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几岁的孩子可以通背《唐诗三百首》呢?

回答
关于几岁的孩子能通背《唐诗三百首》,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兴趣、记忆力、专注力以及接受的指导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然而,我们可以根据一般的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来给出一个相对详细的分析和预估。

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1. 认知发展阶段:
学龄前(36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语言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通过重复和韵律来记忆。但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背诵更多是模仿和记忆音节。他们可能对某些朗朗上口的短诗有兴趣,但要“通背”《唐诗三百首》并理解其意境,则非常困难。
小学低年级(69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形成更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开始理解诗歌的简单含义,并且记忆力也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接触并喜爱唐诗。
小学高年级(9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理解力、分析能力、想象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背诵,还能开始初步品味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 记忆力与专注力:
记忆力: 孩子的记忆力在612岁期间是比较黄金的时期,尤其是机械记忆力。大量的重复可以让他们轻松记住诗句。
专注力: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专注力也会有所提升,但依然是短时和易受外界干扰的。系统性地进行长时间的背诵需要良好的引导和方法。

3. 学习方法与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对唐诗本身感兴趣,并且学习过程是愉快、有吸引力的,那么他们完成“通背”的速度和效果会远超被强迫学习的孩子。
科学的背诵方法: 仅仅是死记硬背效果有限。如果能结合朗读、理解、联系生活、配图、听音频等多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深度。
家长的引导与陪伴: 家长的耐心、鼓励、示范以及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亲子共读和讲解,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通背”的定义:
这里的“通背”指的是能够流利、准确地背诵出《唐诗三百首》中的所有诗歌,并且对大部分诗歌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而非完全机械的复读。

预估的年龄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预估:

理想情况下的最早开始时间: 如果孩子在45岁就开始接触唐诗,并且家长运用趣味性强的启蒙方法(如动画、儿歌、 그림책等),孩子可能在67岁时就能背诵一部分(可能50100首)相对简单易懂的唐诗。

能够相对流利且有一定理解地通背的大多数孩子:
普遍意义上,大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612岁)是完成“通背”的集中时期。
更具体地说,很多孩子可能在小学中低年级(79岁)开始系统学习并取得显著进展。
到小学高年级(1012岁),大多数具备一定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孩子都有能力“通背”《唐诗三百首》,并能对其中大部分诗歌有初步的理解。

能力超群或经过特别训练的孩子: 有些记忆力极佳或在家长精心指导下的孩子,可能在89岁就能够做到相对完整的通背。

详细的实现过程和建议:

1. 启蒙阶段(36岁):
目标: 培养兴趣,熟悉韵律。
方法:
朗读为先: 家长用富有感情、语速适中的方式为孩子朗读唐诗,可以选择音律优美、意象简单的诗,如《静夜思》、《春晓》、《咏鹅》等。
听儿歌/动画: 很多唐诗被改编成了儿歌或动画,这些资源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玩乐中接触诗歌。
配图共赏: 购买或制作带有精美插图的唐诗绘本,让孩子在看图画的同时听诗。
重复但不强迫: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重复朗读,但不强求孩子一定要背下来。让孩子自由表达,喜欢哪句背哪句。
触类旁通: 将诗歌内容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到“白日依山尽”,可以指着太阳问“太阳像诗里说的吗?”

2. 系统学习阶段(69岁):
目标: 建立系统性,开始理解。
方法:
分批背诵: 将《唐诗三百首》按难度或主题进行划分,例如先背诵五言绝句,再学七言绝句,然后是律诗等。每天固定背诵几首。
理解先行: 在背诵前,家长可以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讲解,解释生字、词语,以及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可以使用适合儿童的解释版本。
多种形式复习: 除了家长朗读,鼓励孩子自己朗读、背诵给家长听。可以录下孩子的背诵,听回放,及时纠正。
游戏化学习: 设计一些小游戏,如“诗句接龙”、“找诗句”、“填空背诵”等,增加趣味性。
建立成就感: 每背完一部分,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保持动力。

3. 深化理解与巩固阶段(912岁):
目标: 巩固记忆,提升鉴赏能力。
方法:
深入解读: 引导孩子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意境,学习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
拓展阅读: 鼓励孩子阅读更多与唐诗相关的书籍,如唐诗选析、诗人故事等。
分享与交流: 鼓励孩子与同学、家人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或者尝试自己创作模仿诗句。
定期复习: 对已背诵的诗歌进行定期复习,避免遗忘。可以采用抽背、默写等方式。
鼓励背诵“名篇”: 引导孩子重点背诵那些流传千古、意境深远的经典名篇。

总结:

“几岁的孩子可以通背《唐诗三百首》”这个问题,更准确的回答是:

最早的启蒙和初步背诵可能在67岁开始。
大多数孩子能够在小学阶段(712岁)通过系统、科学的引导完成“通背”,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其中,小学中低年级(79岁)是起步和快速积累的阶段,小学高年级(912岁)是巩固和深化理解的阶段。

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与其纠结于一个确切的年龄数字,不如关注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科学引导他们走进唐诗的美妙世界。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对语言文字敏感,记忆力超群,他们会完成得更早;而有些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给题主一条重要建议:

扔掉你手上的这本书。

先扔,扔完回来再慢慢地看为什么。


你买到的很可能是假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是什么诗?对于那些自称让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的,我一般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这么一句。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

就像题主的这本书,第一首咏鹅,第二首易水送别,都是骆宾王的诗,尤其是咏鹅,中国孩子恐怕没有哪个不会背的。

然鹅,这两首诗其实并没有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

这要从《唐诗三百首》的来历说起。

“唐诗三百首”,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特指,但是一般在谈到具体的书籍版本的时候,它是特指。

这句话有点绕,我再解释一下。

唐朝存世的诗作有几万首,卷帙浩繁,要想通读通背那是基本不可能,于是历代文人都试图从中采撷精华,编出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选本。因为编者的品味与目的不尽相同,选本也是面貌各异。

在众家选本中,有那么几百首诗是入围率颇高的,也是被民间广为认可的,那时就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这里的“唐诗三百首”其实是泛指、虚指,并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包括哪三百首诗的清单,而是指最具有代表性、最优美、流传最广的那几百首唐诗。同时,也算致敬了《诗经》(诗三百)。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孙洙的文人,号蘅塘退士,他对各家的唐诗选本都不尽满意,于是决定自己动手编选。他在当时沈德潜《唐诗别裁》(收录唐诗1900余首)等选本的基础上筛选考辨,最后留下310首,结集作为学童的唐诗课本,题为《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作的格律和题材覆盖面广,而篇幅又控制得很好,通背并非难事,赢得了当时教学机构(私塾)的普遍欢迎,于是被刊印无数。从此,世人凡提及《唐诗三百首》的具体名目,均特指蘅塘退士这一选本。民国的文学巨擘们,也都是从小背着它长大的。

《唐诗三百首》经过时间的漫长考验,堪称经典,但它毕竟也只是唐诗众多选本中的一个,虽然珠玉在前,并不是说后人就不能再出别的选本了。然而在《唐诗三百首》已经专有所指的情况下,张三李四自行攒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集、以《唐诗三百首》之名出版,实在是洗不脱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说白了,这些出版商不就是欺负《唐诗三百首》没有版权、也不受广告法保护、可以免费蹭热度么!


《唐诗三百首》适合现在的幼龄儿童吗?

有一些适合,但是有一些,恐怕真的不太适合。

首先《唐诗三百首》里有为数不少的闺怨诗,比如: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又或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你要怎么跟五六岁的孩子解释这些情愫呢?这年纪的孩子不去读那些讴歌山川星辰、咏叹大自然的诗,搁这揣摩深藏在屏风背后的少妇心事,您觉得合适吗?!

二,《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作品,完全是本着尊孔尊儒的原则选进去的,真论诗品实在是一般般。比如: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接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犹与梦时同。

这首《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能够入选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它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第二它歌颂孔子,它的存在表达了“皇帝也尊崇儒家的圣人”这样一个意思。然而这样的诗,对于现世究竟有何意义呢?鲁迅先生就曾在文章中表达过对它的不屑:

这是《唐诗三百首》里的第一首,是“文学概论”诗歌门里的所谓“诗”。但和我们不相干,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搅乱你们的文苑。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其实有着很功利的目的,它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本应试工具书,在这个意义上,你把它类比于现在的四六级词汇书,也不为过。《唐诗三百首》问世后之所以能风靡一时,文学性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能显著提升科举考试的考生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用较少的范本通晓各种常见的格律、并以此应对考试(尤其是乾隆后期增设试帖诗科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且还能教会他们作一些人情往来的应付诗、筹答诗,以迎合以后踏上仕途的需要。所以它里面的一些作品,其实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应用文”,比如: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这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王维安慰好朋友考试落第的,匠气到令人不相信这是王摩诘的诗,然而它对读书人很实用啊,这就是告诉你:如果要投赠诗歌安慰别人,你就得这么写、用这些典故。

所以说《唐诗三百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教育需求,但是切切注意:这个教育,是指科举教育。这个文化,是指封建文化。这个文化跟现在我们说的“文化自信”的文化,有交集,但是绝对不等同。

所以,要读唐诗、背唐诗,其实没必要非追着《唐诗三百首》,追吧还追错了,上了无良商人挂羊头卖狗肉的当。


《唐诗三百首》一定要通背吗?

现在的孩子们用不着写八股文、作试帖诗了,尽管在作文里引用几句老师没教过的唐诗也能增色,但如果理解能力不足,牵强附会,也很可能弄巧成拙。所以我们还是该斩断功利的牵绊,抱着纯粹欣赏的角度来读《唐诗三百首》,实在没必要盲目而不加选择地通背全书了。

成人读《三百首》,最好是把它当成古典文学的一个引子,或者是几万首唐诗的一个简略索引,翻阅两遍,找出自己喜欢的诗人和诗作,然后顺藤摸瓜,读他们的诗集,喜欢李白就读《李太白集》,喜欢王维就读《辋川集》,或者去找到更合自己口味的选本,既然真心喜欢,自然熟读成诵,如果无感,观其大略然后pass也完全无妨。要是一两遍下来,你还没搞清自己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那……

儿童读《三百首》,需要大人的妥善指引,诵读的材料需要与他们的生活乐趣找到结合点,夏日听蝉,冬季踏雪,可以各有所取,吟诵几句,诗景交融,何其美好。大好时光,干嘛非要枯坐在屋子里纠结又难读又难懂的《石鼓歌》呢?

当然可能是我多虑了,那些壮志满怀通背《三百首》的大人和孩子,恐怕还没背到《石鼓歌》就被劝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