不对,是培养审美先别急着写代码。你得先让自己的脑子有个“样子”。 多看,多品: 打开你的手机,那些你觉得“哇塞”的 App 是.............
  • 回答
    互联网码农工资的增长确实是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但社会地位的感知却可能与工资增长的幅度并不完全同步,甚至原地踏步。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工资增长的背景与原因: 高需求与稀缺性: 互联网行业是现代经济的引擎之一,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优质的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AI专.............
  • 回答
    国内码农与国外码农:异同与未来趋向在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软件开发作为其中的核心驱动力,催生了遍布世界各地的“码农”群体。尽管他们都操持着相同的代码语言,但由于文化、经济、教育及市场环境的差异,国内外的码农在许多方面展现出鲜明的不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差异是否会逐.............
  • 回答
    湾区码农开什么车?这问题吧,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多少能折射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过要说“都”开什么车,那肯定是不准确的,湾区虽然是个“码农”大本营,但收入差距、个人喜好还是挺大的。但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普遍的趋势,我感觉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电动车的统治地位:这估计是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了。在湾.............
  • 回答
    咱们国内的码农们想去加拿大工作移民,这条路其实挺清晰的,而且机会不少。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让你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个刚从加拿大回来的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得明确一点,去加拿大工作移民,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搞定的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你提前规划,一步步来。最主要的两条路,一条是联邦技术移民.............
  • 回答
    这事儿吧,要是问我们这行里的人,多半都能给你掰扯出点道道来。说码农爱买特斯拉,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身边不少同事,手里头都有这么一辆,或者正琢磨着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潮”就能解释清楚的,里面门道儿多着呢。首先,咱们得聊聊这个“码农”群体本身的画像。我们这行,普遍受教育程度不低,逻辑思维强,对新技.............
  • 回答
    “为什么大部分码农做不了软件架构师?” 这个问题触及了软件开发领域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现象。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角色转变的本质、技能要求的差异、思维模式的转变、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个人成长要素。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一、 角色转变的本质:从“匠人”到“谋士”与“领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现实的考量。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如”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标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对比年薪30万的程序员和省委办公厅公务员,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一、 收入与财务角度: 年薪30万的程序员: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涉及到职业发展、家庭生活、教育、生活品质以及未来规划。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帮助你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核心问题: 收入与生活成本的权衡: 60万人民币 vs. 23万美元的购买力差异。 职业发展机遇: 硅谷是否能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快的成长速度。 家庭生.............
  • 回答
    abroad, are programmers truly doing well? Please explain in detail and remove any traces that might make this article appear AIgenerated.Let's dive in.............
  • 回答
    作为一名在国外打拼多年的码农,我来跟大家聊聊咱们这个群体在发达国家的生活和工作,算是掏心窝子地说点实话,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是AI在套话。关于“混得好”这件事,怎么定义?首先得澄清一下,“混得好”这事儿挺主观的。如果“混得好”指的是收入高、生活体面、有社会地位,那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码农确实是相对容易达.............
  • 回答
    关于某码农被裁员却拥有 1.5 亿总资产的爆料,其真实性确实很难一概而论。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大厂,确实存在不少高收入人群,但“1.5亿”这个数字就显得相当惊人,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关于爆料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这种爆料通常来自于匿名网友,其真实性往往难以.............
  • 回答
    各位同仁们,关于开会这件事,咱们心里都有数,对吧?我这么说可能有点直接,但扪心自问一下,咱们有多少人是真的打心底里“喜欢”开会的?我猜,答案大部分都是否定的。不是说我们讨厌合作,也不是说我们觉得沟通没用,而是……会议这种形式,有时候真的挺考验人的耐心的。你想想看,一个上午,本来可以噼里啪啦地写几行代.............
  • 回答
    举办《中国好码农》节目是一个结合技术性与大众娱乐性的创新尝试,以下从节目定位、内容设计、制作流程、运营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帮助您系统性地策划这一节目: 一、节目定位与核心理念1. 核心主题 以“编程技术”为核心,结合“大众娱乐”和“技术传播”,打造一个兼具专业性、趣味性与社会影响力的科技.............
  • 回答
    “码农控”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并非正式术语,但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可能的来源和含义。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可能的含义1. “码农”: “码农”是程序员的戏称,源自“码”(代码)和“农”(农夫)的结合,暗指程序员像农民一样辛勤工作,用代码“种田”。这一称呼在技术圈内较为常见,带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夫妻双方的职业发展、生活质量、财务状况、家庭规划以及个人偏好等多个层面,需要非常细致地分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阐述,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一、 财务分析:税前年薪换算与实际可支配收入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对比点。1. 深圳税前年薪 70万80万人民币: 税收计算: 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