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于2015年6月22日
针对某些人称:马自达2 A柱焊点脱落,以此证明是质量的问题,现更新如下:
事故中宝马7系现场图片,请仔细看箭头红圈处
和车身另外一面进行对比
针对某些人对吸能设计的误解,现解释吸能设计如下:
碰撞吸能设计的概念是梅塞德斯·奔驰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设计思路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
第一:碰撞发生的时候,撞击车和被撞击车承受的是相同的撞击力的,这个很好理解吧。作用力=反作用力,这个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不会因为一辆车采用吸能设计,另一辆车没有采用吸能设计,承受的力就不一样。
第二:想象一下,或者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质量相同的一个铁球和一个水袋,使用相同的力作用到上面,一定是铁球会飞的更远。原理很简单:力作用到水袋上的时候,水袋会产生形变,物体产生形变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水袋就没有铁球飞的更远。(不考虑摩擦力、空气阻力什么的)
第三:假如撞击发生在车辆头部,力从车头传递到车尾。如果车头没有采用吸能设计,那么撞击力就会直接传递到驾驶舱,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有吸能区的存在,力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因为车头溃缩部分的变形而消耗一定的能量,从而减少对驾乘人员的伤害。
第四:相信全刚性结构的同学们就醒醒吧,近些年来车辆设计中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是为了保证在撞击中驾驶舱不变形,以保护驾乘人员不在撞击中收到二次伤害。现代车辆设计的理念也是在撞击中保护驾乘人员(保护行人的理念也已经开始普及了),而不是保护车辆不受损坏。全刚性结构对于保护驾乘人员并没有任何卵用,还会增加车重、油耗,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加重对驾乘人员的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开车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再安全的车,就算是以200KM/小时的速度撞击可以做到车辆完全无损的车,你不系安全带,从车窗玻璃飞出了车外,或者一头撞在方向盘中控台上,那画面太美...)
第五:可以通过IIHS、E-NCAP、C-NCAP测试的车辆,不管是德国车、法国车、美国车、日本车,还是中国车,都会采用吸能设计!不采用吸能设计可以通过这些测试的,好吧,你可以开M1A2去试试......
------------------------------------------------------------------------------------------------------------------------------------------
我只是来科普物理知识的。
第一:动能跟质量成正比,跟速度平方成正比,目前世界最严格的IIHS侧向碰撞标准是1.5吨质量的物体以50km/h撞击车身,事故中的7系是2吨/200km/h,动能是IIHS标准的21倍,是任何量产车辆都是无法承受的(M1A2倒是可以,关键是你得能买到并合法上路啊)
第二:动量守恒定律,碰撞瞬间加速度跟质量成反比。同样的力作用到不同质量的物体上的时候,质量越大受到的加速度越小,质量越小受到的加速度越大。宝马7系重量是1910KG,马自达2重量是1043KG,受到同样的力显然加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差距很大。
第三:根据能量守恒,车辆碰撞后到静止的过程,其动能最后大部分转化为势能,说白了就是车体形变后的弹性势能,吸能越大则形变越大,势能储备越多。马自达2在撞击后以比宝马7系更高的加速度被撞出,然后又被公交车强行终止了势能释放,并且受到了二次撞击,大部分动能被车体吸收。反观宝马7系,在撞击后受到的加速度比马自达2小,而且撞击后并无阻挡,受力会大部分转化为势能并得到释放。
第四: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分析。车身侧面的缓冲区域显然是没有车身正面的缓冲区域长的,并且7W的马自达2和百万级别的宝马7系在车身用料材质上很显然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综上所述,和质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和品牌也没有一毛钱关系,和那个国家产的车更没有一毛钱关系。
(物理渣,各位大神请轻喷)
另外奉上事故视频一份,反正我是看了十几遍,也没发现宝马的影子,不知道是因为速度太快,还是什么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