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客人从酒店房间中带走无需额外付费(已付费)的物品的行为是否妥当?

回答
您好,关于客人将酒店房间内无需额外付费的物品带走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

1. 酒店的常规做法和物品分类:

首先,我们要明确酒店房间里哪些东西是客人可以免费使用的,哪些是需要额外付费的。

免费提供且通常允许带走(或视为消耗品): 这类物品一般是为客人提供便利和舒适而准备的,消耗后酒店会补充。比如:
洗漱用品: 小瓶的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香皂、牙刷、牙膏、梳子、棉签、浴帽等。这些是消耗品,客人旅途中需要,带走是常见现象,酒店也默认会补充。
一次性用品: 纸巾、咖啡包、茶叶包、糖包、瓶装水(部分酒店提供)、一次性拖鞋(通常是不太精细的那种,部分高星级酒店可能会有标注不可带走)。
纸质阅读物: 酒店介绍、周边景点指南、圣经或佛经(部分酒店会放)。
部分书写工具: 酒店印有Logo的信纸、信封、笔。

酒店财产,禁止带走,带走可能需要付费: 这类物品是酒店的固定资产,是为酒店运营和提供服务而配备的,绝不是赠送品。比如:
床品和毛巾: 床单、被套、枕头、毛巾、浴巾、地巾等。这些是每次客人退房后都会清洗更换的,是酒店运营的核心成本。
浴室内的设备: 吹风机、水杯、垃圾桶、镜子、毛巾架、马桶、浴缸等。
房间内的家具和电器: 床、沙发、椅子、桌子、电视、空调、冰箱、台灯、热水壶、保险箱等。
装饰品: 艺术品、摆件、花瓶、画作等。
高品质的洗漱用品或用品包: 有些酒店会提供非一次性包装、品牌价值较高的洗漱套装,或者特制的旅行套装,这些通常会有明确的标识说明不可带走,或者价格相对较高,带走会被视为盗窃。

2. 客人带走物品的心理和动机:

客人带走物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一定都是恶意盗窃:

习惯使然/误解: 很多客人习惯性地将“小瓶装”的洗漱用品带走,这是长期以来很多酒店的做法所形成的认知。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一些物品虽然是免费使用,但并非赠送。
“物超所值”的心理: 有些客人觉得酒店提供的某些小物品(比如质量不错的笔、笔记本)很有价值,想带回去作为纪念或自己使用。
旅行便利: 比如,长途旅行途中,可能会需要额外的纸巾、小瓶装的洗漱用品。
贪小便宜: 当然,也有一部分客人确实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态,无论是否需要,都想带一些走。
文化差异: 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客人对“免费提供”的理解可能与酒店的标准有所不同。

3. 酒店和客人的“默契”与边界:

酒店在设计房间物品时,会在成本和客人体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他们会准备一些“消耗品”,允许客人带走,以提升入住体验。但这个“免费”是有边界的,通常是指那些成本较低、容易消耗、或者为提升便利性而提供的物品。

4. 这种行为是否“妥当”?

从道德和法律层面来说:

免费消耗品: 将酒店明确提供为一次性消耗品(如小瓶洗漱用品、纸巾)带走,通常被认为是“常见且可以接受”的,酒店方也对此有预期,并且将成本计入了房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谈不上“不妥当”,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非消耗品/贵重物品: 如果客人带走了酒店的财产,比如毛巾、浴巾、吹风机、茶杯、装饰品等,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妥当了。这属于私自拿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已经超出了“免费使用”的范畴,甚至可能构成盗窃。

5. 酒店的处理方式:

对于消耗品: 酒店通常不会追究客人带走小瓶洗漱用品等物品的行为。
对于非消耗品: 如果酒店发现客人带走了未付费的非消耗品,他们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
提前告知: 在客人入住前或房间内,通过服务指南、提示卡等方式,明确哪些物品可以带走,哪些不可以。
价值标注: 对于一些可能引起误会的物品(比如高品质的洗漱套装、浴袍、拖鞋),可能会有价格标签,或者明确标注“请勿带走”。
检查与沟通: 在客人退房时,客房部会进行物品清点,一旦发现非消耗品丢失,可能会与客人沟通,告知其物品的价格,并要求赔偿。
收取额外费用: 如果客人有意愿购买这些物品(比如一些酒店会提供购买服务),可以按照酒店的标价进行支付。

总结来说:

客人带走酒店房间内一次性消耗品,如小瓶洗漱用品、纸巾等,通常被视为酒店提供服务的一部分,可以理解,酒店也默认了这种行为。

但是,如果客人带走了酒店的财产,例如毛巾、浴袍、电器、家具、装饰品等,这些物品是酒店的固定资产,不是赠送品,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不妥当的,并且酒店有权要求客人赔偿。

酒店方面也会通过清晰的标识和说明来界定可带走物品的范围,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作为客人,理解并尊重酒店的规定,是维护良好住宿体验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我大概有点发言权。

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出差和旅行,每到酒店就立刻很开心的把所有的洗浴用品、文具、水果和巧克力打包拿走,回家之后再分给学校的小朋友们。
当时班里的女生都喜欢跟我玩。那时候的女孩子有瓶护手霜就算「化妆」了,欧舒丹就是「国际奢侈品大牌」,她们都想要小瓶装的欧舒丹润肤露。
跟我关系好的那些才能分到润肤露,关系一般的只能得到洗发水。

后来电视台播一个特别火的电视剧,《刘老根》。某一集,有个超级土的农村妇女,她去大城市住了一回三星级宾馆,两眼冒光地把小梳子小肥皂之类的全都打包拿走,很兴奋地带回去分给了她农村的小姐妹们。
当时我看的满脸通红,因为我认为自己之前的行为就类似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又可怜又穷酸。
然后那几年我再出去玩,死活都不肯拿酒店的任何东西了。不带走心里还觉得有点可惜,所以经常倒整整一瓶洗发水来洗头,常出现冲了二十分钟还满头泡泡的情况。
那几年,我也不是学校女生里最受欢迎的小公主了。不过我反而很开心,认为自己「很不土」。

又过了几年,我看了另外一个电视剧,《老友记》。

然后发现,来自美国,从小家境富裕又受过最好的教育,妥妥的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Ross博士,他是这样拿酒店物品的……




而且,哪怕在妹妹Monica结婚的那一天,他也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分钟才退房,并且振振有词地表明,「这是自己付钱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自己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和权益」。仿佛一瞬间,这种行为不再是「没见过世面」,也不是「占小便宜」,而是在为自己的某种信仰和政治理想所奋战似的。

那之后,我又很心安理得的拿酒店物品了。


《刘老根》里的农村妇女和《老友记》里Ross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当然Ross更过分),区别只是在于他们身份地位不同,所以自己内心的心境不同,周围人的看法也不同。
之前大家觉得打包食物同样很Low,直到开始流传一个鸡汤「李嘉诚吃完饭之后一定打包」,从此「打包食物」就从一个穷酸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事情。半开玩笑的说,这篇鸡汤在「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上取得的成果应该得个诺贝尔和平奖。

其实,任何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不影响他人的事情,都不算「没素质」。
这些类似的事跟素质本来就没什么关系,更多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自信。因为不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抑或财富可以得到别人足够的尊重,所以我们强行假装自己丝毫不在意并不想要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是剩饭还是酒店物品,都是付过钱的,法律和任何社会契约都会判定这些东西本来就属于我们。

下面是结论和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

1,拿走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肯定不算没素质。我们有权用任何方式处置自己的财物。

2,让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好处不仅仅是优秀本身,还可以让自己内心笃定、不丢面子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说打包食物和拿走酒店物品)

3,在那之前,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大多数时候别人根本懒得关注我们做了什么;在其他时候,如果有个人会仅凭「拿走酒店物品」这件事就判定我「穷酸、没素质」,那我也可以仅凭这件事来判定他很「势利肤浅」从而不用再去在意他的看法 (⁎⁍̴̛ᴗ⁍̴̛⁎)

4,如果第三条实在做不到,那我们学一下Ross的经验,在心里给自己的行为高举一个道德和政治旗帜就行了

——比如打包是为了「节约粮食,拯救非洲儿童」,拿酒店物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财产权益,打击资本主义的消费剥削」 (⁎⁍̴̛ᴗ⁍̴̛⁎)



更多有趣的干货和故事,轻撸一把头像的小黑猫进主页关注我嘛~

公众号:ball_of_meow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勾起一些不太好的回忆。先正经答一下:就这个事儿问过酒店业的朋友,免费的东西就是拿来给客人用的,拿不拿真的是没人在意的。你要想有素质一些,不如别把房间搞得那么乱害housekeeper收拾得辛苦。

现在说说我想说的吧。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有素质”,其实是因为穷和心态太不好(比如自卑)。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没怎么坐过飞机,那时候每次上了飞机都正襟危坐,有时候肚子实在饿,一份吃的根本不够,眼看着有多余的饭,不敢和空姐要,因为怕别人觉得我没素质、贪小便宜、穷,为什么怕?因为我是真穷,虽然不至于穷到贪图一顿饭,但是我害怕别人不知道啊,我必须得手插兜里装高冷,才能彰显我的尊严。过了好几年,才慢慢回过味儿来,其实没人在看你的,看见了也不会在乎,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兜里有点儿钱了,遮得住羞了,现在我坐飞机,有时候会说:“这不错啊,再来一份儿呗?”。没人觉得我没素质。

以前出去出差或者玩儿,刚刚住四五星级的酒店,特别害怕别人看出来我不懂规矩,拿人家东西就别说了,临退房前还要帮人家归置归置屋子呢,怕显出来自己素质低、没见识,被人取笑了去。现在呢,有时候出差,出门顺手拿一瓶酒店给的矿泉水,晚上回来不够了,可不是得跟前台打电话说把你们那免费的农夫山泉再送两瓶来吗?对我知道桌上还有依云,我就愿意喝免费的,就是想省钱,有问题吗?

还有早先时候进一个什么店里,觉得不立刻点点儿什么干坐在那儿特别尴尬,生怕让人家别人觉得我是蹭网蹭空调的,甚至有时候点得少了,都怕让人取笑,最最重要的,是得表现得娴熟,不能问服务员“这是啥?这又是啥?”,显得不常来,low。现在呢,约人在一些酒店一楼的咖啡座谈事儿,就可以心平气和跟服务员说,“朋友还没来,一会儿再点”/“先来杯水”(当然最后肯定会点的…),而不会觉得窘迫。还有更厉害的,上次跟一个有钱的朋友谈事儿,完了要吃个便饭,他说请你吃鱼头吧,知道一地儿鱼头做的特别好,结果领着我去了一个非常豪华的酒店,坐散座,跟服务员说:“来一份你们那个鱼头,加面条儿,多加点儿啊,我们俩人呢。”我琢磨这事儿,当你没钱的时候,你是不敢来这样的地方吃饭的,即便来了,你必须得撒开了点菜,因为你害怕被别人瞧出来自己“没素质”,是来穷显摆的。当你有钱的时候,你就能大大方方坐在那儿只点一个300块的菜,还让服务员一份面条给多加两根,因为一份太少两份吃不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心里打的这些小小算盘,根本不会有人在意的。你到底有钱还是没钱,和你花了钱,能不能享受应有的服务,这两件事没有任何关系。服务行业一天见的人成百上千,人家还真没功夫琢磨你为啥把多余一把牙刷装走了、你为啥需要吃两份飞机餐。

奇怪,也不奇怪,在生活中,我总是发现想要做一件一样的事情,没钱的人反而得花更多的钱才成,主要就是心态上的问题。有钱了就能在大堂干坐着,穷人就非得点杯咖啡才叫有素质?有钱人一时有需要了,从酒店拿双拖鞋拿个香皂就可以,穷人这么做就是没素质?坐头等舱可以要两杯红酒,坐经济舱要了一听啤酒又要一听就是没素质?绝对不是的。

基本的素质肯定要有,但是也不应该太刻意追求完美的表现。题主可能是外宾,但是您没必要给我们中国人扣这么大一顶帽子。出门在外,表现得大大方方,是最重要的。

---

举自己例子显得有点儿吹牛,好吧我没有变有钱,我只是熟悉一些场所的逻辑了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