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房价是不是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十年中国人的购买力?

回答
房价是不是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十年中国人的购买力?

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人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担忧。当我们谈论“透支”,不仅仅是说人们现在花了多少钱去买房,更重要的是,这笔巨大的支出对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多大的挤压,以及这种挤压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一、房价与收入的“剪刀差”:

首先,我们要看房价和普通人收入的对比。过去二十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旺盛,这自然推高了房价。然而,房价的上涨速度在很多城市早已远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举个例子,一个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可能月收入在一两万人民币,看似不低。但如果要在一线城市购买一套像样的商品房,首付可能就需要几百万。这意味着他需要不吃不喝攒上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凑够首付。即使勉强付了首付,后续几十年的房贷月供也会成为他收入的“大头”,动辄占据月收入的40%60%,甚至更高。

这种“剪刀差”意味着,原本可以用于改善生活、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大一部分被固定在了房贷上。这无疑是扼杀了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的体现。人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得不将有限的收入优先满足住房这一基本需求,而且是以一种高昂的代价。

二、房贷对其他消费的挤压效应:

高额的房贷不仅消耗了购房者当下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限制了他们未来几十年的消费选择和消费升级的潜力。

耐用品消费受限: 买了房,就很难再有闲钱去购买汽车、大家电等高价耐用品,或者即使购买,也会变得非常谨慎,推迟更新换代的时间。
服务性消费的压缩: 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高品质的餐饮等体验式消费,往往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偿还房贷时,这些方面的预算自然会被大幅压缩。人们可能只能选择更经济实惠的方式,甚至减少这方面的开销。
教育和医疗的“保底”: 尽管很多人知道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但面对高额房贷的压力,他们可能只能选择更“基础”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而难以负担更优质的、私立的教育或医疗项目。这种情况下,对下一代的“投资”也会受到影响。
创业和风险投资的“不敢”: 很多人有创业的想法或者想尝试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但背负沉重的房贷,会让他们对任何可能影响稳定收入的事情都望而却步,从而错失发展机会。

三、居民储蓄模式的改变与风险:

过去,中国人有储蓄的传统,这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提供了一定的缓冲。然而,当储蓄的主要用途变成了购房的首付款,并且很大一部分家庭的“储蓄”变成了银行的贷款时,居民的财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方面,年轻一代的储蓄能力被大大削弱,很难再像父辈那样积累可观的家庭财富来应对生活的变故。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失业、疾病、投资失败等情况,没有足够储蓄的家庭将面临极大的财务困境,不得不动用应急资金,甚至变卖房产(如果可能且价格合适的话)。这种对未来“储蓄能力”的透支,也直接影响了未来的购买力。

四、人口结构与未来劳动力供给的隐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如果年轻一代的购买力因高房价而被过度消耗,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消费市场。当大部分年轻人的钱都用来还房贷,社会整体的消费需求就会受到抑制。

更进一步,如果房价的压力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年轻劳动力供给也可能面临挑战。一个老龄化社会,其消费能力和创新活力都会受到影响。这又会形成一个负向循环,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未来购买力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五、是否“透支”?一个相对的概念:

说房价“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观察。当然,“透支”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购买力”,以及我们期望的未来生活水平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认为,未来几十年,普通中国人应该能够维持一个相对体面、有一定消费升级空间的生活,能够负担得起优质教育、医疗,并且有能力进行一些弹性消费和风险投资,那么可以说,目前很多城市的高房价已经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这种可能性。
但如果我们将定义降低,认为只要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能按时还贷,有瓦遮头,就已经“足够”,那么可能就不会觉得“透支”得那么严重。

总而言之,

房价对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确实形成了强大的挤压效应。高昂的购房成本和沉重的房贷,不仅消耗了当下居民的财富,更压缩了他们未来在教育、医疗、消费升级、生活改善等方面的空间。这种挤压是多维度的,而且可能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社会活力和代际公平的复杂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中国人的购买力,确实已经为“一张房产证”付出了长远而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受一下,什么叫六个钱包帮你买房。


4月19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走进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做了题为“房地产市场,未来什么样?”的精彩演讲,有位观众现场向樊纲提问:“对于年轻人来讲,到底是应该买房还是租房?”

樊纲回答说,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很多因素,比如说年轻人如果工作还不是很稳定,还在变化、迁移过程当中,就不如租一个小房子住。但是如果说要结婚了,并且小夫妻俩上面的六个钱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个钱包,爷爷奶奶一个钱包,姥姥姥爷一个钱包,爱人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六个钱包凑在一块儿能够帮着支付首付的话,樊纲说:“我建议还是买房好。买房子每个月要交一笔钱还房贷,但是交够20年或者30年这个房子就归你了。”樊纲认为,房改、按揭政策的施行,就是要改变以前攒了一辈子钱,到老才能买得起房子的现象。年轻人可以按揭、借款买房,先住上房子。当然如果没有钱支付首付款和还房贷,就没办法买房。但是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要利用好按揭贷款买房这个机制。

https://www.zhihu.com/video/971529999602409472

另外人家真不是瞎说,工行的政策都出来了。

user avatar

说个事。我家在山东农村,以前的时候只要家里的孩子满了18周岁,家里人都可以向村里要一块宅基地给孩子,村里给发宅基地使用证明。

然后前两年,我村里一起长大的朋友大学毕业,他家里说在后面盖个房子,意思是到时候出去工作回来结婚什么的使用。村里说没办法给批地了,理由是政府从今以后不会批宅基地,因为要保障耕地面积,必须县里同意才可以。最后没有批准,不过房子还是盖了,然而那怎么说也是违章建筑,我朋友家里心里一点也不踏实,

说:“这不是摆明了把我们村里人往城里撵吗?”

还有前几年所谓的“城镇化”的闹剧:要求在村外划出一片空地建上小区,然后村里人根据自己现在的住房面积,再补交上几万块钱搬进去,把以前的村里的老房子全拆掉。当时村里人没有一个愿意的:“我们都是农民,住进楼房,家里的牛羊猪怎么办?拖拉机怎么办?”“我们都60多岁了,爬不了楼梯。”我那年暑假回家时,镇里的人已经开始测量每家房子的面积了,弄得人心惶惶。当然,最后我们村的这个事也无疾而终了,但是镇里其他地方还真有这么干的,每次回家看见那些小区总觉得和这里格格不入。

所以,我感觉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真的是竭泽而渔。

呃,貌似偏题了……

——————————————

农村的地价也要涨了么?

user avatar

不是透支了年轻人的购买力,而是用尽了父母一辈(尤其是家里有男孩)过去几十年的购买力,生活改善,以及透支了他们未来的养老需求。

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吧,普通工薪家庭,十八线小城市。

15年在西安买房前,家里所有可动用现金是40万左右。买房后,家底掏空(包括我爸攒了十几年的公积金),除去首付,背上了40多万的贷款。

就按照我现在的收入来说,40w的贷款,用个几年就应该能还的差不多,后面的几十年在房子上面也不会有什么压力。

但是对于我父母来说,他们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三十年,却还没有怎么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少红利。

如果说非要说有,那可能就是用了个智能手机抢抢红包,买了个大屏液晶电视看一看肥皂剧。

但是,我时常在想,这40w,能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出去旅游多少次,能买多少他们喜欢的衣服鞋子,能去多少次平时舍不得下的馆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经历类似的80,90后,在你们大谈特谈各种购买力,生活质量,背上房贷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的时候,

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节约每一分钱,即便忍受着飞速的通货膨胀,也不敢去多消费,而是一分一分地把钱都存进银行,把自己一辈子的生活质量和购买力都存给了下一代。

也许是Z家看准了父母这一辈人,对他们知根知底,才能从X万亿开始,用房地产洗劫了每一个任劳任怨的60,70后。毕竟,父母那一代人,几乎都经历过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知道存钱和余粮的重要性。

所以,当你刚从大学校园里面走出来,或是工作了两三年攒了几万块,然后拿着家里帮衬的几十上百万,终于上了车的时候,要明白自己未来几十年“牺牲的购买力”,真的比得上父母一辈对自己做出的“牺牲”么?

user avatar

我要告诉你美国2/3家庭拿不出1000美元,大批所谓中产家庭净资产为负,你怎么想?为什么美国人那么富还是"被透支了购买力"?

"透支购买力"本质就是伪命题。

如果你突然得了重病,不花你攒首付的钱你就会死,你是选买房还是买命?

这时候就又有购买力去买药了吧?

房价会高的根本原因,就是你就是购买力的一员,而且你潜意识还觉得还会涨,尽管嘴里念着崩。

如果房价低了些,你就会考虑去买别墅,买学区房,即使学区房都买下来了,你还会考虑留几套收租。消费主义永远填不满。即使你不这么干,也会有人去买多套房的。最后房价还是会被抬到不体面的位置上,因为想买房的还能花更多钱,炒房的有利可图。

所谓"消费升级",如果你理解成你买得起奢侈品,那很抱歉,奢侈品没了稀缺那就不是奢侈品,你会看不起"过季"的东西,去找新的稀缺奢侈品,然后继续抱怨买不起,太贵,被什么东西透支了购买力。这就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美国2008房价跌了,日本泡沫破了,也是因为发生了经济危机,大批人失去购买力,失业被迫弃房断贷。没有人愿意被收回房子,没多少人甘愿退出,直到自己成为被迫离场的人之一。

user avatar

前些日子南京新房打八折。 要求全款购买。

看到排队的人几条街了么。? 全款唉。

如果北京市不限购 买房子给北京户口。 要求全款。

你们信不信晚上有拿着一千万现金的人去排队。

多去看看奢侈品市场和古董市场。 就知道真的是大家都没钱 还是自己没钱

再更新一个问题。

当初经济学家都说北京房地产要崩盘。

当初那些买房子的人被别人笑话。

更别说亏钱了让别人补钱。

现在人家的房子升了。没买的也别眼红。

08年以前的人 我觉得已经差不多还完贷款 甚至还有第二套 第三套了。

当初他们可也都是背着30年的贷 现在不到十年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为什么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统治便利,现在为什么又开始重视儒家,重视所谓的“乡贤”说穿了,当初“计划生育好,郭嘉来养老”已经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你们还是自己想辙吧~

所以很多人说要孝道,要孝顺,中国人讲亲情,可是剥离开这些温情的外衣,你会发现我国子女养老就是一个赤裸裸,红通通的交易。

什么交易?一是住房,而是带孙子,父母给孩子补贴住房,给孩子带孙辈,去换取一个儿女在养老和医疗的反哺,“你给我带孩子,给我买房子,我就给你养老”这些话在知乎很多群体说恐怕是说不出来,但是其实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干的~城市还有个退休金,现在很多农村老人还没有养老金,他们老了下不了地了不找孩子找谁?

拿我一亲戚举例子,亲戚的孩子今年也订婚了,两家张罗着买房子,在哪呢?深圳!小两口加起来的收入也不过是30K一个月,随便看一房子,怎么也要4万一平吧?硕士毕业就业才几年,指着自己这点工资,不可能吧?

所以实际上这个首付是两家人,甚至是搜刮到爷爷奶奶那辈给付得,男方多拿,女方少出,两家三代人就折腾一个深圳的首付!等再过几年亲戚家孩子结婚了,两边父母还要轮流去深圳带孙子,这是不是很多知乎用户现在甚至是未来的真实写照?

你们嫌房价高,可你们别忘了,中国单单地价这一项就占房屋总成本的50%,还不包括其他税费,国外为什么有贫民窟,一是市民自己的地你正负拆不了,另外一个是正负拆着没动力,拆了它也挣不到多少钱,它就不积极!

但是我们就不同了,一拆土地先卖出去了,再一盖楼,税也有了,GDP也有了,关键是我们还有使用年限住房还好一点,商品房只有40年,等于一家三代就为了40-70年的首付忙活,而且我这一代就这一个娃,几十年之后假设一个人有孩子,就要面对一对小两口上面四个父母,底下还有一两个孩子,而且再下去几年我们80,90这一代的父母肯定基本都要退休了,养老金缺口又那么大,父母给买房子带孩子棺材本都被掏空了,你到时候说不养老说得过去吗?

这房屋产权说是70年,实际上后半截那几十年你还要把它转租出去,搞“以房养老”,假设一个人25岁全家三代给他买一房子,65岁退休,这期间你还要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因为你的儿子女儿又该买房,带孩子了!

75岁用最后的一点积蓄去买一个20年产权的那么大一点地儿,把自己埋了,然后这房子孩子继承到手还有20年~这还是别有什么大病的情况下你能75岁一头竖在那里,几个月就走了的前提下,你要是在病床上躺个三年五载,唯心的说这就是你上辈子作孽还连累自己孩子~

而且那天居然还有人和我说德国“牧民如猪”我都快笑死了,德国最富裕阶层70%的收入基本上纳税了,全国GDP总量的30%投入了福利建设,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女性生孩子有钱,孩子从出生一直到15岁都有钱,上公办大学免费,公立医院除了非处方药和看牙都免费,人家从来也没有孩子结婚父母给买房带孩子那一说,你说人家是猪我无所谓,你自己看看,你自己比得上糠吗?!

前一阵群里有人吵架,有人就指责一个要求女权主义的女网友,那意思,“男女平等,为什么男的买房,不是咱们一块出钱”我插了句,“其实是咱父母买的”各自唏嘘一阵就散了聊别的....你们要真的硬气,到时候就和自己的女朋友和准丈母娘说“结婚不用买房,孩子到时候我们自己带,你在家看孩子,我上班养你,咱俩租房!”你女朋友也同意,你丈母娘也没意见,那你是厉害!经济独立,人格自由!不然你说的再好听你自己想想不都挺可笑的吗?你拉一个外国人过来,你和他说“中国人重视亲情,特别孝顺,因为孝顺父母给你买房带孩子...”说的出口吗?

还觉得日本老人很惨吗?别笑话人家,不觉得很吓人吗?

user avatar

cpi11个月不过2,同时ppi往cpi的传导目前来看并不顺畅。

社会没有现金流的表现

user avatar

六个钱包,了解一下。

cfi.net.cn/p2018042600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