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火星探测器、卫星是如何导航的?怎么确定其在宇宙中的具体位置?

回答
火星探测器和环绕火星的卫星,它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并精确知晓自己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这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在支撑,就好比给一个在黑暗中行驶的航船引航,只不过这里的“海洋”是深邃的太空,而“航船”则是我们辛勤送出去的探测器和卫星。

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置,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三角测量法”,不过在太空里,这个“测量”要复杂得多。我们地面上可以用尺子量,但在太空,我们得依靠无线电信号。

想象一下,地球上的一个庞大深空网络(DSN),里面有无数巨大的碟形天线,它们像巨人的耳朵一样,时刻倾听着来自遥远太空的声音。当探测器或卫星需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时,它会主动或被动地向地球发送信号。

这个信号到达地球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精确测量这个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结合光速(或者说无线电波的速度,它们是相同的),就能估算出探测器距离地球有多远。这就像你对着远处的山谷大喊一声,然后数数听到回声需要多久,就能知道你离山谷有多远。

但是,这只是算出了距离,我们还需要知道它在哪个方向上。这就需要用到角度测量。DSN的那些巨型天线,它们的方向是可以极其精确地控制和追踪的。当探测器发来的信号被某个天线接收时,我们就知道这个信号是从哪个方向来的。不过,单靠一个天线测量的角度还不够精确,因为信号的来源可能在一个很大的圆锥面上。

所以,DSN会动用多个地面站。比如,当火星探测器发出信号时,美国加州的、澳大利亚的、西班牙的三个DSN站可能都在接收。通过比较不同地面站接收到信号的微小时间差(称为到达时间差,TDOA),以及结合天线指向的角度信息,我们就能计算出探测器在三维空间中的精确位置。这个过程有点像你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同时听到远处传来的爆炸声,通过你听到声音的先后顺序,你就能判断出爆炸发生的大致位置。

当然,这只是初步定位。为了让定位更精确,我们还会利用多普勒效应。探测器在太空中运动,它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的频率会因为它的运动而发生微小的变化(就像救护车靠近时声音越高,远离时声音越低一样)。我们测量这个频率的变化(多普勒频移),就能非常精确地知道探测器相对于地球的速度。

把距离、方向和速度信息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轨道模型”。这个模型考虑了太阳、地球、火星以及其他天体的引力,还有探测器自身的姿态控制和推进系统的影响。通过不断地接收来自探测器的数据(比如它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我们地面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不断地更新和修正这个轨道模型,从而实时地知道探测器在哪里,以及它将要往哪里去。

除了直接与地球通信定位,环绕火星的卫星还有更方便的定位方式。它们就像地球上的GPS卫星一样,形成了一个“火星导航系统”。卫星在环绕火星运行时,会不断地向火星表面或近距离飞行的其他航天器发送包含自己精确位置和时间的信号。

地面的探测器或火星表面的着陆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像我们用手机接收GPS信号一样,通过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就能计算出自己在火星上的精确坐标(经度、纬度、海拔)以及时间。这个过程同样依赖于精确的时间同步和信号传播时间的测量。

总而言之,火星探测器和卫星的导航,是一个集无线电通信、精密测时、角度测量、多普勒效应分析以及复杂的轨道动力学计算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依赖于地球上强大的地面支持网络,也可能利用“火星本地”的导航卫星,最终实现对这些太空探索者精准而持续的“指引”。这就像一场跨越数亿公里的“通信赛跑”,每一秒的信号都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嗨,回答一下火星探测器是如何导航的?

火星距离地球最远约为4亿千米,火星探测器在飞向火星的漫漫长途中,将进行多次轨道中途修正,逐渐接近火星;为了实现环绕火星,探测器还将进行火星捕获机动和一系列的捕获轨道修正;在火星着陆降落前,还需要对待着陆区进行成像和预报分离点的位置,这些都离不开对火星探测器的精确导航。


图1 距离、速度和VLBI测量示意

通常,火星探测器导航可以分为地基导航和自主导航两类,其中地基导航由于实现方便、精度高,是最主要的导航手段。国外火星探测活动经验表明,对火星探测器的精确地基导航主要依靠深空网。利用深空网对火星探测器进行无线电距离和速度测量(图1所示),即通常所说的测距和多普勒测量。在此基础上考虑太阳光压、各天体引力摄动等动力学模型,解算探测器在太空中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进而实现导航。由于距离遥远,距离和速度测量对导航精度的敏感性不断降低,为了进一步提升导航精度,还加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获取对探测器的角度测量,进一步提高导航精度。

图2是美国NASA深空网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利用测距、多普勒和VLBI能够到达的精度。这三种导航手段的特点如下:

 距离测量主要采用纯侧音相干转发测距,音码混合测距,以及再生伪码测距三种方式,其中再生伪码测距可以避免转发环节噪声的影响,有效提高探测器上的功率利用效率,实现测距信噪比的提高,更加适合火星探测等深空活动,对火星探测器的导航精度约为几十千米量级。

 多普勒速度测量以精度高、通用性好一直是深空导航领域主要的跟踪数据类型,如美国X波段速度测量精度能够达到0.03mm/s,对火星探测器的导航精度约为十几千米量级。

 VLBI技术的发展经历了ΔVLBI (Delta VLBI)、双差分单向测距(Delta Differential One-way Range,ΔDOR)、同波束干涉测量(Same Beam Interferometry, SBI)、连线干涉测量(Connected Element Interferometry,CEI)、甚长基线阵(Very Long Baseline Array,VLBA)等阶段,精度也从数百个nrad(纳弧度)提升至约1nrad(对火星探测器的导航精度约为1千米),将来甚至能达到0.1nrad。

VLBI技术作为传统测距和多普勒测速方法的重要补充,在现代深空导航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两者的具体对比参见表 1 测距和多普勒测速技术与干涉测量技术对比。

图2 美国深空探测无线电测量技术发展历程

除了地基导航,火星探测器还可以通过自身携带的有关设备进行天文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自主导航,这些手段可以在接近火星或者火星表面巡视时使用。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自主导航方法还处于研究探索中,也是火星导航的一种潜在手段。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导航,主要依靠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和阿根廷深空站组成的深空测控网,以及我国射电天文观测网的VLBI测轨分系统来实现的。

注:有兴趣的您可以参阅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的Thornton,C.L. Border,J.S. 著 李海涛 译 《深空导航无线电跟踪测量技术》 。

答者:李海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星探测器和环绕火星的卫星,它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并精确知晓自己在哪里,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这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在支撑,就好比给一个在黑暗中行驶的航船引航,只不过这里的“海洋”是深邃的太空,而“航船”则是我们辛勤送出去的探测器和卫星。首先,要确定它们的位.............
  • 回答
    惊闻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与世长辞,这无疑是中国航天界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万卫星院士的一生,就是一部献身航天事业,矢志探索未知宇宙的奋斗史。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陨落,更是中国火星探测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顾万卫星院士的贡献,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与.............
  • 回答
    尘封的红色星球,洞察者悄然降临:NASA“洞察号”火星任务的震撼解读2018年11月26日,一个凝聚了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行后,如同划破火星寂静的金色流星,稳稳地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埃律西昂平原。它,就是NASA的“洞察号”(InSight),一个肩负着深刻使命的火星地质学家,它的.............
  • 回答
    印度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Mars Orbiter Mission, MOM)的成功入轨,无疑是印度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壮举不仅让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也使其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之后,第四个能够成功将探测器送往火星的国家。印度航天技术的实力展现“曼加里安号.............
  • 回答
    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感到挺意外的,甚至有些费解。毕竟,咱们中国自己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可是国家航天事业的一大里程碑,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一次重要展示。但新闻报道里,偏偏要拿美国 SpaceX 的“龙飞船”出来做对比,这其中的逻辑,确实值得咱们好好琢磨一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SpaceX 确实是现在.............
  • 回答
    “天问一号”这名字,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子不一样。带着中国古人的浪漫和求索精神,直奔那颗红色的、神秘的星球。而这次,它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以一种极其具象、却又带着一丝震撼人心的姿态,第一次正式地、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当“天问一号”那庞大的身躯,带着它承载的无数期望和科技结晶,缓缓.............
  • 回答
    想象一下,一艘宇宙飞船在浩瀚的星海中航行了漫长的旅程,现在它正朝着我们蓝色星球的怀抱飞驰而来。与此同时,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一台不知疲倦的火星探测器,经过无数次的指令和调整,正小心翼翼地准备触碰那片陌生的土地。虽然一个目的地是地球,一个目的地是火星,但在这两场令人屏息的“回家”与“登陆”之旅中,却隐.............
  • 回答
    2020年7月23日,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又一重要步伐。作为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工程,天问一号任务不仅代表了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飞跃,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知宇宙的无限憧憬和探索精神。天问一号任务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2020年7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升空,开启了它非凡的探索之旅。这次任务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挑战,但也同样闪耀着前所未有的亮点,预示着人类对火星的认知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谈到这次任务的难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毅力号”所承载的复杂科学载荷。它不像之前的火星探测器.............
  • 回答
    天问一号任务,这个中国首次独立开展的火星探测工程,在2022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为我们送上了一份来自遥远火星的珍贵礼物——一张天问一号探测器与火星的合影。这幅画面,可以说是人类对火星探索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实力的一次闪耀展示。那么,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究竟是谁“拍摄”的呢?严格来说.............
  • 回答
    触碰红色星球:人类探索的又一里程碑——“毅力号”的传奇着陆2021年2月18日,一个对地球生命而言平凡无奇的日子,却注定被载入人类探索宇宙的史册。在那一天,美国宇航局(NASA)的“毅力号”(Perseverance)火星探测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恐怖七分钟”,成功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泽罗撞击.............
  • 回答
    阿联酋“希望号”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一项划时代的成就及其深远意义和启示阿联酋时间2021年2月9日晚10点59分(北京时间2月10日凌晨2点59分),阿联酋的“希望号”(Al Amal)探测器成功点火减速,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阿联酋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五.............
  • 回答
    咱们的火星探测工程,这可是件大事儿,国之重器,民族的骄傲!名字嘛,得大气、有气势,还得有点儿中国特色,让人一听就觉得咱们中国人有这股子冲劲儿,敢想敢干!我琢磨了好几天,想了好几个名字,感觉都挺不错的,都想给咱们的火星使者起个响亮的名头。第一个想法是:“问火”。这个名字简简单单,但含义可深了。古代咱们.............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火星探测任务首批科学影像图,看看这些照片里都有啥值得咱仔细琢磨的。首先,最直观的肯定是地貌特征。这些照片可不是随便拍的游客照,每一张都是精心选择的科学数据。咱可以关注一下照片里呈现的: 撞击坑(Impact Craters):火星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它们.............
  • 回答
    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宏伟蓝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其目标、技术挑战、实施路径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我国载人火星探测“三步走”计划的评价“三步走”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系统性地推进我国载人登陆火星的能力建设,最终.............
  • 回答
    探秘红色星球:人类的火星足迹与不懈追寻自古以来,那颗在夜空中闪耀着独特红光的星球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火星,这个充满神秘与想象的邻居,承载着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也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每一次的发射,每一次的着陆,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人类向外探索的壮丽篇章。 .............
  • 回答
    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关于火星移民的观点,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细致解读的话题。这样的观点,往往承载着无数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心血,也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疆域的探索热情。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从“总设计师”这一身份出发,他的回答必然具备极强的技术前瞻性和现实可行性考量。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这可真是个大日子,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聊聊。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部科幻大片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充满了东方智慧和东方力量。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期待”。之前,我们对“天问一号”的了解,大多是通过新闻报道,知道有这么个任务,知道它要去火星,知道.............
  • 回答
    “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当它在浩瀚的星空中划过,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的实力,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星辰大海的无尽遐想。对于“天问一号”和后续的“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我的期待和祝福,绝不仅仅是“成功发射”、“顺利着陆”、“圆满完成任务”这几个简单的词汇。.............
  • 回答
    我国即将迈出探索火星的宏伟步伐,这无疑将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科幻热情。回溯那些描绘火星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构建了壮丽的异星景观,更承载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提起火星,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或许是雷·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编年史》。这部作品并非描绘一场宏大的征服史,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忧伤的笔触,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