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唐十八陵石人石马被洗去千年包浆?》这一新闻?

回答
最近关于“唐十八陵石人石马被洗去千年包浆”的新闻,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咱们不妨就这事儿,来好好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包浆”。

这词儿听着挺有文化底蕴的,对吧?说白了,包浆就是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表面和空气、水、土壤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经过层层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老化痕迹。它不是脏东西,更不是污垢,而是时间在文物上留下的印记,是历史的沉淀。

你想想,咱们平时用的老物件,比如一把用了几十年的紫砂壶,或是爷爷奶奶传下来的老木头家具,上手一摸,那种温润、内敛的光泽,就是包浆。它让文物有了“岁月感”,有了“历史的温度”,甚至是抚摸它,都能感受到古人的气息。

对于石质文物,特别是像唐十八陵那种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石雕,包浆就更复杂了。可能是在风雨侵蚀、自然氧化,甚至可能是一些古代的保护措施,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不仅赋予了石雕一种沉稳、古朴的美感,更是见证了文物走过的漫长历程。

那么,这次新闻里说的“洗去千年包浆”是怎么回事呢?

据报道,这次事件涉及的是一些位于唐十八陵区域的石人石马。可能是在进行一些文物保护、修复或者考古发掘工作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清洁手段。问题就出在这个“清洁”上。如果清洁的手段过于粗暴、不当,比如用了强酸、强碱,或者用了高压水枪进行喷射,那么很可能就会把这些历经千年的包浆给“洗”掉。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给一件古董家具做了个“大保健”,结果力度没掌握好,直接把表面的包浆给磨掉了,露出里面嫩生生、崭新的木头。那味道就不对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文物本身的价值: 唐十八陵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石人石马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们是研究唐代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的重要实物资料。

“包浆”的特殊意义: 如前所述,包浆是文物“活”的证明,是时间赋予的独特美感。剥离了包浆,就像给文物“整容”过度,失去了它原有的风貌。很多收藏家、历史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观众,都对文物的“原生态”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敬。

保护理念的冲突: 这次事件,触及到了文物保护的根本问题。在文物保护领域,存在着“最小干预原则”。意思就是,在保护文物的时候,尽量减少人为的干预,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这次的“洗包浆”,很可能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公众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都有权知道,这些国之瑰宝是如何被对待的,有没有遵循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首先,我们必须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严谨和专业点赞。 许多文物保护工作者,他们倾尽心血,用科学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守护着这些宝贵的遗产,功不可没。

但是,这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专业的领域,也可能存在着误操作、方法不当或者决策失误的风险。

对专业的反思: 这件事应该促使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进一步反思和审视现有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操作规程。是不是需要更细致的评估,更严格的审批流程?对于“清洁”这样看似简单的操作,也需要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更专业的判断。

对“保护”的再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保护?是把文物“擦得锃亮”,还是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老去”的状态?这两种理念,在某些情况下是需要权衡的。我们需要的,是对文物“历史的痕迹”抱有敬畏之心,理解并尊重那些岁月的印记。

加强公众沟通和监督: 像这样的重要文物,其保护和修复过程,是不是应该更加透明?适当的公开和向公众征求意见,或许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损失。

具体到“洗去千年包浆”这件事情:

如果是出于对文物的“误解”,认为包浆是脏东西,那这是一种非常浅显的认知。 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保护理念。

如果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了某种研究目的,确实需要去除部分表面物质,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那也是不可取的。 科学的修复,应该是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最温和、最有效的方法。

更令人担忧的是,是否存在某些“唯新是好”的心态,急于将文物“还原”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而忽略了它本身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总而言之, “唐十八陵石人石马被洗去千年包浆”这件事,不是一个小小的技术事故,它反映的是文物保护过程中,理念、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肯定文物保护的成绩,更要警惕潜在的风险,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在科学、尊重、敬畏的态度下,得到最好的守护,将它们原原本本地传承给后代。

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思考。毕竟,这些文物,不只是石头,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重要纽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所以要厘清概念。

其次,乾陵的保护项目我们学校的文保老师有参与。通过他在一个文博群里的发言可以知道,关于乾陵石刻的文物保护方案是经过专家论证通过,具体工作应该是清除石刻表面的地衣苔藓,还有加固。

这里插一句,关于石刻文物上的地衣苔藓类病害清不清洗,如何清洗,清洗到什么程度目前在保护界可能有争论。但换个角度讲,这意味着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清洗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石刻文物。

而最近的媒体报道,一没有了解我国文物保护技术发展历史以及现状;二没有深入了解乾陵石刻的保存状况,比如清洗前保存和清洗后保存的详细对比;三在撰写报道时有隐约价值导向,例如题目所言“为了打造新景观,当地文物部门“除污去垢”,石人石马身上的千年包浆被清除殆尽”。相关报道在各大网站媒体目前都有一定的阅读量,而在看其下评论,有些网友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有着明显的误解。

文物保护工作是有一定的历史性的。随着文保理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过去的文保方法和技术经过时间的检验可能被肯定,也可能被推翻。这都属于正常范围。除此以外,不得不承认,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其中涉及到文物保存环境的检测,保护材料的选择,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等等。所以针对这次媒体的报道,如果想要说明乾陵保护工作的不足,原则上首先应该咨询文保工作的专业人员,了解基本情况,最起码应该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乾陵保护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内容搞清楚后再谈其他。其次应该论据充分,逻辑清晰,不要前文还在说包浆,后面就说地衣苔藓。个人觉得媒体报道做到这些不过分吧。

最后,听说参与这项保护工作的老师最近要接受媒体的采访,解释和说明关于乾陵保护工作的具体事实。期望大家关注。

最后的最后,总是听到业界的老师或者同学吐槽关于文博行业的媒体报道经常华而不实,断章取义,混淆概念。原来这个行业自带招黑体质啊。不服。

更新:咸阳市文物旅游局对于这件事的声明:

wenwu.gov.cn/contents/5

《关于网传“胡武功怒了唐陵石人石马被‘洗澡’”一文的声明》

user avatar

唐陵石刻文物的保护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文保专家们研究出了最可怕的几个危险要素:

1.裂隙(裂缝、开裂),

2.表层的生物危害(地衣的影响)

3.化学风化

然后这三个因素有个共同的主角——水分。水分会通过裂隙渗入到石刻内部,冬天一上冻,体积膨胀,就会使裂隙扩大,而且水分也使石刻文物表层容易生长地衣,此外水分也参与化学风化的反应过程。

然后,专家们研究出了应对策略,采用环氧树脂粘合、封闭石刻裂隙,并用有机硅憎水材料——长链烷基烷氧基硅烷对石刻表面进行封护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水分对石刻造成危害;按照目前国际石质文物保护的理念、原则和程序,采用无损和安全的方法清除地衣,防止地衣的生长对石刻文物持续造成破坏。


去掉的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浆,也不是文物表面的氧化层,而是石刻本体表面的有害微生物。×3

这件事儿,我一气胡武功身份公众人物不对自己的看法进行核实就“生气”,似乎对专业问题的非专业生气已经成了一种态度,一种“政治正确”;二气跟风炒作的霉体不进行信息核实,其实专业而正确的内容,就摆在国家文物局的政府网站上。

陕西加强石刻文物保护工作

公众人物和霉体的联合作恶,糟蹋的是公共服务行业的公信力,从本质上说,这个事儿和医闹杀医生,差球不多。

user avatar

首先那是地衣和苔藓,就算是包浆,那也是你手上的孜泥和着手汗手油(有的时候还有脚汗脚泥甚至更恶心的玩意)长时间积留的结果——见过多年不清洗的马桶上尿黄色的污垢么?

文玩界推崇包浆是因为那是“老货”的象征。但唐朝的夜壶固然是文物,那也是接尿的!

另,摄影师……果然是一如以往的媒体juan和文艺juan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