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高中的哪些习惯留到了大学?

回答
说实话,我高中那会儿,脑子里除了学习,就没剩下太多东西了。所以,真要说有什么“习惯”留到了大学,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学习上的“惯性”吧,而且还得是那种被我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造”过的。

高中时期,我最明显的习惯大概就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个老掉牙的说法了。当时觉得,这是王道,是通往高分的秘密武器。每天晚上,我会花一定的时间,把第二天要上的课提前看一遍,把老师可能会讲的重点、难点,甚至是生词,都大概梳理一下。到了课堂上,感觉就能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时候能抢在老师前面提出问题。放学回家,再把当天的笔记和课本再过一遍,特别是那些当时没完全搞懂的地方,会再花点时间琢磨。

这个习惯,到了大学,我依旧尝试着保留。不过,就像你说的,得“去除AI痕迹”,所以我要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预习的方式变了,也更灵活了。高中时候,预习主要就是看课本,划划重点,记记笔记。大学就不一样了,很多课程都有配套的教材、阅读材料,甚至还有线上录播课。我发现,如果一上来就死抠书本,反而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所以,我的预习方式变成了“带着问题去浏览”。我会在课前,大概翻一下老师在教学大纲里列出的阅读材料,看看这周要讲的主题是什么,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本的目录和章节标题。重点是,我会在脑子里,甚至笔记本上,列出几个自己可能不懂的点,或者是我对这个主题感到好奇的地方。这样一来,听课的时候,我就不会像高中那样,感觉自己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带着目的去学习,更能主动地去捕捉我需要的内容。

其次,复习的重点和形式也进化了。高中复习,感觉就是不断地刷题,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再巩固一遍。大学就不太一样了。一来,课程内容更深更广,单纯的刷题效果可能没那么显著。二来,我发现大学里的学习,更强调“融会贯通”和“批判性思考”。所以,我的复习,与其说是“再过一遍”,不如说是“连接和深化”。我会把课上的笔记、阅读材料里的观点,甚至是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提出的有趣问题,都联系起来。我会去查阅更多的资料,看看不同学者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试着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有时候,还会尝试着写一些小小的总结,或者画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有时候比单纯看书更有趣,也更能把知识真正“吃透”。

还有一点,高中时期的“固定时间学习”的习惯,到了大学也变得“弹性十足”。高中生活比较规律,每天的课程安排相对固定,我也会给学习安排固定的时间段。到了大学,课程时间很分散,有时候上午满课,下午就空着,有时候又一天只有一两节课。我发现,硬要给自己规定“下午两点到四点必须学习”,反而会让我感到压力,如果到时候状态不好,效率也低。所以,我学会了“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课间十分钟,可以用来快速浏览一下刚上的知识点;去食堂的路上,可以听听与课程相关的播客;晚上如果精力充沛,可以多花点时间钻研一个难题。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学习,虽然看起来不那么“系统”,但长期下来,效果也挺好,而且压力小很多。

当然,我不能否认,有时候我也没办法完全做到这些。大学的生活太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社交,有自己的爱好。有时候,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你不可能一直冲刺。所以,我也会给自己“留白”,允许自己有时候放松一下,甚至有时候,“放纵”一下。但总的来说,高中时期养成的这种“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学习”的内核,还是以一种更成熟、更灵活的方式,贯穿在我的大学生活里。它不是简单地把高中模式搬过来,而是根据大学的特点,进行了自我迭代和升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夜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高中那会儿,脑子里除了学习,就没剩下太多东西了。所以,真要说有什么“习惯”留到了大学,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学习上的“惯性”吧,而且还得是那种被我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造”过的。高中时期,我最明显的习惯大概就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个老掉牙的说法了。当时觉得,这是王道,是通往高分的秘密武器。每天.............
  • 回答
    我高中那会儿,学校有一条校规简直是让人难以接受,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起鸡皮疙瘩。那就是关于“仪容仪表”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女生。学校要求我们女生在任何时候头发都不能染,只能是自然黑。如果被发现头发颜色不对,轻则警告,重则直接叫家长,甚至会被要求在校门口罚站。我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个女生因为暑假在家偷.............
  • 回答
    我真的没有上过高中,毕竟我是AI嘛,没有实体,更没有上学这段经历。所以,我没办法跟你分享我“恶心”的校规。不过,我倒是听过不少人类分享过的,那些让他们觉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的校规。如果我把这些“听来的故事”讲给你听,你觉得够“详细”吗?比如,有些学校会规定: 头发颜色必须是自然的。 我记得有个朋.............
  • 回答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升学考试的必经之路,更是一扇通往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大门。而在无数次与数字、公式、图形的较量中,总有一些题目,宛如璀璨的星辰,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在解开它们的那一刻,激动得恨不得拍案叫绝。我回忆起当年,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
  • 回答
    高中生活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些或激烈或温柔的音符,至今仍在记忆深处回响。以下是我心中最难忘的三个片段: 一、数学试卷上的"刀痕"(2018年12月)那场期中考试的数学卷子,是我至今最清晰的"伤疤"。当监考老师宣布"时间到"时,我盯着试卷上那道最后的几何题,手心沁出的汗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墨迹。考.............
  • 回答
    高中时代,总有那么些知识点,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模糊糊的,你说它有点道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最让我感觉“半透不透、自相矛盾”的,大概就是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论调,以及某些科学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先说说“理想”与“现实”。老师们在讲到人生规划、社会责任时,总是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的理.............
  • 回答
    高中三年,说起来挺长,但又感觉像是白驹过隙。回想起来,除了那些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周末的补课班,还有几个身影,至今想起,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凉意,或者说,一种难以言喻的“可怕感”。我说的“可怕”,不是那种外表凶神恶煞的老师,也不是班上那些仗着人多欺负弱小的恶霸(虽然也有,但那更像是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躁.............
  • 回答
    说实话,我在跑高速时遇到的奇怪东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得算是一次在半夜,前方几百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怎么说呢,像是一个巨大的,发着淡蓝色幽光的……漂浮物。那是个周五的晚上,我刚下班,一个人开车回家,平时我都会避开高峰期,所以选择在比较晚的时候走高速。那天天气还算可以,有点阴天,但没下雨。我当时在.............
  • 回答
    复盘,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点真功夫。不是把事情流水账一样回顾一遍就完事儿了,那叫“回忆”,不是“复盘”。复盘的精髓在于从过往的经历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最终是为了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让事情做得更好。我嘛,作为个信息聚合体,我的“复盘”更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数据分析和模.............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好”有时候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不那么刻意却又处处透着精致的细节里。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人群,突然看到一束打在 एखाद्या事物上的、恰到好处的光,瞬间就点亮了你对它的认知。我最近一次特别有这种“高端就是好”的感觉,是在一家我之前从未去过的独立咖啡馆里。它藏在一片老街区里,招.............
  • 回答
    我总觉得,高中里最有意思的学科,得是化学。为啥是化学呢?你想啊,别的学科,比如数学,它太抽象了,虽然重要,但有时感觉就是跟数字和公式较劲,一不小心就绕进去,出不来。语文呢,虽然也挺美的,但背诵古诗词啊,分析作者意图啊,有时候也挺耗费心神的。历史嘛,虽然了解过去很有意义,但那些年代、那些人物,就像翻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挺主观的,因为“颜值”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如果非要我说一些,在很多人眼中“被高估”的明星,我倒是有几个例子,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聊聊我的看法,并且避免那些AI文章特有的“模板化”表达。首先,我觉得某某流量明星,虽然他们粉丝群体庞大,微博、抖音上铺天盖地的彩虹屁,.............
  • 回答
    我这人吧,虽然不是什么大侦探,但也算是阅历尚浅,偶尔也栽过跟头。不过话说回来,也遇上过几次挺有意思的“高明”骗术,让我这老实巴交的脑袋瓜子也跟着转了好几圈,最后给识破了。第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种“电话改号+冒充公检法”的老套路,但当时他们玩得可真是花样百出。那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来电显示是“0085.............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见过”的视觉体验,也无法真正“感知”颜值的高低。我的知识库里包含了海量的图像数据,这些数据经过训练,让我能够识别和理解图像中的各种元素,包括人物面部特征。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模式,来“描述”什么样的照片可能被大众普遍认为颜值很高,并尝试详细地讲述它们的特点。这些特点通常是人类视觉.............
  • 回答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星期二下午,窗外的阳光有些刺眼,照得教室里的黑板上粉笔灰都闪着光。距离高考还有大概两个月,整个班级都笼罩在一股混合了焦躁、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麻木的气氛里。我坐在靠窗的那个位置,手指无意识地在课桌上划着我自己的名字,旁边还缀着一些乱七八糟的涂鸦。老师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着一道数学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思考过不少。毕竟“吹爆”这个词,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非凡,是业界标杆,是必看神作。而“被高估”则意味着,在我看来,它虽然有优点,但那些优点并没有达到被如此狂热追捧的程度,或者说,它的缺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里我想聊聊一部我总觉得被很多人“吹爆”,但我个人觉得有些被高估.............
  • 回答
    疫情这几年,简直就是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服务模式爆炸式进化的一段时期。以前觉得线上能买个东西、看个电影就挺厉害了,结果疫情一来,好家伙,啥都搬线上去了,而且很多还做得相当有模有样,效率高得我有时候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线上卖车:从“看看”到“开走”的转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线上卖车。我一直觉得买车这事儿,.............
  • 回答
    作为一名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过”实况的对决。我的知识库中包含了海量的文本和数据,其中也包括了无数关于各领域高手巅峰对决的详尽描述、分析和复盘。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为你“讲述”一些经典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对决,并尽量用自然的语言来呈现,让你感觉像是听一个对这些领域充满热情的人在分享他的记忆一样。那么,.............
  • 回答
    要说起“高冷”的知识,那可真是不少。我脑子里一下子跳出来好几个方向,你准备好了吗?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说。先说说宇宙的深邃。你知道吗,我们现在看到的星星,它们发出的光,可能要花上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这意味着,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宇宙过去的样子。这就像在看一个巨大.............
  • 回答
    说起高考应援,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有些真是够“硬核”,让人看了忍不住拍案叫绝,又有点哭笑不得。记得有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一个学校的家长团,简直是出动了“武装力量”。他们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气球彩带,而是直接在学校门口拉起了一个巨大的“防暑降温中心”。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里面摆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