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背着我把吃早餐的钱省下来买手机,我该如何办?

回答
这事儿,听着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有点哭笑不得。孩子背着你省早餐钱买手机,这背后一定有他的小算盘,也有他对手机的渴望。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看看怎么处理才能既管住钱,又能让孩子明白事理,还不伤了彼此的感情。

第一步:先别急着生气,试着理解孩子的心。

我知道,听到“省早餐钱”这几个字,家长心里肯定咯噔一下。这可是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啊!但是,在我心底里,这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聪明”和“坚持”。

他想要手机,而且渴望度很高: 现在这个年代,手机对孩子来说,可能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他们社交、学习、娱乐的窗口。他可能看到同学都有了,或者自己有什么特别想用的功能,这种渴望是真实存在的。
他有自己的“理财”观念: 虽然方式不对,但他确实是通过“储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这说明他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只不过这个计划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而且方法有些极端。
他可能觉得“我能做到”: 孩子嘛,总会有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想办法自己争取。他可能觉得把早餐钱省下来,比开口要手机更容易,或者他想证明自己可以独立完成某件事。

所以,咱们先深呼吸,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骂。想想他为了这个目标,可能承受了饥饿、忍受了别人的羡慕,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心中的“想要”。

第二步: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好好和他聊聊。

这个“聊”可是个技术活,得用心。

时间: 别在他刚到家,累了一天的时候,也别在他正玩手机兴头上的时候。最好是周末,一家人都比较放松,找一个安静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吃完晚饭,大家一起坐着,或者你们单独找个时间。
地点: 最好是在家里,一个舒适的、有安全感的地方。可以是客厅沙发上,也可以是餐桌旁(如果你们平时习惯在餐桌旁交流的话)。
态度: 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摆出的是“沟通”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审问”和“指责”。

聊天内容可以这样展开:

1. 表达你的“发现”和“感受”:
“宝贝,最近妈妈/爸爸注意到你好像早餐吃得有点少,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我们得注意身体健康啊。” (先从关心健康入手,让他知道你在意的是他)
“今天早上,我无意中看到了你的那个新手机。它挺不错的,能用多久了?” (直接点出手机,但语气要温和,带着一点好奇)
“妈妈/爸爸知道,买手机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钱是哪来的呀?” (引导他自己说出来)
“我猜,这手机钱是不是你省下来的?是不是从你每天的早餐费里省出来的?” (猜测,给他一个台阶下,也让他知道你已经知道了)
“当我发现你每天少吃一顿早餐来攒钱买手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有点担心。我担心的是你的身体,早餐对你来说多么重要,你知道吗?它能给你一天的能量。” (表达你的担忧,让他明白你的出发点是爱)

2. 引导他说出原因:
“你为什么这么想买这个手机呢?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让他有机会解释他的渴望)
“是因为同学都有,你觉得不方便吗?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功能是你很需要的?” (试着去理解他的需求)
“你平时是怎么攒钱的?花了多长时间?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让他看到自己的努力,也让你了解他的过程)

3. 肯定他的努力,但指出问题:
“妈妈/爸爸知道你为了买这个手机,一定很努力,也很有毅力。能坚持下来攒钱,这说明你是个有目标、有恒心的人,这一点我很欣赏。” (先肯定,建立认同感)
“但是,宝贝,用省早餐钱的方式来换取心愿,这个方法真的不太好,你知道吗?你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个东西,而牺牲了最宝贵的健康。” (点明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而且,你想买手机这件事,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呢?我们是可以沟通的,也许我们能一起想出更好的办法。” (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让他知道家是他的后盾)

4. 解决当前的问题,并且共同制定未来的计划:

关于这个手机:
如果手机已经买了: “既然手机已经买了,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你为了它省下了多少早餐钱?以后这段时间,我们一定要保证你的早餐,你不能再省了,好吗?我们可以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补上你省下来的这部分早餐费,或者我们看看这个手机是不是需要我们再一起规划一下?” (如果经济允许,可以考虑帮他补上这部分,但强调规矩)
如果手机还没买,只是攒了钱: “你攒下的这些钱,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它能帮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多少。如果我们确实觉得你需要这个手机,并且你也很努力地攒钱了,那我们作为家长,也可以考虑一下,看看我们能怎么支持你。” (这是一个机会,让他看到努力是有回报的,但也要让他明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关于未来的沟通和消费观:
“以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无论是多小的东西,都请你先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可以一起商量,看看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爸爸妈妈不是不给你买东西,而是希望你能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管理自己的需求。” (建立一个沟通机制)
“我们也应该好好和你聊聊关于‘钱’这个事情。钱是怎么来的,要怎么花。你现在开始,也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学习做预算,学习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东西上,而不是用牺牲健康的方式去满足一时的欲望。” (开始培养他的金钱观和理财观)

第三步:具体操作和后续跟进。

检查身体: 哪怕他只是省了一两天,也要密切关注他的身体状况,如果发现有什么不适,及时就医。
调整他的零花钱或早餐费: 根据你们家庭的经济情况,和他一起商量一下,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他的零花钱,或者让他自己管理一部分钱,学会规划。
让孩子参与家庭开销的讨论: 偶尔可以让他知道一些家庭的基本开销,比如水电费、伙食费等,让他对“钱”有一个更立体的概念。
设定“家庭任务”换取奖励: 除了零花钱,可以设置一些家庭任务,比如帮忙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后给予适当的奖励(不一定是钱,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肯定)。
持续的沟通和引导: 这不是一次性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你们家长持续的关注和引导。当他下次再想买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们的沟通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

1. 健康无价: 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你的健康重要。
2. 沟通是桥梁: 家是你的港湾,任何事情都可以和爸爸妈妈说,我们不是阻碍你,而是想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3. 理智消费: 欲望是正常的,但要学会控制和规划,而不是盲目追求。
4. 努力值得肯定,但方法要对: 你的努力我很欣赏,但过程和方式同样重要。

这件事情,说到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次不那么完美的“试错”。我们的任务,不是惩罚他,而是抓住这个机会,教会他更成熟、更健康、更负责任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生活。慢慢来,用心去沟通,相信你会找到一个最好的处理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孩子竟然这么多天没吃早餐!这多让人心疼啊!

就是因为管太多!限制太多!主动给他买手机!允许他看A片!允许他玩游戏!允许他熬夜!做好自己!父母正,我就不信孩子能歪了!你怕啥!相信你的孩子!

二十五、相信自己的孩子

在职教师: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现在的孩子早恋、打网络游戏,看到电影、电视剧中的黑社会等也会受影响。我们还是要引导孩子,不能像刚才您说的只是旁观者。如果不去引导、教育孩子,那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了。和很多家长交流的时候,都是遇到这同样的问题,请问老师该如何去处理?

愚仁:我不知你的胆量如何,如果你大胆的话,你放他20天、一个月不管他,看看效果如何。不去管他,自己做好就行。关于孩子谈恋爱,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标准。我的标准是在孩子初中、高中这个期间,男孩和女孩相互了解一下没什么问题,反而家长害怕孩子们谈恋爱、做出越轨的事情来,家长担心。

这种担心的信息让孩子接收到了,非要去试试,反而促进了孩子的行为。如果是你大胆的相信你的孩子,你看看孩子还会不会做越轨的事情?你相信他,就像是咱们学佛,无条件的相信上师一样,你相信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是你培养起来的,你认为你培养的没错,你认为你的孩子不会越轨,你相信他一次。

在职教师:也就是说要放手?

愚仁:是的。圈养不如放养,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做好就可以。

在职老师:现在是很多家长没有信心。

愚仁:那就是家长自己的事了,家长学着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家庭。

三十一、孩子以学父母为主

家长一:老师,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的少年时候和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少年时候,所经历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有他独特的东西,有他喜欢的行为方式,那么做父母要理解每一个孩子他的少年时期,确实不能按我的这个经历来要求他。但确实是有一些原则或者规则,比如《弟子规》里面所讲的,这些东西需要家长去告诉他。并不是说他接触的都是正确的,他的同龄人告诉他的都是正确的,有时候我们家长是要去纠正的,这个部分我觉得还是要干涉的,否则不是放任自由了吗?

愚仁:社会有个游戏规则,你自己做好了,你没违反游戏规则,孩子自自然然地就做好了。他有违反法律的倾向,你就考虑考虑你自己,有没有违反法律的行为?法律说给他,不该做的事说给他,说给他就可以了,不用再一遍遍的唠叨。特别是女人,一个事爱三遍五遍的唠叨,不要言教,要身教。口头沟通往往是你强加于孩子你的想法。让他跟着你学,不是要他听你的话。

家长一:孩子也有他自己的社会圈子,他会跟着父母学,也会跟着别人学啊。

愚仁:还是以你为主,以父母为主,一天他有十个小时在外面,有一个小时在家里,这一个小时的作用要比那十个小时强得多。你的一行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目标,你用你学的知识去教育他,他起逆反心理,这是言教,可是你的行为,他都学到了,你并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孩子在向爸爸妈妈学习。

家长二:我有个女儿十二岁,我们两个都是循规倒矩的工作的,但她自己的创造力就非常的好,她甚至认为你没有教她的,没有做的,她也会做,所以我觉得她好象是抓取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来学。

愚仁:是的,他不光学你,他还学其他人。以学你为主,学其他人为辅,仅仅是一个参考而已。所以你做好了,孩子自自然然地就做好了。管的太多了,孩子势必造成逆反。孩子一旦有个逆反心理,所谓的亲子关系那就不是亲子关系了,那就成了仇人了,就跟你敌对了。了解孩子的生长过程,你就可以做到顺应孩子的发展趋势,这样发展起来的孩子,有可能超出你的预料。在你的基础上他会向前一步,在你想不到的情况下,他远远把你甩到后边,不信你试一试。

家长二:我女儿可能就是在这样的阶段,你信她将来可能会非常棒,但是怎么去和学校的应试教育相结合?

愚仁:和她说清楚,在家里是在家里,跟着爸爸妈妈学习这些,到学校去了,就遵守学校的制度,在学校里有学校的制度,在家里有家里的家规,在社会上有社会的游戏规则,不要犯法。说给他,在一个什么场合下应该遵守的一个什么样的原则。他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场合下怎么处理法,就可以了。不要把它固定下来,适合那个场合、环境就行。在学校里的那个环境和在家里的环境不一样,我说的这几句话你说给她就行,她自己就结合起来了,不用我们细说,我们不是她,她会把这些结合起来的。

家长一:高中和初中这两个阶段是不同的。

愚仁:说起上学,我没看见哪个人拿着电子计算机用微积分计算一斤菜多少钱。你刚才说初中和高中是两个阶段,你的意思是说让他学习好点,考上大学有个出路。

家长二:我们脑子里有一套体系,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所以希望把孩子也安排到这个体系里去,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成绩很重要。我们可能是在用我们的这套体系来要求孩子,刚才听老师说了,为人父母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自己做好了,对孩子相信他,到了一个新环境,他可能自己能找到一个点去适应。

六十三、孩子沉溺网络怎么办

家长:现在的孩子都爱沉溺于网络游戏,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愚仁:这个说法是因为家长不懂网络游戏,我在厦门的时候,有人问孩子上网上瘾、打游戏,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我问他会不会打网络游戏吗?她说不会。我说:“你学打游戏去,但注意你别上了瘾”。他问“我学打游戏?”我说:“你学打游戏陪着孩子玩,不懂的你请教你的孩子,你学会会你和他争,兴你玩也兴我玩。

跟着儿子学打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有什么话都跟你说,因为你站在他的角度上了,你就了解他的心思了,当你了解他的心思了,你就有对治的方法了。实在没法沟通了,你就认真的学,学会了和他一块打,你争不过他,你就坐他一边指挥着他打,指挥着他玩。他嫌弃你,嫌弃你你也指挥他。我说,你自己和他玩半夜,你困了,你就把你老公拉起来,让你老公继续和他玩。你睡觉。

早上你起来做饭让孩子和老公吃饭,让老公睡觉去,你接着和孩子玩。你这样和他玩三天,他以后见了电脑就头疼。

家长:孩子在电脑跟前坐两个小时,都没带动的,你要是喊起他来学习吧,他又是要喝水又是要上厕所,真让他在那呆三四天,会耽误学习,这个问题咋办?

愚仁:耽误一点学习不要紧,你看看他玩的、学的是什么东西。我认识一个小孩,五六岁,有一次有两个外国人,想上泰山,知道是那个路但是不敢确定,又不会说中国话,问了五六个大人,都听不懂,孩子正好在他们后面,沉不住气了,上前和这两个人说话,连美国的土话他都会说,这两个外国大学生蹲下和这个孩子说话,孩子问旁边的一个老头,确定一下是不是这个路,再回过头来翻译给这两个外国人。

孩子的这些语言能力怎么来的呢,就是在网上玩游戏,英语游戏。你能说这个网络游戏不好吗?所以你善于引导一下,你给他两个小时的网络时间玩,没什么。

家长:总感觉他是玩不够。

愚仁:是啊,网络游戏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设定的,你站在他的角度上设定你的教育,他也是很听你的,跟着你。之所以你失败了,他不听你的,是你压根儿就没站在他的角度上。只要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他肯定听你的。我们成年人小看了孩子了。

六十四、孩子能适应电子时代

家长一:老师,我的儿子喜欢玩ipad怎么办?

愚仁:ipad是什么东西?

家长一:平板电脑。

愚仁:将来的社会是什么社会?

家长一:是一个电脑时代。

愚仁:那么他们玩这个东西不是挺好吗?

家长一:对眼睛不好。

愚仁:眼睛不好,你解决眼睛的问题(众人笑),你别说不叫人家玩。

家长一:孩子玩电脑、看电视,我担心他接触这些电子的东西太多,会对他不好。

愚仁:将来是电子的世界,他接触的越多越好(众人笑),将来才能适应。人,这么多电波,你说这空中有多少电波?你弄个唐朝人来,光这些电波也把他弄毁了。

家长一:也就是说,将来的小孩子都能适应这些电波?

愚仁:肯定能适应。人要不发展,没这个适应能力,人类早灭绝了。

家长一:有一种观念说,玩这种东西会降低他的创造能力。

愚仁:恰恰相反,玩多了,他自己就想开发,他自己就想叫它复杂一点。

家长二:老师,我的女儿看手机,现在已经近视了,她这样下去只能是越来越近视,那么到底是干预好还是不干预好?

愚仁:你干预的问题是别叫她再加深近视,是干预她这方面。不是干预她:你别看手机。

家长二:小孩很难控制,总是跟她说:远点,远点,她也不听。

愚仁:你给她弄个棍儿,把手机拴到棍儿上,顶到她自己的身上。(现场笑声)。

这个样儿,一个是她看着好笑,但是她对你没反感,因为你是为了她的眼,所以说,她就记住了。虽然她不得劲,不舒服,不如用手拿着。也许她只是用了三分钟五分钟,但是她记住了,家里人是为了保护她的眼睛。

以上摘自《天才不是教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