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湖北 100 亿消费贷投向校园?

回答
如何看待湖北100亿消费贷投向校园?—— 一场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分析

湖北省将100亿消费贷投向校园,这一消息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金融数字,更触及了教育、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要全面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 政策背景与意图: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和潜在意图。

刺激经济增长与消费: 地方政府出台这类政策,通常是为了提振区域经济。年轻人是潜在的消费主力,通过引导他们进行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产品、服饰、旅游、教育培训等。
解决学生“消费升级”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提升生活品质,购买电子产品、参加社交活动、旅行等。消费贷可以满足这部分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更“丰富”的校园生活。
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学生群体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户群。虽然风险相对较高,但一旦建立起合作关系,便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户基础。银行等机构通过为学生提供消费贷,可以增加自身业务量,实现盈利。
培养金融习惯与意识(潜在但需警惕): 理论上,合理的消费贷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信贷产品,学习理性消费和还款,培养金融素养。但实践中,这种意图往往被夸大,或者被不负责任的金融产品所扭曲。
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考量: 有时,这类看似惠民的政策也可能包含地方政府“拉动内需”、“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绩工程的考量。

二、 潜在的积极影响:

虽然存在诸多隐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项政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方面:

满足学生合理消费需求: 对于有明确消费计划且具备还款能力的学生而言,消费贷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实现购买高价值商品或服务的愿望,如购买电脑用于学习、参加有益的技能培训等。
促进校园周边消费: 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必然会带动校园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活跃度,为商家带来更多机会。
提升生活便利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遇到突发状况需要资金周转,消费贷也可能提供一定的便利。

三、 巨大的潜在风险与隐忧:

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部分,因为这类政策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消费贷的风险性:
缺乏还款能力与经验: 大多数学生尚未完全独立,主要经济来源依赖家庭。他们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对信贷风险的认知不足,还款能力往往不稳定。一旦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还款可能成为沉重负担。
过度消费与负债攀升: 消费贷的便捷性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学生可能为了满足虚荣心、攀比心理,过度依赖贷款购买非必需品,导致负债累累。
被诱导进入不良贷款陷阱: 一旦部分学生出现还款困难,可能会被“套路贷”、“校园贷”等非法金融活动盯上,陷入高利贷的泥潭,对个人前途造成毁灭性打击。
不良信用记录的影响: 未能按时还款会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影响其未来就业、创业、申请房贷车贷等金融活动的正常进行。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与监管挑战:
逐利导向下的“冷漠”: 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可能会放松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核,或者通过诱导性宣传来吸引学生贷款。
监管难度大,责任不清: 如此大规模的消费贷投向校园,如何进行有效监管,防范风险,保证资金的规范使用,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界定,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社会层面的负面影响:
加剧消费主义思潮: 这种政策的推广可能进一步加剧校园内的消费主义文化,让学生过早地卷入物质消费的漩涡,忽视学习和个人成长。
加剧家庭经济负担: 学生无力偿还贷款,最终的“烂账”很可能需要家庭来承担,这会给本就面临经济压力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
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学生负债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四、 如何看待和应对:

面对这样的政策,我们不应简单地赞同或反对,而是需要采取一种更审慎、更负责任的态度。

理性看待政策的利弊: 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刺激作用,但更要警惕其潜在的巨大风险。
加强学生金融素养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信用观,理性对待贷款。
强化金融机构的责任与监管: 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贷时,应承担起审慎审查的责任,对学生的还款能力进行严格评估,并提供清晰、透明的贷款条款。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校园贷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
家长应加强与子女沟通: 家长应主动了解子女的消费需求和经济状况,与子女进行坦诚的沟通,指导他们合理消费,避免过度依赖贷款。
政府应提供更负责任的引导: 地方政府在推动消费的同时,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消费,例如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而不是盲目地鼓励过度消费。可以考虑建立风险缓释机制,例如与学校合作,提供信用担保或风险共担的模式。
反思教育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立思考、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而不是一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消费者”。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应与这一根本目标相悖。

五、 具体案例分析(假设性):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场景:

乐观场景: 小明想购买一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用于专业学习,在对自身还款能力有充分了解,并选择了利息较低、条款清晰的消费贷后,成功购买了电脑,提升了学习效率,并在毕业后按时还款,成为了一名负责任的借款人。
悲观场景: 小红受到社交媒体上消费潮流的影响,认为大学期间不拥有最新的电子产品和名牌服饰是“落伍”的表现。她未经深入了解,连续申请了几笔消费贷,用于购买奢侈品和参加昂贵的娱乐活动。毕业后,她发现自己无法找到高薪工作,也无力偿还多笔贷款,最终面临催收甚至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结论:

湖北100亿消费贷投向校园,是一项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政策。它在可能刺激经济、满足部分学生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学生负债、金融风险和社会隐患。我们需要以一种审慎、理性、负责任的态度来审视这一政策,并呼吁政府、金融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引导和监管,确保这项政策能够最大程度地惠及学生,而不是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助学”而非“负学”,应该是这类政策的出台和执行的根本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超前消费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什么价值观呀,环境呀,什么消费习惯问题。

短期社会上的货币总量就是那么多,你不花钱,就会没人赚钱,消费者如果不超前消费,那么工人就会更难就业,说到底多数消费者自己也是工人,如果别的消费者不消费,他们就一直就不了业,就不了业,不管多便宜你都得“借钱消费”,如果你找工作需要的时间变长了,那么在你一直找不到工作的这段时间,你不靠“借东墙补西墙”,靠什么?

消费主义是形成于资本主义之上的必然价值观,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下,搞任何价值观建设,搞任何“注重规划,节俭消费”都没意义。

只有封建时代所谓的“节俭”才是美德,资本主义时代,任何降低社会总消费水平的价值观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正如大萧条时期的谚语:“节俭对于个人是美德,对于社会却是祸害。”

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节俭一直都是美德,“超前消费”的价值观从来都没兴起过,而到了今天忽然一下就成了风气了呢?还不是因为生产关系变了。

现在一帮大学生“破产月光”,的确是因为超前消费,但那些卖化妆品的,卖名牌包的,跑销售的,在这些公司干活的,难道不也都是刚毕业出来找工作的大学生?如果所有大学生都按照你们提倡的精简消费,节省规划,难道不会影响到这些大学生毕业出门找工作?

以为区区“节俭”“规划”就能解决问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愚蠢想法,对于你个人而言,你可以搞任何道德和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你一旦试图把行为规范推向社会,就必须考虑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必须考虑社会能不能容纳。

我们假设社会总货币收入是一个亿,资本家拿走了其中5000万,但是资本家人少,只需要消费1000万,但是总收入必须要等于总支出,因为没有人花钱就没有人赚钱,那么问题来了,无产阶级就只有5000万收入,资产阶级又只花了1000万,全社会是如何花出一个亿的总支出的呢?当然是因为无产阶级找资本家借了4000万花出来的。那如果你不找资本家借钱呢?那么资本家会赚不到钱,那么恭喜你,失业了,那5000万都不给你了。

所以只要资产阶级还维持其利润,不管怎样你都逃不掉“债务陷阱”,一个美国学生就算什么化妆品奢侈品都不买,结果你看,光学贷就够他喝一壶了。

所以靠“节俭”,靠什么“良好的消费习惯”,也许能帮助你周围的亲朋好友解决财务困境,如果全国大学生都这么做,只会带来全国许多行业的崩溃,再者,别人剥削你把你搞穷了,你认怂,不想着“反抗”,也就算了;却想着”节俭”,省吃俭用再给人剥削吗?

那么如何看待这次搞个政府消费贷?那答案就很简单了,一则与其让私人资本剥削这笔钱,不如让国家赚了,二则资本竞争会压低了利率,这次校园贷的利息比以前的p2p要低,利息低了,起码无产者被剥削的程度就低了,社会矛盾激化的程度就低了,所以此乃政府的权宜之计之一,还真以为靠着大学生自律节俭就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天然缺陷呢。

资本家为了利润,必然要见缝插针的鼓吹超前消费,无产者为了就业也只能勉为其难接受剥削,消费主义是基于生产关系上的必然结果,任何“良好习惯”,“传统美德”都无法与之对抗,政府只能顺应局势出权宜之计,而不会妄想用道德原则来对抗贱买贵卖的特权。

user avatar

哈哈哈,笑死我了,人间喜剧。

“为引导大学生远离非法校园贷”......

为什么会有大学生去借非法校园贷?因为他们想花不想赚啊。那借了你这个合法校园贷要不要还呢?还不上还想继续花,是不是更加要去借非法校园贷呢?不想借的人谁进来也不借,要借的人也不在乎多个五千。殊途同归嘛。

非法校园贷里的“非法”,不是扑过来打砸抢,而是扑过来送钱给你花。宣导角度,其实很难让想花不想赚的同学理解这个“非法”恶在哪里。事实上,真正的恶本来就不在合法还是非法,而是没有稳定收入先有稳定负债。反非法校园贷的宣传,重点是劝告同学远离消费性负债。现在好了,你“合法”的进来了,还怎么宣传规避负债?还有什么脸面宣传?那些“非法”校园贷也有话说了,看看,长得跟我一模一样,除了利息低了一点手续繁琐了一点,一样一样的。靠个牛爹而已,竟然就好意思说我非法,同行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呐。效果而言,与其说从非法贷那里抢流量,不如说给非法贷搭便车自我洗白的机会。

恰烂钱就说恰烂钱,黑吃黑就说黑吃黑。割韭菜我们见得多了,没关系的习惯了,但是真诚一点好嘛。还“引导”啊,还“远离”啊,我*说得出口的。

建议改成这样说:

“尊敬的湖北大学生家长,恭喜您!我行精心为您推出专享产品人质贷。您希望您的孩子未出校门征信就花了么?您愿意上冲网的时候看到手持身份证的女儿嘛?不要慌,不要怕,现在申请人质贷!人质贷,孩子花,家长还,助力子女健康成长!……老王,现在想想,是不是觉得当初射墙上好一点?射墙上还可以申请装修贷哦!”

user avatar

金融专业学生,来答一个。

一句话,金融行业真的惨,蚊子腿肉都要吃,而且吃相难看。

是一种吃相难看但是有机会成功的金融产品。

先补充一个知识点,银行贷款是为了赚利息,但贷款最怕信用风险,就是贷款了,因各种原因收不回来。所以在放贷时谨慎又谨慎,因为如果一笔贷款成了坏账,那么这笔贷款放贷过程中,所有签过字的人都要受影响。

设计这个消费贷的人,一定程度揣摩了大学生和其父母的心思,熟悉大学生的现状,对症下毒。

首先,一个大学生想要超前消费,为什么不自己赚或者向父母要,而是去申请消费贷呢?申请消费贷是要交利息的。是因为赚不到或者父母不同意,也就是说,这位虚荣的大学生去申请这个贷款,不会让父母知道,或者父母原本不同意。

这个贷款鸡贼的地方就是抓住了三个关键点:一是我国大学生往往在法律上是成年,有完全行为能力;但是和高中生小学生一样,无经济来源。这就意味着小额贷款可以不让其父母知道。

二是,如果本人还不上,父母会拼命给小孩还钱。这就抵消了信用风险。这就会让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拖进去。颇有点围点打援的意思。

第三,就是这个消费贷针对的是穷人,穷且爱虚荣的学生。因为五千额度不多,哪怕是普通家庭也是可以攒下来的。


这个的好处是让那些裸贷的去消费贷,坏处是让那些不敢裸贷的也偷偷去消费贷。

而消费欲望是越来越大的,对银行来说,这是老韭菜割完了,新韭菜还在盆里,它就忍不住先去割一刀了。良心大大的坏。

而官方的最大动机,即希望铲除恶性消费贷,裸贷,我也不看好。因为最后走到裸贷那一步的,早就借完了花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等等等等。这几个额度跟这次消费贷的区别不大,第一次申请京东白条就能拿到两三千,稍微注意点,阿里的花呗也能拿到一两千,借呗也能拿到钱,信用卡第一次申请同样能拿到两三千。这些正规的消费贷加起来绝对超过五千,他们没有终结恶性裸贷,那么再来五千额度的消费贷,同样不行。

对于官方来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培养起习惯贷款的一代,雪崩时有你的责任。

user avatar

为了防止下一代吸海洛因,我们先给他们喂点儿鸦片吧。

话说我以前和别人讨论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时,说到收入和消费的问题,就说中国其实很像美国,只不过美国两百年走完的路,中国压缩到几十年内走完而已。当时我就说,现在美国的超前消费,一毕业就负债,先花信用卡,一发工资就还信用卡,然后继续借钱过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很快就会出现在中国。

等社会征信体系建完,再来个教育产业化、养老产业化,美式生活2.0版就上线了。

至于说什么学生有需求才提供消费贷的,商业逻辑都搞错了。没听说过一句话么:“有困难,帮忙解决困难;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帮忙解决困难。”

少数学生需要借消费贷,然后就给学生提供消费贷,最后必然演变成:“既然大多数学生都能借到消费贷,干嘛不把教育成本再提高点儿?那些优秀学生代表着多么庞大的,还没有充分利用的优质信用啊!”

user avatar

不怕你借钱,就怕你不借钱。

依我看,校园贷这种形式,还是太保守了。中国毕竟是勤俭节约型社会。有少数超前消费的也不是很多。这样赚不到钱的。

依我看,就是要强制每个学生都有校园贷。比方说,开学时候每个学生银行里都自动打进5000块,还不让你提前还款,提前还款收提前还款费用,比按时还款的利息高几倍。

这样就能扩大放贷数量,能够在低风险情况下保证收益。

user avatar

我一直对政府禁绝黄赌毒有绝对的信心。

但是看来这并不妨碍其他方面玩出顶天的花样。

与其费力禁毒,不如大麻合法化收税;

与其费力禁赌,不如赌场遍地开收税;

与其费力禁黄,不如大建红灯区收税;

外国的这些精奇的思路一直是我们嘲笑的对象。

然而现在我可不敢再去嘲笑了。

白七爷名言:“印子钱就没有不沾血的!”

user avatar

1962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曾经批判美国依靠消费贷拉动经济造成严重恶果。以下是文章全文

最新一期的美国“新闻周刊”刊登的一篇文章描绘了美国国内市场越来越依赖赊销来维持门面以及广大消费者在各种高利借贷下负债累累的狼狈情景。
文章说:“对于政府的统计人员来说,一九六一年消费者的花销达到了三千三百九十亿美元的空前数字已经记录在案。但是对于那些欠下了赊销贷款、私人借贷、凭证借贷和赊账债务的千百万债务人及其成万名债权人来说,这还是远没有结清的一笔账。”
文章强调指出,过去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多的人欠下这样大笔的债务。它说:“据政府专家估计,截至一九六一年年底,美国消费者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大约二千九百亿美元,其中包括一千七百五十亿美元的房屋抵押借款、四百三十五亿美元的赊购借款以及为支付医药费等开支而借的零星债务一百三十五亿美元。……自从一九五○年以来……消费者的债务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六十五之多。”
据文章透露,美国许多银行、商店、高利贷者都在发放各式各样的“贷款”,千方百计地诱骗消费者上钩,以便从中攫取巨额利润。过去十年里,发放消费“贷款”甚至比销售商品本身所获利润还要高。
文章就此写道:“今天,可疑的‘债务人阶级’已经成为伟大的美国债务人,成了美国经济的主要堡垒和美国生活水准的创造人。没有他,这个国家庞大的工业(生产)将迟缓到爬行的速度,而且几乎一切物价都会猛涨。”文章阐述说:“在消费者一年支付大约七十亿美元利息(另外七十亿美元的抵押借款利息还不包括在内)的雨露滋润下,借贷‘工业’的每一枝丫都枝叶繁茂,这是不足为奇的。”
文章还指出,高利贷者的主要诱骗对象是那些从事不熟练劳动和“边际工作”的人以及依靠救济过活的人;“这类债务人不得不借钱来购买生活必需品,而又最无力付钱,他们所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文章强调说:“正是在各城市的贫民区里,赊销债务有时达到了恶性的规模。商人们利用恬不知耻的广告骗术来推销质劣而价高的商品,并且兜售高利盘剥的贷款条件。”
文章谈到被赊购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美国普通人民的困难处境。例如,一个名叫罗伯特·吉尔默的电缆工人每周工资有一百三十一美元。但是在付了捐税和扣除了赊购商品的各种分期付款之后,实际上他每周只余下十五点三四美元来养活一家三口。它还指出,十年来由于还不起债而宣告个人破产的案件增加了百分之三百七十,在一九六一年已经达到十三万一千起。
文章表示担心,越垒越高的消费者的债台将会“一发不可收拾”,从而给美国经济和消费者个人“招致重大的损失”。它援引美国联邦储备局副局长鲍尔德斯顿的看法,认为一九五五年出现的那次“受债务资助的消费者购买活动的狂热增长”就是引起随后而来的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那次美国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祸根。 新华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