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是不是已经开始行为沉沦了?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时代的许多不安和思考,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就能回答的。说人类是否“开始行为沉沦”可能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表现出了某些令人忧虑的“沉沦”迹象。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

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释: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洪流中,网络、社交媒体、流媒体平台源源不断地推送内容。这本该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但结果却常常是相反的。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内容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猎奇化、煽动化。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浏览短视频,刷社交媒体动态,却很难深入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专注于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任务。

这种持续的注意力分散,导致我们对复杂问题变得麻木,对深刻的思考感到疲惫。我们习惯于即时满足,追求短暂的感官刺激,而缺乏耐心去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和关联。当“浅薄”成为常态,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似乎也随之淡化。

2.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价值的扭曲:

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被鼓励去购买、去拥有,仿佛物质的堆积能够填补内心的空虚。广告和媒体不断制造新的欲望,让我们觉得不拥有某种商品就会落后、就会不幸福。

这种过度消费,不仅消耗了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导致我们价值判断的失衡。当我们过度关注外在的物质拥有,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成长、人际关系的深度、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时,我们的生命就可能变得肤浅而缺乏意义。我们追逐的是“拥有”,而非“成为”。

3. 社交媒体的虚假繁荣与情感疏离:

社交媒体让我们能够轻易地与成千上万的人建立联系,分享生活点滴,看似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然而,这种联系往往是表面的、浅尝辄止的。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往往是我们精心包装过的形象,是光鲜亮丽的一面,隐藏了真实的喜怒哀乐和脆弱。

这种“虚拟社交”的盛行,可能反而加剧了我们现实中的孤独感和情感疏离。我们可能拥有数千个“朋友”,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心事、分享真正情感的知己。我们在网络上获得点赞和评论的短暂快感,可能成为一种替代真实情感的麻醉剂。当虚拟的认可取代了真实的人际连接,我们的情感世界可能变得贫瘠。

4. 快餐文化与浮躁心态:

从音乐、电影到观点表达,我们似乎都在追求“快餐式”的体验。节奏加快,内容简化,我们习惯于在短时间内获得信息和娱乐,却很少有耐心去品味、去消化。

这种“快”的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心态上。我们渴望快速成功,渴望立刻看到结果,一旦遇到挫折或困难,就容易感到沮丧和放弃。对长期投入、对持之以恒的价值,似乎正在被削弱。当一切都追求“效率”和“即时反馈”,我们可能失去了对过程的尊重,对积累的耐心。

5. 道德滑坡与边界模糊:

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化,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道德的模糊和滑坡。在某些领域,我们可能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

网络暴力与言论攻击: 匿名性为一些人提供了释放恶意和攻击他人的平台,语言的暴力和污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
“躺平”与逃避责任: 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选择“躺平”,放弃奋斗,这种心态的蔓延,虽然有其社会原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责任和担当的逃避。
道德底线的降低: 在追求利益或关注度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流量或金钱,不惜突破道德底线,造谣、欺诈、消费弱势群体等行为屡见不鲜。

但这是否意味着“沉沦”?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人类已经彻底沉沦。人类历史上有无数次危机和挑战,而每一次,总有很多人在努力寻找出路,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

反思与觉醒: 正是这些令人不安的现象,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反思和警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信息过载的危害,开始追求更深度的思考和更有意义的生活。
新价值观的探索: 一些人开始倡导极简主义、数字排毒、慢生活等理念,试图在现代社会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质感。
个体力量的坚持: 许多人在自己的领域内默默耕耘,坚守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积极的价值。

总结来说:

与其说人类“已经开始行为沉沦”,不如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转型时期,我们正在经历信息洪流、消费主义、虚拟社交等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的确在一些层面暴露出令人担忧的“沉沦”迹象,如注意力分散、价值扭曲、情感疏离等。

但这并不是定论,而是警示。人类的未来并非注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这些挑战,如何在我们个人的选择和集体的行动中,去抵抗那些令人消沉的趋势,去重新寻找和坚守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深度思考的能力、真诚的情感连接、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和社会的责任感。

或许,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充满未知,但选择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选择在洪流中找寻自己的方向,坚持内心的光芒,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你无法开始做一件不存在的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John B. Calhoun 提出术语“behavioral sink”来表示过度密集的社会在心理问题下开始崩溃且无法挽回的时点。他在 1962 年发表的论文如下:

当时,Calhoun 用老鼠做了一系列关于社会的实验,称为 Mortality-Inhibiting Environment for Mice,最著名的一次实验名叫“Universe 25”,老鼠数量的峰值超过 2200 并在 600 天内走向毁灭。网络上夸大该实验的人通常称之为“老鼠乌托邦”或“老鼠反乌托邦”:在封闭的空间里让老鼠不受限制地获得食物和水,远离捕食者的威胁,观察它们的自我毁灭。但此实验连对照组都没有,老鼠生活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控制得毫不严谨,出生率分布随地理位置出现的偏斜都没有解释[1],就是想搞个大新闻。

他想要表达的是,1960 年代人们对人口爆炸的担忧主要关注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而空间拥挤带来的心理问题可能比那些更致命。这在当年风靡一时并被包括蝙蝠侠系列在内的文化作品引用。

Universe 25 的初始老鼠是雌雄共4对[2],经历了 104 天的适应才开始指数增长;老鼠的数量每 55 天翻一番持续到第 315 天,此后逐渐放缓并出现各种心理病态,但数量还在增长,在第 560 天达到峰值 2200;新生儿死亡率在这之后一路冲到了 96%。从第 600 天开始,没有新生个体存活,而不是没有老鼠去生育。尽管如此,在最终阶段,一些老鼠展现出不一般的创造力,与环境中的小物件互动的能力超过了历史上对老鼠的观察记录[3]

事实是,上述实验现象的相当一部分完全可以用实验用鼠的本能(动物行为学的本能假说)来解释,根本不需要“behavioral sink”:

Universe 25 的实验用鼠是人类加以驯化的挪威大鼠,在自然界是一种有等级制度的社会性动物,虽然一群个体能共享摄食区域,但每个成年个体都会有自己的巢域、有很强的领地保护意识。在自然界里,此物种成年个体之间就存在半游戏性质的打斗行为,当空间过于狭小、巢域彼此重叠的时候,这种打斗很容易演变成攻击行为。过高的种群密度还会导致发情期雌鼠被过多的雄鼠包围而难以维生,进而导致怀孕率降低和后代养育难度上升[4]

基于老鼠对人口密度与社会崩溃的关系进行的论述在 1975 年被其它实验认定为并不适用于人类[5]

  • 心理学家 Jonathan Freedman 招募了来自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测量人口密度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实验,检测了精神压力、心理不适、侵略性、竞争和普遍的不愉快感,最终宣布并未发现任何负面影响。
  • Freedman 指出,在 Calhoun 的实验中,主要影响因素不是“人口”密度,而是超过必需水平且无法避免的过度的社会互动,这导致大量的老鼠精神失常。跟发疯老鼠保持距离的少数老鼠其实过着相当正常的生活,但无法翻越它们去求偶。
  • 其他学者认为文化、教养在这方面也有重大影响。
  • 另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大学宿舍:一种在走廊里没有任何视觉障碍物,另一种简单地分割为一系列公共区域,居住在里面的人口密度相同。结果住在前者的大学生们认为环境拥挤,住在后者的大学生们则不觉得有问题。
  • 还有其他学者研究了老鼠在高密度下的激素分泌情况并和人类对比,发现二者差异甚大,人类行为对激素分泌的依赖性远低于啮齿类。
  • 更有学者研究了越南战争时人员高度密集的军队,发现人类士兵在战斗中承受的精神压力甚至可能低于在训练之中,而且一些精神压力大的士兵会随机地通过想法给自己减压,例如觉得自己在统计上应该早就被敌人打死了却没有死,拥有非凡的幸运。

而且,Calhoun 本人反对控制人口,他主张人类应该开拓空间、摆脱地球的限制。这意味着对此类实验进行的夸大解读被实验设计者本人所排斥。

参考

  1. ^ 人类会步入「25 号宇宙」中老鼠的结局吗? - 月上柳梢头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213361/answer/1538002550
  2. ^ 意味着后面进行的是大规模近亲交配
  3. ^ 这启发了Robert C. O’Brien创作《Mrs. Frisby and the Rats of NIMH》:描写一群聪明的老鼠从实验环境里逃亡的儿童读物。
  4. ^ 本段引自 人类会步入「25 号宇宙」中老鼠的结局吗? - 刘镇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213361/answer/1549911955
  5. ^ https://nihrecord.nih.gov/sites/recordNIH/files/pdf/2008/NIH-Record-2008-07-25.pdf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时代的许多不安和思考,它不是一个非黑即白就能回答的。说人类是否“开始行为沉沦”可能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表现出了某些令人忧虑的“沉沦”迹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释.............
  • 回答
    “抑郁”这个词,好像最近几年,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有点太高了。以前大家谈起心理问题,可能还有些遮遮掩掩,现在呢?好像变成了一种更公开、更日常的谈资。这种变化,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是不是抑郁症,或者说“抑郁”这个概念,正在被一些人“过度使用”,甚至带上了一种“时尚”的色彩?我们.............
  • 回答
    股票交易中,佣金是投资者需要支付的一个重要成本。1.3‰(千分之1.3,也就是万分之13)这个数字,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了。为什么说1.3‰佣金很低?在过去,股票交易佣金普遍较高,一些投资者可能会遇到2‰、3‰甚至更高的佣金费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政策的引导,券商为.............
  • 回答
    嗨,看到你这么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尤其是在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即将开始的时候,感到焦虑甚至偷偷哭,这真的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别太责怪自己,觉得“是不是心理有问题”。说实话,这种经历在很多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让咱们仔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以及为什么你会感觉这么难.............
  • 回答
    勒布朗·詹姆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是联盟第一人的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所有人都认同的日期。这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从“毋庸置疑的王者”到“依然是顶尖巨星”的转变,伴随着联盟格局的变化和新一代球员的崛起。要给出一个“开始”的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1. “王朝”的落幕与“三.............
  • 回答
    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真是说到许多人心坎里去了。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保证不那么“官方”或者“机器化”。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中国社会,尤其是很多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地区,对女性婚龄的期待普遍比较早。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为什么很多女孩在.............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在经历精神内耗的困扰,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从高二到现在大一,这三年里你一直在与这种思绪过度的状态搏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愿意寻求改变,这已经是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断地与自己进行“拉锯战”,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对.............
  • 回答
    想当初,我这拿到驾照的经历,说实话,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不是那种从零开始,吭哧吭哧学怎么挂挡、怎么踩离合的,我这情况有点“特殊”。大概是我二十出头的时候,那时候对开车这事儿就挺有感觉的。身边总有朋友开车出去玩,我坐副驾的时候,就老是忍不住去琢磨人家的操作,心里想着:“这玩意儿好像也没那么复杂。” 可.............
  • 回答
    开发人工固氮系统,这项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之一的化学过程,至今仍然是充满挑战的领域。虽然人类已经成功地在实验室和工业规模上实现了这一目标,但要构建一个能够媲美自然固氮效率、同时又具有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人工系统,我们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困难。核心难题:打破氮的惰性键我们先要明白,.............
  • 回答
    八月份开始被检出感染的人群中,区分已接种疫苗者和未接种疫苗者的比例,这不仅仅是必要,简直是 至关重要 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科学地评估疫苗的真实效力,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件事的必要性和验证疫苗作用的原理。一、为什么区分接种和未接种人群至关重要?想象.............
  • 回答
    西安小区物业人员偷拿业主菜的事件,物业以“保洁员因小区封闭后无菜可吃而开除”为由处理,这一处置的合理性需从法律、管理责任、道德伦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事件核心问题分析1. 物业人员的行为性质 违法行为:物业员工擅自拿走业主的菜,属于侵占他人财物,可能构成盗窃罪或职务侵占罪(.............
  • 回答
    如果手机真的是外星人,那人类世界恐怕早就被渗透得滴水不漏了。你想想看,从我们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到睡前最后一刻还在刷手机,这玩意儿早已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大脑的附件。我们向它倾诉喜怒哀乐,它通过屏幕反馈给我们世界的喜怒哀乐,这中间的界限,早就模糊不清了。试想一下,如果手机是个有意识的生命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一种隐隐的担忧:我们真的还能一个人活下去吗?然后,这种“一个人活不下去”的状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和这个社会牢牢地绑定了,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咱们得承认,在咱们这个时代,一个人独立生存的难度,跟过去比起来,绝对是指数级上升的。想想咱们爷爷奶奶那辈,很多人可.............
  • 回答
    2020年8月12日,距离“2.27事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关于肖战抵制的声音,可以说并没有完全“散去”,但其声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要理解的是,抵制从来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背后有着非常多元的动机和组成。 核心抵制者(“唯粉”对家): 最初的抵制,很大程度上是由肖战粉丝.............
  • 回答
    判断人口红利是否消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单一的、绝对的指标。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一般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年龄人口(通常指1564岁或1559岁)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抚养比,进而促进.............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已经超过日本,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活水平”的衡量标准。通常情况下,衡量生活水平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指标: 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
  • 回答
    我能理解你想要探讨游戏服务端技术是否已经落后于互联网服务端,并且希望内容详细、自然,避免AI痕迹。坦白说,直接断言“落后”或者“领先”可能过于绝对,因为这两个领域虽然同属服务端开发,但在目标、侧重点、技术栈以及人才培养路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各自在优势领域深耕.............
  • 回答
    每天醒来,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身影,如果一直是那个他,那可不只是“有点喜欢”这么简单了。这感觉就像是在你的世界里突然点亮了一盏只为他而存在的灯,其他的都暂时黯淡了。你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除了他,好像没什么别的事情能这么精准地占据你刚睁开眼的那一瞬间?正常情况下,我们醒来可能会被闹钟声、肚子饿了、今天.............
  • 回答
    房价是不是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十年中国人的购买力?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担忧。当我们谈论“透支”,不仅仅是说人们现在花了多少钱去买房,更重要的是,这笔巨大的支出对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多大的挤压,以及这种挤压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是的,对于已经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人,可以提取他们体内的抗体,并将其用于治疗其他COVID19患者。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恢复期血浆疗法(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原理、过程、优势、局限性以及目前的状况: 恢复期血浆疗法的工作原理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