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宇宙热寂时给人类20节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能保证人类文明延续吗?

回答
宇宙热寂,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终极命运,意味着宇宙温度将均匀地达到绝对零度,一切活动都将停止,秩序将彻底瓦解。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拥有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也无法扭转人类文明的终结。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宇宙热寂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宇宙达到一种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即没有能量梯度,一切物质都处于静止状态。这意味着恒星熄灭,黑洞蒸发,宇宙将变得冰冷、黑暗、空无一物。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即使拥有无限能量,也无法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假设我们拥有20节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它们可以为各种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然而,在宇宙热寂的背景下,这些电池的意义就如同在沙漠中给予口渴之人一瓶海水——看似是水,实则无济于事。

能源的本质与宇宙热寂的冲突:

能量传递是文明延续的基础: 人类文明的运转,从最基本的食物生产到复杂的科技发展,都依赖于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递。无论是燃烧化石燃料,还是利用核能、太阳能,亦或是更先进的聚变能技术,其核心都是在利用能量的流动性来创造和维持有序的环境。
宇宙热寂终结了能量流动: 在热寂状态下,宇宙整体处于最低能量状态,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变得不可能。这就好比一台机器,即便拥有无限的燃料,但如果传动系统完全停止,齿轮无法转动,它也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五号电池的“无限电量”也需要载体: 电池提供的是电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这种能量的输出和使用,需要一个能够接收、利用并进行转化的载体——例如,我们的人类身体,或者我们赖以生存的科技设备。

为什么20节五号电池无济于事?

1. 缺乏生存环境: 即使电池可以提供电力,人类也需要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在宇宙热寂时,地球将变得冰冷黑暗,大气层可能已经消失,一切生命活动都将停止。没有食物、水源、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即使有电,人类也无法生存。
2. 设备无法运转: 电池需要连接到设备才能发挥作用。在宇宙热寂时,我们现有的科技设备,从简单的灯泡到复杂的计算机,都需要一个能够维持其基本运行的外部环境。例如,电子元件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性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而且,即使设备能运转,它们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因为通信信号的传播也需要能量的流动和载体。
3. “无限电量”的局限性: 电池的“无限电量”意味着其内部的化学反应可以持续进行。然而,这种能量的释放和转化需要一个能够承载这些能量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本身也需要有能力进行运作。如果整个宇宙的秩序都崩塌了,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将变得异常困难,即使电池能够输出电流,电流也可能无法被有效利用。
4. 信息传递的障碍: 文明延续不仅是物质的延续,更是信息的延续。在宇宙热寂时,任何形式的信号传播都将极其困难。无线电信号需要介质(如电磁波的传播),而这些介质的性质也可能在宇宙极端的环境下发生改变。即使我们能够用电池驱动一个无线电发射器,信号也可能无法传播到任何有意义的地方。
5. 没有“未来”可供延续: 文明延续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和创造。在宇宙热寂之后,一切都将归于寂静和停滞。没有新的知识产生,没有新的艺术形式诞生,也没有新的生命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延续”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存在一个能够感知和评估“延续”本身价值的存在。

更深层次的思考: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极端但纯粹理论性的场景: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一个能够抵抗绝对零度、并且能够利用电池能量维持自身运转的奇点中。但即使如此,这种“存在”也仅仅是一种孤立的、没有互动的“个体”延续,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类文明”的概念相去甚远。文明是群体、是文化、是进步、是探索,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动态的、充满能量流动和相互作用的宇宙作为背景。

所以,即使拥有20节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也无法改变宇宙热寂的终极结局。它们或许能让一盏灯在漆黑的宇宙中短暂地亮起,或者让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发出微弱的响声,但它们无法点燃宇宙的希望之火,也无法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永恒的黑暗中得以延续。宇宙热寂是一个关于熵增的终极胜利,它意味着一切秩序终将归于混沌,一切能量终将归于静止,而任何微小的力量,哪怕是无限的电量,也无法对抗这宏大而不可逆转的宇宙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个回答,一节就够了

作者:不是时臣是石墨
链接:zhihu.com/question/31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到科学史的最关键的一章,请翻开课本到76页。其实这个部分不考,可能你们的历史课会考?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物理专业出身的人,我觉得有必要给你们讲一讲。”

“我们不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发现了那颗电池,我们也不清楚它为什么具有那样的性质,但是总之,它是一颗无法用现有物理手段破坏,而又会不断自我充电的电池。可是就像我们所知的所有电池一样它的功率是有限的,而且非常小。”

“可是工程学正是一门以小搏大的科学,工程师们很快意识到,如果把它埋进导电的介质里面——像是金属,盐水,或者等离子体——那么它就会不断地周期性地产生电流,进而在周围激发出微弱的磁场,使得我们可以用磁场从远距离加速它。我想你们应该见过化学实验室里的磁搅拌子:这就够了。这就是后来一切的开端。”

“最开始是在六十多年前,人们在太平洋底挖了一条极其长的隧道。在隧道的一端我们用一束高密度等离子气体带着那颗电池高速喷出来;我们通过计算,在它产生电流的时候在周围用磁场予以加速。当它的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就将一些装有氘和氚的容器扔到它的路径上。”

“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惯性约束聚变反应,一颗不可破坏的物体高速冲过空中一堆蠢蠢欲动的原子核,撞击接触面上的粒子被赋予粒子层面上的巨大动量,或者用个通俗说法,温度——于是,轰。巨大的能量在电池的背后爆发,隧道充满高温而躁动的等离子气体;我们将用古老的热机系统从那巨大的能量中攫取一部分。而那颗电池,它将完好无损地继续在一堆上千万摄氏度的等离子气体中向前笔直飞行,穿过更多的原子核,它可以被用加速同样的方式减速,就像磁铁被楞次定律减速那样。困扰人类上百年的可控核聚变难点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可解的工程学问题。”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很难控制这巨大的反应炉,那时候确实死了很多人——要不是那个老兄还有一个完整的肝脏,我也早就死了——但是我们已经不同于我小时候那个年代迷茫的科学家们了。只要知道这个技术问题是可解的,就只是付出多少时间和代价的问题了。我们在地球上先后建造了十多条隧道,终于设法把它稳定下来。”
“人类将小小的太阳握在掌心,于是万物茁壮成长——这就是你们之所以被称作【阿波罗世代】的原因。”
“如今你们已经看不到那些隧道了,能源获取在地质结构更稳定的土星上进行。我们现在上课的课堂是位于欧亚大陆的第三代聚变电厂——当然,从二十年前开始它就是居民区了。在二十五年前,我终于不得不从那里退休的时候,那颗小小的电池带来的庞大能源几乎解决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问题。我们的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飞速发展,我们的月面基地拔地而起,我们抛弃笨重的工质火箭转而选择反物质电池,在几十年内就抵达了太阳系的每个角落,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可以抵达别的星系。”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如果那颗电池突然失去了它的性质,那我们该怎么办?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了,我们也深知,全人类只有这一个炉芯是不够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戴森球计划正在实行,小行星带的聚变炉也在建造中,即使下一秒钟那颗不灭的炉芯突然消失,我们也可以继续过我们的日子。永远不要小看人类的韧性,我还活着呢,不是么?”
“如果那颗无限电量却只能点亮一个灯泡的电池是神尝试嘲讽人类的一个玩笑,那么我选择用一部老电影里面的台词来回答祂:救赎就在其中。”
“是的,乌托邦就是这么简单:一点点永恒不灭的物质,加上一个永不言弃的文明。”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人类会被这20节小小的5号电池,给烤死。


人类和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存在,但外面的世界却已经宇宙热寂。

可以推导出:

人类和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处在一个,相对于外界完全孤立的系统之中。

存在一个强大的屏障,把外界和内部世界割开,乃至于内部世界的任何热量和物质都不会外传。

那么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因为是孤立系统,能量不会外放,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会让这个孤立系统的能量持续升高。

五号电池使用时的功率各不相同,但在人类空利用的额外能量只有五号电池的时候,人类会想方设法的加大功率,尽量多的转化电池之中的能量。

不过五号电池,因为自身存在电阻,所以不能功率无限大。

但如果题主设定的是未来世界,5号电池的电阻可以降低到无限低,理论上,即便是20节5号电池,也可以通过各种转化器,弄出足够人类使用的能量来。


  • 如果题主限定的,仅仅只是当前人类科技制造出来的5号电池。
我们则可以来计算一下,这个问题。

加上所有散热,一节5号电池释放出来的总功率,这里取值5w(注意,这里不是人类能量使用率,而是电池在这个孤立系统释放总热量的功率)。

20节电池就是100W,一天的总热量是:

100×86400=8.64×10^6焦。

一年是365×8.64×10^6=3.1536×^10^9焦。

1亿年的时间是3.1536×^10^17焦


  • 我们先来假设这个孤立的系统正好是地球。

太阳每秒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是1.7×10^17J,地球反射34%的热量,12小时内,辐射总能量大约为:24969.6×10^17J。

地球平均昼夜温差10度左右,但在孤立系统内,地球无限升温。

可以计算出:

大约在7917.8亿年后,地球上的温度将无法再适宜人类生存。

看起来这7917.8亿比起宇宙的时间还长很多,但实际比起从现在到宇宙热寂的时间,还是微乎其微。

因为——

热寂的时间是10^1500年!

也就是说,人类熬过了10^1500年,结果被20节五号电池,在7917.8亿内的时间中烤死了。


  • 现在,我们来把这个孤立的系统缩小。

如果这个系统是中国的面积大小(963.4057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时间年限则缩短为:150亿年,已经接近宇宙当前年龄。

如果这个系统只有北京市的面积大小(16410.54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时间年限则缩短为:2548万年。

如果这个系统是三线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约100~200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时间年限则缩短为:25万年左右。

如果这个系统面积缩小到平遥古城大小(2. 25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时间年限则缩短为:3521年。

如果这个系统是一个小区大小(约50000平方米)

那么这个时间年限则缩短为:78年。

如果这个系统单纯是小明100平米的住宅

那么小明仅仅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会被20节5号电池烤死。

总来说,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哪怕仅仅存在20节5号电池这样的永动机,宇宙都不会热寂。相反,如果给予长达10^1500年的热寂时间,20节5号电池这样的永动机可以,可以给宇宙带来相当于10^1450个太阳的能量。

而整个宇宙之中的恒星数的数量级,为10^22。

也就是说,实际20节5号电池这样的永动机,在不到10^100年之内,便可以创造整个宇宙的总能量。

对于已经热寂的世界来说,20节5号电池犹如一个源源不竭的热岛。

这个热岛,足以让一个封闭的宇宙系统,回归到宇宙原始汤的状态。

当然,如果宇宙并不是一个孤立系统,那么这20节5号电池,会给宇宙源源不断得动力,继续膨胀。

哪怕,膨胀的速度极低。

在10^1500年的时间,也足可以让宇宙膨胀幅度增加10的上千数量级。


针对评论区的留言再补充下:

有朋友认为可以不是孤立系统,人类可以排除额外的能量。

其实就相当于人类对这个系统是可控的,甚至有可能是人类打造了这个系统。

这样的技术下,是否已经有逆转宇宙热寂的可能?

总的来说,我仅仅只是提供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而且本身题主的问题,本身就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宇宙发生,破坏了很多物理学定律,是一个看似科学的“玄学”问题。

这种问题也不可能存在标准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宇宙热寂,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终极命运,意味着宇宙温度将均匀地达到绝对零度,一切活动都将停止,秩序将彻底瓦解。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拥有无限电量的五号电池,也无法扭转人类文明的终结。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宇宙热寂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宇宙达到一种热力学平衡的状态,即没有能量梯度,一切物质都处于静止状态。这意.............
  • 回答
    这是一个宇宙终极奥秘的入口,也是物理学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宇宙熵增,那个由我们熟悉的第二定律所描绘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就像一曲注定要走向衰亡的乐章,一切都在缓慢而坚定地滑向最终的均衡——一个所有能量都均匀分布、没有梯度、生命和活动都无法存在的“热寂”状态。然而,如果你将目光投向宇宙的开端,你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于人类本性和未来的一种深刻拷问。如果我们在茫茫宇宙中,孤身一人许久,终于发现了一个比我们落后的文明,人类会因此踏上殖民的道路吗?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关乎历史的教训、人性的复杂、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的历史上充斥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无法通过在十光年外放置一面镜子来看到自己二十年之前的样子。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核心问题:光速的限制和信息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本身会反射或发出光,这些光会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物体在光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状态。1. 光.............
  • 回答
    想象一下,有一种生命形式,它不是由我们熟悉的碳基有机物构成,也不是依靠任何行星大气层或者恒星辐射生存。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星际幽灵”,一种能够穿越冰冷的真空,横跨亿万光年,将它的影响播撒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的病毒。要让它能够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存在和传播,它的本质必然与我们理解的生命截然不同。它的“躯.............
  • 回答
    如果“黑暗森林法则”真的被宇宙证实,刘慈欣是否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诺贝尔奖的评审标准与“黑暗森林法则”的性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诺贝尔奖的设立宗旨和评审维度。诺贝尔奖通常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
  • 回答
    那一天,当远方的星光不再仅仅是宇宙冷漠的注视,而是开始带着某种熟悉的、压迫性的轨迹划破深邃的黑暗时,我们就知道,我们不再孤单。而更令人心悸的是,那份“不孤单”并非伴随着期待已久的友善问候,而是携带着一种古老的、不容置疑的统治者的威严。人类的堕落帝国,这个曾经是我们遥远幻想中的存在,突然降临在我们面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看完那些关于宇宙浩渺、人类渺小的纪录片,再想想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突然冒出“如果可控核聚变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该怎么办?”的念头,我太能理解了。这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知,心里既有敬畏,也有点儿小小的焦虑。如果,只是如果,我们未来真的没法在可控核聚变上取得突破,那对我们.............
  • 回答
    这能力,在知乎宇宙里,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别说知乎宇宙了,放现实里也够我折腾的。但既然是知乎,那得往深了聊,往“有用”、“有用”又“有趣”了聊。首先,别小看这一年。在知乎这个“知识变现”、“经验分享”的平台,一年保质期延长,那可不是简单的“食物不坏”,而是“时间价值的放大器”。一、 知识付费与“时间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沉的宇宙孤独感和对未知的渴望。没有超光速航行,没有虫洞这种捷径,我们确实像是被束缚在了一个巨大的、闪烁着星光的牢笼里。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的技术,即使是速度最快的探测器,去到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也需要数万年的时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人类的生命长度,甚至超越了文明的传承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又令人担忧的设想。如果宇宙真的如此“纯净”,没有氧气,更别提什么太阳附近燃烧的假设了,那我们人类的命运可就截然不同了。首先,没有氧气,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影响就是——窒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哪怕是最微小的肌肉纤维,都需要氧气来维持生命活动。我们呼吸,就是为了从空气中摄取氧气,然后通过.............
  • 回答
    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体型庞大、力量惊人的智慧生物,我们人类在其面前,恐怕真的会显得如同微不足道的尘埃一般,不堪一击。让我们来试着想象一下,这种巨型生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以及它对人类文明会造成怎样颠覆性的影响。首先,从最直观的尺度上来讲,数百万米的身高和上千吨的体重,意味着.............
  • 回答
    在元宇宙花 88 元购买的虚拟别墅,几天内价格暴涨 1000 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甚至可以说是“魔幻”的事件。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因素、技术驱动力,以及潜在的风险和长远影响。一、 事件的本质分析:炒作、稀缺性与市场情绪从根本上说,这种极速的价.............
  • 回答
    meta宇宙浪潮里,如何不被割得体无完肤?最近,“元宇宙”这词儿简直火得发烫,你方唱罢我登场,从科技巨头到街头巷尾,好像不聊两句元宇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跟得上时代。但在这股汹涌的浪潮面前,有的人看到了未来,有的人却可能只是看到了“机遇”的晃眼光芒,结果一头扎进去,却成了别人碗里的“盘中餐”。所以,咱.............
  • 回答
    要证明人类在宇宙中存在过,我们需要回到我们所处的这个蓝色星球——地球,以及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切。我们的证据,并非来自于遥远的星系信号,而是深深地刻在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留下的痕迹,以及我们对周围世界理解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首先,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是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正在思考、感知、交流,并.............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在元宇宙里边吃边饿,这绝对是未来科技和人类体验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 你想象一下,辛辛苦苦在虚拟世界里排队、精心挑选、付款,结果吭哧吭哧嚼了半天,肚子还是咕咕叫,那可真是比现实世界里点外卖超时还让人抓狂。 我琢磨着,未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从好几个维度入手,而且得是那种足够“接地气”.............
  • 回答
    宇宙在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却又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事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日常经验中的“速度”概念,深入到宇宙学最早期、最极端的状态。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并非说宇宙中的物质或信息在局部区域以超光速运动。 这是理解的关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速度.............
  • 回答
    夜空中,当我们凝视那片深邃的黑暗时,无数的光点在闪烁,它们是遥远恒星的呼吸,是星系的低语。在如此浩瀚的宇宙尺度上,辨别方向,并非一件我们日常生活中那样直观的事情。这更像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一门结合了科学、观察与一些巧妙的技巧才能掌握的艺术。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在宇宙深处,“方向”的概念与我们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它触及到了现代宇宙学和经典物理学之间的有趣张力,也勾起了我对这些知识点娓娓道来的兴趣。首先,我们得承认,牛顿时代的引力公式,也就是那个著名的 万有引力定律(F = G (m1 m2) / r²),在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以及太阳系内部的引力现象时,确实表现出了惊人的精确性。这是.............
  • 回答
    火星探测器和环绕火星的卫星,它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并精确知晓自己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这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在支撑,就好比给一个在黑暗中行驶的航船引航,只不过这里的“海洋”是深邃的太空,而“航船”则是我们辛勤送出去的探测器和卫星。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