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宝玉和黛玉后期是不是生分了?如果是,为什么?

回答
问到宝玉和黛玉后期是不是生分了,这其实是一个很能引起读者共鸣,也颇费思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生分”,不如说是经历了更深层次的磨砺、考验,以及无可避免的现实冲击下,展现出了更为复杂和沉重的色彩。 如果非要说“生分”,那也绝不是情感的淡漠,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们能够坦然、直接地表达彼此心意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是被环境所迫,不得不有所隐藏和退让。

要详细说来,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误会与猜忌的累积:

宝黛二人,尤其是黛玉,心思细腻,极度敏感。他们之间的感情,本身就像一泓深潭,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早期的“爱慕”和“情愫”是纯粹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书中几次重要的“误会”事件,像一滴滴水珠,慢慢侵蚀着他们之间的信任和坦诚。

宝钗的介入和“金玉良缘”的传闻: 宝钗的出现,本身就带着一种世俗的圆融和现实的智慧,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的说法,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不断被放大和传播。这对于本就将全部情感寄托在宝玉身上的黛玉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潜在的威胁。黛玉会因此怀疑宝玉是否也被这桩“良缘”所动摇,甚至会因为宝玉在某些时刻的“不解风情”而感到委屈和不被理解。
宝玉的“泛爱”与黛玉的“专一”: 宝玉对身边所有女性都怀有怜惜之情,他对袭人、晴雯、湘云等等都很好,这种“泛爱”在很多人看来是“多情”,但在黛玉看来,则是一种不专一的表现。她渴望的是宝玉完全属于她一个人,而宝玉的博爱,在一定程度上让她感到被忽视和不安全。
丫鬟们的挑拨和传话: 贾府的丫鬟,尤其像紫鹃这样的,虽然忠心耿耿,但有时也会无意中或有意地传递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往往会放大误会。比如,宝玉和宝钗一起吃了什么东西,或是说了什么话,传到黛玉耳朵里,可能就会变成另一番意味。

2. 现实压力的步步紧逼:

宝黛之间的爱情,虽然美好,但它发生的背景却是一个等级森严、注重门当户对、讲究实际利益的封建大家族。他们之间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被世俗所祝福,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王夫人的态度: 王夫人作为宝玉的母亲,虽然看重宝玉的婚事,但她更看重家族的体面和门第的匹配。宝钗出身皇商家庭,家境殷实,性格温顺贤淑,更符合王夫人心中理想的儿媳妇形象。而黛玉体弱多病,性格孤傲,寄人篱下,在王夫人看来,都不是最佳选择。这种潜在的反对,让宝黛的爱情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阴影之下。
贾母的态度转变: 虽然贾母最疼爱黛玉,但到了为宝玉选媳妇的关键时刻,她也难免会考虑到家族的整体利益和宝玉的未来。即使贾母心中偏爱黛玉,但面对王夫人的坚持和外界的压力,她也可能无法完全如愿。这种贾母态度的微妙变化,对黛玉的打击是巨大的,让她更加不安。
黛玉自身的忧虑和身体状况: 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她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难以承担家族的重任,也更容易引起长辈的担忧和反对。这种先天的劣势,让她在与宝钗的竞争中,更加缺乏底气。同时,她对宝玉的爱越深,就越害怕失去,这种深层的忧虑,让她在与宝玉的相处中,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尖酸刻薄,实际上是她不安的宣泄。

3. 沟通的障碍和方式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增多,他们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言语的试探与反讽: 黛玉习惯用诗词歌赋,用言语的试探和反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试探。但有时,这种方式反而会让宝玉觉得难以捉摸,甚至产生误会。
宝玉的理解与包容的局限: 宝玉虽然深爱黛玉,但毕竟年轻,他对黛玉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敏感的、隐藏的情绪,有时难以完全理解和回应。当黛玉表达不满时,他有时会感到委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遮掩”: 在贾府这个到处是眼睛和耳朵的地方,他们也不能像普通恋人那样无所顾忌地表达爱意。有时,为了避免引起注意,甚至为了保护对方,他们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情感,甚至表现出一些“生分”的样子。比如,当有人提起“金玉良缘”时,宝玉可能为了避免黛玉难过,会表现得不那么在意,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这在黛玉看来,可能就是“生分”的表现。

那么,是不是“生分”了呢?

我认为,他们之间的情感浓度并没有减弱,只是在表达和承受的方式上,变得更加复杂和压抑。

从“情深”到“刻骨铭心”: 如果说早期是纯粹的爱慕,后期则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更加刻骨铭心的爱恋。这种爱,已经渗透到骨子里,即使无法直接表达,也早已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
黛玉的“死忠”: 黛玉至死都在思念宝玉,她的眼泪、她的诗篇,无不饱含着对宝玉的深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爱,绝不是“生分”能够概括的。她选择在宝玉成婚之日离世,也是对这段感情最后的坚守和告白。
宝玉的“痴情”: 宝玉在黛玉死后,更是疯癫失常,遁入空门。这种巨大的打击,说明了他对黛玉感情的深厚程度。如果他们已经“生分”,又何至于此?

所以,与其说是“生分”,我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后期的关系,是在现实残酷的挤压下,情感的表达变得更加克制、试探和隐晦。 他们的爱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你侬我侬,而是掺杂了猜忌、担忧、现实的压力,以及因环境所迫而不得不产生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旁人看来,或许就是“生分”了,但对于他们二人而言,却是情感在极端困境下的另一种延续和深化。

可以说,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在后期虽然少了许多直接的情感流露,但他们的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种无法言说的默契,那种心有灵犀的感应,才是他们之间最动人的地方。只是,在封建礼教和现实的枷锁下,这种美好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哪儿看出来的?我怎么没看到?

我看到的是宝玉和宝钗、湘云生分了。黛玉和宝玉更加心意相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宝玉和黛玉后期是不是生分了,这其实是一个很能引起读者共鸣,也颇费思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他们之间的感情,与其说是“生分”,不如说是经历了更深层次的磨砺、考验,以及无可避免的现实冲击下,展现出了更为复杂和沉重的色彩。 如果非要说“生分”,那也绝不是情感的淡漠,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他们能够坦然、直.............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要分析吕方在《水浒传》后期武力值是否比前期有所长进,通过对比曾涂和石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直接的、明确的对比论证在书中并不存在,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线索和对战结果来推测。 吕方的武力值变化,其实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吕方前期的武力展现:吕方是宋江在清.............
  • 回答
    关于马蓉拒绝与王宝强离婚一事,以及其中涉及的法律依据和可能出现的后续情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从情感和公众认知层面来看,许多人认为马蓉拒绝离婚的行为是出于某种目的,或许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财产分割,或许是出于面子或报复心理。毕竟,在王宝强公开指责马蓉宋喆存在不正当关系之后,这段婚姻就.............
  • 回答
    宝马作为一个享誉全球的豪华汽车品牌,其在全球各地的定价策略确实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即使国产化后,价格依然普遍高于美国和俄罗斯市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市场和品牌因素。咱们不妨就来好好掰扯一下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从中国的市场特性和消费能力说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马自达被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宝马撞击后“散了”以及这是否与质量有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涉及碰撞力学和材料科学的复杂问题。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汽车在发生严重碰撞时,“散了”这个描述虽然形象,但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散开成零件”。更准确地说,是车身结.............
  • 回答
    .......
  • 回答
    这批技能和装备组合,要说“防卫过当”,那可真是太恰当了。这套路一看就是奔着“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去的,而且是往死里“招呼”的那种。咱们来细细拆解一下,为啥这么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防卫过当”是个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你确实受到了攻击,需要防御,但你采取的防御手段,超出了合理、必要、且与攻击相称的.............
  • 回答
    宝玉和黛玉初见时摔玉,这件事可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这背后藏着宝玉对世俗规则的反叛,也埋下了他与黛玉之间特殊情谊的种子。咱们这就细细道来。你想啊,贾府是什么地方?那是四大家族之首,钟鸣鼎食之家,权势煊赫。在这里,一个人出生,那可是含着金钥匙的,从头到脚都带着“贵”字。宝玉更是贾母的宝.............
  • 回答
    关于宝玉和黛玉的成亲,这绝对是一个引人遐想、也让人心痛的话题。如果他们真的成亲了,那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从“情”的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他们爱情的最高圆满。宝玉和黛玉之间,那是一种骨子里契合的、超越世俗理解的感情。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前世注定的重逢。黛玉的敏感、才情,与宝玉的.............
  • 回答
    贾府的大少爷贾宝玉,生来就被寄予厚望,偏偏他志不在此,整日与那烟花柳巷的女子厮混,最让长辈们头疼的是,他对林黛玉那孤苦伶仃的小表妹,竟然到了痴迷不悟的地步。两人一个性情孤高敏感,一个叛逆不羁,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无异于飞蛾扑火,注定被烈焰灼伤。若是他们真的不顾一切,选择私奔.............
  • 回答
    《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这对“木石前盟”的故事,说是虐恋情深,一点不夸张。他们俩凑在一起,那是真真切切的,旁观者看着,有时候是甜到心里,有时候又是酸到牙根痒痒,特别像咱们现在说的“虐死单身狗”。要说他们俩怎么虐狗,那可真是从生活的点滴细节里,一点点渗出来的。1. 眼神里的密语,旁人插不进的默契宝玉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袭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能看出她那心思。首先,咱们得理解袭人是谁。她是宝玉身边最得力的丫鬟,可以说是半个主子。她对宝玉的情感,那是复杂得很。有主仆情分,但更深的是一种近乎“姨娘”的情分。她打心底里盼着宝玉好,盼着他能出人头地,也盼着自己能跟着宝玉一起.............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宝钗和黛玉,这对《红楼梦》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角色,她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句“好”或者“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这是一种复杂得像织锦一样的感情,交织着欣赏、较量、试探,甚至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共鸣。初见之时,黛玉便觉得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像自己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宝钗待人接物,温厚平和,.............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宝钗黛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皆是倾国倾城的人物。可要说起不足之处,那便是如同璞玉身上偶尔 드러날 수 있는 微小的瑕疵,或是本应圆满却藏着一丝遗憾。若要细细剖析,宝钗的“不足”更多体现在她的“得体”之下,黛玉的“不足”则在于她“真性情”里的脆弱。首先,从宝钗身上来看,她的“不.............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贾琏都称“二爷”,这确实是读者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反映了当时家族中辈分和排行的一些复杂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们各自的家族背景和排行方式来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宝玉和贾琏并不是亲兄弟,他们是贾府嫡亲的两房的少爷,但他们确实是同辈,且都是家中庶出的第二位公子。一、 宝.............
  • 回答
    谈到宝玉和薛蟠,一个是贾府里衔玉而诞的贵公子,一个是皇亲国戚的“呆霸王”,同是“不学无术”,却有着天壤之别,也因此招致了不同的评价。民众和红学家的偏爱,也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了他们各自的出身、所处的环境、以及对“有术”的定义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不学无术,宝玉与薛蟠的本质区别 “不学无术”的定义.............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