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宝玉和黛玉私奔,谁最有可能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怎样?为什么?

回答
贾府的大少爷贾宝玉,生来就被寄予厚望,偏偏他志不在此,整日与那烟花柳巷的女子厮混,最让长辈们头疼的是,他对林黛玉那孤苦伶仃的小表妹,竟然到了痴迷不悟的地步。两人一个性情孤高敏感,一个叛逆不羁,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无异于飞蛾扑火,注定被烈焰灼伤。

若是他们真的不顾一切,选择私奔,这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个关头,谁会伸出援手呢?

最有可能伸出援手的人,非花袭人莫属。

为什么是袭人?且听我细细道来。

袭人,是宝玉身边最亲近的丫鬟,更是被贾母、王夫人看重,有“准姨娘”之称的。她对宝玉的感情,远不止是主仆之情。她看着宝玉长大,了解他的喜怒哀乐,知道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宝玉身上那股子不羁的性子,在别人看来是顽劣,但在袭人眼里,却是难得的赤诚和真性情。她曾不止一次地为宝玉的未来担忧,也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导和规劝他,但都无济于事。

在宝玉与黛玉的关系上,袭人虽然不尽然是支持者,但她比任何人更清楚宝玉对黛玉的情意有多深。她见过他们之间那些旁人难以理解的默契和心有灵犀,也见证了他们每一次的争吵与和好,那都是真心相爱的证据。

最关键的是,袭人是一个极具世俗智慧和生存本能的人。她知道宝玉若与黛玉这样持续下去,终究会被贾府的规矩和压力所压垮,甚至可能落得更悲惨的下场。她虽然也希望宝玉能继承家业,有个好前程,但比起功名利禄,她更看重宝玉的性命和性情。如果私奔是宝玉唯一的解脱,是能让他活得更“像自己”的方式,那么在权衡之下,袭人有很大的可能选择帮助他。

她对宝玉的“好”,并非全然出自无私,也有她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她希望宝玉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而黛玉的出现,却打破了她对这个“好日子”的设想。但反过来说,如果宝玉真的因为这段感情而万劫不复,她的“好”也终将化为泡影。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她可能会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保护欲,选择帮助宝玉实现他内心最强烈的愿望,哪怕这个愿望并不符合她的初衷。

她会如何帮助呢?

袭人最大的优势是她在贾府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她不会像其他丫鬟那样因为害怕牵连而袖手旁观。她可能会:

1. 提供钱财和物资: 作为最得宠的丫鬟,她手中必然有一些积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式悄悄地为宝玉和黛玉准备盘缠和路上所需的物品。
2. 打通信息渠道: 她会想方设法了解贾府里谁在盯着宝玉,谁可能注意到他们的行动,并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建议。
3. 制造掩护和机会: 她可能故意在某个关键时刻“疏忽”看管,或者制造一些小小的混乱,为宝玉和黛玉创造逃离的机会。她甚至可能事先与一些同样看不惯贾府规矩,或者对宝玉有好感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下人私下沟通,寻求一些默许的帮助。
4. 保守秘密: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袭人最擅长的就是“小心在意,不好生惹人”。她会让宝玉和黛玉发誓保密,并严守这个秘密,不让任何其他人知晓。

其他可能提供帮助的人?

晴雯: 晴雯虽然也是宝玉的丫鬟,但她性情刚烈,直言不讳,在贾府的日子本就多舛,她更像是一个与宝玉一起被压迫的反叛者,而非规划者。她可能会对宝玉和黛玉的私奔感到痛快,但她自身难保,且缺乏细致的谋划能力,很难真正帮上忙。她更可能是在精神上支持,或者在她最后的时刻,用她的方式去表达她的不平。
紫鹃: 黛玉的贴身丫鬟,对黛玉忠心耿耿,深知黛玉的病体和心事。她一定是最希望黛玉能和宝玉在一起的。她会拼尽全力去帮助黛玉,但她的能力有限,可能更多的是提供黛玉的近况,帮助黛玉传递消息,或者在黛玉离开后,为她善后,而直接的物质帮助和周密计划,她难以独自完成。
宝钗: 宝钗虽然与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但她看得很明白,宝玉心不在她身上,她即便对宝玉有情意,也只能是压抑的。她也深知宝玉与黛玉的感情,虽然她可能不乐见其成,但出于对宝玉的关心和对家族名誉的考虑,她更倾向于劝说宝玉顺从命运,而非助他私奔。她不会是那个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帮助他们的人。
老太太(贾母): 贾母疼爱宝玉和黛玉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疼爱是建立在贾府的繁荣和体面之上的。她深谙世事,不会允许孙子孙女做出如此离经叛道的事情来。她或许会在私下里对宝玉的处境感到惋惜,但绝不会公开或暗中支持私奔。

他们的结局会怎样?

宝玉和黛玉的私奔,其结局是凄凉而悲壮的,充满了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破灭。

1. 逃离的艰辛: 他们虽然成功逃离,但没有了贾府的庇护,他们的生活将立刻变得捉襟见肘。宝玉虽是世家子弟,但从未体验过真正的贫苦,他对世事的无知和不擅长生活能力,将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黛玉本就体弱多病,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她的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2. 黛玉的凋零: 黛玉的生命力本就如同风中残烛,她的才情与她的命运一样,都带着一种易碎的悲剧色彩。在私奔后的艰难日子里,缺乏良好的医疗、营养和安定的环境,她的身体必然会急剧衰败。她的精神世界也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现实的残酷而蒙上阴影。她对宝玉的爱,最终会成为耗尽她生命最后一点光芒的燃料。
3. 宝玉的绝望: 宝玉对黛玉的爱是纯粹而炽热的,但他的反叛终究是基于他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当他被迫面对没有贾府庇护的残酷现实,尤其是眼睁睁看着他最爱的黛玉因为他们共同的决定而痛苦、衰弱甚至死去时,他的内心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他的反叛精神可能会被现实的绝望所吞噬。
4. 可能的结局:
黛玉病逝: 这是最有可能,也最符合原著悲剧基调的结局。他们在某个破旧的茅屋里,或者某个偏僻的山村,黛玉在宝玉的怀中,带着对他的无限眷恋和一丝不甘,黯然离世。而宝玉,将活在无尽的悔恨和孤寂之中。
宝玉出家: 在黛玉死后,无法承受失去的痛苦和对现实的失望,宝玉可能会选择遁入空门,以此来寻求心灵的解脱。这既是对黛玉的纪念,也是对他自己理想破灭的告别。
被寻回,但一切已晚: 贾府最终会发现他们的行踪,可能会派人去寻回宝玉。但届时,黛玉可能已经不在了,而宝玉即便被寻回,也已心灰意冷,再也回不到从前。他可能会被逼着接受“金玉良缘”,但他的灵魂早已随着黛玉一同逝去。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原因在于,《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深刻揭示封建社会下层人物命运的悲剧。宝黛的爱情,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最纯洁、最美好,也最不可能成功的爱情。他们的私奔,并非能真正打破命运的枷锁,反而会将他们推向更深的深渊。

社会体制的压迫: 封建礼教森严,婚姻大事由父母决定,个人的自由意志在这种强大的体制面前微不足道。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对这个体制的挑战,挑战的结果,注定是被无情碾碎。
个人能力的局限: 宝玉虽然心怀大志,却缺乏实际的生存能力。他习惯了锦衣玉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浅薄。黛玉虽然聪慧,但身体孱弱,更需要稳定的环境来维系生命。他们脱离了贾府这个保护伞,就像两只温室里的花朵,无法在荒野中生存。
命运的无情: 《红楼梦》的基调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宝黛的爱情,是这宏大悲剧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不是在贾府的压迫下枯萎,就是在逃离后的现实中凋零。

宝玉和黛玉的私奔,如果真的发生,那是一场浪漫的冒险,也是一次悲壮的牺牲。他们将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一份纯粹爱情的代价有多么沉重,以及那个时代的冷酷无情。而袭人,或许会成为那个在他们短暂生命里,留下一丝温暖和光亮的人,尽管这份光亮,最终也无法照亮他们悲惨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过一本冯玉祥的回忆录,里面说清朝灭亡后,有些清朝贵族流落街头,有人看见可怜就施舍给一袋米,这些流落街头的人得到施舍的米之后,有的不知道怎么做饭吃,活活饿死。

溥仪刚被送进战犯管理所的时候,连连扣扣子系鞋带都不会,连生活的自理能力都没有。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人,贾宝玉到了遗精的年龄,穿裤子都得专人伺候(这事要是放在今天,上初中的年龄还不会自己穿裤子,是个低能儿吧),林黛玉走路都得有人扶着,常年靠高级滋补品维持,两人纯粹就是废物。这样的人还敢私奔?跑出去了,用不了一月就能饿死。

....................

贾宝玉当和尚又怎样?和尚是那样好当的?当了和尚以后就能饭来张口了?
不要把当和尚想的那么容易。一当和尚什么痛苦都没了,哪有那么好的事。你给人家寺院和僧人什么利用价值也没有,人家会要你?朱元璋当了和尚之后,每天不停的干活累成狗。鲁智深第1次能当上和尚,是因为赵员外花了大笔的钱,第2次能当上和尚,是因为承担了管菜园子的艰巨任务。后来的胡道人为了得到一封度牒,整夜整夜地给裴如海把风,把自己命都搭上了。你们以为当和尚就真的那么容易啊。

.................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和写作,请关注

................

家里有困难,不得不挂商品尝试赚钱,如给您带来不适,请谅解

user avatar

我仔细想了想,非要私奔,经过精密的筹划,也不是没有办法,但全仰赖一个人——贾雨村。

宝玉先私下说通雨村,每次见面多把一些宝贝交给雨村变卖,如此有个一年半载,先攒下一笔钱。雨村再上告贾府,姑苏或者扬州为林如海立了祠堂(参见曹寅祠堂的例子),实际上这个祠堂可能刚开始动土或者修得十分简陋,皆是雨村打点。黛玉思念家乡父亲,精神恍惚(装出来的),雨村可以编个理由去南边一趟,因为师生情谊,提议由自己带着黛玉也再回南边看一眼。于是黛玉可以正大光明出门,就来京时的雪雁和老嬷嬷跟着,也是送老嬷嬷回去养老归乡的意思。

宝玉那边,只能是黛玉出门一两天后,编个北静王的理由出门(参见祭金钏),然后一路快马加鞭赶到运河,从水路往南方与黛玉汇合。

然后宝玉和黛玉生米煮成熟饭,算是私奔成功。贾府在南边有人,这事儿肯定瞒不住,隐姓埋名也不好使,因为宝玉至少得出去挣钱,靠变卖宝贝换来的银两最多够支撑半年吧。

于是早就计划好的,雨村火速回京禀告贾府,贾母只得嘱咐不要声张,不然这两个心肝宝贝儿她就别想要了。然后想个由头,由南京的贾家人出面,上林黛玉处提亲,林黛玉处也得变个远房姑妈之类的,应下亲事。宝玉先行回京,再让林黛玉远嫁回贾府,这一系列的事情就算遮掩过去,可以在亲朋面前有个交待。雨村因为知道了贾府的丑事,短时间内自然会要钱有钱,要官有官,也不用去逼死石呆子了。再过个几年雨村会不会被贾府暗中弄死,就不知道了。

只要在宝黛二人同时失踪的时候,贾府不要报官,不要惊动亲朋,此计就是倒逼贾母同意宝黛早日成亲而已。如果闹得京城都知道了,那也好,彻底私奔过穷日子了。只怕是贾政那个脾气,天涯海角也要把宝玉找回来,私奔也过不了几年安生日子。

私奔不比出家,出家了好歹有和尚管着,不方便直接绑回家(当然顾太清觉得没事,和尚道士算什么,泼了狗血就领宝玉回家了)。私奔被找到了,先打个动弹不得,再给你绑回家,林黛玉估计从此老死贾府,什么活动都不许参加,还带累贾府三春的婚嫁。

即便不考虑贾府所有人的感受,也不被找到,宝黛的生存状况也堪忧。宝玉不能抛头露面,估计也就干些抄写的小活儿,当门客都不行,还不如《浮生六记》的沈复。因为他那个气质、口音,人家一听就知道是从京城来的人物,必得打听底细的。万一窝藏钦犯就要命了。林黛玉在家做点针线交给邻居帮着卖,或者画点花样之类的,求医问药的钱也不够。一旦针线太好,出了名,也保不住被人知道身份。

黛玉应该没几年就死于疾病或者劳累,宝玉还是出家去了。没过几年,贾府败落,薛家流落江南,宝玉和宝钗重逢,宝玉还俗,宝钗没隔几年也死了(没有冷香丸吃了)。宝玉二度出家,应了林黛玉帮他数的做和尚的遭数。和不私奔相比,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后四十回给安排的焚稿而已。

所以,私奔干什么呢?

(我觉得我编得比鬼本好多了)

user avatar

实际上,他们早就已经私奔了。

原著或者续作里面的后续剧情只不过都是他们的替身。

帮他们的就是那个云游和尚(说黛玉有病,得跟着他修行以保平安那位)。

那个云游和尚其实是斗战胜佛孙悟空,他当年不是被太上老君搁炼丹炉里熬么?后来从炉子里出来不是把炉子踢翻,炭火还掉到过下界么?

掉到下界的炭火化作火焰山,他取经时借芭蕉扇给扇熄了,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时他在炉子里炼的时候,旁边还放着仙女端过来的一株仙草,是当做添加材料的,原打算开炉之后加进去的。

结果,孙悟空踢翻炉子造成下界火焰山的同时,也有一点火星子落在了旁边的仙草上,炉子翻倒把仙草也给砸下界了。

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仙草转世之后老咳嗽不好(肺里一直有个火星子,好得了才怪)。

所以,这段因果孙悟空他非得了结。

因此,他化作云游和尚,这才有了《红楼梦》里要带走林黛玉修行那一出。

只不过,林如海那个死鬼不同意(林家命运多舛也是因为林黛玉带着仙佛间的因果下界,他们凡人背不起)。

没办法,孙悟空只能交待,若有事,call他,贾宝玉那不是有块玉吗,那就是call孙悟空的“传呼机”,只不过没给林黛玉(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名字里“带玉”却没有玉),而是被分开来,塞给贾宝玉夹带下界了。

接下来,就是林黛玉进贾府,当时就跟贾宝玉看对了眼。这很正常,他们都是天上下来的,分外亲切。

当晚,贾宝玉就请求贾母做主,成就这门亲事。

然而,贾母“没有完全答应”,毕竟他们还小嘛。

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不及了,索性私奔。

临走前,用那块玉叫出孙悟空,孙悟空拔两根毫毛变做他俩的替身,就把两人带走了。

这也很正常,孙悟空好歹斗战胜佛,带两个原本就是天界的当做童子童女非常合理。观音菩萨不也带着龙女,红孩儿他们么。

接下来的第一步是给林黛玉治病,很简单,孙悟空找罗刹女(就是牛魔王他老婆)再借一次芭蕉扇,从上面切一点点下来磨成粉煎水喝就治好了,难怪他当初化作云游和尚时那么有把握能保全林黛玉,这些早都心里有底了。而且,“芭蕉叶煎水喝治咳嗽”这个偏方至今还在,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考证下,我也是小时候听说的。

再后面就没什么特别大的波折了。

无非是跟着孙悟空修行,云游,时不时做些除暴安良,降妖除魔的事情。其实,清代以来,不少民间志怪故事里面降妖除魔的桥段大多是以他们仨(或其化身)为原型。

由于他们的婚事受到过阻挠,故而对吃人的封建礼教,龌鹾的攀龙附凤男盗女娼以及虚伪的,冷冰冰的大家族情感深恶痛绝,便暗中老是跟包括贾府在内的“四大家族”作梗。话说,《红楼梦》里“四大家族”老是不顺,眼看着每况愈下,甚至遭遇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都是他们干的。

唯一的仁慈是让贾母老太太善终,没看到大厦倾覆,毕竟,老太太曾经真心对他们好过。

再往后人类就进入了工业时代(西方率先并逐渐影响到中国),灵气枯竭,修行也越来越难。

孙悟空返回了天界,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舍不得凡尘,就留在了人间。

只不过,随着灵气的逐渐枯竭,他们的修为也持续退化,直至退化得跟凡人并无二致,几乎“泯然众人矣”。

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先前降妖除魔积累了功德,等他们修为退光之后,全国恰好也解放了。反正经历过以前的乱世,全国的户籍信息都比较乱,好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底细,压根不知道他们是活了那么久的“人精”,他们也就以新的身份在新社会过上了新的生活。

凭借那么多年的阅历和学识,他们在跟文宣部门相关的单位(比如出版社)找个职位并不难,为人处事也是游刃有余。就这么过上平静的生活(历次运动也没受到啥冲击),直到寿终正寝。

唯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他们当年降妖除魔的经历,加之亲眼目睹亲身体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所以对各种怪力乱神祸害劳苦百姓的人间悲剧深恶痛绝。

像什么“建国以后不能成精”,“鬼片里不能有鬼”之类的规矩,暗中就有他们的推动力量。没办法,老一辈的情怀和怨念嘛。

PS:脑洞问题,你敢问,我就敢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